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周易》第四十九卦《革》卦的“革”字作什么解,整个卦爻辞作什么解,卦爻辞的含义与《彖传》《象传》是否一致,有不同看法,是值得探讨的.倘这“革”字指皮革,即卦爻辞讲皮革,与《彖传》《象传》讲改革的不一致,那末卦爻辞的意义就不大了.倘这“革”字指变革、改革讲,即卦爻辞也讲改革,那末这个卦爻辞就比较重要,值得探讨,看它对改革提出什么经验教训,可供探索,再看《象传》又是否在理论上对  相似文献   

2.
从卦爻辞的内容看其性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卦爻辞的形式和内容,我们把它分为三类;直接表述吉凶等断辞的;记述象占的;单纯纪事,无吉凶等断辞的。从性质上来说,《易经》是一部老皇历式的著作。卦爻画表示的是日历。直接表述吉凶的卦爻辞记述的是时日占候。记述象占的卦爻辞表述的是一些行为禁忌,其中的某些卦爻辞也应和时日有关系。单纯纪事的卦爻辞情况则较复杂,有些卦爻辞可能是祈使句,表示此卦爻所当时日内应做某事,有些则是记述的某时日内“名人”“名物”的事迹,供后人参考,有些则可能是些“半拉子工程”。  相似文献   

3.
张祥龙提出了与时偕行的“象辞互凑生成法”,用以解释《周易》的卦画与卦爻辞之间的生成意蕴。这一解释方法是现象学的,因为它所从出的思想机缘是张祥龙对现象学之构成性、发生性、边缘性以及非对象化思想特征的揭示。以象辞互凑生成法解卦的核心在于因时因势地对筮例进行取象解释,但此种取象并不因此沦为任意的,相反,它始终紧扣阴阳转化的时机,根据卦画的阴阳排布序列以及爻位的先天成象完成对卦爻辞之后天物象的阐释。它从根本上拒绝对卦爻辞作出纯粹历史的解释或按照个人偏好对物象的肆意发挥。就此而言,张祥龙提出的现象学释《易》法即象辞互凑生成法恰好能够提供一种对《易经》解读方法本身的反思,因为它运用了一种既来自后验的又同时是先天的方法来解释《易经》的卦爻辞与卦爻画。以屯卦为例,可以具体演示这种解读思路。  相似文献   

4.
咸卦和艮卦的性心理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学在传统上一向释<咸卦>之"咸"为"感",今人李镜池、高亨、王明、刘正又提出了解释咸卦卦爻辞的三种新说,本文以现代性心理学关于"足恋"的知识为根据指出:咸当训为动,咸卦各爻辞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恋爱中互相抚摩对方身体各个部位直到亲吻的一连串的"镜头"或"场景",王明的解释是最得当的.由于艮卦爻辞与咸卦爻辞存在可以类推或平移解释的关系,本文从性心理学的角度对艮卦爻辞作了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周易》卦爻辞中有许多"物占"方面的内容,鸟占是其中的一种.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世界及我国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中有关鸟占的资料,对《周易》中有关鸟占的14条卦爻辞进行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易传>是现存系统解释<周易>古经的最早典籍,对后世历代学人诠解<周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周易>古经由卦爻符号和卦爻辞组成,卦爻符号与卦爻辞之间的关系便成为后世<周易>研究的关键问题.在<易传>作者看来,<周易>的卦爻辞是由圣人"观象"而来,圣人通过"观象系辞"来揭示易道.换句话说,<周易>所阐发的义理乃以象数为基础,象数蕴含着义理,义理脱胎于象效,二者如水乳之交融而不可分.而<易传>象数与义理合一的模式是以"三才之道"为其理论架构的.开天道以立人道,法天文以立人文,成为<易传>立论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渐卦卦象的分析,并考《说文》段注“陂陀曰渐”,得出渐卦取名为渐,当取坡渐之意,进而引伸为渐进之意。又从卦爻象出发,对渐卦的卦爻辞作出分析,认为渐卦的卦爻辞是根据其卦爻象而系出,而且其整卦的卦爻辞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而展开,且其思想与《诗经》中的《鸿雁》等篇不无关系。这或可为进一步解读《周易》古经及其产生时代问题提供某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通观《周易》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它使用了两种符号,一种是卦爻符号。另一种是汉字符号。在这两种符号中有三层意义平面:卦象与它的“所指”是第一意义平面,卦爻辞与卦象之间是第二意义平面;《易传》与卦爻辞、卦象之间是第三意义平面。如果我们把卦爻符号叫做对象语言的话,那么卦爻辞就是元语言,《易传》就是元元语言。  相似文献   

