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宗密将禅宗撮略要旨、顿悟本心的思维方式带入了华严宗,同时又将禅宗置于层层升进、圆融会通于高明之境的华严宗判教的审视之下。宗密判禅宗各派为禅三宗,一代佛教为教三种,以禅配教,将禅宗各派纳入了华严判教的考察范围。宗密认为,空宗与性宗具有十个方面的差异。无论是禅三宗,还是教三种,都有顿有渐,顿、渐既可以就佛的经教言论而论,也可以根据众生的具体修行来说。宗密认定北宗、牛头、洪州等宗为"傍出",而自己承嗣的荷泽宗为禅门正传。他同时继承华严教理和南宗禅法,成为华严教理与禅门宗旨相互融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释自晖 《法音》2022,(9):41-46
<正>马祖道一禅师(709-788)是中晚唐时期禅门中的大成者,也是中国禅宗史上继六祖慧能后禅宗中国化的重要弘扬者和实践者之一,同时还是中国丛林寺院发展的奠基者,素有“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之说。道一禅师开创的洪州禅,也称为洪州宗,门下弟子遍布天下,以百丈怀海、西堂智藏、南泉普愿最为闻名。其“即心是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的禅修理念和佛性思想对中国禅宗的发展和革新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宗密对洪州宗禅法的概述和评价为依据,通过对马祖道一“即心即佛、非心非佛”这一矛盾命题的阐幽发微,揭示了以马祖道一为代表的洪州宗禅法的本质、特征及其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与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作用;对马祖道一“万法心生、立处即真”思想的解读和剖析,重新评估了洪州宗禅法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祖道一是洪州宗的开创者,他的禅学教化思想以“非心非佛”为理论基础。教化对象普涉社会各阶层,尤重下层民众。教化手段,灵活多样,效果显著。从而,使禅宗获得极大发展。  相似文献   

5.
永明延寿强调万法唯心,力图“一心为宗”,进而提倡祖佛同诠。但是,他受到宗密思想影响,针对当时佛教,特别是禅宗片面强调自修自证,有些禅师乱讲佛法,所以,提倡禅教一致思想。其实禅和教表现的方法不同,但本质上也没有不同,禅教一致的立场,仍然是禅宗的角度。《宗镜录》的核心内容是“一心”,以“一心”统一了中国佛教中禅教与诸宗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中国禅宗的传承一直上溯至昔日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之间传佛心印的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云南鸡足山则被认为是摩诃迦叶的道场。从"释迦拈花,迦叶微笑"所体现的"传佛心印",到菩提达摩的"祖师西来意",再到中国禅宗"以心传心"的确立,其中既体现了中国禅宗"心"的宗教形成的脉络,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鸡足山在中国佛教中特殊地位的形成。本文就"拈花微笑"、禅宗传法世系的确立与禅学向"心宗"的过渡之互动关系略做探讨,并以此来说明鸡足山在中国佛教中特殊地位形成的佛教中国化背景。  相似文献   

7.
禅宗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流派。“禅”是梵语“禅那”的音译,原意为“思考”或“静虑”。由于禅宗主张修习禅定,即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安静地沉思,在彻底的寂静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思想状态,禅宗即得名于此。又因禅宗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故亦称为佛心宗。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作为佛教的主要派别之一,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修身思想与人格培养、生态自然观与和谐社会的思考、伦理道德观的铸就、喻理论证方法、行为自律的社会价值、处事和交往的行为准则、精进不止的求索精神、独特的教化方式、独具特质的语言观以及其穷究义理的思辨方法等,都对我们有着诸多启示,对于当今社会传承禅宗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肖 《法音》2007,(8):34-38
禅宗五家中,以临济宗最具中国禅的特色,而开创临济这一系的,是义玄禅师。铃木大拙在《禅与西方思想》中称他是"中国禅宗思想史上第一位禅师"。  相似文献   

9.
法宏 《佛教文化》1996,(4):44-45
古有“教为佛身,律为佛行,排为佛心,净为佛归”之论,禅宗被称为“佛心宗”“目性宗”。排宗在中国的发展,除了发扬了佛教文化的固有优良传统外,更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相融合,形成独特的容宗教、哲学为一体的佛教宗派,所以学术界评禅宗为“不是宗教的宗教”,由于这种特性,禅宗在中国文化发展中起到了巨大而奇特的作用。宋明理学,心学的诞生与发展,可以说是禅宗发展的外延与变化。所以“禅学”又成为一门出入手哲学与宗教之间的学问,引起世人的广泛兴趣。在学术界,多时说样完即指掸学,论禅学不离禅宗,两者一_:而一,一向_。…  相似文献   

10.
云门宗是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开山祖师云门文偃禅师(864-949)而得名。云门宗的接机方法是云门三句: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本文从云门宗的接机方法、禅学思想、禅悟思维特质出发,对云门宗禅诗进行研究,揭示云门三句的禅悟内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云门宗禅诗之取象方式、运思特点、美感质性。探讨黄龙宗禅诗的禅悟内涵和美感特质,透析潜蕴其中的佛心、禅韵、诗情,对建构21世纪中国禅诗研究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