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一抟气如神,万物备存。能抟乎?能一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己乎?能勿求诸人而之己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抟心,耳目不淫,虽远若近。  相似文献   

2.
梁涛先生“《大学》早出新证”一文有几个疑点。其一,梁文说:“在《中庸》中也有多处文字与‘修、齐、治、平’的思想相近,如: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第二十章)①按《孟子》中有一段文字几乎完全与此相同: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  相似文献   

3.
三杨廷筠改信天主教后,引起憎人的嫉恨。行元和尚首先著文攻击廷筠。他在《为翼邪者言》一文中就含沙射影地指出:“独奈何夷族之讲求占礼者,我中国之韦编;夷书之撰文辑序者,我中国之翰墨也。……迁乔入幽,用夷变夏,噫嘻嗟哉,是尚可忍言乎?”又曰:“余固深咎中国之人行乎天教,而尤痛咎行德之人,叛乎正教也。正教叛而天教行,礼义文物之邦,阿异侏(亻离)  相似文献   

4.
正清代文学家张潮(1650-1709)在其随笔体小品文集《幽梦影》中有一则评说"二氏"亦即佛教和道教的文字,曰:予尝谓二氏不可废,非袭夫大养济院之陈言也。盖名山胜境,我辈每思褰裳就之,使非琳宫梵刹,则倦时无可驻足,饥时谁与授餐?忽有疾风暴雨,五大夫果真足恃乎?又或丘壑深邃,非一日可了,岂能露宿以待明日乎?虎豹蛇虺,能保其不为人患乎?又或为士大夫所有,果能不问主人,任我之登陟凭吊而莫之禁乎?不特此也,甲之所有,乙思起而夺之,是启争端也。  相似文献   

5.
经典诵读     
《中国道教》2009,(3):1-1
道者性所有,固非外而铄.孝弟道之本,固非强而为.得孝弟而推之忠,故积而成行.行备而道日充.是以尚士学道,忠孝以立本也,本立而道日生矣.道混乎其同,同于愚智,愚智不谓道而分也.愚者昧,智者巧.昧则不明,巧则不真.不明不真,去道所以远也.知道,则廓愚以为明,去智以成真.明真而信于道,道则为汝有矣.学道以致仙,仙非难也,忠孝者先之.不忠不孝,而求乎道,而冀乎仙,未之有也.  相似文献   

6.
余编临川李先生遗书备征录,既具稿,久之,而无因缘付刊成书,为之慊然取而自校,尚有疏谬否耶,其有益或无益,其适时或不适时乎?其无益,固不可为;其有益,虽不适时,犹当为之。夫事之有益,常非一时可见,然其后必有以见,则可知也。是以当为也。余观载籍,远者弗论,即有清一代,学者著述不传,而湮没于世者,不少矣。其中岂无有益于当时及后世者乎?岂非至可痛惜,而非不可弭免之损失乎?临川先生讲学五十年,殁世甫逾三十年,其遗书已无知  相似文献   

7.
金阁寺碑文     
金阁寺碑文悲明辑哭日本国内供奉大德灵仙和尚诗并序渤海国僧贞素起余者,谓之应公矣。公,仆而习之,随师至扶桑。小而大之,介立见乎缁林。余亦身期绛物,负籍来宗霸业。元和八年,穷秋之景,逆旅相逢。一言道合,论之以心。素至于周盐,小子非其可乎?居诸未几,早向?..  相似文献   

8.
“恕”字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二次。《里仁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卫灵公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相似文献   

9.
<正> 近代最渊博的学者之一沈曾植说:“儒门澹薄,容不得豪杰。此宋时某师之言也,今日儒门一味刻急,吾恐天下豪杰,将有望望然去之之患也。”(《海日楼札丛》卷四)所谓儒门劾急,当是指宋明以后理学末流责人过苛,少宽宏之量。孔子却不如此。宽容正是他学说的一个重要方面。王船山说:“敬’以严乎己也,‘宽’以恕乎物也。严乎己以立法,恕乎物以达情。《春秋》立法谨严而宅心忠恕,‘敬敷五教在宽’之见诸行事者也。”(《尚书引义》卷一)可谓道出孔门立教真谛。这正是本文所要证明的。  相似文献   

