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道教认为"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历来十分重视具有济世活人之功效的医术,作为道教问道修仙之重要途径的斩三尸,其过程与内容也体现了与医药养生学千丝万缕的联系。三尸又叫三尸神或三尸虫,也叫"三彭"或"三虫",具体包括上尸三虫,中尸三虫,下尸三虫,所以称为"三尸九虫"。三尸虫中之上尸名青姑,中尸名白姑,下尸名血姑,或言上尸称彭踞,中尸称彭踬,下尸称彭矫。九虫则指伏虫、回虫、  相似文献   

2.
辟谷,亦称断谷、绝谷、休粮、却粒,即不食五谷之意。道教认为人体中有三虫,亦名三尸、三彭。上尸名彭倨,好宝物;中尸名彭质,好五味,下尸名彭矫,好色欲。《太清中黄真经》说,上尸居脑宫,中尸居明堂,下尸居腹胃。《中山玉匮经服气消三虫诀·说三尸》说,三尸常居人脾。三尸是欲望产生的根源,是毒害人体的邪魔。三尸在人体中是靠谷气生存的,如果人不食五谷,断其谷气,那末三尸在人体中就不能生存了,人体内也就灭除了邪魔。所以,要益寿长生,便必须辟谷。辟谷之术,其来甚久,《史记·留侯世家》:“留侯(张良)性多病,即导引、不食  相似文献   

3.
正偶遇一套陶泥彩色"三不"娃娃,甚是喜欢。乡村田园风格,活泼的造型,憨朴的神态,手工捏制的痕迹,都令我爱不释手。三个娃娃的动作充满了童真,一个遮眼,一个堵耳,一个捂嘴,即不看、不听、不说,故称"三不"娃娃。据说这个"三不"娃娃与我国古代的守庚申习俗有渊源。中国道教认为人体中有作祟之神三种,叫三尸虫。《太上三尸中经》记载:三尸虫"为人大害。常以庚申之日上告天帝,以记人之造罪。"为了防止三尸虫殃人,逢  相似文献   

4.
仙境     
道教称神仙所居的胜境。《桓真人升仙记》描绘为:“有长年之光景,日月不夜之山川。宝盖层台,四时明媚。金壶盛不死之酒,琉璃藏延寿之丹,桃李花芳,千年一谢,云英珍结,万载圆成。”道教认为无限美妙的神仙世界,或在天上,或在海中,或在幽远之名山洞府。仙境之说源于我国远古神话。其一,以昆仑为中心。《山海经》的《西次三经》、《海内西经》和《大荒西经》皆谓  相似文献   

5.
正一道     
道教教派之一,或称正一教、正一派。元以后,为道教上清、灵宝和天师道等各符箓派之总称,与全真道同为道教之两大派。正一道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不重修持;崇拜神仙,画符念咒,降神驱鬼,祈福禳灾。相传张陵创教时,称太上老君降授以三天正法,“教以正一新出道法”,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之诀”,以“伐诛邪伪,与天下万神分付为盟,悉承正一之道也”。(《云笈七籤》卷二十八),陵子衡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袭教居阳平山,岁以经箓授弟子,  相似文献   

6.
历代《道藏》中都收录有一部古书《易林》。《易林》一书 ,《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记为“易林十六卷、焦赣撰”。焦赣 ,西汉人 ,当过小黄县令 ,后死于该地。他是易学家京房的老师 ,故《汉书》在卷七十五的《京房传》中附记他。谓其名焦延寿 ,赣是他的字。唐严师古注《后汉书》 ,言赣为其名 ,则延寿为字。《汉书·卷八十八·京房传》记 :“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 ,托之孟氏。”《易林》实非焦延寿一人所创作。焦延寿当是在前人留下的基础上把易说、民谣、书记等各种资料汇编成《易林》一书的…  相似文献   

7.
符箓     
“符”是道士书写的一种笔画屈曲、似字非字的图形。“箓”是记天曹官属佐吏之名,又有诸符错杂其间的秘文。道教声称,符箓是天神的文字,能治病、镇邪,驱鬼、召神;故使用符箓,遂成为道教方术之一。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建立时,即使用符箓术。史载,张陵“学道鹳鸣山中,造作符书。”道书称:太上老君下降鹤鸣,授张陵《正一盟威》之经930卷,符图70卷。  相似文献   

