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中国佛学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学的精神是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外来佛教与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碰撞、冲突、交流、融合的产物,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文化在中国佛学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佛学的圆融精神、伦理精神、人文精神是中国佛学精神的主要方面。圆融精神是佛教调和其内部思想学说及其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关系的产物,对不同思想学说的调和、包容和融合态度以及圆融性的理论是其基本内涵;伦理精神融合吸收了与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相适应的儒家世俗伦理,具有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相结合的特征;人文精神融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社会人生的精神特质,从而使出世的宗教融入了更多的关注现实人心、人生、人间的思想内容。中国佛学的精神对于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当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等均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池田大作说 ,宗教既直接在教义中阐述伦理规范 ,又以教义为依据 ,间接地制定了各种伦理规范 ,“宗教在现实社会中所表现出的影响力主要在于它的道德规范”(《社会与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第 4 14页 )。宗教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主要体现为宗教的道德作用和伦理意义。正因为这样 ,宗教伦理已成为宗教界与伦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 ,在它的形成与发展中 ,佛教伦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1986年出版的两部《中国伦理思想史》,已关注到佛教伦理在中国伦理上的地位与作用。近几年大陆和台湾出版的如…  相似文献   

3.
佛教本质上是一种和的宗教,佛教伦理本质上是一种和的伦理,佛教和谐伦理依缘起论、心性论和同理心构成其道德哲学的三大基础原理,以心灵的和谐为根本,使佛教伦理凸显出德性伦理的特色,由心的外在呈现和人的社会关系及与自然界关系的存在方式的不同,佛教的和谐伦理表现为僧团伦理、家庭伦理、公民道德、生态伦理等不同的内容,具体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构成当代和谐伦理的一种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的佛化新青年运动是佛教自身近代调适的重要努力之一。它反应了佛教近代调适的宗教人间性、伦理普世化、观念世界化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折射出佛教在中国思想领域的角色转变和其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调适方式。研究佛化新青年运动不仅对传统宗教的当代转型具有现实意义,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处理宗教问题、指导宗教工作,总结出来的一项重要方针,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认真学习、理解和贯彻这一方针,对于团结广大信教群众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佛教是一种出世性的宗教,其终极目标是要达到解脱。因此从表面上看,佛教与现实社会似乎没有多少直接联系,这也是造成许多信仰佛教的群众不太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原因。殊不知,佛教的解脱目…  相似文献   

6.
马克斯·韦伯的佛教伦理观是其宗教社会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从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论题的一个反证。它指出了佛教伦理出世品格的一面及其印度文化根源,但与佛教的思想和现实并不完全相符,且隐含着韦伯推崇新教伦理的价值偏向。韦伯论题遭遇来自理论和实践的困境,是否意味着可从佛教中发掘某些缓解“现代化”危机的精神资源呢?  相似文献   

7.
基于社会合作伦理及其整体均衡的视角,本文重新审视了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从"社会合作伦理"类型来说,佛教在人与自然合作、代际合作、纵向合作、横向合作方面均显示出退缩,但在个体自合作方面则有发展与出新,并成为其优势社会合作伦理。从"社会合作伦理的整体均衡"来说,中国社会是在佛、儒、道三教"菜单式"社会合作伦理格局基础上,融合三教各自优势社会合作伦理构建了"社会合作伦理的整体均衡",由此形成了"三教圆融"和"多元一体"宗教格局。  相似文献   

8.
以报恩为理论根基,佛教孝道始终保持着自己宗教伦理的基本特色,从而在孝道内涵、孝道境界以及行孝方式上与儒家孝道发生了歧异.总体上看,佛教孝道的慈悲、平等精神,与儒家孝道对尊卑上下等级秩序的追求形成鲜明对比,佛教孝道浓厚的出世、宗教色彩,也与儒家孝道世俗、人间的面貌大相径庭,并由此而成为对儒家孝道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9.
马克斯·韦伯的佛教伦理观是其宗教社会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从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论题的一个反证。它指出了佛教伦理出世品格的一面及其印度文化根源,但与佛教的思想和现实并不完全相符,且隐含着韦伯推崇新教伦理的价值偏向。韦伯论题遭遇来自理论和实践的困境,是否意味着可从佛教中发掘某些缓解“现代化”危机的精神资源呢?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徒曾经长期以"高尚其迹"相标榜,坚持出家不拜俗的印度传统.一些固守儒家传统的人士攻击佛教"无父无君",损害了封建纲常名教.从东晋至唐朝,朝廷举行了多次关于沙门拜俗的争论,其中以东晋成康、元兴、唐高宗龙朔二年的争论最为激烈.中国佛教僧人在元代彻底地改变了出家人不拜俗的戒条,接受了儒家忠孝至上的政治伦理原则.中国佛教与王权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佛教以出世的精神服务于现实政治的伦理关怀,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的民主精神和对外来宗教文化的宽容态度,体现了儒家的忠孝伦理在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现了佛教"契机契理"的圆融精神.  相似文献   

