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灵 《中国道教》2005,(1):53-54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狭义讲,一个人的思想言行是真,是善,是美,还是假,是恶,是丑,可以用道德与不道德标准去评判。广义讲,道德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行为规范的准则。它以待人接物、处理事情中所表现的善与恶,公与私,廉与贪,正与邪,诚与诈等作为评价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行业的标准。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宗旨就是为了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无私”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人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一位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由此可见,加…  相似文献   

2.
一、动作与思维的两重性皮亚杰把社会经验(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文化传递)列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因素之一,以儿童心理学实验为基础,探讨、阐发了人类认识活动社会属性的具体机制。皮亚杰对认识社会性的理解很广泛,包括教育、文化、道德等因素,但最重视人与人之间在实际动作中的协调(分工合作),因为动作协调是逻辑思维形成的唯一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调节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尽管属于伦理学研究的内容,但它同人的认识活动也是密切关联的。它既凝结、渗透着人的认识成果,是人们对于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观念把握,同时又作为一种既定的社会精神力量,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因为人的认识活动并非动物式的心理活动,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的意识活动,不能不受到包括道德在内的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良心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及良心的形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道德作为行为规范有非制度化、非强制性特点 ,道德准则必须经人内化才能发挥作用。良心是高层次道德的表现 ,是道德自律性的体现。没有良心 ,道德的行为规范功能很难发挥。良心的作用表现为对行为的评判、督察、反省和自律。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形成人的良心。社会应设法形成有利于人们形成和发挥良心作用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5.
"礼"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一种行为规范.儒家所称颂的"礼"是指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政治制度、等级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及各种礼节仪式,几乎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可以是个人思想行为的基本准则,又可以是治国安邦的根本纲领;既可以是道德评判与法律制裁的最终依据,又可以是社会机构运作中一切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交流 诠释 求同尊异——关于生命伦理学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生命伦理学的跨文化研究,重在诠释不同文化传统伦理观念的历史轨迹,尊重道德的多元性,同时寻求共同点,以促进人类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不同伦理思想的交流中形成的某种共识和趋同,是社会共荣和医学发展的需要。否定伦理观念的多元和把伦理观念多元绝对化,都无益于人类健康事业的繁荣。  相似文献   

7.
韩国影视的文化选题策略既符合当代韩国的社会教化,也填补了东亚文化圈中各国在发展中逐渐淡忘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心理缺失.韩国影视剧从东亚文化圉集体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审美方式等各个角度展示着韩国的历史与文化.韩剧中所贯穿的东方式伦理观念,符合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文化背景和道德认知,用文化搭桥贸易唱戏的影视剧占据东亚甚至国际的文化市场,从而提升韩国的国际影响力,足以引起中国影视界的反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伦理学史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历史上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探讨道德现象的历史演变(包括道德活动现象、道德意识现象和道德规范现象的历史演变)的一门科学。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提供丰富的思想材料。那么,加强对中国伦理学史的研究,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特别是与共产主义的道德建设具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9.
论市场经济的文化内蕴邹广文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实施.决非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从社会发展的目标衡量.市场经济的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变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树立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新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观念,这样我们的实践目标才是真正自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探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运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实践的内在要求。那么,应该如何站在时代的高度来把握市场经济的文化内涵呢,作者认为,1.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视角,既注意把握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注意分析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发育的特殊历史文化环境。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从传统社会问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社会关系互动模式日益复杂,社会组织规律和社会流动不断加快.文化观念的更新周期也将越来越短,这相应地导致社会系统之间的结构分化不断加剧。在这种结构分化过程中,相应地会产生一些冲突与摩擦,如行为反叛、群体内涵、显性或隐性社会紧张、角色冲突、文化失范等问题,这就需要国家对社会生活采取有效的调控,这包括由传统社会的人治转变为现代社会的法制,由政治单轨调节转变为法律规范、政治制度、经济准则、伦理道德和文化模式等多轨调节,以促进社会的健康有序  相似文献   

