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真敬虔     
《天风》2020,(2)
正经文:"撒但回答耶和华说:'约伯敬畏神岂是无故呢?'"(伯1:9)对于基督徒而言,什么是敬虔?长时间的祷告,甚至是禁食祷告,有人祷告到裤子双膝磨破,被认为是敬虔;有人追求圣灵充满,唱灵歌跳灵舞,在地上打滚,也被认为是敬虔。让我们看看耶稣时期的法利赛人怎么追求敬虔:"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说:'神啊,我感谢你,  相似文献   

2.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上帝"(可12:30;另参太22:37-40;路10:27),这是耶稣所说基督徒最大的两条诫命之一("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意即是要我们以全部的意志、情感、理智、力量,毫无保留地爱我们所信仰、所崇拜的上帝.有些人认为,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是对上帝的感受和经历,也有人说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生活实践上帝的旨意.  相似文献   

3.
《天风》2015,(1)
<正>有人认为,经文既定,如何能改?也有人说,金句变拗口了,反倒难背,就如将"悖逆之子"(参弗2:2)修订为"悖逆的人";"可怒之子"(参弗2:3)修订为"生来就是该受惩罚的人"。究竟《和合本修订版》圣经的修订有何原则?现引用《以弗所书》的经文,介绍《和合本修订版》的主要修订原则:忠于原文,又符合今天中文的用法和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4.
张合安 《天风》2005,(5):10-11
"福"是每个人的向往和追求,但不同的人对福的理解不同。有人说健康是福,有人说平安是福,有人说悠闲是福,有人说有钱是福,有人说有个美满的家庭是福……到底什么人有福?在旧约圣经写到:"藐视邻舍的,这人有罪;怜悯贫穷的,这人有福。"(箴14:21)在新约四福音书中,主耶稣讲过许多关于有福的真理,如:在登山宝训中就连续讲了八种人有福,而"施比受更为有福"是唯一在四福音之外主  相似文献   

5.
母亲以前常常问我,身体中什么部位最重要。许多年来,我一直在猜测我所认为正确的答案。在我很小的时候,我认为声音对人类而言很重要,因此回答:"是耳朵,妈妈。"她说:"不对,世界上有许多人是聋子。不过你还要继续想这个问题,以后我再问你。"当她再次问我时,已经是好几年以后了。自从第一次没有回答正确之后,我就一直在琢磨答案。于是,这次我对她说:"妈妈,视觉对每个人都很重要,所以应该是眼睛。"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美"是我们经常用到的词,有些事物我们说它们美,有些我们说它们丑."美"与"丑"是我们容易直观理解的一对概念.但是什么是美,却很少有人能回答.很多研究者都没有研究清楚美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7.
真主说:"凡枉杀一人的,如杀众人;凡救活一人的,如救活众人。我的众使者。确已昭示他们许多迹象。此后,他们中许多人,在地方上确是过分的。"(5:32)又说:"你们不要自杀,真主确是怜恤你们的。"(4:29)又说:"你们不要自投于灭亡。"(2:195)穆圣说:"从前有一个人,负伤后不忍疼痛而割腕自杀,真主说:‘我的仆人先我而取了自己的命,我禁止他进入天堂。  相似文献   

8.
陈德群 《天风》2008,(8):32-33
读经范围:17章28-34节 一、保罗在亚略巴古的演讲(续篇) 保罗说: "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就如你们作诗的,有人说: ‘我们也是他所生的.'"(徒17:28)下面,我们将通过下述许多历史人物的介绍,证实保罗所归纳的这句箴言.并且通过这些人物的历史特征,进一步明白神是如何带领他们走完一生的路程的.  相似文献   

9.
要善待众人     
倪光道 《天风》2014,(1):17-19
<正>经文:《彼得前书》3章8节总而言之,你们都要同心,彼此体恤,相爱如弟兄,存慈怜谦卑的心.对于这节经文,有人认为是对教内人说的,有人认为是对外说的。但我认为,这节经文是讲新生命要在人际关系中彰显出来——善,是新生命的本质:善待众人,则是新生活的表现。这节经文有四个要点:一、"你们都要同心""你们都要同心",这话首先是  相似文献   

10.
末芥姊妹  渊声 《天风》2010,(6):63-63
<正>问:当教会中人们遇到一些难处,请求他人为其祈祷时,有人喜欢开一些所谓"属灵的处方",如有人会这样说:"神对我说了,你应该怎样怎样……才能得主的喜悦,这样有病会好、有难会过……"我很困惑,难道神真的对他说话了?末芥姊妹  相似文献   

11.
正上主走近,像前几次一样召叫说:"撒慕尔,撒慕尔!"撒慕尔便回答说:"请上主发言!你的仆人在此静听。"(撒上3:10)同我在一起的人,只看见那光,却听不见那对我说话的声音。我说:主,我当作什么?主向我说:你起来,往大马士革去,在那里有人要告诉你,给你派定当作的一切事。(宗22:9-10)  相似文献   

