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9 毫秒
1.
在口语词汇产生过程中,音节频率效应(syllablefrequencyeffect)指的是高频音节相对于低频音节的加工优势。综述了言语产生过程中音节频率效应的表现形式和理论基础,从影响因素、发生阶段和神经机制等角度阐述了印欧语系和汉语中音节频率效应的跨语言差异。基于口语产生的理论模型和合适单元假说,结合不同语言的固有特性,分析了音节频率效应存在跨语言差异的原因,提出了一个有关汉语口语词汇产生中音节作用机制的模型,为音节在汉语和字母语言口语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未来应进一步探究音节频率的两种测量方式对音节频率效应产生影响的具体机制,加强对汉语口语词汇产生中音节频率效应的考察,利用多种实验技术和范式深入探讨言语产生过程中音节加工的跨语言差异。  相似文献   

2.
张清芳 《心理学报》2008,40(3):253-262
采取内隐启动范式研究汉语词汇产生中的音韵编码过程。实验一和二探测单字词产生中首音相同、韵和声调都相同时的启动效应,结果未发现首音启动效应,却发现了韵和声调相同时的抑制效应。实验三至五探测双字词产生中音节相同、声调相同以及音节和声调都相同时的促进效应,实验结果发现了显著的音节、音节和声调的促进效应,未得到显著的声调促进效应。上述结果表明,音节或“音节+声调”是汉语词汇产生中的编码单元,音节促进效应发生在音韵编码水平;声调只是节奏框架的一部分,它只能与音节结合在一起才能起作用。结合汉语的特点讨论了研究结果,并与英语或荷兰语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最后提出了两种可能产生“韵母+声调”抑制效应的原因,并讨论了记忆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余林  舒华 《心理科学》2003,26(5):818-822
通过采用词图干扰范式的图形命名技术,系统控制启动词与目标词之间的语音关系,探讨汉语言语产生中语音加工的机制。实验一发现,目标语音在韵尾变化条件下具有显著的语音启动效应,表明汉语语音音节是在言语产生过程中生成的;实验二在启动语音与目标语音仅共有声母的情况下,发现了与实验一相同的模式、结果支持实验一的结论,即汉语语音音节是在言语产生过程中生成的,语音的加工过程是一个构建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音节提取过程。  相似文献   

4.
进行了三个跨通道启动词汇判断实验,探讨汉语听觉词汇加工中声调信息对语义激活的制约作用。实验一和二使用具有相同音段信息、但不同声调信息的双音节合成词(如“条约”和“跳跃”)作为听觉启动词,与其中一个词有语义关系的双字词作为视觉探测词。语义启动词与其配对的声调不匹配词在第一音节的声调、第二音节的声调、或两个声调上有所不同。实验三改变语义启动词的第一或第二音节的声调,以产生声调不匹配的假词启动项;实验三还同时变化了原来的声调与产生的声调之间的相似性。实验结果表明,声调不匹配的启动项目是否产生显著的启动效应取决于词汇竞争的环境、声调输入与深层声调表征之间匹配的程度,以及不匹配的声调所在的位置。文章从语音输入中的声调信息如何激活词汇表征、声调信息如何存储在心理词典中、声调对语义激活的制约作用如何受竞争环境的影响这三个方面讨论了研究的发现。  相似文献   

