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性命圭旨》的性命之学葛瑞冬本文对明代重要的内丹学著作《性命圭旨》一书的性命学说进行了分析,指出该书在修炼理论上强调性与命相互依存,身与心缺一不可,始终贯彻性命双修的原则,但在此基础上,对性与命又有所侧重,即侧重性功、心性的修炼,并在保持道教自身...  相似文献   

2.
养生一词,来源甚古,在《庄子·养生主》中就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历来,道家与道教都十分重视修真养性,把平时的修炼视为养生之道。尤其是全真道,更是以“性命双修,成仙证真”的思想为宗教信仰,“性”功指修心,“命”功为炼气,“真”为个人内修的“真功”及布道济世的“真行”,成仙乃修炼之最高境界。从道者认为,只要真心诚意地炼养,一旦“真”功告成,即可自主生死。所以,道众尤为注重修炼养生。道教的外在形态是它的科范仪式,而道教音乐又是各种科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何为道教音乐?在道教活动中所使用的音乐统称…  相似文献   

3.
多数道教学术著作将道教内丹学的流派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大派,其划分的方法就是以道教内丹修炼的人手工夫为依据.如北宋张伯端的先命后性工夫被视作南宗,宋金时代王重阳的先性后命丁夫被视作北宗,明代陆西星的阴阳双修被看作是东派,清代李西月的性九命四为西派,元代李道纯的修中和为中派.这样划分有利于道教史的讨论,但也容易引起误解.因为,道教内丹学无论是东西南北中哪一宗、哪一派,其人手功法均在性命二字上下工夫,不是先性后命,就是先命后性.就是性命同修、阴阳双修也有倚重,不是先重性就是先重命,总有一个倚重点.李养正主编的<道教手册>,认为东派,也即陆西星这一派,"实承南宗双修一系之学".  相似文献   

4.
性命关系是全真道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陆西星探讨的核心理论问题。陆西星认为,性非命则得不到彰显,命非性则不能够灵,性乃命之所主,命乃性之所乘。两者又是相互依赖而不可偏废的。所以,修道之人不能只偏于一隅,必须做到性命双修,而在修炼的次第顺序上,则理应是在坚持性命双修的原则之下,先性后命,从而实现了性了命。  相似文献   

5.
清末道教学者黄裳的内丹学理论颇具特色,在内丹学史上自成一家。本文认为,黄裳内丹学的理论特色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在内丹学的“药物”问题上,提出“盗天地之元气以为丹本”的主张;(2)对作为整个内丹学的逻辑起点的“玄关一窍”从身体结构和身心状态两方面作了明白的阐述。(3)把“阳生”之道区分为“外动之阳生”与“内动之阳生”,而“内动之阳生”又分为“性阳生”和“命阳生”。(4)主张性命双修,而又侧重心性,提出“静处炼命,动处炼性”的修炼原则。  相似文献   

6.
刘一明是清代有学有证的高道,也是内丹理论之集大成者.他提出了内丹修炼的三个原则,即在知行关系上"先穷性命之理,后了性命之功";在修行旨归及方向上"从后天入手,后天返先天";在修行内容及次第上"性命双修,先命后性".这三个原则是道教内丹学进一步体系化、成熟化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7.
性与命二元互补是道教生命观的特质之一,性命双修是丹道自诩优于其它宗教的殊胜处。作为清代内丹学大家,刘一明融贯内丹各家,旁摄佛儒,构建了一个双重(先天、后天)二元(性、命)的生命观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8.
性命原为先秦儒学的重要范畴。《易传》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在这里“性”是指心理与精神方面的禀赋和个性;“命”指三命,即天的给予或决定。《太上老君内观经》解释说:“从道爱生谓之命,自一禀性谓之性”。意谓人从道,元气所禀的生命本元,谓之性命。性命双修,是内丹的根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基督宗教凸显的是信仰和对教会的奉献;道教内丹则更多的关注人的生命内在体验层面.基督宗教灵修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基础的宗教性修炼,以上帝为中心,灵修的目的旨在建立人与天主的关系,是以"爱"为纽带以团体的方式修行,其修行方式外在、被动,忽略了人的主动性地位.这跟道教内丹以人为中心的性命双修以及"我命在我不在天" 的主动修炼有很大差异.对命功的忽视使得基督宗教的灵修在理论上难以提升,在实践上可操作性不高.但事实上,在基督宗教那里,在人与上帝的共融中,很多类似道教内丹修炼的命功体验,可能自觉或不自觉的已经发生了.  相似文献   

10.
<正>性命双修指身心全面修炼,是道教重要的教义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养生的基本理论。道教养生家一贯倡导精神修养、形体锻炼与呼吸修炼,即"形、息、意"三者兼顾的养生健身方法。然而,目前在大众健身过程中,很多人偏重于心性磨练而忽略形体变化;抑或重视呼吸与形体修炼,却忽略了个体特异性需求及修炼程序的渐进变化,在"通脉正骨"认识方面多有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