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渊 《法音》2000,(1):52-53
被誉为当代中国佛教三大模范丛林之一的莆田南山广化寺,位于莆田市南部凤凰山(别称南山)之麓。此处本为邑名士郑露三兄弟(世称“南湖三先生”)讲学之所,郑氏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献其居为金仙院,供以佛像。隋开皇九年(589),经来自天台山的僧无际募资拓建后,改名“金仙寺”。唐景云二年(711),寺僧志彦被睿宗李旦召进宫讲解《四分律》,大受赞赏,赐号“聪明禅师”。  相似文献   

2.
广化寺在福建莆田县城西南三公里处的凤凰山下。据有关史料记载,该寺创建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凤凰山在县城西南,故有南山之称;又因古时兴化湾的海潮涌到山下,所以又叫南湖。这里山水清幽,风光别致。梁陈之际,名儒郑露兄弟三人于此结庐讲学。不久,有一位金仙禅师亦来此建庵修道。郑家兄弟感其诚,乃舍庐献地,助成功德。其寺即命名为金仙院,金仙禅师遂为开祖。隋开皇九年(589)莆田置县,金仙院经扩建,改名为金仙寺。当时的住持无际禅师,是从天台山来的一位高僧。厥后,寺宇不断增修扩建,渐具规模。唐景云二年(711)长老志彦应睿宗之诏入宫说法,备受尊崇,赐“聪明禅师”  相似文献   

3.
南朝僧官考     
马麟 《法音》2022,(12):31-45
<正>东晋以后,中国佛教界出现政府任命僧人管理佛教宗教事务的制度。关于这项制度的草创和形成,早期僧史记载不清。隋代灵裕《僧尼制》、彦琮《僧官论》,今已不传。唐神清《北山录·住持行》概述唐前僧官,以北统南,源流未明。宋赞宁《大宋僧史略》卷中,设“立僧正(尼正附)”“僧统”“沙门都统”“僧主副员”等,纲举目张,有益后学,但丛抄僧史,  相似文献   

4.
慈云 《法音》2000,(1):57-57,56
支提山位于闽东鹫峰山东南部,海拔800多米,今属宁德霍重乡。“支提”为梵语的音译,积集之义,又译聚相。由于《华严经》曾记载:支提山为天冠菩萨说法处,这更使得福建这座名山遐迩闻名,以至有“不到支提枉为僧”之说。唐代武则天时,高丽僧元表往西域瞻礼圣迹而回,负《华严经》八十卷,寻访霍童,至支提山那罗岩,居石室中诵持《华严经》。五代末,吴越王钱俶命法眼宗清耸了悟禅师入闽上支提山,了悟于山中建寺。宋开宝四年(971),朝廷赐额“华严寺”。后了悟回杭州灵隐寺,由其法嗣辩隆继席。雍熙二年(985),朝廷又赐额…  相似文献   

5.
普陀山寺院概况 据历代《山志》记载,普陀山寺院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在张氏宅基建“不肯去观音院”。至宋元丰三年(1080),赐额宝陀观音寺,发展为今普济禅寺。明万历八年(1580),大智禅师创海潮庵,发展为今法雨禅寺。  相似文献   

6.
《大宋僧史略》,略称《僧史略》,三卷。北宋咸平二年(999),右街僧录赞宁奉敕撰定(卷题下有“咸平二年重更修治”的小注)。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四卷。  相似文献   

7.
陈景元,字太初,号碧虚子。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生于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因父陈正擢进士第,任朐山令,遂寓居高邮(今属江苏)。父卒,二兄继夭,乃有方外志。庆历二年(1042年),拜高邮天庆观道士韩知止为师,次年试经,度为道士。已而别其师,游天台山,遇陈抟弟子张无梦,颇得《老》、《庄》微旨。尔后隐居江淮间,以琴书自娱。熙宁元年(1069年),被推荐到汴京,居醴泉观,为众人讲解《道德》、《南华》二经,遂闻名于世,公卿世大夫无不欲争识之。神宗闻其名,诏设普天大醮,命撰青词以进。后又召对天章阁,赐号“真靖大师”。熙宁五年(1072年),进所注…  相似文献   

