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起源于印度的业力思想经过佛家的提升和完善显示出对现实人生巨大的解释功能和伦理指导意义,并成为构建佛家"心学"的坚实基础。本文致力于原典的解读,以汉译四部《阿含经》为基本信息来源,讨论业力说的认知方式、特点及认知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正> "法无有吾我,亦复无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杂阿含经·无我说》我以为我们可以这样渐入《杂阿含经》的无我说:先观无、观我而及无我,再从五蕴观人无我,从缘起观法无我,最后观"断"——于无我及至涅槃寂静。  相似文献   

3.
《杂阿含经》是早期结集的圣典,代表了佛陀在世时期的佛法实态。汉译本是刘宋元嘉年间,求那跋陀罗在杨都祇洹寺所出,宝云传泽,慧观笔受,分为五○卷,与巴利文本《相应部》相当。现存本内容次第都有错乱,如卷二十三、二十五,实为《阿育王譬喻》的部分异译。吕澂先生的《杂阿含经刊定记》,认定《瑜伽论摄事分》中,抉择契经的摩坦理迦(本母)是  相似文献   

4.
5.
本文通过对《阿含经》念佛理论的研究,探讨了早期印度佛教中的一些念佛思想的发展及脉络,对念佛理论的研究及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覃江 《宗教学研究》2003,(2):117-121
本文以《阿含经》为本,将其中所传安般念,用资粮、前行、修习、证果四位进行整理,使分散的经义得以条贯,从而让人对这个重要的禅定法门的体系与纲要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7.
释界定 《法音》2022,(6):12-21
<正>弥勒(梵名Maitreya),音译为梅旦丽耶,新称弥帝隶,华译为慈氏,名阿逸多(梵名Ajita)。《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有云:“其此慈者,父王本姓;父姓母姓,俱有慈故,名为慈氏”“又有云,慈氏本姓颇罗堕,字阿氏多,又王姓颇罗堕,字阿氏多,字理无差,姓成乖角,其弥勒者母及自性俱行慈爱,因以为名,由是得号,是心行性亦种姓也”[1],说明弥勒是姓,与其父母的姓氏与经历以及弥勒本人的修习内容有关。弥勒佛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在古印度也是四大菩萨信仰之一(文殊、普贤、观音、  相似文献   

8.
《杂阿含经》是早期佛教的经典之一,法显西游求法时带回梵本,今本题为求那跋陀罗译,其原本是他自携抑或用法显本,学者意见不一。本文从经录记载、译者事迹、经文编次等多方面考察,推测求那跋陀罗用法显本的可能性较高。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僧伽跋摩译《摩得勒伽》的底本,亦或同样来自法显,为前人之所未言。  相似文献   

9.
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这不仅关乎信仰,也关乎印度佛教的历史真相。由于大乘非佛说的结论,与印度佛教的义理和史传文献有着严重的冲突,因此这一论点仍有值得深入探讨的思想空间和理论需要。本文主要从《阿含经》中的三乘法的观念、弥勒菩萨授记的意味、佛说法深浅的对机意趣、识灭涅槃与物质生灭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试图重新讨论《阿含经》诸深义经所蕴含的义理与大乘义理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长阿含经》中的法数类经典书林漫步法数,指的是带有数字的佛教术语。对包括法数在内的佛教术语和义理,进行分别、抉择、整理与阐述的经典,通常称为“阿毗达磨”,即作为经、律、论“三藏”之一的“论”一类的经典。一般认为,论典是晚出的一种体裁,成立于经、律两类...  相似文献   

