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特殊的文化信仰造就了中国民间艺术别样的题材内容,其中吉祥文化成为一种观念性极强的民间艺术创作形式,尤其是龙文化几千年来的广泛流传。开封山陕甘会馆就是一个龙的世界,现存各种形态龙纹样达三百余个。开封山陕甘会馆中体现吉祥文化与龙文化的龙纹样是发掘民族文化、探析民间艺术的艺术瑰宝。  相似文献   

2.
《说文解字》称 :“龙 ,鳞虫之长 ,能幽能明 ,能细能巨 ,能短能长 ,春分而登天 ,秋分而潜渊。”《易·乾封》说 :“飞龙在天” ,或“跃在渊” ,“见龙在田”。龙掌管雨水 ,龙会给人带来祥瑞 ,龙能化身为天子和伟人。具有神性的龙 ,是华夏民族的图腾 ,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是中国文化中一种悠长久远的意念 ,是中国人心中一个永恒的情结。华夏文明中 ,无处没有龙的身影 ,无处没有龙的精魂。因而 ,中国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龙文化。但是 ,将龙文化作为一种类型文化的专门研究不多 ,将龙文化视为自己的文化形象中精心建设的地方更属少见。龙岗人独…  相似文献   

3.
龙被,也叫崖州被,源于海南古崖州地区,以其独特的龙纹饰图案风格闻名于世,在海南黎族集聚地谓之为大被,是黎族文化产物中技术最高超的黎锦工艺品,艺术价值非凡。崖州龙被早期的龙纹图案,主体部分和间隔部分图案的表现方式经历了从抽象几何纹样转变为具象的花草、动物吉祥纹样以及由半抽象的祥禽瑞兽和自然、器物纹样的演变过程。到明清时期黎锦图案已经成熟,完成了由简到繁、由抽象逐渐演变成具体的祥瑞纹饰。崖州龙被中的龙纹形象与我们所熟知龙的形象是有所区别的,其抽象夸张的形态与中原大陆威严神武具象的龙形象截然不同,是黎族先辈在雷公的基础上臆想出来的超自然神灵形象。  相似文献   

4.
佛教中的龙     
今年是龙年,各种以“龙”为题材的活动竞相出台。很多人也许不知,龙虽是华夏祖先的图腾,但它的流传发展,却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龙王的产生龙在中国的出现,由来已久。《礼记》载有“麟、凤、龟、龙”四灵之说。《左传》记有“深山大泽,实生龙蛇”。考古发掘的“后洼石龙”、“红山玉龙”,比史籍记载还要早。然而,  相似文献   

5.
解析岭南传统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的建筑构造,提炼客家围龙屋特色建筑形态产生、形成的历史缘由及思想理念,通过工夫茶盘设计案例的实践,探索了岭南文化元素"客家围龙屋"与现代创意设计的跨界融合和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6.
千百年来,人们说龙道龙、吟龙咏龙、画龙雕龙,炎黄子孙以龙为图腾,封建皇帝自称是"真龙天子"。2012年是中国农历龙年,笔者从报刊上收集到的嵌"龙"联语,择几则介绍如下。这些联语虽说不上曲折复杂,但每则故事言近旨远,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7.
"非遗"保护与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文化政策,它是设计重要的文化源头,设计也成为"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考察徽州民间板凳龙,分析"非遗"保护与发展的设计实践方案,具体包括:以板凳龙传承信息为内容的传播设计;以"戏龙"为主题的儿童文创设计;以"喜龙"为主题的节庆文创设计,旨在为该项"非遗"支撑起腾飞的翅膀,使它更好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8.
山西大同素有"龙壁之城"的美称,迄今为止保留下来的明清龙壁主要有九座:一龙壁四座,三龙壁一座,五龙壁三座,九龙壁一座。它们风格独特、造型多变、制作精良。之所以有诸多明清龙壁存在于大同古城中,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军事及经济条件、宗教文化信仰等三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9.
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代表着积极向上,吉祥喜庆,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但有些基督徒盲目地认为龙就是魔鬼。如何正确地理解《圣经》中"龙"的问题?本文从树立正确的圣经观出发,详细阐述了使用文本考证、原文字义、历史背景的方法解释《圣经》的重要性,以消除中国基督徒对龙的误解。  相似文献   

10.
<正> 一、龚字的考定甲骨文有“■”字,上作龙下从收,象双手奉龙形,字当隶写作“弊(今简作(龙廾))”。金文也有同形之字,除作国族人名外,一般借作恭、共字,如《秦公簋》有“严(龙廾)寅天命”,《书·无逸》作“严恭寅天命”,这里的“(龙廾)”、“恭”都是敬的意思,《趞曹鼎》有“(龙廾)王在周新宫”,“(龙廾)王”即周穆王子,《史记·周本纪》谓“穆王崩,子共王繄扈立”,《国语·鲁语下》作“周恭王”。徐中舒师在《陈侯四器考释》一文中曾正确地指出:“铜器铭共、恭字皆作(龙廾)”(见《史语所集刊》第三本4分册,482页)。  相似文献   

