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本土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外来宗教与本土文化之间通过某种妥协、让步而达到的一种新的合并和认同。世界宗教史一再告诉我们,外来宗教在其传播过程中必须进行自我调适,与本土文化形成交融互摄的关系从而得以传播。事实上,只有那些本色化较为成功的宗教才得以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论道教音乐种类及其层次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毫无疑问,道教作为我们本民族的宗教,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本民族文化的自身特点,当丝毫不难理解。那么,道教音乐与民族民间音乐不可割断的密切联系,以至道教音乐由此而反映出的民族民间音乐特征,也当是顺理成章,不言而喻的。然而,道教音乐在哪些层面吸收或受到了民间音乐的影响?其吸收方式和吸收动机如何?民间俗乐与宫观仙乐的矛盾是如何以宗教形式统一起来的?在迷惑中,笔者试探着从道教科仪与道乐的关系入手,在理清道乐种类的基础上,分层次对道教音乐的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一、道教音乐的种类按照传统的习惯,道教音乐分为由用人  相似文献   

3.
<正> 一、佛教及藏传佛教音乐在研究藏传佛教音乐的过程中只研究其音乐艺术,而不研究其宗教折射出来的世界观,人生观等宗教哲学基础上建立的音乐审美观;不研究藏传佛教音乐对其宗教的意义和作用等相关问题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宗教"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文化的历史中,许多艺术的种类起源于宗教.哪里有宗教的存在,哪里就有宗教艺术的存在.各地人民,在接受基督信仰的同时,也运用当地独特的地方文化,来表达对于信仰的理解和感情.艺术是文化中最重要和最富于表现力的手段之一.关于欧洲基督教艺术史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对于基督教艺术在欧洲以外地区的发展演变,中外学术界关注甚少.本文旨在介绍研究基督教艺术的东渐史,尤其在中国的发展演变史,以促进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并为基督教的中国本色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作为外来宗教,借助当地的文化形式来传播自身思想的策略,在文化传播史上屡见不鲜。因此可以推测,唐代景教音乐也可能采用了当时中国传统的音乐曲调。而这对于当前基督宗教音乐的中国化,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闫红  杜青青 《中国宗教》2022,(11):78-79
具有丰富艺术形态和悠久传承历史的河西走廊道教音乐,不仅融会了河西宝卷说唱艺术元素、儒家文化元素和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对于当地民间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堪称音乐文化的“活化石”。河西走廊作为西北边防重镇和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一直是多民族共居、多宗教汇聚的历史舞台。它既是多种宗教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道教传播的重要地区。“道教文化在河西地区的传播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并表现出其独特的内涵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袁帅 《法音》2022,(10):51-53
<正>佛教可以说是我国宗教中国化的一个典型代表。自传入中国以来,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便逐渐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等深度广泛融合,发展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佛教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被主流社会群体、正统文化体系所接纳并且实现融合发展的一个过程。所以,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应该系统深入地认识我国佛教中国化的具体表现和主要特点。我们知道,佛教中国化是一个宏大且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外来宗教与特定文明既要相适应,又要寻求广泛传播,构成一种文化矛盾。能否合理解决这种文化矛盾,是制约一种外来宗教向特定文化圈进行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之一。在这个问题上,佛教在中国文明中的适应与传播堪称最为成功。本文对四川地区出土的后汉佛像初步进行比较和分析,从符号学的角度,探讨宗教传播过程中与既存的特定文化之间发生的互动关系,以及有关适应与传播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音乐     
基督教音乐杨周怀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与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而基督教(包括东正教、天主教及基督教新教)与文化的关系尤为密切。如果把与宗教有关的文化(文学、绘画、雕刻、建筑及音乐等)从人类文化中清除出去,那么余下的就所剩无几了。在所有的宗教中,唯有基督教的音...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7,(3)
<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其实,宗教也不例外。宗教要健康发展,必须重视宗教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新形势下,宗教文化如何实现和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如何利用新兴媒体传播宗教文化?中国佛教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2017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做客人民网,围绕"新形势下如何推进  相似文献   

11.
张鹭 《中国宗教》2020,(3):74-75
探索礼俗音乐中的宗教文化,是对中国宗教的"弥散性"特点的一个阐释,它在音乐的层面说明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宗教通过各种礼俗形式对于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礼俗,泛指婚丧、嫁娶、祭祀、交往等的礼节,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礼俗活动紧密结合的音乐,即称为"礼俗音乐"。  相似文献   