8.
文澜 《法音》2000,(1):50-51
蜚声海内外的泉州开元寺,位于泉州市区的西街,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寺址原为州民黄守恭家桑园,相传桑树曾开白莲花,故献园与僧匡护建寺,朝廷赐额“莲花寺”。长寿元年(692)改名“兴教寺”,神龙元年(705)又更名“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纪年为名,遂改称“开元寺”。大中元年至六年(847—852)间,华严宗僧行标曾驻锡此寺。大中二年(848),天台宗僧令言于开元寺西创支院“西罗汉院”。五代闽国时,泉州刺史王审邽、王延彬父子笃信佛教,于开元寺西北创支院。当时…  相似文献   

9.
南山寺建筑与塑像概述贵和南山寺位于台怀镇南2公里处,昔为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今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庙坐落之山位于台怀镇的南面,称为南山。雄伟高峻,佳木葱笼。南山上建寺,故称南山寺。南山寺创建于元贞一年(1295),元成宗赐额大万圣佑国寺。真觉...  相似文献   

10.
魏华存,字贤安,任城人,晋司徒剧阳文康公魏舒之女。生于魏齐王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幼而好道,静默恭谨。喜读《庄》、《老》,志慕神仙,欲求冲举。常服胡麻散、茯苓丸,吐纳气液,摄生夷静。年二十四,强适太保掾南阳刘文,字幼彦。生二子,长曰璞,次曰瑕。幼彦为修武令。魏夫人心期幽灵,精诚弥笃。二子粗立,乃离隔宇室,斋于别寝。传说“清虚真人”王褒为之师,授《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大洞真经》、《灵书八道》、《紫度炎光》、《石精金马》、《神真虎文》、《高仙羽玄》等经,凡三十卷;“景林真人”又授《黄庭内景经》,  相似文献   

11.
唐仲友论纲     
唐仲友,字与政,号悦斋,南来浙江金华人。其父唐尧封,为“绍兴二年进土,又中师儒选”,“郑刚中尝举以自代,累迁礼部侍郎大司成改殿中侍御史直龙图阁朝散大夫”,他“遇事敢言,不避权贵”,被人誉称为“清德劲操,乡之典型。”(《金华县志》卷八)其兄仲温、仲义皆为绍兴年间进土,分别官饶州教授和通判等职。唐仲友是绍兴二十一年进土,“兼中宏辞。通判建康府”,后上万言书给孝宗皇帝,“除著作郎”,又“出知信州,以善政闻,移知台州”(《宋元学案·说斋学案》),在台州任上,“锄奸恶甚多”,摆为江西提刑。其时朱蕉恰好为浙…  相似文献   

12.
《黔僧语录》、《续黔僧语录》《了尘和尚事迹》属于黔灵丛书之三、之四、之五。黔灵丛书是由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和黔灵山弘福寺联合编辑的大型佛教丛书。整套丛书近四百万字,除已出版的《黔灵山志》。《锦江禅灯》、《黔南会灯录》外,今又推出《黔僧语录》、《续黔僧语录》和《了尘和尚事迹》三本专著。5月25日,贵州省历史文献研究会,贵阳黔灵山弘福寺为此联合举行了三本书捐赠首发式,到会者除了文史界、宗教界的专家学者外,贵州省党政领导和新闻媒体也出席了首发式。 上述三本专著的出版,不仅为研究贵州佛教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3.
宋代天台宗僧慈云遵式《注肇论疏》通过将僧肇《肇论》中的般若圣智诠释为“般若真心”,将二谛说与般若鉴照诠释为“二谛互具”“遮照互具”,以及以“一心三观照一境三谛”来诠释僧肇《般若无知论》与《涅槃无名论》,从而以天台宗思想异质化地诠释了《肇论》。这不仅是遵式对僧肇思想继承与发展中的宗派意识体现,也是历代注解《肇论》者普遍采取的方式,是中国佛教文化圆融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儒佛道文化的精神特质之一。  相似文献   

