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后现代"并非福柯的语汇。批判以笛卡尔、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主体哲学,是发生于19世纪中叶西方哲学近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福柯在《词与物》中通过"人文科学考古学"预告的"人之死"更是把批判的对象延伸至胡塞尔、萨特的现代主体哲学。无论是先验主体哲学,还是经验主体哲学,只要始于意识并把"人"作为研究对象,都是福柯话语考古学所要加以拒斥的。"人之生死"是"人文科学考古学"所揭示的既作为客体又作为主体的"人"主要在19世纪科学话语中所经历的命运。现代知识型之后并无后现代知识型。通过阐发福柯"人之死"在主体观、历史观、方法论和哲学观四个方面的哲学意蕴,本文坚持一个观点:《词与物》并非人们通常所说的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著作。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曾尖锐地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理解方式中缺乏主体观念,不能从主体活动,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事物、现实、感性。要克服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就要把人当作主体,着重研究人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既坚持从感性、现实性来说  相似文献   

3.
何谓主体尺度?在近代哲学中,与对主体及主客体关系的不同理解相联系,对主体 尺度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基本倾向:一种是将主体尺度理解为客体尺度的主观再现,即主观化的客体尺度;另一种是将其理解为与客体无关的纯精神尺度。前者的代表是洛克的经验论和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后者的代表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马克思通过揭示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主体观的缺陷,确立了理解主体、主客体关系的基本原则——实践原则,实现了根本性的视角转变。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的认识主体修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重认识主体的修养是中国哲学认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但长期以来,受西方哲学认识论理论框架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影响,这一特点没有受到应有重视。有鉴于此,发掘、阐释中国哲学的认识主体修养论,对于建构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有裨益的。一、重视认识主体的修养是中国哲学认识论的特点哲学是研究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学问,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哲学研究的重点有所不同。西方哲学认识论所研究的认识对象侧重于自然界,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心与物、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人认识世界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主体观实际上是指人民群众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主动性,它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高度一致,其立论根基就是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群众主体观不仅体现在肯定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主体,而且体现在肯定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学诚 《法音》2009,(2):3-18
一、社会福祉古今通,慈善兼济实相共世间常说"哲学是科学之母",而孙中山说:"佛学是哲学之母。"他这话显示了佛学和哲学的重要性,也是赞赏佛教的兼容并包和博大精深。哲学的主要内容是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方法论服从价值观,又都基于世界观。在世界观中很重要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价值观中人生的幸福和社会的福祉又是核心的思考和追求。  相似文献   

7.
我们应该在"超越自我"的意义上理解萨特的价值观;他吸收了胡塞尔的"意向性"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批评了笛卡尔和德国古典哲学自我意识的观念论传统。所谓"超越自我"并不是强调人的社会性,而是强调人是自由的;这种自由建立在虚无或"无我"的基础上。这就提醒我们,不要轻言萨特哲学是一种主体性哲学。事实上,当萨特分析包括"自我"在内的主体性概念时,完全是以现当代欧洲大陆哲学思想作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批判近代欧洲哲学关于主体的学说。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的特点就是发挥人学,着重讲人。”(《论中国传统文化》140页。三联书店1987年版)冯友兰先生此说是整体上把握了中国哲学的真谛的。人的问题是中国各派哲学的中心议题,价值观又是关于人的学说的核心,可以说价值观是中国各派哲学的核心问题。道家也不例外。从这一视野去思索庄子的学说,无疑会对道家哲学的研究增添一个新的掘进层面。  相似文献   

9.
自希腊进入古典时代起,西方哲学中的主体概念已经与人具有特殊关联,相关论述则涉及到身心关系。大多数哲学家都倡导精神主体观,把身体当作灵魂的容纳者,但这种假说牵连出一个逻辑问题:与身体结合后,灵魂被后者涵括,无法直接参与外部运动,必须通过身体来实现自己的部分主体性。恰是根据这个逻辑,亚里士多德提出:既然外部运动的承担者只能是身体,那么身体就不可能是纯粹被动之物;至少在感觉-运动层面,它具有不可忽略的主体性;在《灵魂论》和《形而上学》等专著中,他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身体主体观。虽然他最终没有超越二元论,但相关言说还是为身体的复兴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0.
2004年6月6—9日,第四届中日价值哲学学术研讨会在古城西安隆重召开。会议由《哲学研究》编辑部、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和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等19个单位联合主办。与会中日专家学者逾百人。会议围绕价值哲学研究方法、价值哲学基本理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涵,以人为本与价值观、生态文明与价值观、全球化与价值观等问题展开热烈而富有成果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当前的价值观研究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过多注重人们"应该"拥有什么样价值观的研究,而相对忽视对人们"可能"拥有什么样价值观的研究,即对在高度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人们认同、践行价值观的主体条件的研究。通过分析康德的人类学思想,尤其通过梳理马克思从哲学人类学走向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学理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一条重要启示,那就是价值观研究必须有自觉的人类学视野。在自觉的人类学特别是社会文化人类学视野中,价值观研究将获得诸多重要的方法论借鉴,真正聚焦于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激活众多以往被遮蔽的"接地气"的现实问题,从而使价值观研究获得日益全面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沈顺福 《现代哲学》2012,(1):110-115
任何一种价值观都是相对的,包括儒家的仁义礼智等.这种价值观得到了宣扬并被某些主体接受时,新主体因此而产生.主体的产生,从西方理性主义(康德、黑格尔等)的哲学角度来说,便是善良意志的发生;从中国儒家哲学的角度来说,便是诚意或德性的发生.意志、德性是存在的绝对者.绝对仅仅是存在自身(identity)的规定性.绝对,从时间的角度来说便是永恒,从空间的角度来说便是普遍,从逻辑的角度来说便是无限.主体接受外在、客观、相对的事实时,主体的意志、德性随之而产生.意志与德性的产生标志着永恒、普遍、无限的绝对者的形成.相对者走向了绝对者.普遍价值因此而可能.  相似文献   

