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采用3(年级)×2(场认知方式)×2(视空间能力水平)×3(问题表征方式)四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探讨了这四种因素对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年级、认知方式、空间能力以及问题表征方式均是影响小学生应用题解决水平的关键因素;问题表征方式、认知方式、空间能力以及年级四个因素对小学生解题水平存在交互作用,其中图形提示有利于场依存性学生解题水平的提高,低空间-场依存型的学生更适合图形提示;高空间-场依存型的学生随年级升高解题能力发展较快,而低空间-场依存型的学生解题水平提高较慢;随着年级的升高,图式表征对小学生问题解决的促进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2.
比较应用题解题过程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虹  阴国恩  安蓉 《心理科学》2007,30(1):37-40
采用2×2×4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使用美国应用科学实验室(ASL)生产的504型台式眼动仪,对不同年级学生解比较应用题过程中的解题指标和眼动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解题过程中的各种眼动指标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解题时数学成绩优生与差生的眼动模式差异显著,解一致性不同题目时的眼动指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问题表征、工作记忆对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广文  何文广  孔伟 《心理学报》2011,43(11):1283-1292
以104名小学六年级学生为被试, 采用4个相对独立的研究探讨了工作记忆广度、问题表征方式与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关系。结果表明:(1)言语工作记忆广度只影响高难度应用题的解决, 在低难度、中等难度的应用题解决上, 高、低言语工作记忆广度者不存在显著差异; (2)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广度对低难度、中等难度、高难度应用题的解决都存在影响; (3)问题表征方式影响数学应用题的解决, 应用题的解题成绩与问题表征方式的使用有关; (4)言语工作记忆广度对应用题的表征方式没有影响, 高、低言语工作记忆广度者在三种难度水平应用题的表征方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5)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广度对应用题的表征方式存在影响, 高、低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广度者在三种难度水平应用题的表征方式上均存在组间差异。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解决分数应用题认知加工过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取个别交谈临床法研究了76名五、六年级小学生解决分数应用题认知加工的过程.结果表明:1.小学生解分数应用题认知加工可划分为三级水平;2.小学生解分数应用题的认知图式从分数图式发展到份总关系图式;3.分数认知图式的形成和发展受心理发展水平和教育的制约;4.问题表征和解题结果存在表征正确——结果正确、表征不完全正确——结果正确、表征错误——结果错误三种关系.  相似文献   

5.
算术应用题的分类结果与数学成绩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阴国恩  冯虹 《心理科学》2006,29(4):778-781
以算术应用题为材料,探讨了不同年级、不同数学成绩学生对算术应用题的分类结果及其与数学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对算术应用题分类结果差异显著;数学成绩优生与数学成绩差生对算术应用题分类结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算术应用题表征策略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EyelinkⅡ眼动记录仪,以21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大学生解决三步比较应用题的表征策略。实验设计为2(正确率:高、低)×2(题型:一致、不一致)×2(无关信息:插入、未插入)的三因素混合实验。结果表明:(1)大学生被试解三步式比较应用题存在直译策略和问题模型策略;(2)解题正确率高者解难度较大的应用题时倾向于对应用题情境进行加工,即采用问题模型策略,正确率低者未表现出这一倾向,往往采用直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以初中代数应用题为材料,探讨了不同年级学生对代数应用题的分类结果与数学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对代数应用题分类结果差异显著;数学成绩优生与数学成绩差生对代数应用题分类结果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
姜子云  邓铸 《心理科学》2008,31(3):620-624
以代数应用题为材料,考察领域知识不同的学生在问题表征过程中的信息提取特点以及解题成绩的差异.结果表明:初中生更倾向于按照问题的表面特征对应用题分类;领域知识丰富组和领域知识贫乏组在问题表征过程中对四类信息的提取存在差异;解题成功者对关键信息的再认率高于解题不成功者,而在多余信息和混淆信息的再认上,解题不成功者高于解题成功者.  相似文献   

9.
小学一年级数学新教材插图效果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韩玉昌  任桂琴 《心理学报》2003,35(6):818-822
采用2×3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使用美国应用科学实验室(ASL)生产的EVM3200型眼动仪,对小学一年级学生阅读配有不同背景插图应用题的阅读理解指标和眼动指标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无论应用题难易,学生对有背景插图的阅读理解优于对无背景插图的理解;复杂的插图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较难应用题;简单的插图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较容易应用题;眼动实验结果表明,小学一年级数学新教材插图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陈英和  仲宁宁  赵宏  张小龙 《心理科学》2005,28(6):1314-1317
本研究运用实验法和临床访谈法对某普通小学的123名2-4年级学生进行了不规则数学应用题测验,以考察数学学优生和学差生在解决这些应用题时表征策略的差异。结果表明:(1)从2-4年级儿童解答条件多余和条件不足应用题上看,学优生的成绩要好于学差生,口头报告分析显示学优生较多地使用问题模型策略对问题进行表征,而学差生较多使用直接转换策略对问题进行表征;(2)在三年级时,条件多余和条件不足应用题的解题正确率有所提高,但到四年级时,正确率却有所下降;(3)在解决条件多余和条件不足应用题中,性别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和美君  刘儒德 《心理科学》2012,35(3):642-646
情境模型与问题模型是数学问题解决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前者是对问题所述情境的日常化的定性表征,后者是基于图式知识对问题关键变量的数量关系表征。本文介绍了两种模型的发展历史以及目前存在的争议,并提出了未来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侯新杰  姜金伟 《心理科学》2008,31(1):227-229
考察了复杂物理问题解决中图形线索提示和参数线索提示的作用,结果表明,在难度较大的物理问题中,单一的图形线索提示未给学生带来太大的帮助,而参数线索提示有助于学生搜索到有效算子.讨论了专家在物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特点,认为专家的优势之一在于比新手更善于发现关键的线索,能够根据关键线索找到合适的原理来完整地表征问题.  相似文献   