8.
“天官赐福”——道教吉语压胜钱。正如彭信威教授在《中国货币史》中指出,“中国压胜钱上所反映的宗教差不多全是道教。”古时道教是深入民间的宗教。天官,道教所奉三官之一。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三神之合称。《黄庭内景经、沐浴》:“传得可授告三官。”务成子注:“三官,天地水也。”在天曰天官,在地曰地官,在水曰水官。明代归有光《汝州新造三官庙记》:“三官者出于道家,其说以天地水府为三元,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通俗常言疏证·祸福》:“天官赐福,《梁元帝旨要》:‘上元为天官赐福之辰,中元为地官赦罪之辰,下元为水官解厄之辰’”。  相似文献   

9.
试谈步虚韵     
步虚韵也叫步虚声,是道教历史上最早的曲子之一,也是道教徒最常用的经韵之一。据《渊鉴类函》卷三百九,道部·道士三及汪汲《词名集解》卷二引《吴苑记》:“陈思王游鱼山,闻岩里有诵经声,清远寥亮。顺使解音者写之,为神仙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  相似文献   

10.
“存思法”一名“存想法”,是我国古代一种养生法。道教成立后,将它作为一种修炼方术,以后成为道教上清派的典型内修法,但随着道教的发展,“存思法”也经历着不同的衍变。东汉中后期(二世纪)出书的早期道教重要经典《太平经》中,即有悬卦五脏神象,此五脏神象各依五行方位,颜色画出:“东方之骑神持矛,南方之骑神持戟,西方之骑神持弓弩斧,北方之骑神持镶楯刀,中央之骑神剑鼓”(《太平经合校》卷七十二《斋戒思神救死诀》),以及“使空室内傍无人,画象随其脏色,…悬之窗光中思之…卧即念以近悬象,思之不止,…五行神且来助之,万疾皆愈”,(《太平经合校》卷十八至三十四《以乐却灾  相似文献   

11.
小蓬莱一景     
白云观内的小蓬莱,是我们中国道教学院的校园,这里三山环峙,古木参天,亭台飞檐,长廓迂回,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映衬,别有情趣,无愧“小蓬莱”之赞誉。其间,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先天八卦池。有人说它是小蓬莱景中之景,有人称之为“天池”。天池中央,模拟道教“三神山”之说,立有“仚岛、雲天、飞峰”三块景石。游人每每顿足,或留影纪念,或冥思遐想。我们且先来欣赏这三山之称吧。“仚”字,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已很少见了,《说文解字》注曰  相似文献   

12.
学习明代四十三代天师所著的《道门十规》,我想的最多的是,作为一名道教徒,在学道、修道、弘道的过程中,是否做到了一个“诚”字。“诚”是修道之基,也是为人之本。道教历来都非常重视。《西升经集注》称:“道以无为上,德以仁为主,礼以义为谦,施以恩为友,惠以利为先,信以诚为首。”显然,这是强调“诚”在道教信仰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道教还对人类社会提出了“诚”的要求。《道德经》第十九章称:“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其意是说,人与人应以诚相待,不要以奸巧的手段去骗人,这样就不会有盗贼,社会就会太平。其经又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相似文献   

13.
道教辞典     
道教重要道书。二十卷。南朝梁陶弘景摭括杨羲(330—386)、许谧(303—373)、许翙(341—370)三君遗迹,并据南齐顾欢所整理“真人口授诰”,诠次叙注,并加增补所纂成。因相传为魏华存等众真降授,故名。其一至十六卷,为东晋杨、许托言“真人口授”之作,卷十七、十八为杨、许书疏,卷十九、二十为陶弘景撰述。文体或诗歌,或问答,或喻戒,内容皆“仙真”授受真诀之事,兼及药物、导引,按摩等修炼方术,保存了不少道教与科技史资料。书中也吸取有佛教《四十二章经》中地狱、轮回之说,援佛入道。是研究南北朝宗教史的重要资料。收入《正统道藏》。  相似文献   

