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度密宗怛特罗对于藏传佛教有很深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印度密宗的一些类型和宗派,并阐述这些怛特罗同印度佛教以及藏传佛教的关系,主张藏传佛教密宗除了全盘吸收印度佛教金刚乘密教以外,还对于非佛教的印度教密宗以及瑜伽实践亦有学习。藏传佛教是为融合多种宗教思想体系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黄阳兴 《宗教学研究》2008,10(1):107-112
四川是唐代密教传播的重要地区,自盛中唐密宗兴盛以后,密教也随之大量流入四川.如成都僧人释惟上,闻其名而北上长安,从青龙寺著名僧人惠果学密,虢州僧洪照从大兴善寺惠则受五部灌顶,后又入川弘传密宗,为当地密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再加上一些佛教艺术家入蜀,图画密教题材,玄宗与僖宗避乱入蜀都带来了长安的佛教徒与诸多佛教艺术工匠,其中不乏密教成分,因此唐末四川一地之密教信仰也较为丰富.宿白先生等前辈学者已对石窟遗迹有过一些整理.笔者本文仅就僧徒入川传播密宗的情况以及蜀中密教信仰做一简单梳理,以有助于四川密教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法音》2017,(4)
<正>密宗是中国佛教开创最晚的宗派,是印度佛教发展最后阶段向中国的输入,其思想经过千余年的本土改造,完成了中国化的转型。唐代先后有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高僧入华传教,其中不空大师驻锡大兴善寺数十年,将密宗在中国的发展推向顶峰。其杰出弟子惠果大师,长期在青龙寺弘法,将密宗传播到海外。大兴善寺、青龙寺成为最  相似文献   

4.
佛教所说的“护国”,是指以佛法护持众生免受各种苦难或灾难,使众生所在的国家平安。唐代是文殊信仰传播的高峰,唐译文殊经典中蕴含着系统的护国思想,建立了从个人到国家的全方位、多层次护佑系统,并将护国理论落实到实际修行中,形成了复杂严谨的法事仪轨。“拥护国王、保护国土、利益众生”是其护国思想的基本性质,体现了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态度,对唐代社会曾产生过巨大影响,在当代社会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7,(4)
<正>密宗作为汉传佛教八宗之中成立最晚的宗派,其教理、修法在印度佛教之密教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崭新的本体论、心性论、实践论,并与禅宗、华严宗、唯识宗等宗派的核心理念相互交织,同时又具有自宗的鲜明特色,丰富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内涵。汉传佛教密宗于唐代中期盛极一时,却于唐末"会昌法难"之后逐渐式微。近代时,经过民国佛教领袖太虚大师等人的提倡,又有持松、大勇、显荫、  相似文献   

6.
五台山因传为文殊化现道场成为佛教一大圣地,其中与密宗有很多重要的关系。在密宗还未成立之前,印度密教早已流传于唐,它对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五台山与文殊信仰,本来并无联系,只因“一乘典语,兴在中华”(不空语)。新译《华严经》固然是五台山为文殊化宇的主要经典依据,但密教经典为此提供了更直接的依据。菩提流志译的《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说:“尔时,世尊告金刚  相似文献   

7.
空海的六大缘起说,近代以来中日学术界常被当作密教普遍的哲学思想来论列本文通过对这一说法的思想渊源及其形成过程和理论特点的分析,认为六大缘起说是空海发挥显密经轨的“微言大义”而提出来的,是在《大日经》五大种子说以及五字门、五轮观的基础上,把显教的六界说转化为密教的六大说,尤其把色识转化为心大,将表述现象世界的概念上升为说明世界体性的本体论学说。因此六大缘起说是空海的独创,属于日本真言宗的理论体系,不能作为唐代密宗的理论甚或整个密教的缘起论。  相似文献   

8.
正提到密宗,人们会想到对汉地密宗影响很大的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他们作为密宗的标志性人物,其地位和贡献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于汉地密宗传播有较大贡献的唐代高僧义净,其密宗学术贡献和人们对其认识似乎不成正比。真实情况是,义净在汉地密宗拥有重要地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学术界对密教哲学的不同认识,尤其以“六大缘起”作为整个密教哲学的核心概念,提出密教哲学主要是讨论菩提心的问题。菩提心是密教哲学的基本论题。并引经据典,论证菩提心思想由大乘经论讲的发菩提心功德和菩提心十二义的概念演变而来,具有本体论的含义。清净、空性,尤其大乐、光明以及明空无二、空乐双运等是是密教哲学特有的概念,道果、大手印、大圆满等法也是表示菩提心思想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大宝积经·护国菩萨会》是隋代译师阇那崛多翻译的一部佛典,后来收录于唐代菩提留志汇译的《大宝积经》中,成为这部大型宝积系列中的两卷经文。本文基于汉梵文本的对勘研究,指出这部大乘佛典其实是《圣护国问大乘经》及《福焰善士往昔本行宝王经》两部佛经的合编。通过对本经中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认为《护国菩萨会》是初期大乘佛教思想信仰较早期阶段创制、结集的经典,反映了初期大乘佛教努力将善巧方便思想从种种佛德中凸显出来,逐渐使这一新兴大乘思想与传统的六度思想相融合,尤其是与般若思想并列并举、平等并重的重要倾向。  相似文献   

