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第一种,维持生计,求得温饱,保证人生命的存在和延续,这是物质的功利境界。俗话讲:“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凡此种种,讲的就是这种功利境界。第二种,活出自己,实现自我,敞亮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是精神的审美境界。当一个人活出自己,实现了自我,他如何不感受到一种美感愉悦和人生的幸福体验呢?作家亨·路·门肯说:“活着总是非常有趣的。”中国国学大师梁启超讲:“你问我‘为什么做学问’,我便答道:‘为学问而学问。’或者答道:‘为我的趣味’。”革命导师马克思讲,人…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真、善、美这三个词常常是并提的.仔细寻思后不难发现:自然的根本性质是真人生的根本意义表现为善艺术的根本价值在于美.如此看来真、善、美之间似乎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在审美的意义上,自然于潜移默化中感发和激荡着人的情性与思绪,也安顿和抚慰着人的心灵人则通过审美的思维方式达到情景文融、物我统一的和谐境界.可以说,一片自然山水就是一个人诗意栖居的心灵寓所与精神家园.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具有审美价值,而且整个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观照人的生存境况并努力成就自由完美的人生使人生得以丰富地展开.  相似文献   

3.
在现实人生中,人们最难以超脱的是功利主义的羁绊,功利主义的泛滥对人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审美以其具有的特性,能够实现对功利主义的超越,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功利主义对人的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这提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灌注审美精神,进行积极的审美活动,养成审美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4.
“发展”这一概念本身内蕴着对事物变化的价值评判,新发展观将人置于社会发展价值的核心,但对人的自身发展的价值缺乏深入追问.劳动实践是人的特殊生存方式,它既要满足人的保存生命的需要,又要满足人的表现生命的需要;保存生命需要的满足形成人的发展的功利价值维度,表现生命需要的满足形成人的发展的审美价值维度.人的当代发展的物质主义价值取向用人的发展的“有用性”取代人的发展的功利价值维度,同时物化了人的发展的审美价值维度,因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重建人的发展的功利价值维度和审美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5.
道家的虚静说,与佛家的禅境,历来被人认为是一种审美的至境、化境。它们所强调的虚一而静和一念顿悟,即是以超越的心态,与俗世人生拉开距离,以保证主体注意力的审美转向,进而达到对于观审对象的高峰体验。这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心境,是人类诗意生存所必须的想象中的心理平衡。  相似文献   

6.
设计是生存方式的艺术化。在现实的生存环境中,喧闹的都市,钢筋水泥的丛林把人们分割在现代文明的藩篱之中,生存空间被信息技术拧压得很小,而人心却那么遥远。战争,竞争,贫困,病毒孽生在人类自我异化的胞体之中,人们渴望解脱,远离生理与心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回归自然,回到单纯,回到稚朴的文明起点中。所以人们需要设计,并用设计对人生现实中的焦灼精神进行润泽,对人类脆弱的心灵结予抚慰。 走进设计就意味着走向观念与审美的殿堂,设计观念主题是通过有序的审美形式表现出来的,其社会化接受过程是思维方式,需求与创新不断锤练的过程。在合规律的追求目的驱动下,观念与审美将通过创新的方式,把设计时尚化、个性化、艺术化,这不仅是教与学的要求,也是培养2l世纪设计人才应有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个人的审美追求,审美趋势,与艺术教育和社会发展向来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社会不论物质中的精神建设还是精神中的物质生活;不论是人的个性生存还是生存中的个性,美都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从另一角度说,艺术也标志着某一时期社会的发展进程,标志着文化的进步和落后,同时强化人们的意识及世界观,推动着社会审美趋势的变化发展。为此,许多艺术家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来向人们传达自己的理想、感情和审美观念,去影响人们的性情,改造人的灵魂。优秀的艺术品不仅使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丰富的忠实的生活情景,并且还因为它体现了艺…  相似文献   

