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友兰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中国哲学史专家,字芝生,1895年12月4日出生在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的一个“诗礼之家”。由于家庭环境较好,冯先生早年就接受了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有了较好的国学基础。1915年他考进北京大学哲学门,1918年完成学业,1819年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当研究生,师事新实在论者孟太格。四年之后,他完成了研究生的全部学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就在拿到博士学位的这一年,他回到祖国。回国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教授。解放后,一直担任北京大学教授,直至逝世。据《三松堂全集自序》记载,冯先生是在其母亲的教导下读《易经》的。之后,1927年到  相似文献   

2.
汉代桓谭不仅是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 也是易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关于易学本身的一些具体问题,桓谭曾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的易学思想是与其对道家黄老之说的吸收、借鉴密不可分的,并凸显出汉代道家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轨迹, 在中国易学史、思想文化史上意义重大。他对 《周易》的宗教巫术形式持否定态度, 对与此密切相联的谶纬神学以及天人感应、灾异谴告之说多予批判。他本于 《周易》, 生发了深广的忧患意识, 同时继承、发挥《易传》的太和、中正思想, 热切追求社会和谐乃至天人之间的整体和谐, 从而进一步将易学运用到社会政治领域。桓谭易学思想表现出一种兼容并包、综合融会的风格和旨趣, 这是深受《易传》百虑一致、殊途同归之旨沾溉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梁隽华 《现代哲学》2008,(3):127-132
罗汝芳学<易>,悟得<易>理贯通四书五经,认为<易>"乾""坤"的"生生"之理就是天命之性,就是仁,也是心;"太极"不在"易"之外,它本身就是乾坤,是有和无的统一,实有道体又圆融无碍,它成为性命的根源,其自身又是超越善恶的"至善".他从乾坤本体的生生之理又引申出即本体即工夫、"不动心"及"自然"的工夫论.  相似文献   

4.
尚秉和易学思想初探刘光本尚秉和(公元1870-1950年),字节之,号槐轩主人,又号滋溪老人、石烟道人,河北行唐人,著名易学家。尚秉和系晚清进士出身,博学善文,以古文辞名重于世,精通中医,喜玩金石,工于绘事,于易学造诣颇深。尚氏老而喜易,著述颇丰,于...  相似文献   

5.
陈抟学术旨趣在于其易老(庄)相通、孔老为一、佛道不二的老学思想.陈抟易老相通,无极而太极,太极是一,使道教宇宙生成哲学和生命哲学有了创新发展,从而使宇宙生成和生死解脱变得切实可行.陈抟指出道教义理玄妙之一是清净无为,修身治国,济世达人.陈抟著作多以儒入道,儒道互训,在人身修养方面,陈抟践行儒家典范,以自身言行自由出入儒道之间,这也正是蒙文通先生所指出的陈抟学派宗风所在.从学术大旨来说,陈抟学派正是继承了唐代的重玄学,以心性论为缘起,极力融合三教,经陈景元、李道纯等对心性理论的深入阐发而开启宋代道教新的学风.  相似文献   

6.
陈抟     
(?—989) 宋初著名道士。字图南,自号扶摇子。据《宋史》本传称,系毫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早年读经史百家之言,有拨乱济世之志。后唐明宗长兴(930—933)中,举进士不第,遂隐居武当山九室岩,后移居华山云台观和少华石室,与隐士李琪、吕洞宾等为友。五代末,后周世宗好黄白术,于显德三年(956)召抟至宫中,问以飞升黄白  相似文献   

7.
本文侧重分析了陈抟之《正易心法注》的易学思想。作者认为,《正易心法注》反对以文字言辞来肢解易理,强调以"心法"体悟卦象,体现了一种否定形态的思维定势,其"无于周孔言语下拘变"的解经态度并不蕴涵着对坟典及经典注解的诋毁之意;《正易心法》和注互为经纬,建构了以"无"为本,以乾坤一元之理涵摄阴阳和天地的易学体和同时,《正易心法注》还从易数的向度对由"无"入"有"(大易-太极)的宇宙衍生模式进行逻辑地推阐。  相似文献   

