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严宗哲学在中国古代宗教哲学中是注重入世的,富含逻辑性的。受过西方学术训练的方东美对华严宗哲学情有独钟,并对华严宗哲学进行现代诠释。方东美对华严宗哲学的现代诠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用现代哲学家怀特海来诠释华严宗哲学中的人物善财童子;第二,以人体为喻解释华严宗哲学的"六相圆融"思想;第三,用西方哲学概念来诠释华严宗哲学概念。方东美对华严宗哲学的现代诠释的当代价值表现在:第一,使用西方哲学概念阐述中国的佛教哲学,将佛教哲学用普遍现实性的语言呈现出来与西方与世界交流,发展了华严宗哲学。第二,华严宗哲学为构建"人与世界在理想文化中的蓝图"提供理论来源,发展了中国哲学。第三,方东美对华严宗哲学的现代诠释为中西方文化的会通和交流建构了桥梁。  相似文献   

2.
方东美阐发中国哲学之精神,是以整体的西方哲学为对照,在中西交融的世界宏观文化背景下对中国哲学的一次整体透视。他从形而上学的层面来把握中西哲学的精神,并从中西形而上学的比较中将中国哲学界定为"内在超越"型态。他认为,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就在于圆融和谐的精神,即所谓"广大和谐之道",他以此作为对西方"二元对立"思想的超胜之道。同时,他从机体形上学的观点,将原始儒家、原始道家、大乘佛学和新儒家看作中国哲学精神的共同代表。要之,方东美对中国哲学精神的探讨,确是别开生面,但又难免其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方东美认为 ,作为中国哲学主流的儒家、道家、大乘佛家三派哲学的相互贯通之处 ,既是中国哲学的通性 ,又是中国哲学的特点。笔者分析了方东美的论述 ,并指出 :他关于“旁通统贯论”、“道论”、“人格超升论”的阐述 ,实际上表明了他对于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的理解 ,表明了他如下的观念 :中国哲学是以人的生命的精神价值为中心的哲学。本文认为 ,方东美的论述作为对于中国哲学基本精神的一种阐释 ,尤其是其中对于中国哲学基本价值取向的理解 ,应该说是比较准确的。  相似文献   

4.
郭继民 《现代哲学》2015,(2):123-128
方东美的中国哲学研究极富特色,学术路向尤为独特。他一反当时流行的实证主义做法,采取"形上学"的研究思路,通过对三种形上学即超绝型态、超越型态及内在超越型态的分析,敏锐地抓住了中国哲学的"内在超越"之特质,并围绕中国哲学的"四大主潮"之精义,最终建构了"有机生命哲学本体论"这一富有深蕴的哲学体系,为中国哲学现代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金岳霖是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本,融合西方哲学的发展,运用严密分析和逻辑论证方法建立了自己的独特的,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最为完整的、严密的哲学体系。他认为中国哲学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可以称之为逻辑和认识论的意识不发达。”所以,他是我国最早把逻辑分析和论证方法运用于哲学研究,从而建立了自己独立而又完整的哲学体系,因而逻辑及其方法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对于逻辑学的学术研  相似文献   

6.
卡西尔以符号形式哲学作为体系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独树一帜。但是,由于他对这个体系据以奠基的思想逻辑的论证尚未完成,这个体系的性质和意义难以明现,因而制约了我们对其哲学思维方向的把握。本文将证明,他以不同方式或策略展开的对这个体系的基础的论证,是对有效地实现的意向性心理学的无限接近。只有将他的思想中隐而不显的这个基础明确地主题化,才能澄清其哲学体系的性质和意义。通过与其他主要哲学体系如康德批判哲学、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胡塞尔现象学等的比较,本文将揭示他关于形而上学不是作为“物理学之后”、而只能作为“心理学之后”的理解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佛教的诠释学中,对于佛经角色之设计及其功能性意涵的解读常常伴随着文本、解释立场等因素的不同而在角色的共通性中又展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近代以来,随着对西方不同学科研究方式与方法的引入,关于经典角色之理解与诠释也进入了一种更加多维的视域。以近代哲学大家方东美先生的名著《华严宗哲学》为主,集中探讨了哲学视域中对文殊菩萨的哲学化诠释,并以期管窥在不同方法论中对佛经角色解读方式之异同。  相似文献   