10.
在"致良知"话头之前,王阳明一度试图推"立诚"为学问头脑。基于"诚"字的诚切、真切、笃实等义,"立诚"说被赋予了成逻辑体系的思想蕴涵:其一,诚其必为圣贤之志向,以此确立人生方向和为学动力;其二,立其纯乎实理之诚体,此是圣人之为圣人的核心因素;其三,诚其好善恶恶之情感,此是为善去恶而恢复纯乎实理之诚体的直接动力;其四,实其为善去恶之行为,此是恢复纯乎实理之诚体而成就圣人人格的落实下手处。"立诚"说几乎将王阳明当时的学术理论和修养功夫尽数收摄在内。不过,"立诚"说不能直接表述知善知恶之明这个维度,因此,王阳明后来放弃了"立诚"话头,而转向了"致良知"头脑。  相似文献   

11.
上尊王之分护大千也,甘露以洒之,慈云以覆之,香风以熏之,惠日以暖之。忽恍乎无相之体,通洞乎有形之类。演正法,降毒龙,在清凉之山。苑经行之地,其山也。左溟渤,朽孟津,恒岳揭其前,阴  相似文献   

12.
"慎独"之说,出于《中庸》,其首章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在《中庸》篇中,子思用心于"诚",然而"诚"的基础则在于"慎独"二字。何以言之?《中庸》首篇论  相似文献   

13.
佛言祖语     
《法音》1993,(7)
好名人知好利之害,而不知好名之为害尤甚。所以不知者,利之害粗而易见,名之害细而难知也。故稍知自好者,便能轻利。至于名,非大贤大智不能免也。思立名,则故为诡异之行;思保名,则曲为遮掩之计。终身役役于名之不暇,而暇治身心乎。昔一老宿言举世无有不  相似文献   

14.
上尊王③之分护大千④也,甘露以洒之,慈云以覆之,香风以熏之,惠日以暖之.忽恍⑤乎无相⑥之体,通洞乎有形之类.演正法,降毒龙,在清凉之山.苑⑦经行之地,其山也.……  相似文献   

15.
佛言祖语     
《法音》1992,(11)
或问禅门信无口诀乎?曰:佛法正大光明,一人演之而百千万亿人天之所共闻也,何口诀之有?无已,则有一焉。夫一言二言,言简而义精者,斯之谓诀。连篇累牍,牵枝而引蔓者,非诀也。是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者,《金刚经》之口诀也;“惟一  相似文献   

16.
墨子云:“明乎民之无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而天下乱也,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智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天子既以(同已)立矣,以为唯其耳目之请,不能独一同天下之义。是故选择赞阅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置以为三公,与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三公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左右天子也,是以分国建诸侯。诸侯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治其四境之内也,是以选择其次立为卿之宰。卿之宰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左右其君也,是以选择其次立而为乡长家君。”(引自《墨子》,以下凡引自该书不另加注)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乱,生于无正长。”…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物的意义?——庄子、海德格尔与我们的对话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 .海德格尔与庄子的相遇让我们首先倾听庄子《逍遥游》中的一段话 :  惠子谓庄子曰 :“吾有大树 ,人谓之樗。其大本雍肿而不中绳墨 ,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 ,匠者不顾。今子之言 ,大而无用 ,众所同去也。”庄子曰 :“子独不见狸乎 ?卑身而伏 ,以候敖者 ;东西跳梁 ,不避高下 ;中于机辟 ,死于网罟。今夫嫠牛 ,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 ,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 ,患其无用 ,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 ,广莫之野 ,彷徨乎无为其侧 ,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 ,物无害者 ;无所可用 ,安所困苦哉 !” (转引自陈鼓应 ,第 2 9页及下页 )然…  相似文献   

18.
七凡心之形,过知失生。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惟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义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之谓中得。  相似文献   

19.
孔子论管仲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  相似文献   

20.
"曾点气象"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曾点气象",事出<论语·先进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