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你们要完全     
阚保平 《天风》2002,(5):14-15
我们所读的经文里,耶稣是在谴责法利赛人,批评他们特别喜欢在人面前装模作样,好像自己多么敬虔、多么虔诚,但实际上他们心里都是罪恶。作为一个有信仰的人,他们一切的外表似乎都有了:祷告、圣经又熟、经常禁食,又不做这个又不做那个,但唯独内心没有;耶稣对法利赛人的批评也是对我们的要求,要求我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避免像法利赛人一样;他要求我们  相似文献   

2.
真敬虔     
《天风》2020,(2)
正经文:"撒但回答耶和华说:'约伯敬畏神岂是无故呢?'"(伯1:9)对于基督徒而言,什么是敬虔?长时间的祷告,甚至是禁食祷告,有人祷告到裤子双膝磨破,被认为是敬虔;有人追求圣灵充满,唱灵歌跳灵舞,在地上打滚,也被认为是敬虔。让我们看看耶稣时期的法利赛人怎么追求敬虔:"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说:'神啊,我感谢你,  相似文献   

3.
罗黎光 《天风》2006,(18):16-17
这时,有几万人聚集,甚至彼此践踏。耶稣开讲,先对门徒说:“你们要防备法利赛人的酵,就是假冒为善(路12:1)。经文:路12:1主耶稣在开始讲一篇重要的道理之前,先嘱咐他的门徒要谨慎遵行真道,防备法利赛人假冒为善的酵。酵能使全团都发起来,作用是很快很厉害又隐蔽的。我们常指责法利赛人假冒为善,也  相似文献   

4.
曾经以为     
曾经以为自己够聪明,却发现自己竟然不认识智慧之源的神。其实够愚昧。 曾经以为自己够能干,却发现自己没有懂得依靠全能的主。其实够无用。 曾经以为自己够属灵,却发现自己缺少爱,是假冒为善的“法利赛人”。 曾经以为自己够渺小,却发现自己被神的  相似文献   

5.
曾经以为     
李素真 《天风》1995,(1):39-40
曾经以为自己够聪明,却发现自己竟然不认识智慧之源的神。其实够愚昧。 曾经以为自己够能干,却发现自己没有懂得依靠全能的主。其实够无用。 曾经以为自己够属灵,却发现自己缺少爱,是假冒为善的“法利赛人”。 曾经以为自己够渺小。  相似文献   

6.
本文围绕耶稣在犹太传统中的身份与在帝国文化中的位置这一罗马统治者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认为耶稣与圣殿里的祭司长等人的高层宗教领袖的冲突,以及与以会堂为活动中心的法利赛人、文士的底层冲突,是其受难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7.
<正>按照希腊原文,《约翰福音》7章53节"于是各人都回家去了"(和合本2010)至8章11节为一个段落。这一段的记载是"关于死刑那么严重的问题"~1,而文士和法利赛人的目的却只是要试探耶稣,想要寻找耶稣的把柄好指控他。8章3节只提到"一个犯奸淫时被捉的女人","'行淫'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种关丽,如果缺少了感伤之情悄无声息地渗透.那么这种关就很难真正打动人的心灵,也就很难成为岁月原野里的一枝不被时光摧残的花朵。  相似文献   

9.
爱与恨     
人这种实体的根本特性在于拥有诸心灵偶性。伴有心灵偶性的实体被诸心灵行为所拥有的内知觉明察。心灵现象依奠基顺序包涵表象、判断、爱恨三个层次。作为最高级的心灵现象,爱恨在拥有本己特性的同时也受到表象与判断的多重影响。爱与恨(偏爱与偏恶)具有严格的正误之分。正确之爱恨(偏爱与偏恶)发自个体却不陷入个人趣味,与理智相关却不唯智是从。只有在正确之爱恨(偏爱与偏恶)中,价值位序才能显现,人才能完善自身,德福才能统一。  相似文献   

10.
<正>《约翰福音》5章1节至15节,讲的是一场耶稣与法利赛人的辩论,而事件的导火索是一个病了38年的人在神迹中痊愈。这个病人躺在靠近羊门的池子旁,他希望被放在池子里,因为这样可以得着痊愈。耶稣问他:"你要痊愈吗?"他的回答是消极的,他把未得痊愈的责任推到了别人身上——"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有别人比我先下去"。  相似文献   

11.
量器     
偶尔在一本书上读到一位作者的心灵独白。有位基督徒的老师对这位作者说:“应该只嫌恶一个人的不良行为,而不应该嫌恶这个人的本身。”过了很多年,他发现真有一个人,他只讨厌他的行为而不讨厌他的本身,这个人是谁  相似文献   