13.
The literature on insight problems—problems that supposedly can only be solved by rejection of an initial faulty problem representation and sudden comprehension of another, nonobvious representation (restructuring)—suggests that the size of initial representations affects the very process of problem solving. Large initial representations impose systematic, analytical search, whereas only small representations promote intuitive, associative processes assumed by some theorists to underpin insight. In a group of 353 young healthy participants, 6 previously validated insight problems were applied in either a small or large initial representation variant. Results demonstrated no reliable difference in performance between the problem variants with regard to (a) solution accuracy, (b) self-reported insight accompanying solutions, (c) effects of fatigue, (d) correlations with another 6 small representation-size problems, and (e) correlations with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which were notable). This outcome suggests that the size of initial faulty representation plays no role in insight problem solving process, supporting the account assuming its strong similarity to systematic, analytical problem solving.  相似文献   

14.
《创造性行为杂志》2017,51(4):323-326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ory and research regarding problem constru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Specifically, the paper reviews a theoretical model of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problem construction and empirical evidence in relation to the model. Finally, the paper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team problem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应用题表征的类型和特点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董妍  路海东  俞国良 《心理科学》2004,27(6):1352-1355
以124名小学六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应用题解决问卷考查了我国小学生应用题表征的类型和特点。结果表明小学生应用题的表征方式有复述内容、图式表征、图片表征、直译表征、语义结构分析等;成功解题者和不成功解题者对各种表征方式的使用次数上没有显着差异;成功解题者和不成功解题者在各种表征方式下的解题成绩有显着差异,成功解题者在图式表征、直译表征和语义结构分析表征下的成绩显着优于不成功解题者。  相似文献   

16.
在潜藏式与矛盾式情境两类问题发现任务中,采用出声思维的方法研究问题发现能力高与低两类各10名大学生问题发现过程的内部认知活动。利用问题行为图技术进行个案分析,着重考察大学生在知识状态、思维操作及问题行为图等方面的表现。基于加工性质把知识编码为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基于信息来源编码为情境、内部和推断信息;基于思维关联与转换,把思维操作编码为独立、横向、纵向与元认知思维。研究表明:(1)问题发现中,在内部信息、纵向思维以及纵横交错型行为图的使用频次上,潜藏情境高于矛盾情境;在情境信息、横向思维以及横向平行和横向归纳型行为图的使用频次上,矛盾情境高于潜藏情境。(2)高低能力组被试在知识状态、思维操作与问题行为图的使用上差异均不显著,可能是由于上述方面涉及问题发现的基本认知过程和思维规律,具有普遍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邓铸 《心理科学》2003,26(3):479-482
本研究采用认知作业分析及问卷法,研究了中学生简单与复杂物理问题解决的表征机制及状态元认知结构。结果显示:(1)物理问题解决是对问题的表征状态不断转换的过程,其受认知主体信息的提取、转换、整合能力及状态元认知的影响;(2)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中的状态元认知主要由他的自我效能感、自我监测、策略系统三种成分构成;(3)复杂问题解决的关链是正确提取范畴性知识以形成对问题的深层表征。  相似文献   

18.
父母监控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北京市两所普通中学选取了1090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要求他们分别报告父亲和母亲的主、客观监控水平和监控手段,以及自己的问题行为,以探讨父母监控与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客观监控水平越高,青少年的问题行为越少;而主观监控水平的作用却与此相反;(2)父母客观监控水平高而主观监控水平低的青少年表现的问题行为最少;(3)沟通和控制可以起到积极的监控作用,而搜寻的作用相对较弱,并且父亲使用搜寻手段还会增加青少年的违法行为;母亲搜寻手段的使用也只是对男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describes how problem solving therapy (PST) would be applied to the treatment of Sylvia (I. Caro, 2001), a 27-year-old depressed wife and mother of three. PST involves training individuals in five major processes: problem orientation, problem definition and formulation, generation of alternatives, decision making, and solution implementation and verification. We briefly describe a problem solving model of depression that highlights the moderating nature of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regarding the stress–depression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is model, we then delineate how PST can be specifically applied to Sylvia. This is followed by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base supporting the efficacy of PST for depre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