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伯特·乔治是当代天主教新自然法学派的重要代表。他的自然法理论,以中世纪天主教神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自然法学说为出发点,对由格里塞所创立和发展、经由与博伊尔和芬尼斯等人合作所阐述的新自然法理论,作了辩证的、理性的辩护。其基本伦理学部分的内容包括实践推理与道德判断、自然法与人性的关系、绝对道德规范问题等。  相似文献   

2.
结果主义是现代西方学界非常流行的伦理学理论,功利主义是结果主义最重要的一种形式,相称主义则是结果主义在天主教伦理学中的一种表现.本文的主要任务是评述新自然法学派对结果主义、功利主义和相称主义的分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3.
自然法应当成为类似于实在法的事物,而不是要完全像法律。自然法必须具有法律的特征,即能够以法律所具有的强制性方式安排人类事务。第一,这意味着自然法必须是义务性的;第二,自然法的义务性命令在某种意义上必须被理解为强制性的;第三,为了能够以一种近于类似法律的方式对任何事情产生影响,自然法的要求和禁止也必须要由各种类型的附属原则来补充;第四,自然法必须与伦理学和道德相分离,甚至与客观的伦理学与道德相分离;第五,自然法必须从属于某个共享承认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生命伦理学兴起,有着深刻的多方面的理论根源.其中,诺斯替主义对其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探索路径的独特性;立足后现代道德多元化,反理性、挑战原则主义;承认道德异乡人,构建次级相对主义以及对人内在精神本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5.
弗洛伊德主义伦理学是现代西方伦理学中的一种心理伦理学派别。弗洛伊德主义又称精神分析或心理分析,因其创始人,奥地利的著名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65—1939),而得名。它产生于十九世纪末。精神分析开始只是一种探讨精神病因和治疗神经病的理论和方法,到廿世纪20年代之后,这种理论才成为现代西方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并扩展到社会科学各领域,其中包括道德理论方面,从而形成了弗洛伊德主义伦理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扎戈泽波斯基是活跃在当代德性伦理学界的重要人物。她以道德典范为基础构建典范主义德性理论,对道德理论的相关核心概念作出系统阐释,并提出了两种通向道德典范的实践路径:叙事与模仿。典范主义德性理论作为当代激进主义德性论的重要流派,鲜明地展现了德性论的经验趋向,并试图实现德性论与语言哲学、道德心理学之间的贯通。典范主义德性理论能够对道德教育、德性养成和个体的自我道德提升提供有效指导,或可成为不同文化情境下展开伦理对话的重要范例。其不足之处在于,忽视现实的人的复杂性,对典范在现代社会中的境遇缺少分析等。  相似文献   

7.
新自然法学派(New Natural Law Sch001)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天主教伦理学思潮之一。在该学派那里,基本人类善理论是其整个伦理学体系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理论。本文的主要任务是,解释该学派关于基本人类善的含义及其种类的思想,阐述基本人类善的主要特征,并简要分析基本善理论在新自然法学派伦理学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西方资产阶级伦理学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对人的道德能力持怀疑主义态度,甚至否认一切道德,摈斥德行,公然宣扬非道德主义;另一方面是对一切社会道德价值普遍表示怀疑,认为非道德活动似乎是人类生存的一种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否认道德规范的客观根据,道德虚无主义日益加深,对道德进步逐渐丧失信心。在现代西方资产阶级伦理学中,存在着两种趋  相似文献   

9.
王凤才 《哲学动态》2005,1(2):45-50
话语伦理学作为交往行为理论向话语政治学过渡的中介,在哈贝马斯现代性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当代西方规范伦理学复兴过程中,继罗尔斯<正义论>之后道德普遍主义的又一次强力张扬.但话语伦理学在赢得赞誉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不满.在这里,且不谈维尔默的善意批评、伯恩斯坦、麦卡锡的谨慎怀疑和麦金泰尔、泰勒的正面交锋;只想揭示在福柯、利奥塔等人的挑战下,话语伦理学在后现代语境中的困境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非理性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伦理学,是对许多世纪以来的伦理学传统持剧烈反对立场的二十世纪资产阶级文化的特殊产物。除了非理性主义和形式主义这两种极端,在现代资产阶级伦理学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个流派,它不大喜欢奇谈怪论和标新立异,而且也没有断绝其跟理论传统与道德经验的联系。这里所指的就是现象学的价值伦理学。  相似文献   

11.
苏格兰启蒙初期,普芬道夫自然法体系开始传入苏格兰。其中,格森·卡迈克尔对普芬道夫著作在苏格兰学界的推广功不可没,而且他对普芬道夫文本的注释也为苏格兰的后续学者提供了全新思路,哈奇森便是受其启发的代表人物之一。自哈奇森之后,苏格兰学界的自然法体系开始呈现与传统自然法体系完全不同的理论倾向,并染上了启蒙时期苏格兰特有的情感主义色彩。普芬道夫采用的是启示神学的体系,认为善恶由是否遵守自然法来界定;卡迈克尔则把对上帝的情感植入普芬道夫的自然法体系之中;到了哈奇森,他的整个自然法基础都建立在道德知性的能力之上,而行为动机、情感更成为了道德判断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至善学说蕴含着一种从后果主义角度进行解读的可能性。至善作为德性与幸福的综合,可以被解读为"理想的道德世界"或"一切道德目的的全体",它蕴含着一种追求"理想事态"的后果主义价值论思想。而康德关于"人有义务促进至善"的主张,不仅不像伍德和贝克等人认为的那样与康德关于"应当意味着能够"的主张相冲突,反而包含着从目的出发来理解义务之可能性的后果主义规范论思想。因此,探讨一种"康德式的至善后果主义",不仅有助于克服康德伦理学与后果主义伦理学不兼容的传统教条,也有助于克服对一般后果主义伦理学的价值论是"前道德的"或"非道德的"的责难。  相似文献   