12.
老庄生命哲学具有强烈的自然生命意识和生命自由精神,蕴含着朴素的心灵生态思想。生命哲学之"道",既不是西方的实体性自然,也不是具体存在的事物本身,而是一种敞显"自己如此"的状态,即人的内在的生命呼声。《老子》之"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从本体、价值、实践、境界之维阐释了和谐心灵生态的化成路径。"道"生之以生命之本,"德"畜之以心灵之真,"物"形之以心灵之善,"势"成之以心灵之美,通过尊道贵德和人文化成,育成悠然达生的心灵生态,为人们在现代性境遇下自觉化育和谐心灵秩序提供必要的古典智慧。  相似文献   

13.
汤士文 《天风》2004,(8):2-3
在马太福音第23章1至4节那里,主耶稣批评了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因为他们能说,不能行。他们把难担的重担捆起来,搁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个指头也不肯动”。而在罗马书第2章21节那里使徒保罗告诫那些“好为人师”的人,不要老是去教导别人,更重要的是要先教导自己,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14.
不要为我哭     
小芳 《天风》2005,(3):31-31
耶稣被加略人犹大出卖,被祭司、文士、法利赛人陷害,被无知的百姓抛弃,经过先定了案的所谓审讯,最终被罗马法律判决钉十字架。从两个方面来看耶稣的受难,首先从耶稣自身的角度来看,耶稣说:"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权柄舍了,也有权柄取回来,这是我从父所受的命令。"(约10:18)耶稣是生命的主,他为了救赎我们,甘愿舍弃自己的性命。其次从出卖、陷害、抛弃耶稣的人,以及审判耶稣的罗马法律来说,是否因为耶稣的甘愿舍命而成为无辜呢?当然不是!面对一个不辩解、不抵抗的无罪之人,更显出背叛者的无耻,陷害者的阴狠,抛弃者的冷漠,罗马法律的无能。  相似文献   

15.
保守我心     
林孔华 《天风》2001,(9):8-9
司马桢的《坐忘论·收心》记载着一句话:“心者一生之主,百神之师,静则生慧,动则成昏。”其意为,心是人一生的主宰,掌管着人的意志、思维,主导人的精神;心的静动与否,则会直接影响或决定着人的一切行动。海涅说:“在一切造物中间没有比人的心灵更美、更好的东西了。”人的心灵是世界上最美好、最宝贵的东西。 对于人来说,没有任何事物比心灵更重要,因为心灵主宰着人的全部。心灵如果出现问题,则整个人都会有问题。人之所以为善或成恶,都是由于内心世界的主观因素决定和  相似文献   

16.
李保乐 《天风》2006,(18):2-3
法利赛人问:“神的国几时来到?”耶稣回答说:“神的国来到,不是眼所能见的。人也不得说,‘看哪,在这里’,‘看哪,在那里’;因为神的国就在你们心里(“心里”或作“中间”)。”(路17:20-21)  相似文献   

17.
道德是人的道德,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成就人,是道德存在的根本价值,是道德建设的终极目标。但是,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为满足构建和维系社会秩序的需要,道德的规范功能倍受偏爱,并被片面强调,而道德对心灵的滋养、道德对人之成为人的基础性作用却被忽视了,以至道德本身所蕴涵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正确崇高的一神信仰,放射着中国古人的生命之光,他们探索到了这位惟一神明的存在;也以理性之所及,把对神的崇敬提高到了一个鲜明的位置。 先辈们的理智澄澈如寒潭;他们的心灵高洁如秋月。据我所知,其它几个寥若晨星的文明古国,如印度、埃及、希腊、罗  相似文献   

19.
镜天 《天风》2008,(11):40-42
《路加福音》15章“浪子”比喻之所以宝贵,不但是因为它用较少的笔墨生动记录了小儿子从离家到归家的转变,从而形象地阐明了一个罪人如何回归父神怀抱的心路历程。同时,这故事也深刻地揭露了一个表面在家的大儿子,徒有敬虔外表的法利赛人式的生命光景,可谓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不能不说令人叹服,让人深思。  相似文献   

20.
虚室有余闲     
庄子把杂念丛生的心灵称之为"有蓬之心",意指心灵中塞满了蓬草,这个比喻既尖酸又辛辣,实在是痛快淋漓。庄子又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心灵虚静了,智慧也就诞生了;智慧诞生了,人就有了福祉了。人所有的福祉,皆来自于人的慧根。而人的慧根,实在是源于一颗虚静的心灵。竹子凌风舞蹈,自在逍遥,因为它的心是虚的;水能随物赋形,自在逶迤,处众人之所恶,也实在因为它不把自己太当回事。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