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崗是一个靠抄襲起家的冒牌学者。由于他曾經出版过一些“著作”,許多不知底細的人就誤認为他是什么“理论家”、“哲学家”、“歷史学家”。去年在本刊的投稿作者及讀者的來信中,曾先后对華崗所著“辯証唯物諭大綱”提出了批评和疑问,接着报紙、雜志便發表了一些文章,对这个欺世盗名的文化騙子給了一个全面的揭發和批判。现已發表的批判文章有高清海  相似文献   

2.
本刊本年第三期發表的庞朴同志所写的“否定的否定是辯証法的一个規律”一文(以下簡称“庞文”),引起了許多同志的討論兴趣,紛紛向本刊寄来了文稿和信件,对这个問題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見。在这些来稿和来信中比較集中地討論了“辯証法”与“辯証方法”是否有区别的問題,也就是恩格斯著作中所指出的辯証法三大規律与斯大林著作中所表述的辯証方法四个特征是否有所区别以及它們相互间的关系問题;同时,对有关“否定之否定”这个規律的各項問題也有所討論。現在讓我們把各位同志所提出的意見加以归納分作下面的几个問題报导出来,以供大家討論和研究这个問題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作者认为,对辯証矛盾进行結构分析,要求在客观矛盾中区別开外在水平和内在水平。外在水平是內在水平的表现形态。在外在水平上,对立面的轉化意味着一个对立面在另一个对立面中消失。在內在水平上,对立面的轉化是相互轉化,因此真正实现了对立面的同一、相互渗透。差別、对立、两极化、冲突、对抗是矛盾的外在表现形式,不是辯証地进行思考的人也能看出这些形式,但对这些形式的确定并沒有揭示出对立面相互渗透、同一的“机制”。作者不同意把矛盾定义为一个統一的、完整的现象之中的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也不同意把矛盾定义为互为前提、相互制約而又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关系,而主张用“同一”、“直接統一”、“相互渗透”代替“相互作用”、“制約”等詞。他把辯証矛盾定义为某一体系的各个相互排斥的因素之間的內在的、能动的关系,这种关系是这些因素的相互渗透所决定的。他反对把辯証法变为上和下、善和恶、左和右等等平凡例子的总和的所謂“辯証”經驗主义。他反对外部矛盾的提法,认为辯証矛盾始終是內部矛盾。外部矛盾所表示的,实质上不是矛盾本身,而只是矛盾的表现形式,或者甚至是事物之間的外部联系形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的任务,在于試圖考察人类思維中所經常遇到的矛盾的某些类型,闡明它們的本性及其在認識中的作用。在哲学上关于这一問題有兩种观点,形而上学的观点和辯証法的观点,曾經进行过并且現在仍在进行着斗爭。形而上学者認为,矛盾仅存在于思維之中,它們在思維中是不正常的現象,人們应当为“思想的一致性”来和这种現象进行斗爭。而辯証法家則在矛盾及其斗爭中看到了自然界和社会的运动和發展的源泉。只有馬克思主义的辯証法或辯証邏輯,才給矛盾問題作出了真正科学的解釋。列宁在这一問題的  相似文献   

5.
有趣地生活     
正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不可。有趣的人,才能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无论是为人父母还是个人交往,皆如此。有些人觉得有钱就能把生活过得有趣,可是一个人的有趣不是靠物质堆砌出来的。它可能与知识无关,与金钱无关,与地位无关,只取决于一个人怎么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表达概念的符号系统,它体现了符号、能指、所指之间的统一关系。人类实际上是生活在一个符号世界里。对符号的运用规则,索绪尔在《语言学教程》一书中作了很好的说明:“能指对它所表示的观念来说,看来是自由选择的,相反,对使用它的语言社会来说,却不是自由的,而是强制的。”这就是说,当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一旦确定下来,就象法律一样,全社会的人都应该遵守,不得任意改变,否则,就会导致交际的失败。美国的R·特里尔在他所著的《毛泽东传》中,读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在上海,有数不清的街道会议。在一次街道会议上,一位文盲老太太发表自己对新宪法草案的看法。在上海方言里,“宪法”  相似文献   