5.
印丛  王娟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11,43(9):1002-1012
以起始掩蔽启动效应(the Masked Onset Priming Effect, 简称MOP效应)为研究背景, 通过3个实验, 考察了语音和字形在MOP效应产生中的作用, 以及在汉语单字词产生中语音、字形启动的位置效应。实验1表明, 在汉语单字词的产生中, 语音启动的位置效应显著, 声母启动的效应量显著大于韵母启动的效应量, 与拼音文字研究得到的MOP效应类似, 说明在MOP效应中至少包含有语音效应。汉字单字词语音编码的最小单位是音位, 而且具有从左到右序列加工的特点, 支持言语产生的“音节临时形成论”。实验2表明, 与目标字左、右部件相同的启动刺激均能促进掩蔽启动范式中的命名反应, 被试对与启动字的右部件相同的目标字的反应显著快于对与启动字的左部件相同的目标字的反应, 与起始掩蔽启动效应的假设相反, 说明在MOP效应中不包含有字形的作用, 却发现了汉字单字词特有的命名的字形位置效应:右部件启动的效应量大于左部件启动的效应量。实验3采用图-词干扰范式对汉字左、右部件的启动效应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仍然发现汉字右部件启动的效应量显著大于汉字左部件启动的效应量。整个研究表明, MOP效应是单纯的语音效应, 并不包含有字形的作用; MOP效应产生于言语产生中的语音编码阶段, 支持言语计划理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双语跨语言的句法启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跨语言句法启动的图片描述法、补句法和句子回忆法三种研究方法;总结了跨语言句法启动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词序的一致性对跨语言句法启动的影响、词汇因素在跨语言句法启动中的作用、语言内和语言间句法启动的比较以及跨语言句法启动产生的机制等。同时也指出,在双语词序一致性,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双语语言学特性的差异性是否或者如何影响跨语言的句法启动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汉语单音节词汇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单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清芳  杨玉芳 《心理科学》2005,28(2):374-378
采取图画一词汇干扰实验范式,以视觉方式呈现干扰单字、初步探索了汉语单音节词汇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单元。结果发现了在目标项和干扰词的音节相同和同音条件下都出现了促进效应,而在首音和声调相关、韵和声调相关、首音相关、韵相关、声调相关条件下都来出现显著的启动效应。这表明“音节”或“音节 声调”可能是词汇产生中语音编码表征的单元。最后讨论了英语和荷兰语的研究结果与汉语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孙颖  葛明贵 《心理科学》2018,(4):822-827
句法启动是指个体在产生和理解句子时,倾向于重复使用刚刚加工过的句法结构。本文梳理了句法启动研究在句法启动的实质(语义的还是句法的)、驱动机制(是词汇驱动的还是词汇独立的)、以及时间进程(激活、内隐学习还是双机制理论)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发现以下结论:语义对语言产生中的句法启动起着重要作用,但对语言理解中的句法启动作用不明显;语言产生中的句法启动不依赖于词汇重叠,而语言理解中的句法启动大部分是词汇驱动的;激活说能解释语言理解中的句法启动,内隐学习说能够解释相对持久的语言产生中的句法启动现象,双机制理论则可以揭示语言理解中相对持久的句法启动现象。同时指出,以汉语为材料以及通过优化研究设计、丰富研究方法手段等可以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9.
采用跨通道启动范式,探讨言语与面孔情绪加工的相互影响效应,以及语言差异(母语:汉语;非母语:英语)在其中的影响作用。实验1以言语情绪词为启动刺激,面孔情绪为目标刺激,结果发现,相比于英语启动刺激条件,在汉语启动刺激条件下的面孔情绪判断具有更好的表现;在积极情绪启动条件下,言语情绪刺激能够启动面孔情绪刺激。实验2以面孔情绪为启动刺激,言语情绪词为目标刺激,结果发现,相比于英语目标刺激条件,在汉语目标刺激条件下的言语情绪判断具有更好的表现;在积极情绪启动条件下,面孔情绪刺激能够启动言语情绪刺激。研究结果表明,言语情绪与面孔情绪的加工能够相互影响,但这种相互关系仅表现在积极情绪启动条件下。此外,母语和非母语在情绪功能上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使用语义启动词汇判断范式,研究维吾尔语-汉语和朝鲜语-汉语大学生双语者词汇加工的模式如何受语言经验的影响.实验一表明,维汉双语者既存在语言内、也存在语言间的语义启动效应.不管目标词是维吾尔语还是汉语,以维吾尔语(母语)为启动词的效应要大于以汉语为启动词的效应.实验二表明,朝汉双语者语言内产生了类似大小的效应;但当目标词是汉语、启动词是朝鲜语时,却没有启动效应.进一步的问卷调查表明,朝汉双语被试虽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听说和阅读母语的概率大于听说和阅读汉语,但在大学阶段却是汉语占优势;维汉双语被试在小学、中学、大学时的口头语言都是母语占优势;虽然他们在大学阶段阅读汉语的概率要大于母语,但两者的差异要明显小于朝汉双语被试.这些结果说明,语言经验可以改变词汇形式表征的加工速率以及从形式表征出发激活词汇意义的模式,从而使得第二语言有可能取代母语而上升为主导语言.  相似文献   