9.
今、帛本《易传》都有一系列关于《坤》卦卦爻辞的解释,这些解释体现出了它们各自解《易》的不同义理或哲学倾向。本文拟通过对今、帛本《易传》关于《坤》卦卦爻辞的解释的对比分析,力图把握它们思想内涵的差异,并由此对今、帛本《易传》的关系尤其是对今、帛本《易传》各篇成书时代与先后的关系做出一个初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取帛书《易经》乾至蹇卦的卦爻辞与今本对应的卦爻辞异文进行对比,阐释了二者今、古文的使用情况,并对二者诸多异文的含义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出人意料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对于<周易>的解读,诸家各执一辞,令人莫知所从.本文参考古今诸家论著,并对其中"需于沙","自我致寇","出于穴","入于穴"等分岐较多的疑点进行了深入辨析.力图探求<需卦>的微言大义,以兹引起世人对<周易>当中蕴含的伟大人文哲学思想和科学精蕴的全新关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颐卦》“口实”、《易传》“养”之义考释和对殷周之人对龟卜的态度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对《颐卦》卦爻辞进行解释。认为《颐卦》“口实”当取借口、依据之义,经传“养”当训为“象”、“相”,卦辞“观颐,自求口实”是“观察人的面部表情动作所传达的意见.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借口”之义,爻辞“朵颐”、“颠颐”、“拂经于丘颐”、“拂颐”、“拂经”、“虎视眈眈,其欲逐逐”等都是一些暗示人不同意见的面部表情语言、动作语言。全卦实际上反映了商周之际人们思想的转变以及在人意、龟卜结果之间取舍的矛盾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13.
<周易·咸卦>居于下经之首,对于咸卦卦名、卦辞及卦义的解释,从古到今,多达上百种.本文就作者所搜录的说法,可归结为三种:(一)感应说;(二)文王狱中受刑说;(三)出行的吉凶占卜纪录说.其中持"感应说"者又多有分歧.作者认为,<周易·咸卦>的本来意蕴是男女感应的动态过程描述.其现实意义是,它由此提出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咸卦诠释的多样性,并非解释的混乱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这与<周易>简约的言词、卦象本身的性质、以及经典诠释者所受到的特定时代文化背景的影响有极大关系.  相似文献   

14.
苏轼站在义理易的立场,从卦爻结构的角度直接阐明了其解易宗旨.他在解卦中多以"卦合而言之"、"爻别而观之"以启文端.这就是<苏氏易传>在解卦实践中提出的"卦合爻别"说.我们可以从苏轼易学的立场、苏轼对易学史上卦爻结构观的考察以及对"卦合爻别"方法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苏轼在卦爻结构观上的"卦合爻别"说.  相似文献   

15.
1976—1977年,陕西周原出土带字卜甲190多片,其中有6片刻有用六个数字组成的易卦。经考定,数字卦用阴爻一、阳爻一表示,则在《周易》中有相对应的卦。其中周原85号卜甲刻有数字卦及卦辞,其数字卦与《周易·蛊卦》相对应。本文进一步考证,其卦辞也与《周易·蛊卦》初六爻辞“厉终吉”相合。又,周原9号卜甲有卜辞“大出于川”,可考与《周易·蛊卦》卦辞“元亨,利涉大川”为同一件事。在结合周原卜甲及其它典籍相互参证的基础上,本文对《周易·蛊卦》卦辞爻辞进行新的诠释,并对相关的商周史事进行考述。  相似文献   

16.
对萧汉明先生蛊卦为奉父鱼肉、丰卦“日中见斗”为太阳黑斑说提出不同意见,另依古字本义通释二卦,解“蛊”为腹蛊,丰卦为击鼓救日,并解帛书“弓”为“救日弓”,“蔀”、“芾”、“屋”皆指蔽日之影。  相似文献   

17.
援史释《易》成为宋儒解《易》的常用方式,虽然此种注《易》方式并不始于宋代,但大量用史在宋代易学阐释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究其原因,当与宋代儒学复兴、史学发展以及宋代士人的政治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北宋与南宋的史事易学又呈现出明显的不同,北宋援引史事是出于解说义理的需要,而南宋则用史事解证卦爻辞,直接将《周易》视为一部极具历史借鉴及指导意义的经典。南宋卦卦有史的《周易》阐释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北宋援引史事以证易理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发现西周筮数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长安西仁村西周时期陶拍上的数字卦是西周存在《周易》经文的证明。西仁村采集:2上的数字卦由纵线顺箭头方向环读,共有四组筮数,转化为《周易》卦爻,依次为师、比、小畜、履四卦。而采集:1上亦纵刻筮数两行,转化为《周易》卦爻,自右迄左依次为既济、未济二卦。由师至履、既济至未济两处局部卦序,不难推想当时所用《周易》的卦序大同于今传本卦序,而且可以看出当时已存在六十四卦“非覆即变”错综关系的概念。文章还分别对陕西扶风齐家村出土的一片有字卜骨上的文字与筮数、对北京房山镇江营出土的一片卜骨上的筮数进行了识读,并对它们所采用的揲蓍法进行了推测。在对房山镇江营卜骨进行识读后,还通过对镇江营和周原西周甲骨文字刻写特点的比较,否定了字迹刻写微小者出现早、疏大者出现晚的说法,同时又指出,镇江营与周原西周甲骨文字刻写特点的相似是西周与诸侯国燕在文化上密切相关的明显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