11.
依原始佛教以及中国佛教禅宗的思想,职业不仅作为一种谋生方式,具有"个人义务"和"社会义务",而且更具有佛道上修行的宗教意义,所以佛教的职业伦理体现了职业的必要性、谋利和终极意义。必须建构与弘扬"佛教知足经济学",以应对当今世界流行的贪欲经济学。"知足经济学"的节俭、知足、布施以及财富分配具体方法等,体现出佛教在财富问题上的智慧及其特有的宗教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太虚是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的领袖,他的伦理思想,是其"人间佛教"理论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他看来,佛教有鲜明的伦理特征和丰富的伦理思想;佛教对其他伦理学说的批判,目标在于建设;而和时代、社会、人生最为贴近,最能化导社会、建设社会、救国救世的工具,正是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3.
宗教经济的积累、宗教消费水平以及宗教经济的管理和运作模式是构成寺院经济体系的几个重要因素。就南传佛教寺院经济而言,村社供养制、南传佛教的寺院管理模式以及寺院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是影响中国南传佛教寺院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变量,它们以三足鼎立的态势影响着南传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本文就围绕着这三个重要支撑点进行研究,分析当代南传佛教寺院经济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其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正"建设和谐宗教、服务和谐社会"是普陀山佛教一直秉持的理想和信念,也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切入点和契合处。多年来,普陀山佛教坚持爱国爱教,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带领、引导广大僧众和信教群众,切实服务当地社会。一、安一方净土普陀山位于钱塘江口、舟山群岛东南部海域,系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面积12.5平方公里,是一个风光秀丽的佛教圣地,古人称之为"海天佛国"。  相似文献   

15.
宗教伦理的神圣性来源于宗教自身的神圣性,宗教伦理的合理性根源于宗教世界观的合理性,然而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传统宗教自身丧失了对政治、经济乃至日常生活的社会法权,并日益趋于多元化和私人化,这样一来,宗教伦理的社会整合功能也面临了危机.而在当代中国,由于对意识形态所作的统一宣传教育,社会伦理状况则更为特殊,在这种情况下,宗教伦理既面临着丧失作用力的危机,也面对着以新模式发挥作用的机遇.  相似文献   

16.
赵玲 《法音》2004,(5):38-42
南传上座部佛教是中国三大语系佛教之一。佛教自唐代传入云南西双版纳、德宏以来,经过宋元明清的发展,对傣族、基诺族、阿昌族、布朗族等的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尤其是佛教的伦理道德对信仰上座部佛教各民族的文化建设和道德提升,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南传上座部佛教伦理是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建设极为宝贵的资源,是维护边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因素,它积极参与并维系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伦理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佛教戒律及其伦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戒律是佛教道德规范,是调控佛教信众之间、信众与社会大众、统治阶层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佛教戒律不但是佛教徒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广大社会公民所普遍接受的社会伦理规范。佛教戒律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佛教教义研究中的最关键一环就是对佛教戒律的探索研究,而对其性质特点和宗教作用的认识对于佛教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对研究现状的分析入手,指出作为行为规范和组织制度的戒律,是贯穿佛教的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宗教体制"四要素"的核心内容;戒律制度是佛教研究中最重要、最值得关注的部分;佛教戒律是人类道德自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戒律是佛教与其他宗教和平对话的共同基础.  相似文献   

19.
缘起论对于佛教道德哲学的基础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此有生无灭即彼有生无灭的缘起论是佛教道德哲学的核心理论,体现了佛教伦理的关系性思维。佛教依此建立起道德哲学体系中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法印等基本原理,体现出无我、平等、慈悲、民主、超越等基本伦理精神,显示了佛教作为道德性宗教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其战略高度和理论高度,明确了宗教问题的重要意义和宗教工作的特殊重要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强调宗教团体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结合佛教界实际,中国佛教协会将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和佛教内部管理作用,加强教风建设、文化建设,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保持佛教精神本色,推动佛教文化创新发展,开创佛教中国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