11.
正学界认为"开元三大士"开启了唐代宗派佛教密宗的传承,善无畏、不空、金刚智将《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带入中土意味着完成了密宗理论的构建,唐密有了完善的解脱思想、仪轨修持、传承体系,再加之"三大士"较大影响力使法脉快速开枝散叶,因而成就了密宗形成与快速崛起。相比于密宗,之前所传密法则稍显逊色,这一方面是流传文献所造成的,密宗开启后,无论是译经数量、密法著述还是史书中的记载都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研究者的学术热情,正统庞大的宗派似乎往往更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董群 《法音》2019,(6):28-33
正关于佛教的护国思想,佛教界和学术界都有所关注。~([1])护国,是佛教思想和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了护国主、护国土、护国民等内容,汉传佛教则概括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本文从伦理的角度,视"护国"为佛教的一个伦理原则、精神,也是具体的道德规范,是作为德性的伦理规范,也是责任伦理的规范。本文通过三个方面的阐述,来体现护  相似文献   

13.
藏密文人,其实就是从文化角度来着眼与把握的西藏佛教密宗体系。 藏族人民在佛教传入之前也就有了伟大的文化创造。藏密文化是西藏本土文化与晚期大乘佛教传统碰撞与融合的产物。西藏之首先接触佛教、应该以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为可靠记录。通过对佛教的吸收、藏族同胞。当然首先是贵族阶层接受了印度文化的精华,派遣宗室子弟到印度留学佛教,依梵文“笈多”字体创制文字,翻译佛经,并请北印度佛教密宗大师莲花生到藏,建立密教这一西藏特有的文化。但是,汉地对西藏  相似文献   

14.
新书介绍     
《法音》1993,(4)
《中国密宗大典》中国密教传自印度。世称唐代三大士的善无畏、金刚智、不空所传中土者为唐密,莲花生所传西藏者为藏密,经由中国传入日本者为东密、台密。《中国密宗大典》首次汇集印行了历代汉文藏经所见有关密宗的经典、陀罗尼、修习仪轨等数百部经籍和其后诸家所译各种密宗经籍,还收录唐以前所传杂密,并附以敦煌文献有关密宗经典残卷残篇。本《大典》依据译经年代顺序排列,可为佛学专家、思想史专家、超自然现象研究者等提供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学习资料。本书首次集印汉文密宗典籍,并附敦煌文献以资校勘,可称开创之举。适合中外各国大型  相似文献   

15.
龟兹密教问题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20世纪初问题提出,近百年的时间,学术界对龟兹曾有密教流行,尤其早期有杂密思想的存在和影响的结论,几乎达成一致。但在论据和论证中却始终存在比较大的问题。直到季羡林的《龟兹之密宗》将中原文献与西域佛教考古结合起来,从西域出土文献资料出发,提出极具权威的证据。但是季羡林的论文也只是说明7至9世纪时龟兹有密教流传,属于纯密阶段。关于3至7世纪的龟兹早期密教(杂密)流传情况学术界仍然没有确定的证据。本文回顾了这一过程,并从新疆库车佛塔出土的4至6世纪梵语婆罗谜文鲍威尔写本《孔雀王咒经》的角度提出龟兹早期杂密流行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16.
藏传佛教的判教是判别佛教显密教法次第和高下的理论.多罗那他大师作为明代藏地藏传佛教觉囊派的中兴大师,他通过宗义阐释和密宗经典梳理的方式,对佛教显密教法进行了判释,立“大中观”为自派的“了义”见.这既是多罗那他大师修证体悟的结果,也是当时时代背景下回击藏传佛教其它教派诋毁、维护觉囊派独立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7.
密宗作为佛教一大支系,研究者及专著颇多,但观其重心,主要集中在藏密、唐密、东密(亦有称为日密者)、台湾等大支派,而有关一些在各大支派影响下形成的小派密教,研究则近于空白。张锡禄同志的《大理白族佛教密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年4 月第一版)的出版,则弥补了这一缺憾,并  相似文献   

18.
佛教宗派唐代五台山佛教宗派是继隋代佛教组织异说的趋势发展来的。隋代时候,五台山佛教就有了一批潜心研究佛学、擅长宣讲经论的法师。入唐之后,又受到唐代诸帝的大力扶植和护法宰相王缙、裴休的精心培育。遂使五台山佛教的经济、文化相当发达,高僧大德人材辈出,著名宗师云集台山,开辟道场,讲经说法,弘扬本宗思想,建立本宗基地。于是,唐代五台山佛教就有了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净土宗、密宗、天台宗和禅宗等中国佛教宗派。  相似文献   

19.
正曼荼罗,或称曼陀罗,梵文音译,旧译为"坛城";新译为"轮圆具足或者聚集发生"。早期的曼荼罗是古代印度的密教修行为防止魔众入侵,在修法场地所筑的圆形或方形土台。后世密教认为曼荼罗为诸佛、菩萨、圣者的居住之处。藏传佛教中独具魅力的曼荼罗艺术,是信徒修习佛教密宗经典时作为观想模型的重要内容,也是佛教对时空的诠释。绘制曼荼罗必须严格遵守密宗的教义和规范,每一种曼荼罗都有具体的"仪轨经"作为依据。从外相形式上可以将曼荼罗分为四种:大  相似文献   

20.
<正>唐代是中国佛教宗派大发展的时期,形成了法相宗、华严宗、密教、禅宗、净土宗等各个宗派。西明寺和其中的一些宗派有着极深的渊源,众多日本留学僧在西明寺学习,受到这些宗派影响,回国后著书立说,开宗立派,推动日本佛教新一轮的发展。引言唐代长安城是中国佛教的中心,而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国化佛教体系形成,辐射至日本、韩国,最终形成了大乘佛教为主体的文化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