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法显是中国东晋时期的高僧,他历经万险,西行到达印度,取经译经,又据自己亲身经历写有《法显传》(又名《佛国记》)。由于王邦维《法显与法显传:研究史的考察》[1]已经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国内外法显及《法显传》研究进行了系统地回顾和展望,为避免重复,本文  相似文献   

2.
法显西行求法是汉地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他求法、译经成果丰硕,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显赫,对中国佛教文化和古代史地文化具有卓越贡献。他在天竺10余年间,得《摩诃僧祇众律》、《萨婆多众律》各一部,于师子国写得《弥沙塞律》一部。这些律典就包含了四部律中的三部。他对中土佛教戒律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相似文献   

3.
作为西行求法的第一人,法显对佛教在中国的立足与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他对佛教思想、佛教制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从宗教走向信仰方面有着他人无可比拟的开创作用。法显西行所取经书丰富了中国佛学宝库;律藏的搜求与翻译对佛教僧团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佛国记》中对印度各地佛教供养行为的记录与传播,对推动佛教在中国从贵族走向平民,从宗教走向信仰,起了极大的引导作用。法显西行其始也简,而成之却也巨。  相似文献   

4.
法显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高僧。他不畏艰难,履艰涉险13年,西行求法,游历近30个国家,不仅带回和翻译了重要的佛教典籍,同时也开辟了对陆往海归西行求法的路线。这不仅为中国古代中西交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促进了中国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相似文献   

5.
郜琳 《法音》2023,(10):57-64
犍陀罗国是十六国时期北印度文化中心,也是梵语语法家波你尼、佛教诸论师如那罗延天、世亲、无著、法救、如意、胁尊者等的故乡,在《大唐西域记》(下文简称《西域记》)中又被称为健驮逻。东晋高僧法显从帕米尔高原出发,曾到过此处,并在《法显传》中记载,此地当时被分为三个国家:宿呵多国、犍陀卫国和弗楼沙国。到唐代玄奘西行时,这里统称犍陀罗,隶属于迦湿弥罗国。  相似文献   

6.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高僧立传,在中国史学界和佛学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以史学界而论,自北齐魏收《魏书》开正史立“释老传”之先河,在历代正史、方志中,僧侣传为不可或缺的内容。从佛学界来看,由僧人编修的高僧传也屡见不鲜,如梁释慧皎《梁高僧传》、唐释道宣《唐高僧传》、宋释赞宁《宋高僧传》、明释如惺《明高僧传》,合称《四朝高僧传》,此外,还有《补续高僧传》、《新续高僧传》等。这些由史家和僧侣完成的高僧传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史学和佛学研究的宝库。不过,要撰写一部成功的高僧传也殊非易事…  相似文献   

7.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文化,在公元5世纪初,高僧法显就记有西域北传佛教信仰的国家和地区的佛像行游的活动,佛教史籍中称为"行像"。但"行像"的本意在佛经典籍之中源于佛教徒的禅修实践中"像观"的禅法。由于《高僧法显传》将西域竭叉国无遮大会迎送佛像过程记为"行像"的缘故,这种称谓便在以后的典籍中沿用下来。这种佛教仪式表现了世俗信众在法会上对佛陀的供养仪式,呈现出盛大的供佛场面,所以造像庄严,仪式隆重,气氛热烈,之后行像活动逐渐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8.
读《中国近代佛教人物志》北辰关于中国佛教传记,有别传、类专和总传之分。其中以总传最有影响,因为它时代绵长,收列人物众多,记述某一历史时期佛教代表人物各种错综复杂活动情况,为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史保存着丰富的资料。在历史上,有梁代慧皎的《梁高僧传》、唐代道...  相似文献   

9.
法显法师不仅是我国古代"创辟荒途"、"忘身求法"的高僧、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家、史地学家,而且是驰名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学者和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他对中国佛教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其《佛国记》堪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和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记》媲美,是闻名的世界四大旅行记。  相似文献   

10.
昙始考     
昙始是北魏时期佛教神异人物,也是最早向高丽传播佛法的高僧。《高僧传》基于宗教目的,载述其神异事迹较多;《广弘明集》则较为客观;再与正史《魏书》对比,以及与《昙始行状记碑》、山西青莲寺出土的昙始造龙华像碑相互参证,甄别人物,厘清了昙始扑朔迷离的生平行迹,总结了他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功绩,亦从侧面反映了《高僧传》等佛教史传文献的撰述特点。  相似文献   

