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末年兴起的神霄道教与长生大君信仰兼有政治与宗教双重内涵。作为上清派的传经神,长生大君既与南宫炼度有关,又与东晋时期风行道教的终末论主角——金阙帝君有关,是政治色彩极为浓厚的信仰符号。本文指出,长生大君与宋元间以《度人经》为中心的新生道法(派)的交涉,表现为前者作为一种信仰元素寄寓于后者的身神存思与炼度法事之中,这种寄寓与《龟山玄箓》有一定关联。理清长生大君与宋元新道法(派)的关系,对研究宋元道教史和道教仪式的发展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田公元帅是闽台两岸著名的戏神、道坛神和村落保护神,其多元信仰文化的形成过程,生动地体现了文化累层叠加的理论。历史文献与田野作业均显示了田公元帅信仰的道教渊源。在宋元新出道法盛行的背景下,田公(太尉)信仰形成了一个主事"和合"的风火院神明系统;在民间道教闾山派的影响下,该信仰发展出了一套用来"降神附体"符箓和咒语,甚至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以傀儡行法事的"闾山梨园教"。明代田公(太尉)信仰与民间傀儡戏戏神田智彪信仰产生复合,这使得田公增加了戏神的神格功能,而唐代乐手雷海清信仰在明清戏剧异常繁荣之际的"加盟"则大大稳固了田公的戏神地位。作为戏剧行业神,其神格功能也对道教田公元帅信仰产生了反作用,使得其咒语带有"啰哩嗹"的和声,其仪式呈现出浓厚的戏剧性色彩。戏神田公元帅信仰的解构精彩展示了历史上道教与戏剧之间的深度互动。  相似文献   

3.
明世宗崇信道教,为满足其道教信仰需求和对神仙世界的想象,在西苑修建了皇家道观大高玄殿。作为御用道场,大高玄殿的建筑布局、殿堂配置与所奉神祇蕴含了丰富的道教信仰信息,体现了明世宗对道教的认知,以及修道成神、道法并重、亦神亦王、知恩报本的奉道理念。大高玄殿是明世宗修建的人间仙境,藉此构建了他的信仰世界。  相似文献   

4.
道教与日本古代的北辰北斗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国古代的北辰北斗信仰、星辰信仰的神秘化、道佛二教的北辰北斗信仰、日本古代北辰北斗信仰等几个方面 ,对道教与日本古代北辰北斗信仰之间的关系作了探讨。认为 :日本古代的北辰北斗信仰 ,虽不是直接受道教影响而形成的 ,但它是把折衷了道教的密教北辰北斗信仰作为媒介 ,间接而持续地接受了道教影响而独自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真武,是道教信奉的天神之一,在中国有着相当普遍的信仰基础。时至今日,从晋北的恒山山麓,到南国珠江三角洲广阔的土地上,依然可以看到为数众多的供奉“真武大帝”的大小庙宇。有人不禁要问:中国人对真武的信仰究竟起于何时?为什么对其信仰经久不衰?中国人的真武信仰与中国历史及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必然联系? 和世界其他民族一样,我们的祖先最早产生的宗教观念也是出于对大自然的崇拜。早在道教形成之前,华夏大地就已盛行神仙信仰,即由对天和地的信仰,逐渐扩展到对一切自然现象,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湖海、雷电风雨、方位时节…  相似文献   

6.
宗教学研究中的信仰与仪式密切相关,信仰与仪式始终是宗教的两个重要范畴。本文以文化传播视野下的信仰与仪式为中心,来探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与道教的关系,比较分析原始宗教与神学宗教相互融摄的文化意义。认为当今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承的道教,是经历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与道教的关系是双向渗透、相互影响的,从而形成具有中华特色的道教与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人类社会关注的问题。道教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就是“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它反映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一、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道教对于理想仙境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于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的一种向往,也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借助力。这种追求,一方面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描述;另一方面也体现在道教的神仙信仰之中和对自然的态度上。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首先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新发现的民间经书《灵宝还天王愿科》为中心,探讨近代道教与武陵山地区民间信仰的交融互摄机制。从中可见,道教传入武陵山地区和少数民族民间信仰在仪式和神祇上互摄融为一体,形成了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民间道坛。这种融合源于包容的道教系统、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系统化的需要等,为我们分析道教与西南少数民族、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个案。  相似文献   

9.
正本书为"华人文化主体性研究丛书"之一种。本书在对宗教概念的反省,以及对道教学门特殊性的思考下,以多元的角度探讨道教研究的可能性。本书由三个部分、七个篇章所组成,从不同的面向探讨道教研究在研究方法的开展,研究面向包含道法关系、仪式与法术、传承系谱、身体研究、地方道教研究、道教医疗、视觉物质文化等。  相似文献   

10.
道教与民间宝卷关系密切。道教的神明信仰、哲学思想、内丹炼养、斋醮仪式都深深渗透到众多宝卷之中,其中道教的内丹术及斋醮仪范对宝卷的影响最大。明清时期,有多种宝卷与太上老君信仰相关联,且流传地域广泛。民间宝卷亦流传太上老君"化身"诸神之说。历史上,道教与闽、赣两省的民间宗教亲密无间,共生共长,诸多道教宫观转化成为民间宗教经堂。  相似文献   