11.
无争树     
正他来的时候一无所有,现在也一无所求。围龙屋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里面有厅堂、天井、水井,从前住有10多户人家。哑叔十多年前因家乡水灾流浪到这个地方时,围龙屋已经空了。家家户户都在旁边盖起了新的房子,围龙屋只放柴草、杂物。村里人可怜哑叔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就叫他随便在围龙屋挑个房间住下。这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饿不了。哑叔对村里的人无限感激,从此便在村子里住下了。  相似文献   

12.
“龙崖外”祭祀仪式起源于古句町国农耕文化对牛的崇拜.在当代语境下,虽然“龙崖外”的祭祀仪式和形制在构建壮族祭祀文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变迁,但是祭祀仪式所体现的本质与时间环境一起呈现的整体状态还依然存在.“龙崖外”体现了壮族人生存智慧和生存策略的集体记忆.当前文化与环境的共生成为关注的焦点,“龙崖外”祭祀文化体现的尊重生态的文明精神成为壮族人民开创进取的源泉.  相似文献   

13.
在斗转星移的历史长河中,华夏民族创造了璀璨的历史文化成果。每一种文化都是祖先智慧的凝聚,其中就包含了别具一格的十二生肖文化。其中,生肖龙在人们的心目中更是神秘而又神圣的动物,并逐渐成为汉民族的图腾。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龙是权力的象征,人们还常常将各种高尚的品德一并赋予龙的身上。有关生肖龙的民间艺术作品以及民俗活动更是种类繁多,例如剪纸、木偶、皮影、面具、木版画、木雕、面塑、彩塑,以及舞龙、耍龙灯、赛龙舟等。在纳西族东巴艺术文化中,龙木雕有的具象,有的抽象,但都透着质朴的美,散发着浓浓的民族味。将东巴象形生肖龙的文字符号加以变形、概括、抽象化,以木雕的形式进行表现,是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其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深入到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许多民间活动都与龙有关,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龙的民俗。成都洛带"刘家龙"由于迁移的原因,既吸收了四川当地的文化,又具有移民所在地的特色。经过多年演变,形成了自己独具的风格特色,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成都洛带"刘家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分析,探究"刘家龙"中彩龙在扎龙和舞龙方面的艺术特点,可以丰富人们对成都洛带"刘家龙"中的彩龙文化的理解,凸显其艺术特点,推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成都洛带"刘家龙"文化的学习当中。  相似文献   

15.
西台风光     
西台名挂月峰,海拨2773米,位于台怀镇以西二十五里处。支山西北延四十里,至繁峙县。奇石秀水五台山诸峰多有龙翻石,相传是当年东海龙王的五条小龙翻山寻找清凉石所致。西台的峰谷沟坡里布满了这种仿佛刚刚被刨翻出来的石头。被人称作龙滚寻母石,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与其它诸台的龙翻石相比,西台的龙翻石更为奇特、神秘,关于这些奇石的传说也很多。  相似文献   

16.
《学海》2015,(3):104-112
汉斯·巴龙在《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危机》中以布鲁尼为核心建构起"公民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他对"公民人文主义"内涵的诠释及对该思想意识形态的原创性与真实性的主张统称为"巴龙论题"。"巴龙论题"从历史、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政治思想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路和指向,西方学界在过去半个多世纪内对"巴龙论题"的热议及反响足以表明其具有广泛的学术延续性和鲜明的时代生命力,巴龙思想体系所包含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值得所有文艺复兴研究者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对待"巴龙论题"。  相似文献   

17.
《天风》2015,(5)
<正>问:我是一个初信者,有信徒来我家探望,看见有龙图案的物品,强烈要求我清理掉,目的是避免"魔鬼做工"。对此我很不解,中国人自认"龙的传人",要完全弃绝与"龙"有关的物件很难,我该怎么办?—弟兄:小军答:小军弟兄,你好!你提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会中有些人视"龙"为迷信之物,故他们认为,只要有"龙"的图案,无论是什么器物,统统打碎或弃掉,更有极端者连"建行龙卡"、"龙井茶"都不碰,理由是《启示录》中提到的"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天主教》2009,(1):39-39
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刘柏年副主席、刘元龙秘书长利用国庆假期到四川地震灾区了解灾情、慰问灾区神长教友。2008年9月28日刘柏年副主席、刘元龙秘书长风尘仆仆到达成都后,即听取四川省天主教“两会”关于汶川地震对全省教会灾情和自救的汇报。四川省政府宗教局余孝恒副局长、李兆全处长就有关四川天主教灾后重建等问题,同刘柏年副主席、刘元龙秘书长交换了意见。  相似文献   

19.
我们用系统观点考察乾卦,不难发现它是一个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和开放性诸特点。 (一)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若干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具有整体性特点。乾卦是由六爻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言之,以同一动物——龙的六种状态和六种空间位置为基本元素,结合而成的完整系统。初九,“潜龙”,“潜”,潜藏,指龙的状态;龙,水陆空三栖动物,潜龙,潜藏于水中,处在空间的最低层。九二,“见龙在田”,“见”即现。显现、显  相似文献   

20.
高攀龙(1562~1626),字存之,号景逸,明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今江苏省 无锡市)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左都御史。作为东林党的首领之一,高攀龙既是明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当时重要的思想家。他的理学思想宗奉程、朱,兼采陆、王,以“主静”为特色,在明后期及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对高攀龙理学思想进行探析,不仅有助于对其个人、对东林党乃至明末社会政治的研究,而且对明后期思想、学风流变的研究也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