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名辩学(即逻辑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珍品。然而,这份珍贵学术遗产的普及推广工作似有欠缺,以致于研究者非绝无,熟知者却甚少。孙中原教授对中国逻辑学有独到的研究,且善用明晓畅达的文字,(?)精剔要,左右逢源,以古为今用为目的。《诡辩和逻辑名篇赏析》是中国逻辑研究之新论。作者遍览古籍,择取中国古代具有深远影响的十余位逻辑家的名篇,以纵(?)探  相似文献   

2.
诡辩是一种不正当的辩论文法,主要是采取巧妙的方法,故意违反逻辑,为自己的错误论点进行辩护。诡辩在学术讨论中有之,在法庭辩论中亦有之。诡辩的伎俩很多,几乎所有的逻辑规律和规则它都有空子可钻。我们要善于揭露诡辩,就要学习和掌握有关的逻辑知识,本文仅就一个辩护案例窥见一案清简介:被告彭某某,于1983年农历12月27日夜乘下雪之机,窜至邻乡包村老山队孙某某家牛棚,将一头价值千元的水沙牛盗走,连夜牵回家中。次日凌晨,本队农民左某某去被告人家要钱时,发现此牛。被告人见事已暴露.即伪称晚上忘记关门,牛自己跑进家中,…  相似文献   

3.
孙中原副教授的《中国逻辑史》(先秦)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34万字,共八章:春秋末期中国逻辑学的开端、战国初期中国逻辑学的奠基者墨翟、战国中期中国逻辑思想的争鸣、公孙龙和名家学派的终结、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建立——后期墨家、荀况的逻辑学说、吕不韦及其门客的逻辑观、韩非的逻辑论和辩论观。  相似文献   

4.
<正> 在中国古代逻辑史的研究上,梁启超最早于1904年撰写了《墨子之论理学》一文,试图用西方传统逻辑的观点概要介绍了《墨经》中的逻辑思想。1922年,作为我国第一本中国逻辑史专著、胡适的英文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在国内出版,也肯定了《墨经》六篇中有重要的逻辑推理学说。自此以后,《墨经》逻辑就成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几乎所有涉及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通史或段史著作都把墨经逻辑作为中国古代逻辑的重点和主要代表,对墨经逻辑思想的发掘也越来越丰富。解放后还先后出版了四本墨经逻辑的专著,而且都把墨经逻辑描述为一个相当完整、相当科学的理论体系,称之为“墨经逻辑学”或  相似文献   

5.
百余年来,中国逻辑史研究重在构建类似于西方逻辑的中国古代逻辑理论的发生发展史,往往将中国古代论证实践视作西方逻辑理论的例证,从而忽视了中国古代论证实践的研究价值。与之相对,以中国古代论证实践为出发点,并基于文化背景与文本语境等相关因素予以如实的描述与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有关论证的理论学说,而且有助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等相关领域研究。因此,中国古文献中颇为丰富的论证实践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中国逻辑史于1988年7月中旬在四川成都召开了第5次学术讨论会。主要讨论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端、中国逻辑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如何把中国逻辑史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及如何改善中国逻辑史的教学和普及工作等问题。关于中国逻辑思想的发端问题在已经或即将出版的中国逻辑史著作中,不少作者把邓析列为先秦名辩逻辑的开拓者。会上则有人提出,中国古代的逻辑思想应以《易经》为开端。因为,(1)《易经》是一部思维工具书,是一个符号系统,有一系列推演规则,而且  相似文献   

7.
为心灵提供诗意的栖居之地——简评《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洪辛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100732)樊美筠同志的《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是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撰写中国美学史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探索。作者“怀着...  相似文献   

8.
吴宁 《哲学动态》2001,(7):36-38
诡辩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也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理论意义上看 ,诡辩问题终究是不能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合理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正确的途径 ,并且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列宁的《哲学笔记》都批判了诡辩论。从实践意义上看 ,我们正面临大变革的时代 ,在我国当前把诡辩问题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 ,决不是象牙之塔里面的工作 ,而是现实生活的必需。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 ,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冲突加剧 ,倘若人们都为自己的利益辩护、以利害代替是非 ,那么 ,就会导致各种形式的诡辩论。…  相似文献   

9.
先秦逻辑研究有"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现代主义’"与"了解之同情"两种范式,作为前种范式之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归为符号学、语言学、逻辑学、哲学等领域;后种范式基于文本与文本时代特征衍生出文本义理,归为历史学(如中国逻辑史等)领域。"‘白马非马’论证"研究也不例外,有"白马非马"论证兼名说、复合名词说、形式化理论说、诡辩说、任意对象理论说等,也有"唯谓"说、"物–物指"说等。本文提出了"唯位"说,即"白马非马"命题提出的理论根据是"位其所位",这里涉及"物、实、指、名、位、谓"诸范畴;并进而论证《公孙龙子》逻辑理论篇为《名实论》与《指物论》,其中《指物论》补充《名实论》里的"物"与"指"关系,例证篇为《白马论》、《通变论》、《坚白论》,其中《通变论》与《坚白论》完善《白马论》中的"白马非马"例证,得出"白马非马"论证是先秦思想孕育出的一种逻辑。  相似文献   