11.
张清芳  王雪娇 《心理学报》2020,52(4):414-425
本研究中选择英语水平低的汉语母语者, 排除作为二语的英语音韵编码单元(音素)可能对汉语口语词汇产生过程的影响后, 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考察了汉语口语产生过程中音节和音素效应的时间进程。实验采用内隐启动范式, 要求被试看到提示词之后说出对应的目标词。事件相关电位分析结果发现, 音节效应出现在线索词呈现后的100~400 ms之间, 音素效应出现在500~600 ms之间, 波形表现为相关条件比无关条件的波形更正。这表明在词汇选择之后的音韵编码阶段讲话者首先提取的单元是音节, 而音素效应出现的时间窗口可能是音韵编码阶段后期或者是语音编码阶段, 结果验证了合适编码单元假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In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the masked priming paradigm with very brief prime exposures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the syllable in the production of English. Experiment 1 (word naming task) showed a syllable priming effect for English words with clear initial syllable boundaries (such as BALCONY), but no effect with ambisyllabic words targets (such as BALANCE, where the /l/ belongs to both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syllables). Experiment 2 failed to show such syllable priming effects in the lexical decision task. Experiment 3 demonstrated that for words with clear initial syllable boundaries, naming latencies were faster only when primes formed the first syllable of the target, in comparison with a neutral condition. Experiment 4 showed that the two possible initial syllables of ambisyllabic words facilitated word naming to the same extent, in comparison with the neutral condition. Finally, Experiment 5 demonstrated that the syllable priming effect obtained for CV words with clear initial syllable boundaries (such as DIVORCE) was not due to increased phonological and/or orthographic overlap. These results, showing that the syllable constitutes a unit of speech production in English,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model of phonological and phonetic encoding proposed by Levelt and Wheeldon (1994).  相似文献   

13.
14.
舌尖现象(Tip-of-the-Tongue phenomenon, TOT)是言语产生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国外研究发现, 双语者和单语者的舌尖现象差异很大。双言和双语既相似, 又存在差异。以粤语–普通话双言者为被试, 比较了普通话熟练和不熟练的被试在使用不同语言命名时的TOT产生率。结果发现:(1)粤语–普通话双言者的TOT率受普通话熟练程度影响。普通话不熟练的粤语–普通话双言者用普通话命名时产生更高的TOT率。(2)语言启动能够调节粤语–普通话双言者的普通话熟练程度与TOT产生的关系。在语言启动条件下, 普通话熟练的粤语–普通话双言者的TOT率更高。(3)粤语–普通话双言者的TOT产生机制符合部分激活理论的预言。  相似文献   

15.
以维吾尔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跨语言启动条件下的真假词汇判断任务,变换启动词与目标词的关系类型和语言种类,考察了L2—L1、L3—L1、L3—L2等三种语言词汇之间的语义通达模式。结果发现,维-汉-英三语者的三种语言词汇之间的联结模式为熟练的第二语言词汇是直接通达语义;而非熟练的第三语言词汇既借助母语词汇又借助汉语词汇来通达语义。除此之外,被试的外语熟练水平和语言间的相似性是影响外语词汇通达语义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我国少数民族学生一般掌握本民族语言、汉语和英语。少数民族双语者的语言的认知特点, 是语言学和心理学共同关心的问题, 也是了解少数民族学生语言认知机制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围绕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表征、语言联系方式以及言语理解与言语产生的加工特点展开。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已有研究, 并提出未来研究应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比较、少数民族文字的加工特点、少数民族学生加工汉字词的特点,以及少数民族学生第三语言的加工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People have a tendency to repeat the types of sentences they use during language production. Recent experimental work has shown that this phenomenon is at least partly due to ‘syntactic priming’, whereby the act of processing an utterance with a particular form facilitates processing a subsequent utterance with the same or a related form. In this review, we first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evidence for syntactic priming. The review will then explore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research for three different areas of language theory: the possible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of syntactic priming in coordinating speakers during dialogue,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sentence production, and the nature of 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  相似文献   

18.
对于健听者而言,语音编码在阅读中具有重要作用。听障者在阅读中是否存在语音编码?对于拼音文字而言,这个问题目前国际上存在很大的争议。中国听障者在阅读中是否使用了语音编码也逐渐开始受到重视。为了给国内研究听障者语音编码的学者提供参考,本文介绍了考察听障者语音编码研究中常用的研究范式,包括实验程序、逻辑及相应的研究成果。最后,对今后我国听障者语音编码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In the phonological system of Chinese, a unique Chinese syllable usually comprises three components: onset, rime, and tone. The present study, with 30 participants, examined how native Chinese listeners process these subsyllabic components of Chinese by a syllable comparison task.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ognitive processing of these subsyllabic components was different after the encoding process of the Chinese syllable. 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light of the percep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相似文献   

20.
王若茵  范宁 《心理科学》2016,39(3):559-565
本研究使用ERP技术对比了效价判断与真假字判断两种任务形式下的汉字情绪启动效应。结果发现,在效价判断任务中高频目标字出现情绪启动的反转效应,效价不一致比一致条件下反应时短,诱发了较大的P200;低频目标字出现情绪启动的一致性效应,效价一致比不一致条件下反应时短,诱发了较大的P200与N400。真假字判断任务中高频和低频目标字均出现情绪启动的一致性效应。情绪启动的反转效应依赖于刺激材料的可通达性与注意导向,启动字与目标字的反应竞争关系导致了情绪启动的反转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