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莫文彬   《心理科学进展》1991,9(1):70-72
应激与应付,是临床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心血管疾病与癌症的心理因素探讨中,国内外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应激与应付的作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系的S.R.Lazarus教授是专门从事应激与应付研究的权威人士。他和他的合作者们成功地建立了应激与应付的认知现象学理论。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有不少都是根据这一理论进行的。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应付活动的测验研究   总被引:62,自引:4,他引:58  
以COPE量表为工具,对我国744名大学生的应付活动进行了测验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大学生应付活动主要有四种方式:针对问题积极主动应付、寻求社会支持、逃避和听之任之。(2)我国大学生在面临应激情境时,较多地采取“针对问题积极主动应付”和“寻求社会支持”的应付方式,而较少采取“逃避”和“听之任之”的应付方式,并表现出较大的情境差异、年级和性别差异,以及较小的专业、城乡和性格差异。(3)中国和美国大学生在应付活动中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应付策略的适应性和身心症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张雨新  方新 《心理学报》1990,23(2):107-113
实验在92名大学生被试中调查了应付策略的适应性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使用涉及学习、人际关系、社会与家庭三个应激方面的应付策略调查表检查被试应付策略的适应性,使用Beck抑郁量表和症状检核表度量被试的身心症状。实验发现:应付策略的一般非适应性正相关抑郁(r=.396,P<.002)和恐怖(r=.369,p<.002);非适应应付策略的使用在社会与家庭方面与抑郁正相关(r=.373,P<.002),与躯体化正相关(r=.320,P<.002);在人际关系方面与恐怖正相关(r=.323,p<.002);在学习方面没有显示与身心症状的联系(r<.120,df=90,N.S.)。实验还就应付策略适应性的跨情境一致性问题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军校医学生心理应激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军校医学生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方式。方法选用军校医学生日常困扰评定量表、应付方式问卷、特质焦虑问卷、自尊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935名军校医学生进行测试,采用SPSS1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日常困扰主要通过间接作用影响军校医学生的心理应激;自尊和特质焦虑对心理应激具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应付方式是日常困扰、个性特点影响心理应激的中间环节。结论维护军校医学生的身心健康,可以把优化其个性结构,加强应对训练作为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考试应付与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运用测量的方法考察了 1 0 0个大学生考试前后的应付方式以及人格、社会支持等因素对应付方式选择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 ,考试应付与情景变化、人格特点和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其中自尊、外向和低精神质人格特点与解决问题指向应付方式使用相关 ,低掩饰性与悲观人格特点与幻想、发泄、否认的消极应付方式使用相关。社会支持在应付中是一种重要的辅助资源 ,缺乏社会支持资源 ,考试过程中倾向于使用自闭的消极应付方式 ,社会支持资源丰富 ,则倾向于使用寻求社会支持的积极应付方式。  相似文献   

6.
应激与疾病的发生及发病过程有关一事 ,已经从以实验研究为首的临床研究、免疫学方面研究的许多证据中被人们所熟知[1] 。那么 ,是什么样的机制介导的 ?应激又是如何左右健康及疾病的发生及其过程呢 ?本文中 ,我们把应激—应付—疾病患病性模型作为一个概念框架[2 ] ,来阐明健康疾病方面的心理社会生物学过程。1 易患疾病的个体差以前 ,对疾病的易患性和治疗过程中的个体差问题 ,是用生物学因素进行说明的。现在关于应激与疾病相关联的个体差 ,可以从变动性、强度差、生物学脆弱性方面理解。1 1 变动性和强度差。为什么在相同的应激状态下…  相似文献   

7.
军校大学生应付策略有效性与身心状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军校大学生应付策略有效性与身心状态苗丹民,游旭群,王家同,皇甫恩(第四军医大学心理学教研室)应激事件作用,导致个体某种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以对付该事件的后果,这一过程称为应付(coping);而各种认知和行为方式则称为应付策略(copingstrate...  相似文献   

8.
参照Seyle对生理应激反应的阶段划分,可将心理反应分为三个阶段;琐事研究把应激源的研究推向了极致,应从只关注被动应付,转向应激研究的积极方面,加强对复原力的关注;应对方式是个体用于处理应激事件的策略与方法,本质上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个体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应付方式与心身健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心理学界对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应付的研究概况,重点是应付的定义、应付的分类、教师身心健康等。在此基础上,简述了作者对广州和澳门两地区184名中小学教师心身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结果,并对两地差异情况进行了分析,还就如何增强教师的心身健康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参照Seyle对生理应激反应的阶段划分,可将心理反应分为三个阶段;琐事研究把应激源的研究推向了极致,应从只关注被动应付,转向应激研究的积极方面,加强对复原力的关注;应对方式是个体用于处理应激事件的策略与方法,本质上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个体的特质.  相似文献   