13.
论坛荟萃     
陈先达:关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 在哲学领域里,主体是个热门课题。国内外不少学者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它拓宽了哲学研究领域,展示了新的哲学视角。但不可否认的是,自恩格斯逝世,特别是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主体这个哲学问题变成了一些人手中掷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砖头”。在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中,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主义,与他们在主体问题上倡导的以主体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唯主体主义是一刀两刃。这种思潮对我国是有影响的。我们同样经历了从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明显的人本主义,转向以主体为出发点和归宿的隐蔽的人本主义。有些人还给主体性问题以明显的政治涵义。这说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确实存在理论甚至政治分歧。  相似文献   

14.
任平在《江海学刊》1989年第6期撰文认为:广义的、多元主体观认为,道德与伦理都是道德主体间交往活动的双重序列,二者首先是有区别的:其一,道德是主体的内在本性要求,是其善良  相似文献   

15.
尼采自然主义价值观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赞东 《学海》2001,(6):51-54
尼采价值观在其哲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尼采不仅以生命为基础重估一切价值,而且初步地进行了自然主义价值的建构,试图彻底克服传统价值观反对生命、否定生命的倾向,以为人类提供理想的生活方式.同时,尼采从价值主体方面出发探讨了价值的来源、本质、属性、价值等级的划分等,开创了价值哲学的相对主义的方向,这对于19世纪初、20世纪末德国价值哲学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哲学具有哪些思维特征?这是一个内容广泛的问题,但是在我看来,它的最重要的一个特征,便是主体思维。这里所说的主体思维,同西方哲学以主客体相分离、相对立为特征的主体思维,性质有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因为它是以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相统一为基本前提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哲学十分强调人的主体性。按照中国哲学思维,客观原则即存在于主体自身之中,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统一需要靠主体的内在意识及其实践才能实现。人作为主体,  相似文献   

17.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观念,具有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人文特色。"道"的内涵可以从哲学层面、人文层面、价值层面去理解其奥义。在哲学层面蕴含了"道"的本源性、超越性、遍在性;在人文层面凸显了"道"内涵中人的主体性、理性的力量、精神性追求;在价值层面其包括了万物一体的世界观、与道合一的人生观、尊道贵德的价值观,"道"论从不同角度彰显出其是中国文化基因中蕴含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哲学对主体的思考,并非从现代开始。中国传统哲学在不断观察客观世界的同时,很早就注意对人类自身的反思。因而历代哲学家都这样那样地接触到主体问题。船山哲学十分博大,他关于人之作为主体或人的主体性的观念,虽其理论形式带有历史的特征,但其思想内容不但总结了这方面的优秀成果,而且作出了自己杰出的贡献,对于现代哲学如何把握主体也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考察世界观概念的起源与演变是深刻理解马克思世界观哲学的基本前提。在德国古典哲学语境中,世界观始终是关于实在世界的总体性认知,并因表达时代精神而对哲学、艺术等产生重要影响。马克思吸收了世界观概念的积极意义,建构了实践论的世界观哲学。这一世界观哲学具有超越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包容性、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它也有别于海德格尔所批判的那种使主客二元对立、导致现代人无家可归的世界观哲学——主体形而上学。这种主体形而上学正是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哲学所要批判、超越的对象。  相似文献   

20.
1.近几年来,主体客体的关系问题能否成为哲学基本向题,是哲学界争议较多的问题之一。笔者既不赞成“哲学基本问题应由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取而代之”的主张,也不赞成“主客体关系问题并非哲学基本问题”的论断,而是认为主客体关系问题应该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2.要弄清主客体关系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必须首先明确主客体范畴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说,主体是指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认识、选择和改造客观事物能力的人;客体则是作为主体在实践中认识、选择和改造对象的客观事物。从外延来说,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