7.
属灵     
《天风》1994,(7):42-43
教会生活中也许你不难听见这样的话:“啊!那人真属灵。”或“唉!这个不属灵。” 本来,人皆为神按自己形象所造而成为“有灵的活人”。尤其是当一个信徒依赖主的宝血得蒙救赎而成为神的儿女时,他应该已经就是一个属灵的人了。但这仅是就地位而言,而我们通常讲的“属灵”与“不属灵”所指的是信徒灵命生活的实际表现情形。 属灵的人既已接受那被钉死。  相似文献   

8.
甘薯的名称很多,又名紅薯、白薯、紅苕、蕃薯、山芋、山药、地瓜。我国南北各地都有出产。它的产量很高,亩产通常能达几千斤。自从全国农业大跃进以來,有的试驗田,指标要求达到亩产100万斤的惊人数字,这是一件大喜事。甘薯在許多地区一向是被当作主粮的,普遍流传着:“一季甘薯三季粮”或“半年甘薯半年粮”。甘薯的味道很好,又甜又香又糯,不喜欢它的人,恐怕是很少的吧!可是也有些人认为:“只有米、麦才是正当的粮食,甘薯虽好吃但只能当点心。”  相似文献   

9.
我們阿洪大都来自旧社会,所受旧社会的影响当然是很深的。解放后,經过历次社会运动和学习。一般说来,思想觉悟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平心而論,在对很多重大問題的看法上,我們的认识却不是很明确的。这种情况,从我們伊斯兰教界参加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所暴露出的一些問題来看,那是很明显的。各地所揭发出的种种坏人坏事还証明:我們宗教職业者有必要彻底进行思想改造,端正作风。目前,各地都在开展向党交心运动,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交心运动是全民整风的继續发展,对我們每个人来說,它又是是否真正愿意改造自己的一个考驗,这就具体表現在一个人对交心采取什么态度,即能否打消顾虑,是否有勇气大胆暴露自己,把內心深处的想法都談出来。不破不立,在这里,痛下决心是非常重要的。唯其有决心,所以才能“破”;才能有所“立”;同时,对“破”的要有恨,对“立”的要有爱,爱憎分明而后能大破大立,做到脫胎換  相似文献   

10.
重返童年     
在我的整个一生中,人们总是对我说:“戴尔,你从来也没长大过,你简直还是一个孩子!为什么你的举止与你的年纪不相称呢?”只要能继续听到人们说我太孩子气的话,那么我就会知道自己的行为表现得正好。我喜欢做一个小孩。对于我来说,小孩就象夏天那清凉宜人的井水。尤为重要的是,那些由于我的帮助而变得越来越象小孩的人,正因为如此而似乎更加感到身心舒适,生活愉快。你也许会对自己说:“当然,我也愿意  相似文献   

11.
我認为張横渠是唯物論者,仍是从事研究所得到的結論。伹也不仅是我一个人的意見,很多的人是这样主張的。同时朝也不是非坚持这个结諭不可。假如朋友們提出了坚强的新論据,足以証明張载是唯心論者,我也是准备接受的。但是陈玉森同志所提出的論証还不足以推翻張横渠是唯物論者的結論。陈同志也承認“横渠是認为宇宙是气所構成的”。但又說:“問题不在这里,而在于他認为气中有性。”这就不正确了。問題正在这里!唯物論与唯心諭的界綫就在于唯物論認为物質是第一性的,而唯心論認为精神是第一性的。  相似文献   

12.
易学象数思维与中华文化走向——对“易道”内核的探讨之一张其成《周易》从一本占筮书(经文)过渡到一本哲学书(传文),其后儒、道、释三家,象数、义理二派对《易》不断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各学科、各层面又与《易》发生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致使《易》的性质扑朔难辨。即使是今天,还有不少人在努力与《易》“攀亲”,什么“科学易”、“医易”、“人文易”、“哲学易”、“艺术易”、“生活易”,大有不攀上“易”就不光彩之感。“易”简直成了万金油。众所周知,一个概念,它的外延越大,那么它的内涵就越小。如果“易”的外延无限大…  相似文献   

