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符号是在认識和交往活动中代表其他对象和现象的物质现象。符号和被标志对象的联系在人那里是以人脑的反射活动为中介的。不使用符号,概念思維是不可能的。符号是被标志对象的思維映象的載体。而被标志对象的思想映象則是符号的意义。符号和被标志对象的联系的任意性并不排斥符号多方面的有定性。符号的基本类型有:特征、信号、科学符号、象征和語言符号。特征可以看作是对象或现象的标示、指示和症状,并且可以帮助从性质推論对象,从結果推論原因,从现象推論本质。信号是一种特殊的記号。在现代信息論中,信号得到了广义的解释,在高級神經活动和专门的人造系統中,信号是在狹义的意义上使用的。具有专門科学意义的符号在符号系列中占有特殊地位。科学符号是約定俗成的,它与意义的联系具有約定性质。科学記号在科学研究和发展中有很大意义。象征作为符号的一种,具有許多的特征。象征是一种外在的现象,它約定地、通过內中所包含的直观形象提示一定的常常很有意义的抽象的內容。语言符号在所有符号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一切存在的和可能的科学約定符号系統的基础。符号在人类生活和实践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的創造和使用始終是决定于人的反射活动的更一般的法則的。  相似文献   

2.
戴维森的解释主义及其心灵哲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重视对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研究是欧洲大陆哲学的一个特点。其实,在英美尽管没有出现像德法那样的“席卷各个角落”的解释学“风暴”,但也有对之重视的表现,并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解释理论或解释主义(interpretivism)。倡导这一理论的都是一些如雷贯耳的大家,如戴维森(D.Davidson)、丹尼特(D.Dennett)等。当然,英美流行的解释主义在解释的对象、旨趣和哲学的性质特征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就拿戴维森的投射性解释主义来说,首先,尽管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解释、理解如何可能这类问题,但它关心的解释对象不是书籍、绘…  相似文献   

3.
胡塞尔在第一《逻辑研究》中提出了极为重要的符号理论,但在"超越论转向"之后,他却在重要的"1914年文稿"中修订了关于符号意识的部分核心观点,对符号意识之为一种特殊的复合意识给出了新的现象学解释。本文通过分析第一《逻辑研究》及"1914年文稿",考察胡塞尔关于符号意向的若干核心概念,揭示胡塞尔此项修订的基本特征,从而说明符号意向的复合性质植根于其"双重意向性"的"二元统一性"。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本文中討論狹义的意义,即符号的意义問題。他說“維也納小組”的新实証主义者把“有意义性”和“可检驗性”等同起来。这个“意义是检驗方法”的公式成为一系列新实証主义“意义”观念的出发点。这些观念又可分为两类:(一)是把意义归結为主体对符号的这种或那种反应,其中包括布里奇曼的操作主义。这种看法与石里克的看法相接近。罗素也把意义解释为詞或符号对行动的关系。維特根施坦晚期认为意义是用詞的方法。作者认为把意义看作反应、行动,是不正确地把动物行动的特征搬到人的自觉活动方面来。(二)是把意义同由符号組成的結构等同起来。这一看法在一定范围內是正确的。这里牵涉到意义的形式化解释、机器翻譯等問題。但作者认为卡尔納普、奈伊拉特都把这种看法絕对化了。作者在批判新实証主义对意义看法的同时,自己也提出了一个关于意义的定义。他說,意义是由詞或由符号来代表的信息的不变項。这个定义着重提出信息,也指出意义不直接反映现实。那些經常具有意义的符号的认識作用也是間接的。由于符号本身具有約定性质,它不能反映现实,但它能促进反映现实的过程。关于意义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問題,作者认为这取决于意义表现在什么信息結构中。它在邏輯关系中是精神的,在生理或机器的信息中是物质的。作者还主张不可能寻找出意义的一般定义,正如不可能寻找出“一般存在”那样。最后作者认为他在文章中提出的关于意义的定义有实践上和理論上的优越性,因为它指点我們根据相应条件运用意义形式中的一种,而新实証主义的主观主义观点则在这方面会起妨碍作用。  相似文献   