12.
一日,几位俗家弟子向三个和尚提问题,甲:[近日我每日坐禅,自感收益颇多,但听一位师傅说必须每日三次,又有人说只可一次,究竟几次是对的呢?乙:[南城有位老太太,临终时有人听到空中有音乐,天上有祥云,这是不是真的呀?丙:“有人说灵山会上佛祖拿的是莲花,有的说是金色波罗花,究竟那一个对呢?:不和尚没有正面回答,胖、瘦二位让小和尚讲一个故事,小和尚说:一有*次*个叫上童子的向佛祖提出了许多问题,他问三世界是永恒的吗?世界有没有边际—灵魂与肉体是同一的吗?.…:佛祖拒绝回答这些问题,他对众弟子说:“假若有一…  相似文献   

13.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上帝"(可12:30;另参太22: 37-40;路10:27),这是耶稣所说基督徒最大的两条诫命之一("其次就 是说:'要爱人如己'"),意即是要我们以全部的意志、情感、理智、力量, 毫无保留地爱我们所信仰、所崇拜的上帝。有些人认为,基督教信仰最重 要的是对上帝的感受和经历,也有人说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生活实践上帝的 旨意。这些都没错。然而,理智、理解对信仰也同样重要。事实上,最大 诫命中"尽意"一词的"意"字,原文正是指理智、思想、理解力和理性 思考的能力。我们信仰上帝、敬爱上帝,是整个人去信、去爱,不能把脑 袋放在一旁,否则便会容易出现偏差,甚至变得盲目迷信,异端也因此而 起。历代基督教向来强调,信徒对信仰必须有正确的理解,以免陷入错谬 的信仰之中。  相似文献   

14.
甲:读了上一期的旅途闲话,也引出了我的一些问题。我觉得我的问题比较难解决,不是一下说得清的,请你耐心听我说。乙:我一定认真听。不过,如果问题比较复杂我也不一定回答得了。甲:这些问题我是逐渐出现的,我得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说。乙:好的。甲:你知道我学佛已经多年,这几年来一直在弘扬佛法。我自己认为我对佛是真诚信仰的。比起那些不理解佛的教义当居士的人与佛更亲近。我追求的是智慧,没有必要执著于形式,所以我没有想到过皈依的事,可是日子久了,问题渐渐来了。乙:是什么问题呢?甲:常有人问我:“你信佛吗?”我回答:…  相似文献   

15.
关于对佛教经典的注疏如何看待的问题,明末莲池 宏在<竹窗随笔>中有一段精彩的评论.当时有人评论说天如惟则会集的<楞严会解>是"天如之<楞严>,非释迦之<楞严>",莲池回应说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若是初学者对此说法产生了执著,遂抛下所有古人的注疏都不看,那也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何必看帐本     
有一位以生态观察为专业的人,带领团体玩游戏,他要大家循着树梢传来的 "喵!喵!"声,找出那是什么动物,有人立刻回答: "红嘴黑鹎",他说:"知道了最好是不要立刻说出来,让不知道的人有时间去观察和思考。"这才是团  相似文献   

17.
词汇学习中“快速映射”现象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汇学习对于语言获得及有关认知能力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考察儿童词汇的快速增长,研究者提出词汇学习涉及一个"快速映射"(fast mapping)过程.最近20多年,大量研究者考察了快速映射机制.一类研究者认为儿童依靠一些认知偏向来猜测新单词的意义;另一类研究者认为词汇频率、言语最末位置等语言环境因素影响该过程.最新研究趋向(如生成联合模型和词汇学习的贝叶斯推理模式)认为这两类因素都很重要,但对它们的作用时间和比重等仍有争议.  相似文献   

18.
我们知道,关于无意识的研究由来已久.19世纪末20世纪初,"无意识"的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以至于那时詹姆斯对弗洛伊德说"心理学的未来将取决于你们的研究工作".然而,虽然可以说弗洛伊德"发现"了无意识,断言我们的生活是受我们不知晓的、不能控制的力量所驱使的,但弗洛伊德式的无意识却历经100多年而未得到实验室的验证和支持,至少原则上是这样.因此有人认为,弗洛伊德之后,"无意识问题"实际上经历了"100年的忽视、怀疑和挫折".直到詹姆斯出版<心理学原理>(1890)整整一个世纪、弗洛伊德去世60周年,同时也是所谓"知觉新观点"(布鲁纳等)发起50年的时候,无意识心理生活的研究才有了彻底的改变:当代关于意识与无意识关系的探讨,认知心理学已形成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论框架和实验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9.
我们经常使用“意义”这个词,但是,假如有人要问:“什么是‘意义’这个词的意义?”恐怕很多人都会感到,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这首先在于,“意义”这个词跟自然语言中很多其他词一样,是一个多义词,即“意义”本身有好几种意义。例如,它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所表示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价值”、“作用”等,如说:“这件事很有意义”,就是说:“做这件事很有价值”。我们现在要讲的,只是第一种涵义上的“意义”。但是,什么是语言文字的内容,这仍然是一个不太清  相似文献   

20.
"人是符号动物",这是卡西尔在其哲学人类学著作《人论》中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做出的回答。然而,我们在什么意义上声称他回答了这一问题?带着这一问题,本文将卡西尔的人类学命题回溯到了他的符号形式哲学,并认为后者中的"世界理解"概念是理解整个卡西尔哲学的关键。不仅如此,这一概念还可回溯到康德关于"学院概念"和"世界概念"的区分,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人是什么?"这一问题。通过对这一康德问题以及卡西尔的回答的分析,本文认为,由于卡西尔哲学中实践维度的缺失,他并没有回答康德意义上的"人是什么?"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