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庸》作为《论语》"学"论,是对《论语》之"学"作为一种可能的道德生活的合法性做哲学证明。本文通过对孔子一以贯之"为学之道"是"仁且智"的中庸之道的讨论,对《中庸》"学"—"德"—"道"、"道"—"德"—"学"的天人双向回环路径的构建,对中庸之道"不可能"与"不可离"的悖论的分析,开启了"学"作为道德生活何以可能的论题。在《中庸》中,构建了"天"-"性"-"道"-"教(学)"的整体"为学"境域,为"学"作为一种道德生活何以可能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并对《中庸》中的不同类人对中庸之道的不可能的可能性分析,论证了"学"作为道德生活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清华简《保训》篇的"中"进行了研究。《保训》的"中道"思想就是儒家的"忠恕之道",亦即"中庸"。"中"的意思是内,指内心而言。《保训》"中"和"中庸"作为一种方法论,无论是从内涵("但行于己,则外能及物")、条件(诚)还是其适用范围(人及万物)来看,都是一致的。《保训》"中"的思想就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滥觞。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一书的名称,新中国建立后就是这样翻译。现在俞吾金先生在《作为经济哲学的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和命运》(《中国哲学年鉴》2011年卷,以下简称"俞文")一文中,却把"终结"译作"出路",并用  相似文献   

4.
正有学者发现《墨辩》,特别是其中的《小取》篇在讨论"侔"的时候,虽然论及"是而然"、"是而不然"、"不是而然"这三种情形,然却缺少"不是而不然"。于是学者们主张增补"不是而不然",作为墨"侔"的一种有效式,以弥补《小取》篇的不完整性。本文拟探讨此问题,问:第一,"不是而不然"究竟是属于墨"侔"正例或有效式(正确式),还是属于墨"侔"反例或无效式(错误式);第二,《小取》篇原典为何没有提出"不是而不然";第三,主张增补"不是而不然"为墨"侔"正例或有效式(正确式),是否在论证与说明过程中本身就存在失误与偏差。一、墨"侔"基本概况  相似文献   

5.
<正>"教会的任务是根据《新约》倾听《旧约》,根据《旧约》倾听《新约》",克里斯托佛·赛茨(Christopher Seitz)恰如其分地说。[1]若不能完成这种双重的工作,就是否认这样的基督教会真理,即,《旧约》舍弃《新约》就不完整,《新约》舍弃《旧约》同样不完整。基督教给予犹太人的希伯来圣经(简称希伯来——亚兰文圣经)以"旧约"这个标题,这个标题传递出了一种清晰的信号。[2]这个信号作为依据《旧约》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信"是在《论语》中受到非常多的关注的一个词汇,这表明儒家对于"信"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对作为一种德性的"信",儒家更是推崇备至。本文通过对《论语》文献中"信"的分梳,认为从"信"的内涵在《论语》中演变的情形可以看出,孔子对"信"的最大改变是把"信"由外在的、作为一种事实的状态,转变成为一种内在的德性规范。而这种转变,也为后来所说的"自信"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早期中国的"数"观念往往围绕宇宙论和时空观展开,具有浓厚的哲学意蕴。秦简《鲁久次问数于陈起》提出"天下之物,无不用数"的命题,从一个侧面肯定了"万物皆有数"的说法,类似于"数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阐明了数的普遍性。《史记·律书》和《汉书·律历志》都从哲学高度肯定了"数"的存在。天三地四(或阳三阴四)是盖天说的数理,其依据为《周髀算经》的"圆出于方"说;黄钟一龠之数(八十一分日数)和中数五六是浑天说的基本数理。古人思考了诸数理的统一性,以"天地之数"作为其"数原"。早期中国的宇宙生成论重视"数"的哲学观念(如"道生一""一生两"等),以及数字"一"的哲学含义。  相似文献   

8.
正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沿用了修订前的状况,将"宗教财产"作为独立一章,不过在整个《条例》中没有规定宗教财产的含义。在司法实践中,屡屡涉及宗教财产的法律地位问题。笔者认为,认真思考新修订《条例》第五十四条所蕴含的宗教不动产的类型化及其法律地位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一、新修订《条例》所揭示的禁止处分的宗教不动产的类型化及其法律地位问题新修订《条例》在宗教财产的问题上相比原《条例》有了新的变化。结合《条例》第五十条关于宗教财产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网络道德建设作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对互联网迈入新时代的自觉意识,对新时代网络空间属性、网络行为属性和网络道德属性深刻把握的反映。一"在因特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简称"狗论I"),《纽约客》(1993年)的一幅漫画以一种耐人寻味的方式向人们展现了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作为虚拟空间似乎外在于现实空间。  相似文献   

10.
前几年,先后读过张培锋教授的《宋代士大夫佛学与文学》、《宋诗与禅》等著作,其材料的丰富、考证的详密以及其中反映出的严谨踏实的学风,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又高兴地读到他的新著《居士传校注》(中华书局"中国佛教典籍选刊"之一,以下简称《校注》)一书。该书作为一部扎实的基础研究著作,为中国居士佛教研究勘定了重要的文献资料,为今后进一步推进对中国居士佛教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居士传》,五十六卷,清乾隆四十年(1775),彭绍升(法名"彭际清")述。《居士传》是一部专门记述汉地佛教的世俗信仰,即居士的生平事迹,亦主要是他们的佛教活动的传记,也是清代以前同类题材的一部集  相似文献   