5.
怀特海的艺术论是其有机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艺术置于世界原初的创美进程中来考察其起源和性质,认为自由的生动生活的"朴素渴望"和"等级展示"造成的矛盾是艺术之所以产生的根源,而使艺术成为可能的因素是意识,并指出意识作用的两面性。他特别重视原初的身体经验的情绪性,认为感官的直接表象乃是对身体经验的符号指涉,从根本上揭示了艺术作为生命符号的中介性质。  相似文献   

6.
在认知科学中,经典的符号主义模型和新近兴起的联结主义模型在认知结构上的争论目前愈演愈烈。按照经典主义,认知是在符号表达式上进行的受规则制约的变换,而对这些符号表达式则能提供明确的语义解释。但按照联结主义,根本的认知机制并不是符号的,相反,它们可以在一种类似神经网络的结构上得到说明,对于这个结构的单一的基本要素,则不能提供明确的语义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可以称为符号与非符号之别。  相似文献   

7.
本文假定有些对象(例如福尔摩斯)是不存在的。关于这些对象,人们是应该采取实在论的立场,还是反实在论的立场呢?根据实在论,一个包含非存在对象的可能世界的域与该可能世界上的存在对象具有什么性质、做出什么行为无关;根据非实在论,一个包含非存在对象的可能世界的域依赖于该可能世界上的存在对象具有什么性质、做出什么行为。这里的分歧在于,非存在对象出现在(一个世界的)量化/指称域中是否依赖于(在该世界中)存在对象具有哪些性质,特别地,比如是否依赖于能够讲述故事的情感生物的行为?在《走向非存在》(牛津人学出版社,2005)一书中,我给出了一种内涵语言的语义学,以实在论的方式来处理非存在对象。本文旨在提供一种非实在论的语义学,以非实在论的方式来处理非存在对象。实在论解释是定域的,与此不同,非实在论解释是变域的。在非实在论语义下,关于非存在对象的非实在论直觉可被尊重,这主要体现在对非存在对象和存在对象之间的“依存”关系的分析。关于非存在对象,本文和《走向非存在》分别以非实在论和实在论的方式来处理,这使进一步的比较和选择工作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作者在这篇論語言符号意义的性质的文章中,对于苏联和国外語言学家在这个問題上所提出的观点,发表了自己的反駁意见。作者与之商榷的主要对象是沃尔科夫和哈巴罗夫的文章,同时对国外語言学者,如索修尔、现代結构主义者丹麦的塞林森、波兰学者薩瓦托夫斯基的观点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把这种在評价語言符号意义的性质上的分歧归結为:“一些人把意义看成是符号的对象相关性,亦即归根到底看成符号;另一些人則把意义看成客观现实的反映。”而作者是持后一种观点的。在文章后半部,作者闡述了对語言符号与語言系統的相互关系的看法。在这方面,作者对別什科夫斯基、布达高夫、茲魏金采夫等人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作者认为“詞是符号和意义的統一,这一統一反映着客观现实”,“上下文根本不能‘完完全全地决定’符号的意义,而符号基本上不是从上下文而是从现实中获得自己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符号学关联着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当代中国山水画中,传统符号和现代符号的碰撞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延续,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同时,符号具有多义性,在当代山水画中这种多义性促进了传统符号的重新解释和创新。基于符号的多义性,当代山水画符号的再创作和表达方式将会持续发展,进而推动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易经》卦图的意义是什么?历来研究者均见仁见智。笔者试图从存在物的存在方式以及人对存在物进行认识时的认识方式这种本体论与认识论相统一的视点入手,对卦图的意义作以解释。本文认为,《易》之符号一、一是一种参照系构架;而《易》之卦图则是一种内参构架;至于“太极”范畴,已有自参构架的性质了。如此,可以对《易经》的哲理的逻辑进展有一个说明。  相似文献   