8.
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艺术还要包括自然这已经是没有争议的问题了.但是除此之外,什么还能进入审美领域成为审美对象学术界似乎还并没有形成共识.有的学者已经将人生纳入美学研究的对象,但是并没有将其看做审美对象只是从外部看待审美和人生的关系.朱志荣教授认为人生必须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并且从审美关系入手将其和自然、艺术一起作为审美的三大对象.我们认为,在朱志荣先生的人生美学理论中,展现出人生美学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本文就拟对这些可能性作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9.
在审美过程中,如果人们很容易地获得了有关一个对象的信息,对其进行流畅的加工,那么人们就会产生愉悦感,而这种积极的审美回应会使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更多的喜爱之情。本文在对审美愉悦以及流畅性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二者在审美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流畅性理论与审美愉悦作用的深层机制还有待未来的研究和探索,二者的相互作用也需要更多的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0.
高月梅 《美与时代》2013,(5):105-106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服装已经大大超出了传统意义上遮风挡雨的工具与手段的功能,成为人们追求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的精神满足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是说人们越来越把服装看作是一种艺术形式,从而在近现代社会中服装设计也成为了艺术。事实上,服装艺术体现了人们对于服装设计的创造智慧与审美诉求,与其他艺术种类一样,遵循着一定的审美准则,记录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民族服饰是人类民族历史的活化石,是穿在身上的民族史诗,是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结晶。传统民族服饰蕴含着浓厚的风俗文化和古老的历史内涵。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环境背景会对人们的审美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物质生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也在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其精神生活,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使现代书籍设计所呈现的审美特征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也逐渐成为了当前书籍设计人员所面临的一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人的生命体是美和丑、人性与兽性、心理性和生理性、审美主义和动物主义、审美的人的自我和动物的人的自我的对立斗争与矛盾统一.关于人类应如何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无论是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或者历史文化名人等,都作了两种本质不同的对立斗争的解读和回答一种是动物主义的弱肉强食论,一种是审美主义的和谐发展论.所谓"审美主义"(也称人性主义),是一种拯救人类与拯救教育的地球村人们的最高理论,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为修齐治平)的最高理论,也是人类为了快乐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理论.只有信仰审美主义.才能战胜动物主义,创建一个和谐发展美的人类新世界.  相似文献   

14.
姚国营 《美与时代》2014,(11):96-96
在当前社会,人们唯金钱至上。人的欲望无止境的今天,人们为名忙,为利累,难脱一个“欲”字。人身心疲惫,形体损伤,何谈享受生活享受人生。林语堂说:“美国人闻名的伟大劳碌着,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悠闲者”。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有越来越多的时间关心休闲,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下人们的需求结构由对物质的追求转向精神家园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艺术设计就是按照人的生理与心理的需要对生活用品、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进行研究和设计,是与人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创作活动。人类在对美进行思考和探索时,发现对称性能够引起自我内心的欢快愉悦,能够与大众的审美习惯产生共鸣。这也是人的自然属性对"对称"的无意识选择。当我们在艺术、生活中大量使用对称思维时,就客观上形成了艺术中的"对称美"意识。  相似文献   

16.
艺术摄影与商业摄影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随着传播媒介的拓展以及数码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图片被人们传阅,读图时代——到来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水平普遍提高。商业摄影往往需要一定的艺术性才能被人们喜欢,艺术摄影也在艰难生存的局面下渐渐走向商业……这不能不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是精神与物质的完美融合,是人类的一件幸事。  相似文献   

17.
曹智频 《现代哲学》2005,1(1):74-79
庄子所追求的审美人格,有一个从“有待”而“无待”的转变,一个从逻辑层面、实践层面向审美层面的递升,也是庄子以“无名”超越理性与价值,以“无功”超越功利,以“无己”回归“神人以和”的审美境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朱光潜认为审美功能是巨大的:其一,具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在审美态度下,主体跳出实用功利和逻辑认知的束缚,凝神于对象本身,将会发现充满意蕴的全新世界;其二,以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业。主体只有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中,才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自我生命精神才可以最完全地展开,才能更好地完成在名缰利锁状态下所不能完成的事业;其三,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的世界。朱光潜主张艺术的创造与欣赏活动,是超脱自我烦闷与走向人生艺术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杨黎 《道德与文明》2014,(2):150-155
总体来看,在孔子那里,道德的提升和审美的超越都落实在人生当中。第一,孔子从未将"仁"、"知"或道德与人的情感相脱离。第二,孔子思想中道德情感的审美特征为现实性、内省性和实践性。第三,孔子提倡的人道和德行,被灌注了充满人文理性精神的情感。  相似文献   

20.
薛媛 《美与时代》2004,(4):80-82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众的审美心理也在发生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微妙变化,及时地捕捉这种变化,对大众审美心理进行一番客观的审视与分析,是促进电影艺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当务之急.根据文艺控制论的观点,电影艺术作为一种群体审美现象,它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不懈地针对观众的审美需求进行相应地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以求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