11.
北宋中期,《中庸》作为"性命之书"已为儒士广泛接受,并发挥《中庸》的思想以回应佛教的挑战。因此,契嵩也解《中庸》与儒士辩,一方面,援儒入释,通过对《中庸》的"性"、"中庸"等概念的分析,强调了儒释之同,以调和儒释关系;另一方面,并没有改变佛教的立场,从多个层面证明佛道高于儒(含《中庸》)道,进而以佛教统括儒、道。既然《中庸》所讲的道理都比佛教低,那么以此来治心或治身所能达到的境界自然是低层次的。  相似文献   

12.
正杨朝明先生的著作《〈孔子家语〉综合研究》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该书是他十几年来潜心研究《孔子家语》(以下简称《家语》)的成果汇编,共收入论文22篇。此外,还有附录书评、综述5篇。该书从《家语》的真伪、文献学及其与孔子思想、儒家学派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讲清楚了《家语》的源流,纠正了将《家语》视为"伪书"的某些"成见",肯定了《家语》作为"孔子研究第一书"的重要价值。该书是杨先生对《家语》综合研究的用力之作,是杨先生对《家语》的"正名"之作,是第一部《家  相似文献   

13.
<正>而今,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的《论宗教宽容———致友人的一封信》(A letter concerning Toleration)(1)作为经典文本为人所熟知。在世界范围内,它的单行本和各种不同的译本亦广为人知,也正因为此封信的广传与盛名,让人们所知晓的《宗教宽容书简》"误认"只是区区52页的汉译本。事实上,《宗教宽容书简》在约翰·洛克所有著作中是真正的"大部头"(2),也是思考和酝酿跨度最长的一部著作,长期以来,其  相似文献   

14.
在汉代的"七经纬"中,《乐纬》是比较特殊的一种。不同于其他"六纬"皆有经书作为依傍,《乐纬》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乐记》为阐释基础的。可以说,《乐纬》继承了以《乐记》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理论,将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作为其讨论的中心。但不同于早期的儒家乐论,《乐纬》强化了圣王受命与制礼作乐的关联,解释了五声与五政比附模式的内在理据,并将八音乐器作为省察政治功效和构建社会制度的重要工具,围绕对音乐的理解而形成了极具汉代特色的乐政论。  相似文献   

15.
贾平凹作为一个从商州走出来的作家,他的文学轨迹有一个"寻根乡土——转型之痛——文化反省"的过程。其"商州系列"作品从文学地理角度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前期作品(如《白朗》、《我是农民》)以寻根为主题,中期作品(《废都》、《秦腔》)折射痛苦的文化反省、悲壮的社会转型,后期作品(《古炉》)则超越了新的"文革"叙事,体现内在乡土文学的价值系统,并且在写作手法上有极大的创新。这一过程的转变,体现了贾平凹对历史和文化记忆的反省,深层次剖析人与人之间群体关系的变异,从而折向人与自然的回归。相信今后,贾平凹的作品会以更深层次触及灵魂的方式剖析人与自然,回归自然,回归到"无"。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是绝对的一神论,"认主独一"是伊斯兰教的核心思想,它强调真主的独一。整部《古兰经》的主旨,就是在围绕论述真主的"独一"这一主题而展开的。认识真主的独一,即是确认宇宙万物内外作为造物主的真主安拉只有一个,并且独享人与万物的崇拜。《古兰经》认为,先知穆罕默德的使命就是为了维系和加强先知易卜拉欣(亚伯拉罕)、穆萨(摩西)的"纯正的"一神教,还原先知尔萨(耶稣)的人性及其使者身份,恢复上帝的独  相似文献   

17.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葛洪一生"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①主要著作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神仙传》等。葛洪作为一名"兼修医术"的道教徒,其医药思想也极为深远广博。本文主要通过对《抱朴子·内篇》、《肘后备急方》的窥探,以了解其医药思想和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4月2日,中国证监会官网发布一份《普陀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说明书(申报稿)》。《说明书》显示,"普陀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已正式向中国证监会提交在A股发行股票的申请。这是该公司2017年6月21日首次报送发股申请后,第二次提交申请。"普陀山上市"的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小僧也着实震惊!能用"普陀山"的名称上市吗?作为佛教圣  相似文献   

19.
王正 《道德与文明》2020,(2):136-141
"哪吒"和"敖丙"的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封神演义》《哪吒闹海》《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三部最具代表性的文艺作品中呈现出古今的流变,这种流变背后正是善恶观念的古今之变。如果说《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和敖丙之争体现的是何者所掌握的天命更高这一观念,《哪吒闹海》中的两者之争是对群众利益作为善标准这一价值判准的体现,那么《哪吒之魔童降世》则体现了一种个体性的复杂善恶观念。这其中的古今之变,对我们当下如何过"道德的"生活,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语》是一部影响广泛的历史文献。《论语》内部的逻辑主线就是"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原编《论语》从编纂形式来说,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主线,因此,《论语》有重新编纂的必要。对《论语》首篇首章应该予以重视并正确诠释。根据《论语》的内在逻辑来看,"学而时习之"之"学",就是指"修己"阶段的"学",即少年时期的"发蒙之学",而不能诠释为"学说"之"学"。《论语》中蕴含着若干现代思维与哲学的萌芽,值得认真发掘。当然《论语》作为历史文献,也表现了孔子思想的若干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