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实际调查和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理论梳理和分析了哈尼族祖先崇拜在丧葬期间和节假日中的不同礼仪分类及其特点,探讨了哈尼族祖先崇拜在道德评价、行为约束、情感凝聚等三方面的调适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实地田野观察访谈的资料,记录云南宁蒗县中南部地区摩梭人的丧葬仪式,从宗教人类学的角度阐释摩梭人丧葬仪式及其蕴涵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丧葬是人生必然经历的一个仪式。葬礼有着浓厚的文化意蕴,其背后隐藏着存在于中国人心灵中的另一个世界的想象。本文以鄂西北一个普通的丧葬仪式为基础,分析了葬礼的象征意义及其背后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结构,考察了葬礼作为心理感受的仪式表达,还从"亡灵"的角度探究了整个仪式所呈现的"生活结构的转换"。同时还从另一个角度较深入地考察了丧葬仪式研究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4.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宗教的仪式治疗在其民间医疗体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哈尼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疾病体验和认知都与原始宗教信仰中的神、鬼、灵魂观念息息相关,致病原因大致包括得罪神灵、鬼怪作祟、灵魂丢失、祖先怨恨、黑巫术攻击等,相应的便出现了敬奉、驱除、咒语等治疗方法。哈尼人的仪式医疗实践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受现代化影响较少的古老民族依然固守着的传统,文章从宗教人类学和医学人类学的角度对哈尼族的疾病理论、治疗实践以及神职治疗人员展开研究,并就其与生化医疗模式展开比较,进而对传统与现代、知识与信仰展开理论反思。 徐义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研究生,云南省红河学院国际哈尼/阿卡研究中心副教授。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末创价学会开始对教义理念和实践方式进行一系列改革,1991年与传统佛教日莲正宗分离之后确立起不依赖僧侣主持的丧葬仪式友人葬。友人葬是创价学会宗教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实践体现了日莲教义的现世主义倾向和日本新宗教普遍具有的生命主义救济观,反映了佛教系新宗教对日本葬式佛教的反思与突破。实践过程中,追思逝者、尊重文化多样性、不收取帛金等做法满足了少子高龄化的日本社会对葬礼简单化、家庭化、多元化的时代需求。友人葬的实践强化了信仰共同体的社会结合,维系了教团稳定。同时,创价学会的墓地设施在自然环保、防灾建设方面与地方民众形成良性互动,发挥了宗教团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正功能。  相似文献   

6.
博爱县北石涧村李氏家族对丧葬仪式,自古至今备加重视。在北石涧村的丧葬仪式中,佛、道并没有截然分开,而是呈现出互相沟通、互相融合的趋势,表现出佛、道兼具、合二为一的特点。丧葬仪式中的音声与整个仪式过程紧密相联,实现着生者、亡魂、神灵之间的对话,同时也沟通着生者之间的交流和亲友、邻里之间的和睦之情。通过对北石涧村丧葬仪式的实地考察,对信仰、仪式和音声进行重新阐述,以揭示其丧葬仪式符号所体现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世界宗教文化》2021,(2):134-140
中国传统场域中的疾病与治疗观,不同于西方现代医学话语体系。本文从传统民间治疗的多个面相谈起,提出了本土疗愈方式的一种案例:宝卷抄写治疗仪式,并着重从其基本环节与作用机制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宝卷抄写作为内化于河西民众日常生活的仪式,其神圣性经久未衰,并对抄卷者起到潜移默化的仪式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花王圣母”的信仰普遍存在于广西的壮、侗、瑶、苗、仫佬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中.作为主管生育、护童、延寿、消灾、赎魂之女神,在历史上,围绕“花王圣母”信仰而展开的仪式主要有“作星”、“架桥”、“剪花”、“暖花”等.广西桂东地区乡间现存的“作花楼”仪式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越人的“花王圣母”信仰,同时也汲取了道教的诸多元素.  相似文献   