11.
法显是我国东晋时的高僧,学界对于他的卒年及籍贯有不同的见解,现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7,(9)
<正>在中国佛教史上,山西临汾籍高僧法显(334-420)无疑是首屈一指的代表性人物,他不仅冒险西行,在中国佛教取经史上影响深远,而且译著经传,在佛教译经史上有重要地位。但是除法显外,晚明时代的妙峰法师(1540-1612)或许是另外一位有较大影响的河东僧人了。不同于法显这位"国际化高僧",妙峰的传奇一生彰显出他的"本土化"特征:不像法显那样游历海外,虽去过江苏、陕西、河南、四川、云南等地,但其主要活动区域在老家山  相似文献   

13.
《杂阿含经》是早期佛教的经典之一,法显西游求法时带回梵本,今本题为求那跋陀罗译,其原本是他自携抑或用法显本,学者意见不一。本文从经录记载、译者事迹、经文编次等多方面考察,推测求那跋陀罗用法显本的可能性较高。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僧伽跋摩译《摩得勒伽》的底本,亦或同样来自法显,为前人之所未言。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92,(6)
中国是一治史的国家,佛教也不例外。治佛教史者,人物、寺院和经籍为三大基础。纵论佛教,当以人物为半,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僧俗二界。为僧人立传,始于魏晋南北朝,至现在仍未缀止,历代僧传,计有几十部之多。然后藏传佛教中,有关僧人的别传和类传还是不少的,有些已由学者译成汉文或编纂整理出来,如牙含章著的《达赖喇嘛传》和《班禅额尔多尼传》。但是类似总传的《高僧传》传记,在藏传佛教的汉文  相似文献   

15.
正义净法师(635-713)是我国唐代高僧、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是我国著名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与东晋法显大师、唐玄奘大师并称为我国"三大求法高僧"。义净法师,俗姓张,字文明,齐州山茌县山庄人(今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1]。其所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以下简称《求法高僧传》)与《南海寄归内法传》(以下简称《寄归传》),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经典之作。义净法师的籍贯,向有"范阳"与"齐州"两说。明嘉靖《山东通志·山川》记载:"碛金(湑)山在长清县城南三里,山有真相院。  相似文献   

16.
胡运宏 《法音》2020,(1):20-25
佛教东传后,我国西行求法的高僧代不乏人,其中东晋时期的法显法师“创辟荒途”[1],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批到达印度的僧人,而且是第一位从陆路去、海路回的僧人。本文就法显西行求法的起始时间、归国时间及与之相关的“南国律学道士”等问题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17.
灼炽的求法     
本文主要介绍了法显、玄奘等僧至印度巡礼佛迹、取经学法的艰难历程与他们带回的梵文经典和所译汉文藏经。他们分别把自己去印度巡礼求法的旅行见闻记录下来,撰成《法显传》、《大唐西域记》。这两部著作对我们研究当时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历史、地理和风情民俗、中印文化交流,都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一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为了便于理解,讲说者(以东晋竺法雅为代表)往往"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南朝梁·慧皎:《高僧传·竺法雅传》)也就是用中国传统的老庄思想来诠释佛教般若学,是谓"格义"。尽管这种诠释方式并不准确,因此至南北朝时期逐渐消失,但却是当时佛教融入中国最方便的捷径。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东晋时期的高僧法显,是沟通中斯两国佛教文化和传播友谊的伟大使者。为搜集“汉土所无”之佛教典籍,他以六十五岁高龄西行求法,遍访南亚诸国,公元410年到达斯咀兰卡(当时称为狮子国),在王都阿努拉特普罗城的无畏山寺等处修学两年,干公元412年绕道爪哇回国。带回《弥沙塞部律》、《长阿含经》、《杂阿含经》和  相似文献   

20.
净土宗是中国汉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以"持名念佛,往生极乐"为目标的净土法门,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汉传佛教修行实践的一大特色。《高僧传》《续高僧传》中记录了大量晋唐时期净土行者的念佛事迹,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这些叙事情节中包含的主人翁的生死态度和念佛的自我疗治之用。通过这些具有共性特征的叙事情节,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国佛教传入早期净土僧人的生命状态及修行面貌,更可以发现弥陀信仰及念佛实践在早期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疗治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