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97邹城中韩孟子学术研讨会综述岩滨7月30日,来自韩国孟子学会的学者与我国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近30位专家、教授聚会山东邹城,联合举行以孟子思想为主题的“’97邹城中韩国际孟子学术研讨会”。这次在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著名代表孟...  相似文献   

2.
’94邹城孟子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于5月16至18日在孟子故里—山东邹城市举行。这次会议由邹城市孟子学术研究会主办。邹城市委、市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来自韩国、日本、美国、德国以及中国台湾和大陆的专家学者共30余人出席了会议。中国孔子基金会名誉会长谷牧先生,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北京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分别向会议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电、贺信。会议期间,中外专家学者围绕孟子学术思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展开了广泛、热烈、深入的讨论,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将研讨要点综述如下:一、益于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国际影响关于盘…  相似文献   

3.
孟子道德哲学与当代社会人生研讨会简述康庆(武汉大学哲学学院430072)面对21世纪中国现代道德生活的建构,人们从不同方面作出不同的反思。我们认为,尊重、珍视、发掘、转化中国的传统精神资源,使之契合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中,是十分必要的。在湖北省哲学史...  相似文献   

4.
2016年10月22日在北京举行,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中国孟子文化推广中心共同主办,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中共邹城市委市政府、孟子研究院、孟氏宗亲联谊会、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山东尼山圣源书院、福建省孟子学堂、福建省孟子文化发展促进会、北京通州运河书院,以及北京孟子书院等承办,旨在进一步探索学术研究转化为社会民间应用的方式、方法以及教育、传播的载体,使“民本、仁政、性善、王道”等两千多年前就已自成体系的中国哲学思想,能够得到传承、传播与发展,营建一个秩序规范、人际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5.
唐宋间的孟子升格运动主要是在古文运动的思想脉络中不断展开并最终获得朝廷肯定的,而其间士人对于孟子的解读也在不断转变。早期古文运动虽然认定孟子传道,但诸人实际上仍将《孟子》看作羽翼六经之作,并因古文运动的文学写作需求而重视孟子之"文",而古文运动对孟子最看重的一点,也是孟子升格运动获得朝廷肯定的主要原因,是孟子的排辟异端之功。随着庆历之后新儒学的不断发展,其对于孟子之"道"的探讨日益深入,孟子在"治道"上的贡献和在性命之学上的巨大诠释潜能都不断得以凸显,孟子精于治道和善说性命的两面在庆历以至于宋神宗的这段时期内呈现出一段时间的分裂,直到王安石新学和理学都努力连接"内圣"和"外王",孟子的这两面形象才逐渐绾合。此时,孟子之于"文"的启发性、《孟子》乃六经之羽翼的看法逐渐淡出士人的视野,且士人对孟子排辟异端之功的评价也有所转变,孟子逐步趋于全面圣人化,并最终取代颜子成为"亚圣"。  相似文献   

6.
孟子与五经     
孟子与五经,这里所论述的是指孟子与《诗》、《书》、《礼》、《乐》、《春秋》五经的关系,从中看出在孟子所处时代五经的面貌和他对五经的贡献。孟子为儒家大师,被后世称为亚圣,对五经是有相当贡献的。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  相似文献   

7.
孟子与新儒学──从朱子看孟子柳仁熙一、对孟子的新理解孟子与新儒学是何种关系?一般认为是陆九渊和王守仁等心学派直接继承了孟子的哲学精神,而并非是新儒学的理学派。笔者则想通过晦庵朱熹来说明在孟子哲学的发展中,理学的作用并不亚于心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孟子哲...  相似文献   

8.
郭畑 《孔子研究》2016,(5):104-114
唐宋间的孟子升格运动主要是在古文运动的思想脉络中不断展开并最终获得朝廷肯定的,而其间士人对于孟子的解读也在不断转变。早期古文运动虽然认定孟子传道,但诸人实际上仍将《孟子》看作羽翼六经之作,并因古文运动的文学写作需求而重视孟子之"文",而古文运动对孟子最看重的一点,也是孟子升格运动获得朝廷肯定的主要原因,是孟子的排辟异端之功。随着庆历之后新儒学的不断发展,其对于孟子之"道"的探讨日益深入,孟子在"治道"上的贡献和在性命之学上的巨大诠释潜能都不断得以凸显,孟子精于治道和善说性命的两面在庆历以至于宋神宗的这段时期内呈现出一段时间的分裂,直到王安石新学和理学都努力连接"内圣"和"外王",孟子的这两面形象才逐渐绾合。此时,孟子之于"文"的启发性、《孟子》乃六经之羽翼的看法逐渐淡出士人的视野,且士人对孟子排辟异端之功的评价也有所转变,孟子逐步趋于全面圣人化,并最终取代颜子成为"亚圣"。  相似文献   

9.
孟子弟子考辨杨泽波《史记》有《仲尼弟子列传》,后人考据孔子弟子,较有根据。《孟子荀卿列传》本身已很简略,更无关于弟子的专门记载,后人考据孟子弟子,甚为不易。虽然前人考证孟子弟子者不乏其人,但混乱处亦很多。本文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对历史上纳为孟子弟子的二...  相似文献   

