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葛天  张萍 《法音》2022,(9):19-26
<正>一、引言《唐大历六年上都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之碑》,为纪念荐福寺临坛大师智舟法师所立,现存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太壶寺。碑高234厘米,宽74厘米,最厚30厘米。碑阳、碑右、碑左、碑阴均有文字。碑阳隶书16行,每行36字格,右下角缺佚12字,为世所重。宣统三年(1911)《重修泾阳县志》[1]对该碑进行简介,  相似文献   

2.
<正>1946年,在被毁坏的泉州古城墙碎砖堆里,发现了许多基督教徒的墓碑,这其中就有天主教圣方济各修会安德鲁·德·佩鲁贾(Andrea da Perngia)主教的墓碑。这块墓碑发现于泉州市通淮门城基内,是由辉绿岩雕刻的拉丁文墓碑(见图1)。碑高54厘米,宽45厘米,厚9厘米,现收藏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墓碑上半部残缺,原  相似文献   

3.
<正>云南昭通《孟孝琚碑》,有着“滇石之最古者”之美誉。究其缘由,《孟孝琚碑》不仅是云南唯一汉碑,更是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美学价值,亦可成为今人提升书法艺术水平的取法对象。通过对《孟孝琚碑》概况、书法艺术特色、对后世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并融入此碑与同一时期《石门颂》的对比,我们可更加充分地认识到此碑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大黄乡那练村东岭发现一块康熙年间的天主教友墓碑。墓碑距今已有290年。这是湛江市首次发现的重要宗教文物。这块天主教友墓碑是1990年10月中旬,由湛江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的同志到徐闻县调查宗教历史,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会同徐闻县宗教局的同志跋山涉涧,终于在离徐闻县城二十多公里的大黄乡那练村东岭最高点找到的。碑长120厘米(露出地面部分),宽42厘米。碑已有一定程度的风化痕迹,坟地也已冲刷夷平。但碑面  相似文献   

5.
正"冥途路引"是为了让死者能够顺利抵达阴间或前往天国的凭证,在明代墓葬中有少量出土,有"道教路引"和"佛教路引"两种。1956年4月,在扬州市城北乡禅智寺故址之东发现一座明代三椁三棺并葬墓,墓主分为盛仪及夫人彭淑洁、盛氏(疑是盛仪之女)。其中,彭淑洁棺内出土纸质道教冥途路引一张,文字清楚、印鉴清晰,给研究冥途路引增添了新材料,对研究道教文化和明代文书制度有不小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是扬州建城2500周年的"城庆之年"。新年伊始,我们从市文物部门得到消息,扬州双博馆收藏了一块唐代波斯人墓碑。为了解究竟,近期做了探访。一、唐代波斯人墓碑的来源与外观据扬州市文物局相关人员介绍,新发现的波斯人墓碑2004年出土于扬州市普哈丁园南侧,在当时的凯运天地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发现。墓碑几经辗转,近期由市文物局收藏。墓碑平放呈方形,边长约52厘米;墓碑厚度10厘米左右;石质材料,文字面朝上,碑刻  相似文献   

7.
李凇 《中国道教》1995,(3):46-48
姚伯多造像碑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道教造像碑,它作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现藏陕西耀县博物馆,和药王山其它石刻一起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碑的资料已两度发表,第一次是1965年的《考古》杂志,刊有“耀县石刻文字略志”,介绍得很简略。第二次是1987年的《考古与文物》杂志,刊有“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阅西安清真大寺存《咸阳渭城里大寺碑》(以下简称《渭城寺碑》)拓片,发现其碑文中有三行关于陕西经学系传谱的重要记载。关于《渭城寺碑》,据马长寿教授主编的《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一书记载:"在胡登洲墓碑的西北,还有一碑,是用阿拉伯文写的。在碑额上有四个字:‘见月凭证’,可知此为一回文月碑无疑。回文月碑一般都立在清真寺内,是作为推算回历的依据。同时这碑旁有两行汉字,一是‘陕西西安府咸阳县渭城里大寺注解经学口口(阐扬)圣教除邪归正统教口口(原籍)咸宁县北门外东菜园后从长安县大皮院受业九世门徒刘长清水若氏撰识虔诚敬  相似文献   

9.
苍石碑魂──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高智瑜北京行政学院幽静校园内,经过修整的一大一小两块墓地比肩立於校园中央。小园内,端立着倒品字形三通墓碑,著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碑居中,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和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的墓碑立放左右两侧。大园中重新竖起60块墓碑...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九年三月三日,北京房山云居寺文物管理处在石经山雷音洞前面的石栏板下面掘出一方残碑,长32公分,宽37公分,厚10.5公分,艾叶青石制成.残碑上、下方均被凿断,从断痕考证,是在很早以前被不明其价值的人将原碑断为三截,用作衬砌石料.现存残碑为原碑的中腰,碑阳、碑阴及两侧均磨平.残碑于碑阳、碑阴两面刻字.碑阳现存文字十二行,每行十字.其中第一行漫漶,有七个字形依稀可见,尚待辨认;第二行末二字、第十行末一字完全损失;第八、九、十、十一、十二行的首字之上,尚残存其前  相似文献   