11.
退休人员的应付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向葵  郭娟  李建伟 《心理科学》2002,25(4):414-417,431
本文对298名退休人员做了问卷研究,其结果表明:1.退休人员的应付方式受文化程度影响,高文化程度的退休人员比中、低文化程度的退休人员更多采用面对与探索的应付方式,更少采用幻想和退避的应付方式;2.退休人员原有社会角色丧失后应付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是,社会联系减少对退休人员的心理健康有直接的影响;而社会联系减少、职务地位丧失、经济收入降低共同通过退避、幻想与淡化三种应付方式间接影响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2.
一般来说,海外学生在应付诸多社会、学业情境时要比东道国学生更为困难.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米歇尔·巴克等人对留学澳大利亚的海外学生进行了两次调查,了解学生在澳大利亚应付日常社会情境和学业情境的困难程度,他们应付社会情境所使用的方法以及对在特定学业情境中所表现的行为的归因.中国学生在这两方面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难.文章中还对几种影响留学生适应的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生活事件、性格对某些心身疾病的影响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用生活事件经历调查表(LEES)对278名心身疾病者,282名癌症患者和 273名健康人(对照组)作调查。结果表明:心身疾病和癌症患者病前出现应激性事件的频度(人次),及对事件产生负性情绪体验的强度(得分)皆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中,家庭事件因素的频度和强度均较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能是心身疾病和癌症的重要前因之一。生活事件强度体验与个体个性特征、应付策略和社会支持有关。  相似文献   

14.
应激及心理应对方式等与人的心身健康关系十分密切 ,是近 2 0年来倍受关注的概念。许多证据[1] 表明人格在应付生活事件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反过来 ,从发展心理学、人格形成的社会化过程等理论角度[2 ] ,也充分证实了生活事件或应激等对人格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研究应激的中介机制固然重要 ,然而我们也不应该忽略在人格基本形成以后 ,生活事件或应激对人格所起的作用。当人处于应激状态下或较长时间里都处在困难境地时 ,一个人的人格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或者说应激或生活事件会对人的人格发生怎样的作用呢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有关…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中薛宝钗无意听到两个婢女的悄悄话,情急之中借寻找林黛玉而“金蝉脱壳”,这是宝钗在遭遇突变时的情绪反应,心理学称为“应激”。“应激”情绪状态之下的行为表现与人物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社会经验和认知经历等有着一定的相关性;“趋吉避凶,化险为夷”是“应激”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原则;反应的“急速性”和取材的“就近性”则是它的两个显著特征。薛宝钗急中生智的脱身之计,就是这种急速的“应激”反应中的“就近取材”,而并非是有意陷害黛玉。  相似文献   

16.
客家人与北京人精神健康及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使用问卷对158名北京和客家人进行精神健康、应付方式、社会支持方面的调查,发现两地人在上述在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但却了现精神健康与应付方式、社会支持不同的相关模式:北京人采取的消极的应付方式与其精神症状有显著相关,主观支持与其解决心理问题有关;客家人采取的消极应付方式则与其精神症状关系不大,且客观支持与其解决心理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17.
成瘾严重危害个体的心身健康,造成许多家庭和社会问题。成瘾与应激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新研究发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调节因子(CRF)和糖皮质激素在成瘾与应激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对成瘾和应激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无特效治疗。采取缓解应激源、预防精神活性物质的使用、预防复发、让患者回归社会等综合措施使复发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8.
成瘾严重危害个体的心身健康,造成许多家庭和社会问题。成瘾与应激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新研究发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调节因子(CRF)和糖皮质激素在成瘾与应激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对成瘾和应激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无特效治疗。采取缓解应激源、预防精神活性物质的使用、预防复发、让患者回归社会等综合措施使复发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后1年时,采用灾难暴露程度问卷、主观害怕程度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对地震极重灾区的3058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考察灾难暴露程度、主观害怕程度、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结果发现:(1)震后1年时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为9.6%,其中有目睹他人死亡经历的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为16.2%;(2)灾难暴露程度能正向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而主观害怕程度在灾难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社会支持在灾难暴露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但不能调节主观害怕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关系。其中,无论支持的性质如何,父母和教师的支持都能缓解灾难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而同学和其他人的支持则不具有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汉、裕固族中学生心理应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及其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社会适应能力量表对274名汉、裕固族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汉族中学生学习压力大于裕固族中学生,裕固族中学生人际关系压力大于汉族中学生,但仅在丧失因子上差异显著。2.汉、裕固族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整体较差;3.汉族中学生心理应激与社会适应能力呈显著负相关,裕固族中学生心理应激与社会适应能力呈较低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