10.
孟子车非孟子考:思孟关系考实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本文的新考,子思年九十二,生活在公元前504-403年之间,但这仍不能与孟子时代相接,而多种典籍中有关孟子受业于子思的说法乃至有关子思、孟轲相见的记载又难以置疑。实际情况是:孟子虽然深受子思及其门人的影响,并与之构成思孟学派,但他既非受业于子思,亦非受业于子思门人。《子思子》、《孔丛子》等书所载的那位姓孟、名轲、字子车的儒者,并不是孟子,而是一位与孟子同姓名的子思弟子。有关孟子受业于子思的说法皆由此衍生,有关孟子受业于子思门人的说法都是由思孟时不相值的事实和《史记》衍文的影响所导致的误解。  相似文献   

11.
"诸侯"是孟子的主要言说对象,孟子与诸侯的对话深植于当时的历史情境,并在对历史逻辑的把握中展开其政治哲学论述。如果抛弃孟子所处的独特历史境遇,就不能细致的了解孟子对现实与理想关系的把握。本文尝试从"经史互动"的视角,以"知人论世"的态度,深入分析孟子与梁惠王、齐宣王、滕文公等人的对话,进一步揭示孟子的政治思考。孟子并非"迂远而阔于事情",他对历史、政治的逻辑有独特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孟子思想阶级性新论王兴业孟子代表什么阶级?多数论者认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我过去也有同样的看法。通过进一步研究,我认为正确的说法是:孟子思想代表了战国庶人的利益。什么是庶人呢?孟子说:"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孟子·万章下》。下...  相似文献   

13.
关于孟子思想,学术界从来有争论,这本是学术问题,可以自由讨论,但“四人帮”出自反革命需要,把孟子定为比孔子更反动的复辟派,全盘否定孟子思想。粉碎“四人帮”以后,《历史教学》、《哲学研究》、《光明日报》等二十家报刊发表了二十多篇文章,对孟子的阶级属性、哲学思想、人性论、“仁政”学说等提出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4.
<正> 三十多年来,除了作为历史知识小丛书之一题为《孟子》的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外,竟没有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和探讨孟子及其思想的专著问世。这与孟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极不相称,是学术研究中的一件憾事。吕涛同志撰写的《孟子评传》(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出版)填补了孟子研究的这一空白。介绍全面、论述系统是《孟子评传》给我们的第一个印象。孟子是一个思想极其丰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 /思想史进路”看目前的孟学史研究 ,孟子升圣、《孟子》升经之类“宏大叙事”往往较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但一般人却很少关注作为“微小叙事”的三孟升级。但是 ,自从 1 988年以来 ,邹城市孟子学术研究会的刘培桂先生则致力于研究孟子与孟子故里的文物和文献 ,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文史出版社 2 0 0 1年出版的《孟子与孟子故里》 ,尤其体现了作者立足于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以“孟子升圣”和“《孟子》升经”为背景去勾勒“三孟升级”、进而拓展孟子学研究范围的治学特征。第一个需要评论的问题是“孟庙建制沿革考”。国家礼仪…  相似文献   

16.
山东孔子学会、邹县人民政府、邹县孟子研究学会、山东社科院儒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第2次孟子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0月21日至25日在孟子故里邹县召开,同时还举行了孟子塑像复原揭幕仪式。全国100多人与会,并提交论文近50篇,围绕孟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这一主题,对孟子思想进行了多方研讨。孟子与齐文化孟子一向与孔子一起视为鲁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孟子与齐文化的关系以往则探讨不多,与会者对这个比较新的课题展开了较充分的讨论。有人认为,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文化与鲁文化不是截然不同的、互相封闭的,它们之间有一个演变融合的过程。孟子虽然以孔子思想继承者自居,但他处于战国百家争鸣时代,曾经两次旅居齐长达20余年之久,宣传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重点阐述了孟子与孟子山的关系,认为孟子作为稷下先生曾经两次游齐,最后离开齐国时,曾经“三宿于昼”,这个“昼”的具体地点似无可考,但这个地方距离临淄不会很远,应当十分靠近长峪道。从临淄通向博山的长峪道,最晚在战国时期应当很是畅通。孟子最后离开齐国,就是沿着长峪道在昼邑住宿后离开齐国的。孟子在离开齐国时,经过了孟子山。  相似文献   

18.
论孟子的仁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孟子的仁学张奇伟儒家孟子是否是稷下先生虽不能如荀子那样言之确凿,尚待考证,但孟子周游列国时居齐最久,并位居客卿,屡向齐宣王进言游说,同时与稷下先生淳于髡等多有讨论,故至少可以说,孟子及其思想观点于齐、于稷下之学有一定的联系和相互影响。笔者因此略述孟...  相似文献   

19.
孟子论辩六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曾说:“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膝文公下》)的确,孟子生当战国中期,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百家争辩,他再也不可能像孔夫子那样迂徐雍容,“辞达而已了”。孟子好辩,亦善辩,统览《孟子》七章,凡有思想交锋处,孟子无不显得侃侃如,滔滔如,把握...  相似文献   

20.
孟子及其思想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哲学史界的重要领域。为了使孟子学术研究在目前新的环境中深入和稳步地发展,有必要对建国以来的研究状况作一总结和回顾。第一时期 (50年代——60年代前半期)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党性原则和阶级分析方法等为指导,对孟子思想重新进行分析、评价,是这一时期孟子研究的特征。任继愈发表于1956年第18期《中国青年》杂志的《孟子》,大概是建国以后对于孟子及其思想的最早的系统评介。文章认为,孟子贵王贱霸的政治主张,其目的虽在于减轻人民的痛苦和缓和阶级矛盾,但却不符合当时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不为社会所用;“劳心劳力”所包含的社会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