13.
佛学中的“相”是纯粹形式,是无实质的空架子,“缘生说”将物我剖割为这些空架子,因而,物我之“现相”空、生命空、世界空。《易》之“象”是有生命意味、有实质的形式,它之生命意味源于物我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元素之间的相反相成。“象”有自体,因而,它不可还原为其他存在。物我所现之“象”皆真实不虚。熊十力由援“象”人“相”,到将“相”“象化”,展示了他出入佛老,彻底皈依儒宗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14.
向容宪同志听了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科学与生活》的一篇报道,惊奇于植物也能象人一样有“情”,并且发觉了“人们竟没有发觉”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句被广泛流传和运用的俗语,从问世时起就是不能成立的。”(见《逻辑与语言学习》1983年第5期向容宪文《从“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看逻辑与语言的冲突》) 植物是否也能象人一样有情,这是属于生物学领域的问题,我们不去涉及。但  相似文献   

15.
看起来,人类的力量是世界上一种极其自相矛盾的现象,因为没有它人就不存在,但是有了它,甚至人的存在也变得不肯定了。因此,它是对立双方的一种非同寻常的统一体,或者象马克思所说,是“某些不可能之物的统一体”。“我不能没有你,但我也不能同你生活在一起”,这句古老的拉丁谚语可能最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与人类的力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简讯     
研讨会于1988年秋在成都召开,就党政干部必备的美学修养、审美教育和美的本质与特征问题展开讨论。有人认为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建立的一种关系。有人则认为美就存在于客体之上。或认为美的对象在同人建立审美关系之前,其美的属性只是一种潜在因素,因而不能把美和审美相提并论。有人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有人则认为“对象化”说尚不能作出令人信服的阐释。有人认为美是一个词,而不是一个“物”,它是人创造出来的指谓人的审美感受的符号,因此,它是一种主观游戏或约定。有提出美的根本特征是“惚恍性”。“惚恍”是指一种不实之象内含深远精灵和不可言说之意;“惚恍”之境是主体在超功利的主观态度下,通过体验达到的境界。有人认为用“惚恍”来界定“意境”美的根本特征似  相似文献   

17.
法国社会学家艾弥尔·杜尔凯姆对宗教的研究,着眼于宗教的本质以及宗教在社会中的功能。他认为,一个社会完全有必要在人们心中唤起神圣的观念和情感,就象神对于崇拜者一样。“社会要求忘记个人的利益,要求我们成为它的仆人,它使我们受到各种限制、艰辛和牺牲,没有这些社会生活就成为不可能的了”。的确,人是无法离开社会的。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但有欢乐,而且更有罪恶与苦难。卢梭的“如果你需要坟墓的话,  相似文献   

18.
馮忠夏 《心理学报》1961,6(3):42-51
比較的思維活动对认識現实具有重要作用。烏申斯基指出:“如果你想要清楚地了解外界的某一对象,那么你就要把它与它最相似的各种对象区別开,并且找出它与它差別最大的各种对象的相似点;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才能明确这一对象的一切本貭特征,……了解这一对象。……沒有其他方法可以了解外界对象。”人們如要在思想上确定外界对象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則必須通过比較的思維活动。  相似文献   

19.
有不少这样的人:天赋不错,学习努力,环境优越,具有一定的能力,可在人生的道路上,常常碰壁。这是怎么回事呢? 缺乏明确的目标:日本当代著名作家小林久三将人的理想、目标,形象地比喻为“梦”。“梦”就象人们心目中的一块绿洲。如果没有它,人的一生就会枯燥乏味,就会变得象沙漠一样荒寂。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物理学家肖洛荣就曾说过:“我不求知道一切,只求发现一件。”无论你有多大的能力,一旦你将它分散在许多目标上面,难免顾此失彼,建树甚微;反之,即使你能力很小,但如果只集中在一个目标上,就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相似文献   

20.
杜维濤 《心理学报》1965,10(2):67-70
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都証明人眼內网膜上的物象是倒的,卽上下顛倒左右换位了的。但是人的视象(卽视知觉的象,以此区別于网膜上的物象),卽所見到的外界景物,为什么又不是倒的而是正的呢? 这是一个很古老的問題,直到1897年心理学家斯特拉敦(G. M. Stratton)对自己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