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风》2007,(19)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基督教会建造的第一座礼拜堂——天河堂,于2007年9月15日举行奠基礼。来自广州各地教会的代表及海外教会的同工同道800余人,见证了凝聚5万多广州教会同工同道心血的圣殿,在颂赞与祈祷中奠基建造……  相似文献   

2.
伍濠 《天风》2008,(4):44-45
1997年,姚远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在专业和信仰上,果效颇丰.她先后师从著名歌唱家周小燕、徐宜教授,并获第六届亚洲声乐大赛的季军,她先后两次荣获"上海之春"国际艺术节唯一的声乐演唱奖……1996年5月,她在上海国际礼拜堂受洗.  相似文献   

3.
江肖文 《天风》2009,(5):30-31
编者按:姚贤慧虽身居国外20年,但她心系祖固、心系教会、心系家园.她生前曾经多次提起要与子女一起到她工作和生活过的故地去走走看看,和旧知亲友话话家常,然而力不从心……她立下遗嘱"叶落归根,归土还乡".2008年10月,长子江肖文牧师偕家属将母亲姚贤慧骨灰送往苏州基督教公墓与父亲江文汉合葬;同年11月1日,在上海国际礼拜堂举行追思礼拜,中国基督教咨询委员会主任曹圣洁牧师和老同工沈承恩牧师,洪侣明老师以及国际礼拜堂、基督教青年会的同工同道参加了追思礼拜.  相似文献   

4.
徐晓鸿 《天风》2009,(5):38-41
景教文献中的颂赞诗歌 景教传人中国的时候,恰逢诗歌创作达到顶峰时期的唐朝,善于用诗歌表达宗教情感的景教僧人,当然不会放弃这一美好的方式.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我们难以窥见和聆听那时的崇拜圣咏,至今留存下来的资料更是屈指可数.唐代的颂赞诗歌多为专门用作颂赞上帝及其大能的诗歌,甚至可以唱和,有些类似于今天的"赞美诗",这类赞美诗多以"颂"或"赞"为题,故称"颂赞诗歌".  相似文献   

5.
国内新闻     
云南三一国际礼拜堂隆重举行 开堂庆典活动2004年12月11日,云南省基督教三一国际礼拜堂新堂开堂庆典及建堂一百周年暨省基督教“两会”新办公会所——三一国际礼拜堂揭牌正式举行。来自全省部分州市的彝族、景颇族、傈僳族、苗族、傣族、佤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基督教会唱诗  相似文献   

6.
恩光 《天风》2010,(6):38-40
<正>昆明市三一国际礼拜堂(以下简称三一堂)位于昆明市中心的人民中路上,教堂综合楼为哥特式建筑风格。三一国际礼拜堂的前身"三一圣堂"建于1903年,1997年,原在武成路的"三一圣堂"由于道路拓宽,需易地重建。此后6年时间,由于种种原因,建堂土地不能落实,因此教会先后租用三个电影院、写字楼及工地进行礼拜。历经6年的漂泊,2003年6月  相似文献   

7.
上海基督教国际礼拜堂座落在徐汇区衡山路、乌鲁木齐南路口,庄严的新歌德式教堂建于1925年。国际礼拜堂先后曾由外国与中国的牧师主持。解放前,在沪的外侨基督徒大多到该堂聚会,自1950年12月起,上海国际礼拜堂由中国牧师和堂友管理堂务,完全成为中国基督徒...  相似文献   

8.
陈悦  张拓 《天风》2013,(3):32-33
2013年2月8日,是中国农历小年夜,作为上海市文明办重大活动——春运期间农民工关爱计划,由徐汇区文明办主办、上海国际礼拜堂承办的“红红火火过大年”联谊活动迎来了来自徐汇区天平街道、虹梅街道、漕河泾街道的一百名农民工客人,大家在上海国际礼拜堂聊家常、看节目、吃团圆饭,颇为热闹。  相似文献   

9.
重活一次     
潘虹 《天风》2008,(2):44-45
1997年,姚远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在专业和信仰上,果效颇丰.她先后师从著名歌唱家周小燕、徐宜教授,并获第六届亚洲声乐大赛的季军,她先后两次荣获"上海之春"国际艺术节唯一的声乐演唱奖……1996年5月,她在上海国际礼拜堂受洗. "你们应当弹琴称谢耶和华,用十弦瑟歌颂他,应当向他唱新歌,弹得巧妙,声音洪亮."(诗33∶2-3)如今,姚远在上海师范大学艺术系任教,作为大学的艺术教师,近年来,她所培养的学生谢弦考入了上海"周小燕歌剧艺术中心",叶莺荣获全国声乐大奖,当一位年轻的歌唱家,使得更多的比她还年轻的学生获得声乐佳绩之时,她更为清楚,在艺术探索和教学中,追求心灵的善美境界是首位的.  相似文献   

10.
1997年,姚远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在专业和信仰上,果效颇丰.她先后师从著名歌唱家周小燕、徐宜教授,并获第六届亚洲声乐大赛的季军,她先后两次荣获"上海之春"国际艺术节唯一的声乐演唱奖……1996年5月,她在上海国际礼拜堂受洗. "你们应当弹琴称谢耶和华,用十弦瑟歌颂他,应当向他唱新歌,弹得巧妙,声音洪亮."(诗33∶2-3)如今,姚远在上海师范大学艺术系任教,作为大学的艺术教师,近年来,她所培养的学生谢弦考入了上海"周小燕歌剧艺术中心",叶莺荣获全国声乐大奖,当一位年轻的歌唱家,使得更多的比她还年轻的学生获得声乐佳绩之时,她更为清楚,在艺术探索和教学中,追求心灵的善美境界是首位的.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08,(6):F0003-F0003
上海的国际礼拜堂地处幽静的衡山路上,每个月第三个主日的晚上有圣乐崇拜,附近的上海音乐学院生也常去领略风琴中的圣乐气氛. 2008年2月17日晚上,寒风凛冽,上海的气温降到了冰点.在这里正举行着"新春感恩圣乐崇拜".  相似文献   