8.
现代大哲方东美先生对庄子哲学的解读可谓独树一帜!他认为庄子解决了老子哲学中所存在的矛盾与困惑,将道家哲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以方氏观之,庄子哲学的核心则在于通过对"无"的再诠释,通过齐物、无待以及"双回向"等具体理论的落实以实现人格的超升与价值的实现。此外,方东美对"齐物"的现代诠释也极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哲学”一词对中国学人来说,是舶来之语。哲学这一学科也是在近代中、西学术的冲突与交融中逐渐构建并发展起来的。中国学人对哲学的理解与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引进外来术语,到理解诠释,再到确立自身的哲学体系的过程。追溯中国学人对哲学的认识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中国近代哲学学科的建设思路及其某些特点,对新世纪中国哲学的学科建设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作为美学家的方东美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他的思想给一些急于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寻找出路的人以“一种逡巡于历史现实之外的印象”,是可以理解的.方东美学思历程中自始至终对“美”倾注着热情,“美”的灵魂统帅着他的思想体系.他比较东西哲学与文化以及对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阐释与弘扬,最终都可以归结到对各自生命情调与美感的探幽显微和对理想境界的精心构筑上.他用真挚的情感把自己的学术与生命熔为一体.本文拟通过对方东美的美学致思与情感世界的粗略疏理,以期对他的思想与人格有一更加完整和丰满的认识,而他对“情”的推崇,也给我们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转化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金岳霖作为系统引进西方现代逻辑的第一人,最早将逻辑分析方法运用于中国哲学体系的研究和建构过程之中。他从批判传统逻辑入手,运用西方数理逻辑成果,探究演绎推理的形式化系统,构建以“道”为最高范畴的中国现代逻辑体系,论证逻辑系统的完全性、一致性和独立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跨界性逻辑方法论。他的逻辑方法形成于对中国近代文化革新、哲学变革的回应和对西方现代逻辑的吸纳,既体现出对中国文化的民族情结,又表现了对西方文化的理性借鉴,具有贯通中西而又超越、创新的特质。一、力促逻辑分析与中国哲学的融合逻辑学对中国学术思想产生…  相似文献   

12.
2016年7月22—24日在辽宁丹东举行,由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辽宁省哲学学会联合主办。共有70余名学者参加会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发展”为主题,围绕发展和创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与当代中国现实重大问题等议题展开讨论。会议认为,哲学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适应时代要求基础上用发展的理念对世界、人生、历史进行崭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需要建构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逻辑相印证的形而上学样式;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创建要处理好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理论、实践、文化之间的关联;哲学的创新发展应当回到生活世界去寻找意义的前提;《资本论》是21世纪的“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13.
分析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哲学的一般性质分析哲学的观点一般地说,分析哲学是把“语言分析”作为一个研究主题的各种现代哲学的总称。但是,它并不是有关语言学的东西。它时常被人认为是方法,而不是综合性的哲学体系。这意味着分析哲学的课题在于探讨以往的思辨哲学或者批判形而上学。在分析哲学看来,以往的思辨哲学或者形而上学的争论和错误的根源都在于语言的误用。因而,“以语言逻辑分析克服形而上学”,就成了分析哲学的主题。维特根斯坦说:“哲学家们的大多数问题和命题的来由是我们不理解我们的语言逻辑。”因此,“哲学的目的是思想的逻辑净化”。也就是说,“一切哲学都是语言的批判”。可以说,他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哲学论坛上出现了一股在传统哲学基础上“接着讲”(冯友兰先生用语)哲学的潮流。所谓“接着讲”就是有所继承(特别是基本观点、基本标念)亦有所改造、发展,实际上是在消化吸收了现代西方哲学成果的基础上谋求形式的民族化。由此而产生了诸如“新理学”“新心学”一类的哲学体系。中国近代缺乏具有重大理论成就的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的民族化与传统哲学的现代化逐成为一件事的两个不同方面。因此,“接着讲”就成了创  相似文献   