14.
范敏 《法音》2001,(4):38-40
(一)  佛法东渐以来,四川是禅宗最兴盛的地区之一,素有“言蜀者不可不知禅,言禅者不可不知蜀”之誉。巴蜀佛教人才辈出,法宝文物蕴积甚富。《洪武南藏》即是一颗尘封600余年的法宝明珠。  《洪武南藏》又名《初刻南藏》,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偃武修文”,于洪武五年(1372)诏集季潭宗泐等名僧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蒋山寺点校开刻,历时27年刻成。全藏收经1600余部,共7000余卷,分作678函,是宋以后历朝官刻的七部大藏经之一。明朝共刻印了三部大藏经,即《洪武南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其中永乐二藏流传较广,…  相似文献   

15.
陈景元     
(?—1094) 北宋道士,字太初,号碧虚子,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少有方外志,仁宗庆历二年(1042),师事高邮天庆观道士韩知止,次年试经,度为道士。年十八,从天台道士张无梦学,得《老》、《庄》微旨。尔后,隐逸江淮。礼部侍郎王琪荐之于翰林承旨王岐(一说为王珪),岐令其讲经,公卿大夫无不欲争识者,醴泉观提总奏充本观修撰,遇邳王谒真君祠,召问道家事,以其该通,奏赐紫衣。神宗闻其名,诏即其地设普天大醮,命撰青词以进;召对天章阁,赐号“真靖”。熙宁五年(1072),  相似文献   

16.
五代十国后梁太祖开平元年(九○七)。五月,……甲午,以西都水北宅为大昌宫,废雍州太清宫,改西都太微宫、毫州太清宫皆为观,诸州紫极宫皆为老君庙。……九月,……浙西奏,道门威仪郑章、道士夏隐言,焚修精志,妙达希夷,推诣辈流,实有道业。郑章宜赐号贞一大师,仍名玄章;隐言赐紫衣。十月,……内殿开宴,召释、道二教对御谈论,宣皆罢之。命阁门使以香合赐宰臣佛寺行香。 (《旧五代史》卷三《梁书第三》)  相似文献   

17.
“均提相送出精蓝,无著投机事已惭。莫谓当年人不荐,至今谁解话三三。”(《清凉山志》卷八)这首诗为明代高僧憨山德清所作。德清(1546—1623),俗姓蔡,父彦高,母洪氏,字澄印,号憨山,南京全椒(今安徽境内)人。德清十二岁上出家于报恩寺,依西林和尚。十九岁上剃发于无极大师。二十八岁春正月抵五台。“至北台,见有憨山;因问其山何在,僧指之,果奇秀,默取为号,诗以志之”(《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五十三)。二十九岁上往游京师西山,三十岁上重返五台,居八年之久。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牢山,后住庐山法云寺。天启三年(1623年),终于曹溪禅堂。春秋七十有  相似文献   

18.
道宣(596—667),唐代僧人。律宗三派之一南山宗创始人,佛教史学家。因常住终南山研究、弘传戒律,世称南山律师。《清凉山志·高僧懿行》为其立传,云:“律师尝游清凉。《广清凉传》卷下亦载道宣至五台山,曾在中台弘律传戒,下山后亲自宣传五台山灵迹,对整顿五台山宗风,使五台山原有律学转为律宗起了很大的作用。次后,五台山便成为中国北方著名戒坛。道宣,作为一代名僧。  相似文献   

19.
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释文(下)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释文(下)(日)池田知久著牛建科译第十三行上经文A子也日教此弟子曰,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蘩。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赐缗行。经文B子也日教此弟子曰①,行亡者,神灵之趋②。知谋远者,卜筮之蘩③。赐以此...  相似文献   

20.
《易龙图》简称《龙图》,陈抟著。陈抟(?—989),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周世宗赐之号“白云先生”,宋太宗太平兴国九年(984)赐号“希夷先生”。是北宋著名道士,其事迹充满传奇色彩。陈抟著述甚富,惜多亡佚;流传至今,可以确定为陈抟自著,并且体现了他的《易》学的,乃是《易龙图》及其序。《宋史·艺文志》著录《易龙图》仅一卷,传世有序文,可推知全书分“图”和“文”两部分,并且文字很短。南宋吕祖谦编《皇朝文鉴》,只收《龙图序》。宋元间道士雷思齐说:“由汉而唐,《易经》行世,几经传疏释之外,未有及于《图书》之文刊列经首者。迨故宋之初,陈抟图南始创意,推明象数,自谓因玩索孔子三陈九卦之义,得其远旨,新有书述,特称《龙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