13.
承认理论是霍氏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的思想核心,多元正义构想则是霍氏承认理论的进一步拓展.因而,从承认理论到多元正义构想是霍氏哲学思想发展基本轨迹.如果说,霍氏试图将承认理论从交往理论进一步发展为道德一元论,使之处于康德传统的道德理论与社群主义之间;那么,其多元正义构想及政治伦理学则试图在康德道德哲学、后现代伦理学与哈贝马斯话话伦理学之间进行调和.总起来说,霍氏承认理论已经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框架,但多元正义构想及政治伦理学则只是处于初创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阐发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德国明斯特大学天主教道德神学教授布鲁诺·舒勒,是相称主义伦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最重要的伦理学贡献,是以天主教的视角分析了义务论和目的论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解释了善的目的与恶的手段的关系、直接行为和间接行为之区分的重大道德意义,以及对双重效果原则的重新思考。舒勒的相称主义伦理思想在当代天主教伦理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道德难题"是近二十年来西方哲学界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它是关于如何为道德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和实践性特征提供一个一致性解释的元伦理学理论的问题。动机内在主义方案是解决道德难题的诸多路径之一。"无道德者""意志力薄弱"等反例使得简单内在主义方案极具争议。"意志上的不可能"(volitional impossibility)案例彻底证明现有的内在主义方案,简单内在主义和条件内在主义,都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人类道德进步的历史就是道德关怀的范围不断扩展的历史。环境伦理学的重要理论贡献是,区分了道德行为体与道德承受体,把道德承受体的范围扩展到了人类物种之外的自在物。当代机器人伦理学接过环境伦理学扩展道德关怀的接力棒,不仅把道德承受体的范围从自然存在物扩展到了作为人工制品的机器人,还把道德行为体的范围扩展到了具有道德功能的社会机器人。随着道德关怀范围的扩展,出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道德行为体和五类不同的道德承受体。为了应对伦理共同体成员的增加所带来的伦理挑战,需要建构具有拓展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后科学主义与全球主义性质的新型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17.
伯纳德·威廉斯对于伦理客观性的探讨多有创见,但其主张在当代元伦理学版图中难以定位。本文试图阐明威廉斯对于伦理客观性的看法及论证,并在此基础上定位其元伦理学立场,进而指出威廉斯的元伦理学主张并不能完全符合某种主流的"主义"。他对于使用厚概念的伦理判断持认知主义的看法,却对于使用薄概念的伦理判断持非认知主义的看法;他反对个人主义式的主观主义,同时也拒绝做一个道德实在论者;他否认客观道德价值的存在,同时拒斥错误理论;他承认相对主义中蕴含着真理,却不愿全盘接受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18.
张卫 《伦理学研究》2022,(1):106-112
“内在主义”(internalism)是技术伦理学新兴起的一种研究进路,它不同于传统“外在主义”(exter?nalism)进路的地方在于,它主要关注技术的积极伦理后果,主张把伦理要素“嵌入”对象之中,利用技术手段解决伦理问题。“道德增强”的基本理念符合“内在主义”进路的特征,它通过对人的“基因”和“神经”进行技术干预,调节人的道德情感,增强人的道德动机,改善人的道德品质,塑造人的道德行为。尽管“道德增强”的初衷是助人向善,却引发了诸多伦理争议,需要从学理上权衡其利弊。  相似文献   

19.
"人的境况"是赫勒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她将"人的境况"放到现代性的背景中,得出了现代性条件下"人的境况"的悖论性特征,"人的境况"的悖论具体展现为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具体的道德规范与抽象的道德规范、碎片化与历史哲学之间的张力与共存。赫勒在日常生活批判、伦理学和历史理论中都对"人的境况"进行了分析,并在"人的境况"的基础上进行了日常生活批判、实践商谈伦理学构建、现代性批判,展现了一种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法。总之,"人的境况"体现了赫勒伦理学建构的现代性线索与方法论旨趣,同时从"人的境况"出发,也可以理解赫勒在自在与自为之间、道德绝对主义与道德相对主义之间、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理论立场。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超验主义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验主义伦理思想在美国盛行于19世纪中后期,但它在美国的影响至今余波未尽。以爱默生、梭罗等人为代表的美国超验主义伦理思想家重视伦理问题的探讨,强调思想自立性和自然神圣性在伦理学中的地位,重视道德实践,呼吁人类追求简朴、自然、坦诚的道德生活。他们的伦理思想是通过生动活泼的文学语言表现出来的,这是其获得持久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超验主义伦理思想具有提倡泛神论、简单化强调道德直觉等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