15.
大乘佛教中的华严哲学与源自古希腊和希伯莱宗教的西方哲学,产生于不同的思维土壤,呈现出哲学各个层面、各种维度的同与异。西方哲学和华严宗哲学从各自根本的观念出发,形成庞大而精密的理论体系,反映出本体论的异同。无论从思辨哲学还是宗教哲学的角度,两者的基本立场尽管不同,都试图克服和超越二元论思维模式,反映出宇宙论、知识论、目的论乃至价值论的异同。方东美先生对华严哲学和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采取圆融的论断,批判传统西方哲学中的"二分"方法造成了知识与价值、理想与现实的"乖离",认同现代西方哲学强调本体与价值的统一。华严哲学兼容宗教、哲学和科学,这是能够与西方哲学圆融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姚彬彬 《哲学研究》2023,(10):75-84
乾嘉学派的义理学脉络以戴震哲学为核心,戴震强调人类情欲的合理性,否定独断论式的“天理”观念,对被泛化的民间理学观念作出契合时代文化背景的哲学回应。但戴震哲学体系之建构方法,仍未完全脱离宋学理气心性之辨的传统范式。焦循承继戴震哲学的基本理念,对戴震主张万事万物存在秩然有序的“条理”这一问题“接着讲”,他利用数学的思维模式重铸象数易学,试图从中提炼出能够贯通六十四卦、儒家诸经乃至世间一切事物的基本规律,建构出一套以“旁通”为核心观念的自然主义哲学体系。尽管焦循的体系尚欠完善,但他能够有意识地强调“实测”而追求“客观知识”,这也为中国哲学走向“会通中西”之路开启了途径。  相似文献   

17.
澄观评传     
在历史上,五台山著名的僧人,首推唐代的清凉国师澄观。他继承并发展了华严宗实际创始者法藏的学说,建立起一个庞大而精致的佛教哲学体系,成为中国佛教义学的一座高峰,对后世的中国佛教以至中国哲学都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91,(12)
法藏,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生于唐都长安,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年)于西京(今长安)大荐福寺逝世,是唐代重要的佛经翻译者、著名的佛教理论家、我国佛教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被尊为华严宗的三祖。法藏的思辨能力极强,在佛教名哲辈出的唐代,他站在圆融无碍的根本立场上,以“无尽缘起”为核心,建构起了一个独具异彩的圆融哲学体系。圆融,是指在不同层次上、不同关系中相对独立存在的一切个体与  相似文献   

19.
三、不磨可灭的影响澄观继承法藏的学说,按“诸宗融会,禅教一致”的宗旨,广泛地吸收天台宗、禅宗、法相宗等的教义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整理、阐述并发展了法藏的华严理论,使华严理论更为完备、丰富和哲学化。他那一套以一心法界无尽缘起论为核心,包括四法界、十玄门、五教判在内的哲学体系,是华严宗理论的典范。他的注疏成为华严宗的正统著述。早在唐末,法藏的著述在国内已经绝迹,人们只知道澄观及其弟子宗密的华严理  相似文献   

20.
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是一部有着世界声誉的哲学名著,其"心灵九境"的哲学构思以广大、融通、开放的内在品质,为中西方哲学思想的比较会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本文具体论述了唐君毅"心灵九境"思想的华严宗哲学,认为唐君毅创建的"心灵九境"理论中蕴含着华严宗哲学(以"六相义"为核心)观照矛盾关系时相夺相即的思维方式及其圆融旨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