10.
1988年7月中旬在四川成都召开了中国逻辑史第五次学术讨论会。会议主要讨论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端、中国逻辑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如何把中国逻辑史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如何改善中国逻辑史的教学和普及等问题。关于中国逻辑思想的发端问题。在已经或即将出版的中国逻辑史著作中,不少是把邓析列为先秦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诡辩     
什么是诡辩?凡论及诡辩的形式逻辑教材和专著都作了回答,但回答得都不准确。这里,我们不妨先看几家定义: ①“诡辩就是有意识地为某种谬论论证。”(《普通逻辑》,上海82年5月版) ②“诡辩是一种故意违反逻辑的规律或规则,为谬论所进行的似是而非的论证。”(《形式逻辑》,人民大学84年7月版) ③“有意识地用错误的证明来为谬论辩  相似文献   

12.
张立英 《哲学动态》2022,(10):96-104+129
《弘明集》是一部有影响力的佛教护法之作。从逻辑学角度来看,它无意间收录的东汉至南朝齐、梁五百年间僧人、王公大臣、文人学士等的思想交锋、笔谈论辩,为研究中国古代推理论证乃至思维模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样本。不仅如此,恰恰由于佛教义理的特点,这些文本中还蕴藏了不少涉及论证合理性、认知、无穷与时空等的理论性探讨。从文本整体、推理论证模式、论证元理论三个角度出发,通过示例对《弘明集》的逻辑学研究价值进行辨析,不仅为中国逻辑史增加了一个优质的研究文本,还将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中国逻辑史的研究视野,并对当下日常推理、人工智能以及哲学逻辑的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韩廷杰 《法音》2009,(11):51-54
因明是世界三大逻辑源头之一.是一门辩论术、逻辑和认识论三结合的学问.对于研究中国逻辑史、中国佛教史、印度佛教史、印度逻辑史、敦煌学、论辩学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但从明末到清末数百年间几乎成为绝学。  相似文献   

14.
中国正名学说中的意义理论周云之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中国古代逻辑曾被称作“名学”、“辩学”或“名辩学”等。其实,所谓的“名学”也只限于指中国古代的正名之学或名实之学(正名学),“辩学”才主要是指推理论证之学(论辩学),合正名学和论辩学而称“名辩学”,包含并代表了中国古代逻辑的全部理论和学说。正名学乃是整个名辩学的基础。无可否认,当代语言哲学及其意义理论是20世纪初才开始提出和创立的,因此无论在西方的古代还是在中国的古代,都还不可能有专门的语言哲学,更不可能有专门的意义理论或语义理论,自然也不可能…  相似文献   

15.
诡辩,一般是指混淆是非的议论,逻辑学上是指似是而非的论证。作为一思维方式和言语形式,诡辩虽然有其消极的一面,令人深恶痛绝,但对其积极的一面.也不能视而不见。记得一本书上有这样一句话:“诡辩是超越善恶的说话术”。姑且不论这个判断是否准确,但它至少向修辞领域透露了两个重要信息:诡辩是一种面语技巧;诡辩本身无所谓善恶,完全看人如何运用。为善良美好的愿望而用,诡辩就是善的.所产生的效果是积极的;为卑劣丑恶的意图而用,诡辩就是恶的,所产生的效果是消极的。社会需要扬善弃恶,因此.探讨诡辩在言语交际中的积极修…  相似文献   

16.
《尚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经典。游唤民先生近著《尚书思想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一书,从哲学、政治伦理思想诸方面,以高屋建瓴之势,总揽全局,对《尚书》思想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从史的角度,以宏观俯察的气魄,条分缕析,厘清了《尚书》思想对春秋战国以及后世思想发展的影响。这就不仅揭示了《尚书》本身所蕴含的思想体系的特征,而且显示了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内在脉络,给人以正本清源、掘井及泉之感。纵观《尚书思想研究》,有如下突出特色: 一、材料丰厚详赡,论证精审细密。如本书开篇在论述《尚书》…  相似文献   

17.
拆穿诡辩术     
诡辩是故意违反逻辑规律和规则的要求,为错误论点做辩护的各种似是而非的论证。进行诡辩的具体方法通常称为诡辩术。常见的诡辩术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是指在思维和论辩过程中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用一个概念去代替另一个概念而产生的逻辑错误。成语“...  相似文献   

18.
冯契教授的新著:《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冯契教授继《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之后,又一部力作。如果说,作者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一书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系统地整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发扬中国古代哲学的优秀传统方面,取得了很大  相似文献   

19.
文学锋  何杨 《现代哲学》2011,(2):124-128
运用现代逻辑工具对《庄子》中的著名辩论濠梁之辩所包含的命题、论证和推理进行了分析,指出惠施在论辩中隐含使用或承认了某种唯我论命题,该命题将导出形如"φ且我不知道φ"这样的摩尔句,从而产生摩尔悖论。庄子通过反驳和"诡辩"的方式不自觉地触及了其悖论性所在。进一步,利用摩尔悖论表明:在合理的预设下,认识论的唯我论即使是真的,也是不可知的。本体论的唯我论比认识论的唯我论在逻辑上更加坚固。  相似文献   

20.
周云之同志在《哲学研究》1983年第1期上发表的文章《对先秦名家分为两个诡辩学派的异议》中提出了重新评价公孙龙“白马非马”论的基本性质问题。在此之前,周在另外两篇文章《公孙龙关于名(概念)的逻辑思想——“白马非马”纯属诡辩吗?》、《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几个方法问题》中也谈到同一问题(以下简称周文)。周文认为:“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根本不是割裂个别与一般的‘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