12.
周琼  海澄 《佛教文化》2007,(4):112-117
建筑常被人誉为是凝固的音乐,它流淌着民族的心声,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罗丹说过:"我们整个法兰西就包含在(哥特式)大教堂里。"可见,建筑与该民族的宗教观念、经济、文化艺术、民族风俗和生态环境等密切相关。宗教在以建筑为物质载体宣传教理、凝聚信徒、传承宗教文化的同时,也必然作用于建筑,形成了宗教和建筑间伴生共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世界性宗教的发展历史和传播过程呈现出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各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基本保持本宗教的核心信仰和教义不变,二是伴随着这些宗教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广泛传播,以其为主要载体的文化和伦理道德价值观、宗教仪礼和仪轨与所在区域的主流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宗教亚文化。伊斯兰教也是如此。中国伊斯兰教既保持了伊斯兰教的根本信仰与基本生活方式,又发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变化,获得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双重品格。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对于宗教传播范畴的界定及对构成此种传播之要素的梳理,将为我们研究各宗教在不同境遇中的传播事实提供理论参考框架及评估考量体系.本文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对宗教传播概念进行界定,从主体、内容、途径、对象诸方面对宗教传播诸要素进行梳理;(二)在宗教传播诸要素理论框架中评估东正教在中国传播现状,呈现其在中国存在及传播的困局;(三)从俄罗斯族民族意识觉醒、外交干涉等方面来预判东正教在中国可能面临的转机.  相似文献   

15.
越南的伊斯兰教分为伊斯兰教和婆尼教两派,信徒基本上都是占族人.伊斯兰教在10世纪中叶就已经在越南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它是占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来到那片曾被婆罗门教覆盖的占婆土地后,其传播、发展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婆尼教作为越南伊斯兰教的一个分支,正是伊斯兰教本土化的一个典型,它表现为与当地的原始宗教、婆罗门教以及偶像崇拜、祖先信仰等传统文化相融合,又深受政治、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旨在通过对越南占族婆尼教的宗教观念、神职人员、宗教场所和宗教仪轨的特点进行初步的探究,来展示一个本土化、占族化的伊斯兰教——婆尼教.  相似文献   

16.
<正>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思想根基、精神血脉和力量源泉,在宗教的良性存续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中国各宗教生存、传播并发展的过程,也是自觉融入中华文化,积极与中华文化相适应的过程。做好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需要遵循宗教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全面提升中华文化在我国宗教领域的要素表达,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宗教中国化行稳致远,不断开辟宗教工作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译自黑格尔1827年的《宗教哲学讲演》中的“特定的宗教”。在该讲演中,黑格尔纵观世界历史,研究了人类史中先后出现的各种宗教的本质特点,阐述了宗教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这一篇主要讲的是关于中华帝国的国家宗教,关于中国人的“天”和“道”的概念。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化在黑格尔时代在西方的传播情况,了解到黑格尔对中国宗教的理解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宗教文化尤其是道佛教文化作为一种优质的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表述过程中商品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旅游表述语境下解释分析我国宗教文化的商品化特征,有助于我们今后在旅游发展中本真表述宗教文化,维护宗教文化自觉。一些传承于历史的物化宗教文化事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可以商品化的,而一些承载异质宗教特性的文化元素,作为该宗教地旅游符号标志的文化事项则需本真展示。  相似文献   

19.
韦建斌 《中国宗教》2022,(11):58-59
由于西方音乐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生成的文化土壤差异很大,因此早期天主教音乐在传入的过程中做了很多中国化尝试。唐代传入中国的景教(基督宗教的聂斯托利派)音乐就是一个例证。20世纪初在敦煌发现的唐代《景教三威蒙度赞》经卷作为景教赞美诗。  相似文献   

20.
本土化是历史上宗教发展传播的基本规律和普遍现象,伊斯兰教成为全球性宗教的过程,就是在各个地区本土化的过程。伊斯兰教在公元7世纪初期兴起于阿拉伯半岛后,伴随着向全球各个地区的传播,完成了对当地文化的被动接受与主动吸纳,在不改变伊斯兰教基本信仰、宗教经典与核心教义的情况下,形成了具有丰富地方特征的伊斯兰教本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