11.
哈磊 《宗教学研究》2001,(1):112-116
本文依据<杂阿含经>中的相关材料,简要叙述了波斯匿王从世俗君王到佛教居士的心理变化过程,以此揭示佛教对其身心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四《阿含》之一的产生、流变 ,并指出昙摩难提的竺佛念的汉泽本在我国历史上受到轻视的原因。其实 ,该经是佛教一切经的母胎 ,大小乘佛教的渊源 ,佛教义理的基础。研究它 ,或许对佛教、对现实还可有些裨益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汉译四部《阿含经》及南传佛教的基本原典,从原始佛教习用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及十二因缘角度对心意识的原始含义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并对原始佛教的唯心说作了初步的描述,间接涉及了《阿含经》与大乘佛教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4.
<阿含经>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所公认的根本佛法,其中包含了大量释迦对商人的说法,从中可看出释迦商业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以因缘果报为中心,既重视经济发达,又提倡超越财利;既崇尚积累财富,又要勤俭节用;虽提倡自己勤俭又号召不吝惜地布施众生、慈悲利他.  相似文献   

15.
《世界宗教文化》2021,(3):175-182
汉译四部《阿含经》在传统上被视为小乘经典而未受到重视。近代以来,受欧州、日本学者的影响,从20世纪20年代起,梁启超、吕澂、聂耦庚、邱晞明、印顺法师等一批中国学者,陆续开始了对汉译《阿含经》的整理、研究。他们的成果一定程度纠正了传统上对《阿含经》是小乘经的认识,促进了对《阿含经》的重新重视。近代以来《阿含经》的再发现,也直接影响了人间佛教思潮的兴起,促进了南北传佛教交流,并将为中国三语系佛教的持续交融发展贡献独特的智慧。  相似文献   

16.
佛教对于烦恼的认识相当深刻,汉译《杂阿含经》中对于烦恼有许多分类和描述,并与佛教的基本教义、修道体系及解脱目标紧密相连。佛教认为烦恼的本质是心不自在的状态,烦恼的染污性与不善性决定了它可以束缚、逼迫、扰乱人心,因此,早期佛教以断除烦恼、证得涅槃为乐。随着部派佛教对烦恼认识的深化,阿罗汉的地位开始动摇并出现以追求佛果为目标的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发展逐渐展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拥抱烦恼、在烦恼中觉悟的旨趣与精神。  相似文献   

17.
“法无有吾我,亦复无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 ——《杂阿含经&#183;无我说》  相似文献   

18.
《诗经.国风》160篇诗作中大约有68篇爱情诗。这些爱情诗从不同角度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两千五百多年前人们的爱情、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生活状态和感情历程。当时的采风制度、法礼习俗、王侯生活和宽松的社会交际环境等因素,决定了爱情诗的繁荣。其写作上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写作者和诗的视角多为女性;诗的语言调度善用衬字;诗的结构多采用回环复沓的形式;具有精彩的对话和心理描写。  相似文献   

19.
正古兰经注学是根据每个时代学术文化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们对经文认识程度的深化,对《古兰经》所包含的哲理、教义、律例、历史事件、寓言、典故等内容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重要学科①。《古兰经》注释从圣门弟子零散的口头传述的解释,至9世纪首部文字经注的出现,历时100余年,逐渐形成了独立的伊斯兰文化学科,并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研究和整理《古兰经》注解的学者。这些学者根据各自获得的传闻材料,辅以自身的学派观点,撰写出各具特色的《古兰经》  相似文献   

20.
尹立 《中国道教》2002,(5):23-26
《黄庭经》是魏晋间出世的道教上清派修炼经典 ,现传《黄庭经》有《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和《黄庭中景玉经》三种 ,其中《中景经》出世较晚 ,《内景经》和《外景经》出世早晚亦有争论。本文遵循陈撄宁先生的原则 ,“两篇文字 ,不必出于一手 ,而精理贯通 ,体用相备 ,真知个中消息者 ,当不复存歧视 ,”① 以研究经文思想为要 ,重点放在现存内容较为完备的三十六章《黄庭内景玉经》。②《内景经》一名《太上琴心文》 ,通篇以七言韵文形式讲解上清派“存思”为主的修炼要诀。它继承《太平经》五脏有神 ,存思即可除病的思想 ,认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