11.
杭州伊斯兰教历707和730年墓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白寿彝教授1936年在《禹贡》发表了《杭州出土伊斯兰教先贤墓碑拓片(一)(二)》。拓片(一)系伊斯兰教历707年墓碑铭(简称707年碑),白先生在附文中说:“碑文不甚可解”。拓片(二)系伊斯兰教历730年墓碑铭(简称730年碑),马志祥先生的汉译文附于后。白文不长,转录于下:“近年杭州拆城,城下发现阿拉伯文及波斯文伊斯兰教先贤墓碑甚多,其总数至少  相似文献   

12.
《大云寺涅槃变碑像》原在山西省猗氏县(今与临晋合并称临猗)北门外峨眉山麓的大云寺。一九二一年寺毁,遂移置县文庙保存;解放前庙已荒芜,碑则弃之田野无人过问。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始移至太原市山西省博物馆院内陈列。碑高282厘米,宽86厘米,厚26厘米,碑下龟跌高35厘米。正面:碑头以螭为饰,圭首雕以须弥山图形;碑身中央图样与题名  相似文献   

13.
山西平遥清虚观内藏有一方墓碑,以往学者多未注意。碑文内容以古文刻写,不易释读,本文在释读碑文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及其他石刻材料,对墓碑的教派属性、主人、书篆者、刊立者进行了考证。山东长清五峰山洞真观内藏有崔真静画像赞碑,赞文共分三部分,分别为元好问、刘祁、杜仁杰所撰,其中元好问赞文以古文刻写,以往的释文、断句错误较多,致使赞文不能通读,本文对其进行了重新考释,并揭示出其与全真教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天主教之传入陕西,始于盛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有大秦国大德阿罗本[RABBAN]远将经像来献上京的记载,碑中文字在考证上最有价值,是我国传教史上极有关系之史料。自出土后,国内外天主教界人士咸目为至宝,当时在中国的耶稣会士纷纷前来西安查访,遂推动了陕西  相似文献   

15.
岳彤 《美与时代》2023,(6):123-125
随着人们重视程度的提高,书法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研究魏碑是对经典作品取法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一碑一石,都显示出古意高深的人文之思。《张玄墓志》是魏碑中的优秀代表作,遒厚精古,疏朗典雅,代表了北魏书法的最高成就。简要介绍黄庭坚及创作背景,详细论述基于《张玄墓志》创作技法的书写实践。具体来说,从作品形式的构思、对《张玄墓志》创作技法的借鉴、落款文字与正文的协调、章法布局思路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并在最后分享此次的创作心得。  相似文献   

16.
单渭祥 《天风》2010,(11):I0002-I0002,49-51
<正>又是一年的九月,熟悉的北京,秋天在重复着一种特殊的美丽。就在这美丽得几乎定格的北京之秋,趁参加纪念三自60周年庆祝大会之际,我有幸登门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石衡潭博士(单渭祥下称"单",石衡潭下称"石")。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定州市内有一座古老的清真寺,寺内有一幢公元1348年立的《重建礼拜寺记》碑。此碑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独占四个第一,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伊斯兰教史上第一幢汉文碑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伊斯兰教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石刻是泉州侯塞因的墓碑石刻。但是定州清真寺的《重建礼拜寺记》碑是迄今所见到的第一幢汉文碑。专攻中国伊斯兰教的冯今源先生在其《伊斯兰教文化百问》一书中说:“第一块汉文清真寺碑记就是定县清真寺的《重建礼拜寺记》,时间是元至正八年(1348)二月,撰文者是‘承务郎真定路安喜县尹兼诸军奥鲁杨受益’…  相似文献   

18.
墓碑2005年6月9日,是中国和菲律宾建交30周年纪念日。两国政府都举行了内容丰富的庆祝活动。公元1417年,病逝于山东德州的苏禄国王在德州的后裔,即今第17代传人76岁的安金田和后生安砚春及温海军三人应菲律宾华裔博物馆的邀请,于今年6月10日赴菲寻根认祖,对第一代苏禄国王陵墓参谒后,在先王墓碑旁立了一座纪念碑,这不仅是588年来苏禄后裔首访菲律宾亲人的纪念,也为今后中菲两国友好伙伴关系发展立下了新碑。山东德州市北营村三位普通村民访菲,受到了菲律宾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高规格接待,苏禄省副省长亲自主持了在省会霍洛举行的隆重的欢迎仪式…  相似文献   

19.
浙江新昌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它同时诞生、至今遗迹尚存的千佛岩造像为中国南北朝时期江南重要龛像遗迹,是中国早期石窟像在南方仅存的遗迹、江南早期巨型石窟造像的代表作,历史文物价值可与闻名中外的敦煌、云冈、龙门石窟造像媲美。是佛教中国化尚存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也是新昌佛教中国化发祥地的实物证据。其工程浩大,工艺精湛,震惊当世。南朝时期文学评论家刘勰撰写的《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记》称其为不世之宝,无等之业。僧祐造像、刘勰撰碑,至今成为新昌大佛寺双璧。  相似文献   

20.
易州龙兴观,是封建时代中国北方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考察其历史变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道教发展史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根据龙兴观遗址现存的《大元易州龙兴观宗支恒产记》碑补正《道家金石略》所录碑阴《龙兴观正一宗支图》之误、补足失录的“恒产”部分文字,并新传录明代《易州重修龙兴观碑铭》、《重建龙兴观功行之碑》的碑文。 王雪枝,女,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师范大学2008级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