10.
民间棺绘艺术,作为一种原生态丧葬文化现象,由于其生存的社会空间与人文环境的独特性,加上民间艺人创作观念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使它有着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独特的魅力。棺绘艺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完善而固定的范式,这些范式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礼仪制度与文化观念。流布于甘肃永登地区的民间丧葬艺术——棺绘,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种民间丧葬艺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贺州大平瑶族乡仁喜坪盘瑶打醮仪式是道教醮仪民俗化与汉瑶文化交融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俗文化空间。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当下,盘瑶打醮仪式的基本要素得以传承的同时也发生了变迁,与道教醮仪、西南地区其他族群打醮仪式等均有差异性,但仪式本身所体现的祖先崇拜、鬼神观念等传统民间宗教的内核却是始终如一的。盘瑶打醮个案说明民俗文化空间仍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建水县文庙乃全国第二大文庙,近年来在此举办的祭孔大典将传统祭祀与现代公祭高度融合,成了国内儒家文化传承的重要活动。祭孔仪式通过回溯历史、雅俗共赏、礼乐交融和体态展演等环节,展现了伦理情感之发显与强化的基本过程;而家国同构的理念则成了伦理情感之延续的现实依据;通过对"礼""仪"关系的疏通,从而认识到仪式将人们被动的"使命感"化作主动的"仪式感"之过程,进而申发出对伦理情感内生之呼唤。基于对祭孔仪式的展演过程与伦理诉求的分析,"仪式"表现与"仪式感"的运用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尔麦里”仪式中妇女是不能缺席的,她们既要参与“尔麦里”的各项活动,如:给亡人点香,听阿訇诵经等,但最主要的是在厨房里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基于对甘肃省广河县胡门拱北的人类学考察,试图通过对伊斯兰教“尔麦里”仪式中信奉门宦的穆斯林妇女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探讨“尔麦里”仪式对当地穆斯林妇女所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了解门宦穆斯林妇女的宗教行为和宗教生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云南建水县祭孔仪式为对象,讨论仪式和身体实践对于社会文化结构形成的作用。从该仪式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时代背景可以发现,仪式被赋予的意义体现在仪式操演中。这些意义通过人的身体实践外化而形成了与仪式相关联的特定文化结构,由此展现出从社会赋予仪式意义,再从仪式传承意义到个人的过程,这正是社会记忆的传承与更新过程。  相似文献   

16.
纸扎是一种民俗性很强的宗教美术品,在各地的民间信仰活动中被广泛使用。纸扎制作一般就地取材,运用剪、印、画、糊、塑、扎等传统工艺,在纸质材料上进行视觉形象塑造,产品用于民间信仰习俗各种仪式活动中,用后焚毁,用以表达人们的信仰观和精神寄托。本文以福建贤良港妈祖信俗为主要考察对象,将仪式中所用纸扎作为着眼点,对纸扎在仪式中的空间构建及其象征意义、文化功能进行具体阐释,在理论上对纸扎在地方信仰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探讨,并展现当地民俗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7.
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信仰,它在白族聚居的大部分地区流传。祭祀本主是白族日常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其中,以每年本主圣诞日举行的庆诞法会最为隆重。道教在白族地区的传播过程中,特别是在主持白族本主庆诞法会中,凭借自身丰富的仪式传统,逐渐形成了富有道教特色的白族本主庆贺仪式。道教与白族本主信仰之间通过双向互动,一方面白族本主信仰得到整合延续,另一方面道教亦进一步深入到白族地方社会之中。  相似文献   

18.
本文立足于对索伦鄂温克人岁时仪式中火神祭祀仪式的田野调查资料,借鉴了范·杰内普和特纳的仪式研究理论及方法,从象征的角度分析了火神祭祀的仪式过程、仪式结构与秩序,从而描述仪式所表达的深层意义: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并非毫不相干,人也并不总在被动地接受神的安排,神秘甚至是危险的世界在仪式中变得可以接触。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仪式的参与者来说,一切行为都是可以解释的,而不是毫无理性地随意而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梅州香花仪式为个案,以仪式用具(纸扎)作为切入点,梳理纸扎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出现与演变,结合梅州香花仪式中纸扎在坛场内外的使用,进一步探讨宗教艺术象征与仪式功能的互动转换。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恩施市红土乡石灰窑村的还傩愿是传承久远的民间宗教仪式,其酬神还愿的仪式环节是武陵少数民族地区傩文化的典型遗存。论文通过石灰窑村还傩愿仪式的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记录了石灰窑村族群还傩愿的仪式过程及信仰心态,分析仪式融摄儒释道三教及土俗神信仰、地域性傩神崇拜的多元宗教元素,认为仪式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过渡意涵,能够在族群的心理调适、社会整合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