12.
不只一两次听到这么一句话:“礼拜堂的基督徒好做,家里的基督徒难当。”意思是,到了礼拜堂在聚会前后见到弟兄姊妹笑脸相迎握手问安等亲热一番;见到年老体弱的人主动搀扶让座……满是一个基督徒应有的表现。但回到家里有大大  相似文献   

13.
任聪 《天风》2009,(3):47-48
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252号的南岗礼拜堂,是文革后黑龙江省第一个恢复崇拜的礼拜堂,为了更好地牧养信徒,礼拜堂相继成立了十几个针对不同人群的团契,在众多团契中的法律团契是成立时间最短、参加人数最少却颇具特色的一个.  相似文献   

14.
东正教会的正式名称是东方使徒正教会,主要包括俄罗斯东正教会、东欧各国以早期希腊教会形式而各自建立的东正教会.我在拍摄伯利恒主诞堂和耶路撒冷圣墓堂时了解到,这些"希腊东正教堂"不隶属希腊共和国的东正教会,而是独立的.可以这么说:世界各国的东正教会都是"古老的自立教会".虽有"世界东方使徒正教会联合大会"这一组织,但它仅是一个协调性的联合组织.大会会所在今伊斯坦布尔的FEHER、RUM、PATRIKHANESI、HALIG、ISTANBUL.会所礼拜堂在世界上相当著名,耶稣被鞭打时双手被捆绑的石柱就被移置在此.礼拜堂对外不开放,可能由于我拍摄世界教堂较多,当地人士带我进去拍了几张弥足珍贵的照片.  相似文献   

15.
袁小泓 《天风》2014,(3):24-25
<正>第一次看到陆扬,是在2013年秋国际礼拜堂的青年聚会上。那天,我同往常一样坐在左侧的第一排。当赞美的歌声响起,我不禁泪流满面。坐在我左侧的陆扬转身对我说:"耶稣爱你!"我也对她说:"耶稣爱你!"这时我看到了陆扬的脸——世人称为"脑瘫"的脸。坐在我右边的唐姐告诉我:"这是我们的姊妹陆扬!"我和陆扬拥抱问好。第二次看到陆扬,依然是在国际礼拜堂的青年聚会上。聚会结束后,大家聚拢在教堂长长的靠背木椅上聊天。雯雯姊妹把陆扬介绍给大家,陆扬欢天喜地。那天她穿了一件白底绿色小花的背带连衣裙,雯雯姊妹说这是陆扬挑布料自己设计的。"一个脑瘫的姊妹能自己设计连衣裙?"我心里有一份惊诧。"脑瘫"姊妹的诗几天后,唐姐发来手机短信,短信的内容是陆扬写的诗歌《一  相似文献   

16.
袁小泓 《天风》2014,(10):I0004-I0004
在采访青年男高音歌唱家张帆涛弟兄这件事上,神是第一推动力。2011年9月,我去东方艺术中心观赏莫扎特的歌剧《女人心》,张帆涛弟兄在剧中饰演男主角费兰多。不久后的一个周日,上海国际礼拜堂的主日音乐崇拜上,张帆涛为主献唱。参加礼拜的我很是惊喜——在东方艺术中心登台的青年男高音原来是基督徒,而且还是我们同一个礼拜堂的弟兄!  相似文献   

17.
在上海西南地区有一条带有浓郁欧式情调的幽静 马路——衡山路。闻名中外的基督教国际礼拜堂就坐落在衡山路53号。站在马路旁茂盛的法国梧桐树下,透过欧式风格的铁栅栏向里眺望,就能看到在终年翠绿的大草坪映衬下,国际礼拜堂典雅的清水红砖建筑显示出它特有的庄重、肃穆与祥和。2001年1月出版的《上海宗教志》这样描述这座著名的教堂:“国际礼拜堂是一座近代哥特式砖木结构的建筑,该堂呈英国民间乡村建筑风格,堂体平面呈L型,屋顶呈交叉形木屋架。大门朝北,两边设尖拱长廊,窗框为弧拱形,镶嵌梅花纹玻璃。堂的左侧为3层楼房…  相似文献   

18.
《天风》2012,(4):62-62
华东神学院于2012年3月17日、18日举行神学日活动,五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到上海教会的怀恩堂、清心堂、国际礼拜堂、江湾礼拜堂、沪东堂参加崇拜并献唱。五个班级的学生在崇拜以后,与教会的教牧同工以及唱诗班成员进行了座谈和分享,还有部分老师和学生应邀在教会讲道或做蒙召读神学的见证。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12,(7):71
四川省绵竹市基督教礼拜堂,也称"福音堂",坐落在绵竹市区小北街民主巷26号。这座明清时代的中西建筑经过了"文革"破四旧的洗礼,四年前,经过5·12大地震撼山动地的考验,走过90年的风风雨雨,到如今尚保留完整的礼拜堂,是基督教文化在中国本土化的大胆尝试,也是中国建筑元素在西式教堂中的完美融合。进入小北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色  相似文献   

20.
音乐和崇拜     
江竹 《天风》2003,(5):27-27
当教堂的钟声和歌声,以独特的旋律和节奏颂赞上帝时,基督教向来重视圣乐和诗歌,藉以发挥人性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