11.
五世纪以降形成的受道法位与中古道教仪式的分类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根据各个法位规定的道士所受仪典名目可以判断,中古时代最重要而且比较流行的基本仪式类型有五种,即朝仪、传授仪、斋仪、醮仪、章仪。另一方面,从古灵宝经开始,道教仪式又逐渐按法位区分等级。本文简略讨论了五种基本道教仪式类型的渊源、形成和发展,揭示了南北朝以来诸法位的各类仪式都仿效灵宝斋仪的演变趋向。  相似文献   

12.
胡锐 《宗教学研究》2003,1(2):104-107
本文通过对南北朝时期道教宫观的发展情况的分析,指出南北朝时期是道教官观发展的成熟时期,在这一时期,道教官观在神仙信仰、斋醮仪式以及官观的组织和管理制度方面已经与前期道教有了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信仰,它在白族聚居的大部分地区流传。祭祀本主是白族日常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其中,以每年本主圣诞日举行的庆诞法会最为隆重。道教在白族地区的传播过程中,特别是在主持白族本主庆诞法会中,凭借自身丰富的仪式传统,逐渐形成了富有道教特色的白族本主庆贺仪式。道教与白族本主信仰之间通过双向互动,一方面白族本主信仰得到整合延续,另一方面道教亦进一步深入到白族地方社会之中。  相似文献   

14.
道教以长生成仙为核心信仰,历来注重养生延寿之术。而养生首先要去病,故学道者往往兼学医。特别是,古代道士多入山修炼,一旦生病,只能自我疗疾,这种情况促成了道士们自觉研习医术的传统。此外,道教认为修炼成仙必须广行善事,积功累德,只有功德圆满,才能得道成仙。而行医施药正是积德的重要内容,这也促使道教中人去研习医术,并将方药纳入道法之中,去实现其济世利人的理想。由于道教与医学的密切关系,历代有不少高道成为著名的医药学家,他们在其虔诚的宗教信仰驱动下,通过长期不懈的医疗实践和种种对人体生命奥秘的探索,在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道教与民俗文化之间的源流因果联系作了探讨,认为:仪式方法上,道教源于民俗;观念信条上,民俗受动于道教;思想渊源上,道教与民俗同根;信仰内容上,道教与民俗本质上一致。由此得出道教与民俗不是主次影响的关系,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互构同源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瑶族宗教信仰与仪式中的星斗崇拜,具有浓郁的道教星神信仰的色彩。论文通过对瑶族经书神唱、宗教仪式和文化涵化中星斗崇拜现象的考察,指出瑶族星斗崇拜深受道教天心正法的影响。在瑶族宗教吸收道教的文化涵化过程中,道教北斗星君演化为瑶人生命仪式的守护神,道教科仪成为瑶族宗教仪式活动的范本来源。瑶族星斗崇拜有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内涵,从此侧面反映出道教对瑶族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二十载时光荏苒,"同舟人,世相随,无畏更无惧",内地与香港道教界一路走来,相互扶持,共同谱写了两地道教事业发展的新篇章。20年来,两地道教界交往日益频繁、广泛和深入,每年都组织多个团组交流互访,并在教务活动、弘扬道法、人才培养、公益慈善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交流合作。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具有悠久的历史。到明清时期,香港的道教信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台湾人类学界刘枝万与李亦园两位前辈学者。其中刘枝万延续了日治时代流传下来的全岛性宗教寺庙庵堂普查方法,继而转入道教建醮仪式的调查,独沽一味,针对道教派别与从业人员的分类,以及道教仪式的细腻描述。其方法学是依照日本民俗学的作法将调查对象巨细靡遗地描述以便完整保留。相对地,李亦园在战后从福建到台湾学习人类学,从台湾原住民宗教研究转入汉人宗教研究因而重视代表整体汉人文化的民间信仰,其研究特色是采取宗教人类学理论来涵盖性地检视汉人宇宙观与民间信仰包括祖先崇拜,风水信仰等的关系。其方法学是采取欧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具有重点性与选择性的深入观察。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关于英语学界中国信仰仪式音乐研究的评述,基于对西方民族音乐学相关英文文献的全面整理、分类与研读,在时间脉络上主要截取1985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并将焦点集中在学者们持续深入研究的三种领域:汉传佛教仪式音乐研究、道教仪式音乐研究和民间信仰仪式音乐研究。透过此类型化方式及对典型研究成果的述与论,分析诠释民族音乐学英语学界中国信仰仪式音乐研究的整体趋势与理论取向,并为中国学者的相关工作提供一些可资比较的方法与视野。  相似文献   

20.
在宋代民间驱邪活动中,道教驱邪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对宋代社会中的驱邪者进行分类后发现,道教驱邪之人或者是使用道法进行驱邪之人在宋代民间社会中较为活跃.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道教文献中对驱邪之人训诫内容的丰富.而且特别是宋代道法思想发生变化之后,道教文献中对于使用道法进行驱邪之人的要求变得日益严格,不仅要求施法之人做到“道法相符”,更要求其在修炼法术的同时“修身诚意”.这样的一种转变,是道法思想成熟的表现,也与宋代的社会思潮密不可分.道士进行驱邪活动,不仅是为民除害,更是自身“欲功行速”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成为道教在民间社会传播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