11.
"还原论的物理主义"认为,心灵的属性和物理的属性是同一的。但是如何解释我们身心分离的直觉,对"还原论的物理主义"而言似乎是一个难题。帕品纽作为"还原论的物理主义"的领军人物,试图诉诸"现象概念和物质概念"的不同特征来解答这一困惑。他认为正是因为"现象概念"的特殊性质导致了身心分离的直觉。本文介绍了帕品纽的这一解释,考察了对其种种可能的反驳,并通过对这些反驳的回应来辩护帕品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A.A.雅庫什夫对怀特海的符号論观点所作的批判文章。本文分为三部分:一、語言和认識中的符号关系,二,符号論問題的现实含义和怀特海对符号論的捏造,三、怀特海的符号論是构造现实的因素。第一部分談到怀特海把語言看作符号性的,并把符号关系推广到认識領域中去。作者认为感性知觉是符号研究的直接对象,符号是人类知觉的特点,而符号关系是由主体带来的,把符号与意义的关系解释成任意性的,非决定論的。作者还指出,怀特海是在馬赫主义的含义上来使用“經驗”这一术語的。第二部分中作者认为符号問題是表达方式的問題。在批判怀特海把符号归結为具有指示性和有条件性的两个特点时,指出怀特海把知觉和概念的形式作为符号关系的先决条件,把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置于对现实客体的依賴之外,而置于成受的主体(人或“上帝”)之下。但是作者却承认“个别的符号与意义之間的联系可能是任意性的”,又說:“語言中的符号关系确实拥有指示性和有条件性的特性,拥有某种任意性的特性”。第三部分指出,怀特海是从“經驗”中引伸出客体的,把符号关系当作本体論的关系,并以此来解决认識的客观性問题。作者指出,怀特海是从感性材料中构造客体,而用的材料就是“直接經驗”,工具就是符号关系。作者认为怀特海的哲学观点乃是貝克萊和休謨的“經驗哲学”的变种,但是怀特海却又想避免作出唯我主义的結論。  相似文献   

13.
情境模型的实质:命题符号与知觉符号之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阅读理解中情境模型的建构是当今阅读研究的热点。传统命题符号理论认为情境模型是组相关命题,是非模式符号系统;随着知识表征理论的发展,知觉符号理论认为情境模型的建构包括模式符号系统,即含有知觉符号。文章对比了两种理论对情境模型的不同解释,并介绍了相关的实证研究,最后对未来验证两种理论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一、传达的内在根据意义的传达,是指人类精神事件转换为符号事件,并在一定距离空;司得到“搬运”,经过一定时间得到保存的过程。意义传达的目的在于完成人际间的意义沟通,从而实现协调个人及社会活动的目的。意义的传达过程亦是符号的解释与理解过程。对解释者来说,意义作为个人的。动理体验和独特经验本是一种主观内在的东西,别人当然无法感知和体认。但解释者可将这些个人内在的意义化为各种符号(如声音、文字等),变成能被理解者的感觉器官所感知的东西。理解者感知了这些符号(感觉效应器官进行能量转换),加以读解(中枢神经…  相似文献   

15.
西方的符号学与《周易》从出发点到落脚点都是不同的。尽管有这种胎生的异质性,但两者之间还是存在所谓符号这样的重要交点。本文将对形成西方符号学分支之一的人物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的符号学思想与《周易》进行比较哲学的考察。皮尔斯符号学的特征在于泛符号主义(pansemiotism)和连续主义(synechism),即把存在于宇宙中的所有一切都作为其对象领域,把所有事物都当作连续体来把握。与弗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以语言为中心来分析符号相比,皮尔斯更倾向于根据思维来分析符号,即通过表象体、对象体和解释体三者关系来分析符号。为了再现本质对象,皮尔斯提出了符号三分法,即指示符、像似符和规约符。他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方法论的假设推理法,即对现有事实推论出最好或最近似的说明的方法。把皮尔斯符号学观点运用于《周易》,则卦象、卦辞和卦意是实现《周易》符号过程的三要素,《周易》符号具有类像的规约符号性质。占术范式是根据其定性的本性而被规定特征的特殊知识模型,假设推理法是占术范式中特征性的思维方式,对于科学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东亚符号学研讨会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符号学研讨会概述陈道德东亚符号学研讨会于1992年10月27日至11月1日在湖北大学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逻辑学符号学专业委员会、日本记号学会和湖北大学联合举办的。国内外5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收到了学术论文40余篇,先后有41位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宣读论文。世界著名符号学家,国际符号学会会长、波兰华沙大学教授佩尔茨(JerzyPelc)先生和国际符号学会秘书长、法国佩皮尼扬大学教授德雷达尔(G’erardDeledalle)先生也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研讨会对符号学领域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现将研讨的主要问题概述如下:一、关于符号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佩尔茨教授和德雷达尔教授对符号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新的探讨。佩尔茨在题目为《符号学的理论基础》的报告中指出:“符号”有不同的层次,一种是对象语言层次上的符号;另一种是元语言层次上的符号,它是关于对象语言层次上符号的符号。“符号学”是关于符号的科学。对“符号学”有五种不同理解。第一种观点认为符号学研究符号的语形、语义、语用的性质。第二种观点认为符号学是关于符号的语形、语义、请用性质的理论或学说,属于理论符号学。第三种观点认为符号学是关于第二种理论的理论,属于元理  相似文献   