14.
道教“重玄”乃是道教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思想流向及其构建形式。其思想源流非常复杂,不仅宗承老庄道德之学、旁融佛家心注之说、汇通儒门义理之念,也是顺应时势,博采杂家的结果。正因为此,“重玄”思想建构才形成了其突出的特点,它对此后的中国文化的发展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重玄”语缘自《老子》“玄之又玄”句,此句古训为“幽深而又幽深”,用来形容道之深奥难测。此语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的道书佛籍中。据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5称:注老以“重玄”为宗,始于魏隐士孙登,之后,梁朝道士孟智周、藏旁静,陈…  相似文献   

15.
道教“遯”义考──道教伦理研究札记姜生崇尚世,是道教伦理的一大显著特点。早期道教伦理之重要文献《抱朴子外篇》的第一卷,即以“嘉”名之。尚“”,构成为道教伦理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尚精神也是虔诚的道教信徒入山修仙的重要原因之一。这里我们将考证和分...  相似文献   

16.
道教经典。此经始见于《真诰》,云:“仙道有《大洞真经》三十九篇,在世。”当是东晋上清派杨羲假托降神所造。“大洞”为上清家理想之仙境,据称此经本藏于大洞仙宫中,故名。上清派视此经为上清诸经之首,宣称“若得《大洞真经》者,复不须金丹之道也,读之万过,毕便仙也”(《真诰》)。故而历代传授不绝。本经1卷,分39章,故或称《三十九章经》。每章存思一神降护诵经  相似文献   

17.
“葱郁龙宫入望深,万年奇胜足登临。寒流九曲环山响,古树千年露殿阴。”这是宋代朱熹对武夷山及其宏伟道教建筑群的真实描绘。一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北部,其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先秦时期,传说被尧帝封为彭城侯的长寿之神——彭铿率子彭武、彭夷到山中垦荒浚河、驱兽植茗,遂以两子之名“武夷”名山。又据《武夷山志》,秦时有神仙降山中,自称武夷君,受玉帝命,统录诸地仙,于是以“武夷”名山。并传云:武夷是地仙之宅,各路地仙修炼功成德备,位列仙班之前,均要会聚武夷山中,经一番考核之后,脱胎换骨再进入仙班。有文字称,秦皇二年,太元圣母与武夷君,…  相似文献   

18.
道教词典     
身神 道教气功名词。道教认为,人与天地相应,天地所有者,人身亦有。故天地间有神,人身中亦有神。人身中之神,总名“身神”。《云笈七签》卷五十五《思神诀》谓身神有“三魂、七魄、三元、五真、一神、百神、三万六千神”,身神的邪正取决于心,“心正则神正,心邪则神邪”。主要身神有二十四神,即上景八神,包括脑神、发神、皮肤神、项神、膂神、鼻神、身神、目神;中景八  相似文献   

19.
白玉蟾,南宋道教金丹派南宗教派创立人,南宋道教中杰出的人物。关于他的生平事迹,道书史籍言之颇多,但往往内容似幻非真,令人难以把握。尤其他的生卒年岁,更是众说不一。据白玉蟾弟子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载:“先生姓葛,讳长庚,字白叟,先世福之闽清人。母氏梦食一物如蟾蜍,觉而分娩。时大父有兴教琼馆,是生于琼,盖绍熙甲寅三月之十五日也。”①彭耜认为白玉蟾生于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三月十五日,此说为学术界所沿用。但据清彭竹林《神仙通鉴白真人事绩三条》言:“玉蟾本姓葛,大父有兴,福州闽清县人,董教琼州,父振业,于绍兴甲寅岁三月…  相似文献   

20.
道教词典     
身神 道教气功名词。道教认为,人与天地相应,天地所有者,人身亦有。故天地间有神,人身中亦有神。人身中之神,总名“身神”。《云笈七签》卷五十五《思神诀》谓身神有“三魂、七魄、三元、五真、一神、百神、三万六千神”,身神的邪正取决于心,“心正则神正,心邪则神邪”。主要身神有二十四神,即上景八神,包括脑神、发神、皮肤神、项神、膂神、鼻神、身神、目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