10.
人是道德的主体肖雪慧道德起源于人类对良好生活原则的探寻,并以规范的形式把有利于个体和类的保存发展的行为确立下来。它既应为人们满足起码的生存需要提供必要的社会准则,又应为人们满足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提供导向和行为方式。因此,道德在本质上是产生并服务于人的需要的工具。道德的工具本质揭示了人作为道德的主体与道德之间的基本关系:道德是为人而存在,不是人为道德而存在。然而,在道德实际运行中,它的工具本质常常被忘却,出现道德由工具变为目的,人由道德主体变为被道德役使的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一切文化规范起作用的特点往往是要由工具上升为目的方可更好地实现其作用。道德必须具有它的神圣性,使人们把它作为值得追求的事,道德规范的作用才由于具备自律的基础而得到保证。不过,这个原因还是潜在的。只有当它与某些社会原因结合在一起时,潜在的原因才会转化为现实。比如,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各社会集团的利益斗争导致社会形成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对峙格局。统治集团的道德作为在全社会占支配地位的道德,一方面或多或少包含一些体现人类社会生活共同要求的因素,但另一方面,这种道德的核心内容却是直接从他们的特殊利益中引伸出来的。因而道德在本质上就成  相似文献   

11.
儒家文化传统与当代道德建构阮纪正儒家文化是一种泛道德主义的文化,它在建构我国古代道德和维系传统社会方面,积累了不少的历史经验。我们知道,伦理道德作为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有着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的。特别是对一个具有悠久文化的民族来说,任何发展都不可能断然地割断原先的传统。但问题在于当今时代我们的社会转型中,文化转型也是不可避免的。儒家文化所规定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精神境界,明显地跟当代社会的走向不符,由此也就产生了儒家文化传统自身的扬弃和超越问题。本文从现代中国思想史上“归宗儒学、…  相似文献   

12.
对性文化传播的道德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性文化传播的道德审视赵继伦性文化是人类在维护和发展性本能的基础上创造的本能文化。性文化的范畴很广,凡涉及性的意识观念、习俗、行为方式、制度,均属于性文化。在社会生活中,人的性行为总要受到各种性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从人类文化学角度看,人是文化动物。也就...  相似文献   

13.
道德是社会为了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以及在这种行为规范下所形成的善恶评价、道德品质、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等。根据个体道德的形成过程,道德可划分为个性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思想品质三个层次。所谓道德素质,就是指创造个体在这些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道德的作用在于纠正人的行为和指导实践活动,从而调整社会关系。在创造领域就表现为指导创造实践活动,纠正不利于创造的行为,从而协调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世界文明摇篮之一,有将近四千年文字可考的历史记载。在漫长的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不断认识、改造自身,认识和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在浩瀚的文化典籍中,在大量生动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中,记载和描写了我国古代人民的理想、追求、感情、情操,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透过历史上各种文化载体和民族道德——心理意识的积淀,可以看到我国民族具有特色的优秀道德遗产。它们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廉洁奉公。我国传统道德意识特别强调  相似文献   

15.
论正确对待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唐凯麟正确地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的方针,这是关系到能否真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人类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文化自身的客观延续性和人(一定阶级、社会...  相似文献   

16.
集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作为社会道德原则,产生和生长于两种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中,既有本质差异又有诸多契合点。在社会亟需变革转型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二者在中国大地上交汇、博弈,共时态出现。中国共产党深受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在社会道德原则重构的过程中,将集体主义与传统整体主义有机结合,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又继承和转化了整体主义的精华部分,找到一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差异融合的具体路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原则的鲜明特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旨归,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是中国传统道德理想的当代转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差异融合的时代表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佛教伦理文化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佛教伦理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去恶行善、慈悲利他、克己、孝亲等基本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中国佛教伦理文化的这些观念,对个人道德境界的提升、和谐家庭的构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出世与入世之间——论道教伦理之要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伦理思想和道德学说既是宗教神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宗教修行实践的指导,是宗教信徒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原则。因此宗教伦理思想比起宗教的其他神学理论,在教徒中有着更广泛和深入的影响,对教徒的精神和社会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道教伦理是以道教信仰为基础的人伦准则和社会行为规范。道教以其“仙道贵生”的生命伦理、“尊道贵德”的社会伦理、“敬神感通”的神学伦理以及“道法自然”与“知和曰常”的生态伦理,涵盖了人与个体(自我)生命、人与人、人与神、人与自然等多重道德关系,以其特有的方式,传递着社会系统的思…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离不开对传统道德的扬弃;而扬弃传统道德的前提,必须冷静地对传统道德进行反思和清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制欲主义伦理精神,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它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以深刻影响,至今还影...  相似文献   

20.
父慈子孝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父慈子孝是维系家庭关系的主要伦理模式。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对现代家庭道德建设具有深刻影响。其中包括父慈子孝、长尊幼卑、谨身节用、齐家兴国等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诸多方面,良莠并存。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传统家庭伦理失去了权威性、统一性。“慈”与“孝”的实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