8.
道教是中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道教思想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对于我国政治、文化与思想的发展都发生过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郑玄(127—200)东汉经学家。他毕生潜心整理、研究当时流传下来的古典文献,通过注释诸经,创立了“郑学”。于《周易》,他博学多师,建立了以象数学为骨干的博大的易学体系,成为东汉易学一大家。通观郑氏易学,主要有四个显著的特征:爻辰说、礼象说、易数说及易学训诂。兹从这四个方面对郑氏易作以述评,就教于学界方家。一、爻辰说爻辰是象数易学的范畴,它作为一种学说产生于汉初,盛行于东汉,其余音波及几千年,一直到清末,仍为一些易学家笃信和研究。经过历代易学家精心雕琢和阐发,爻辰说的内容丰富而深刻,蕴涵了天文、历法、音律等古代自然科学知识,成为易学家建构象数理论体系和变占筮法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0.
杨时主要继承了二程的易学思想,注重从义理释<易>,同时也认同画前元有易,推崇先天学,融义理、象教为一炉.然而,杨时的易学旨趣却在于用易,不流于空谈易理.他主张反身而诚,学<易>必须心通的为学之方.由于受到当时学术背景和社会政冶的影响,杨时的易学思想理论建构并未超出前人范畴,但其易学思想在易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吕祖谦易学以经传相分、通过象数阐发义理为特征,对朱熹易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治<易>中他提出"天下惟有一理"的思想,以义理解<易>,以象数阐发义理.与程颐易学具有相同相异之处,而在宋代易学史上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朱震是两宋之际著名的易学家。其易学的主要特征,是以象数学为易学之正统和基础,着重阐发象数易的理论,但同时兼顾义理,主张象数为基础和以义理为归宿二者并行不悖。其易学的主要内容有三:一是以体用论阐明太极,乃是易学的最高范畴。二是注重变易及其原理。从象数学的体例看,则表现出以"变"为主体内容,以卦变为基础统率易学相关体例的特点。三是以义理为归宿,表达了作为宋代易学家的人文情怀。朱震试图从理论上将象数易确定为易学之正统,这对于恢复两汉象数易学、推动宋以后易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曾凡朝 《周易研究》2005,2(6):22-33
对于程颢易学思想,学界述及较少,本文仅从"生生之易即为道"、"天人一也"、"只心便是天"、"形上形下之辩"等方面入手展开讨论.程颢以易为道,认为道的内容即是生生,生生之易为道体,为天理.从具有普适性的道、天理出发,程颢提出了"天人一也,更不分别"的思想.在天人关系中,程颢彰显了人的价值意蕴,认为"无人则无以见天地","人为天地心","只心便是天".同时,以道、天理为基础,在道器关系上,程颢阐述了道器的清晰区分和真正关联,并更加重视道器的圆融为一.  相似文献   

14.
尚中是儒家道德修养和心性哲学的重要内容,这方面学术界已论述很多。而在易学著作中还有大量其他有关尚中的珍贵资料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有鉴于此,本文拟就易学尚中思想的精蕴及价值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朱熹的易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是宋代理学的最高范畴,理学之得名即因这个范畴而来。“理”也叫做“道”,故理学亦名为道学。此道即《周易》所说的包括天地人在内的三才之道,此三才之道统称为性命之理。北宋五子作为理学的代表人物,同被列入道学传之中,皆以《易》为宗,致力于对此三才之道、性命之理的研究,因而就他们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而言,也就具有理学的共同的特色。但是,在北宋五子中,周敦颐、邵雍的易学属于象数派,张载、二程的易学属于义理派,由于象数与义理判为两途,尽管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相互之间过从甚密,在易学思想上却是无法交流,不…  相似文献   

16.
易学是“范围天地”、“曲成万物”,利用自然现象以求人事、关心人之学。但不无遗憾的是从来无人把易学作为人学来研究。本文认为易学即人学。人学是关心人、研究人的学问。易学从人的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基础上探索人在自然界的形成、演化以及人性的内容等,在解释《易经》的系统中,阐述了人其所以为人的内容,从天地设位、大化流行、三材之道、性命之理、裁成辅相、弥纶天地、情见乎辞、继之者善、自强不息、人文化成等十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古老的人学系统。  相似文献   

17.
孔颖达易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孔颖达易学思想研究宋开素孔颖达,字仲达,冀州(今河北省)衡水人,北齐武平五年,即公元574年,生于一个官吏家庭。他一生经历了北齐、北周和隋唐四朝。孔颖达自幼聪明睿智,博闻强记,“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旧唐书·孔颖达传》)。稍长,于书无所不见,尤明...  相似文献   

18.
方以智的博物之学与道德形上学体系,皆托《易》立言。早年,他以"气为真象,事为真数"的象数观,将抽象的象数符号还原为气与人事,并要求以"实证"的方法"核其真",反对将象数神秘化。他并非执着于感性的象数层面,在将"几"的内涵改造成隐晦的、待征乃显的"物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征天地之几"、"因事见理以征几"的易几观,从而成就了独具特色的博物之学。中晚年,他将"太极"的内涵引申为心与仁,并藉"太极不杂乎阴阳,不离乎阴阳"的太极观,建构了体用圆融的道德形上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熊十力(1885—1968)是中国现代最富原创性的哲学家之一,是现代新儒家的著名代表。他以思想精深、逻辑严密、议论独特而著称于世。他的思想在其生前和死后都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浓厚兴趣。稍一留神他的思想体系人都会发现:他的思想体系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他的许多学说、范畴都渊源于《周易》,另一方面他对  相似文献   

20.
石介易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介为宋初三先生之一,他的易学思想既有对易学源流的梳理判断,又有对易学中规律的总结,还有对易学进行形而上理解的内容,他在以儒理解经、怀疑<易传>某些内容的同时,又不全抛弃象数、对经文持信任的态度,且多以前人之言解易,显示了其对易学较高的造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