17.
非直谓现象普遍存在于许多领域中。在数学中,对集合的最小元的定义是非直谓的。在逻辑中,罗素悖论的产生是由于允许非直谓地定义一个集合,即“所有不包含它自身的集合的集合”。莱布尼兹对“同一性”的定义——“a与b是相同实体当且仅当对所有性质f,如果f(a)则f(b),反之亦然”——是非直谓的。罗素构造分歧类型论的动机不是来自形式系统的悖论,而是来自日常语言中的悖论。本文的目标是构造一文化景观命题逻辑来刻画关于特定的非直谓语句的推理。一个非直谓语句的表达预设了一个语句集,一个典型的非直谓语句是“拿破仑具备一名伟人将军的所有德性”(罗素的例子)。本文所关注的是“一阶”非直谓语句,即仅预设直谓语句集的非直谓语句。非直谓语句的一个性质是:一个非直谓语句等价于它所预设的语句集中的成员(可能无穷)的合取。这一性质需要在要构造的逻辑系统的句法中被表达出来,而针对此本文所采用的手段是在命题逻辑系统的符号中加入“命题量词”,也就是说本文要构造一个量化命题逻辑系统。在形式化部分,本文给出了这个逻辑的句法、语义、希尔伯特公理系统和它的完全性证明。  相似文献   

18.
陈嘉明 《哲学分析》2023,(6):88-99+192
解释以理解为目的,这在科学哲学或知识论中都是一种主流看法。但是否所有的理解都须经过解释,却是一个争论的问题。利普顿声称存在着不经解释的理解,卡万维格认为只在因果关系的决定性系统中存在“解释的理解”,而卡利法则认为在逻辑与或然性等关系中也存在这样的解释性理解。这一问题涉及什么是解释、解释的关系以及解释的标准,可将解释的关系看作一种给出理由的关系:如果解释项a对被解释项b的性质、关系、样式等给出了理由上的解释,使人们不仅能够知其然,而且能够明了事物的“之所以然”,那就是给出了一种解释。正是这种理由关系使得我们能够把事情说清楚,由此能够把握事物的根据,获得理解。  相似文献   

19.
戴维森论行动与意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动理论被认为是戴维森哲学中最具特色的一个部分,它来源于戴维森语言哲学中的彻底解释(radical interpretation)的立场(参见江怡,第838页)。这是因为,在理解语言的性质时,彻底解释的方案要求对能动作用(agency)的性质和理性化(rationality)的概念给出一个恰当的说明。戴维森的行动概念基本可以这样理解:它是身体的运动,具体可记载的事件;对同一个行动可有不同的描述,这些描述体现出了它的意向性要素。对行动的讨论离不开意向,因此,意向问题是行动理论的一个关键所在。尽管行动都可用意向来描述,但这并不表明行动和意向性行动是一致的。本…  相似文献   

20.
已有研究表明,“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中的“数字符号”测验反映年龄特点较为敏感,年龄差异表现最为明显。又有作者报告,“符号数字”作业是较“数字符号”作业更为敏感的测验。两项测验的性质和测验方法是类同的。但二者的刺激项和反应项是相反的。在“数字符号”测验中,一个数字与一种符号配成“数字——符号”对,刺激项是具有高度空间定位提示作用的连续数字;而在“符号数字”测验中,刺激项是随机符号,其空间定位提示作用极低。因此,从联想学习记忆过程来考虑,“符号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