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杨栋 《孔子研究》2020,(1):140-149
《淮南子·缪称》保存了大量《子思子》佚文,与子思著作有密切关系,而学界一般亦认为郭店楚简中的儒家佚籍是子思学派的作品。将《缪称》篇与郭店简《成之闻之》《穷达以时》《五行》《尊德义》《性自命出》等篇对读,二者在用词、语句乃至思想上多有相合之处,据此可以进一步确认郭店简这些篇章确为子思学派的作品。同时,通过对读亦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缪称》篇的成书及性质。  相似文献   

2.
干春松 《哲学动态》2007,5(9):28-33
三子思思想的特质:“诚”及其他郭沫若在同一文章中将《尚书》中的《洪范》、《尧典》、《皋陶谟》、《禹贡》诸篇作为思孟学派的作品,多少有些陈义过于宽泛。不过,他是从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来考虑问题的。由五行到“诚”涉及到了子思思想的核心内容,而并非考据家单纯的“五行”的追索。近代对子思思想的义理层面的研究也可以追溯到康有为和章太炎。出于其经学立场,康有为之思孟论述是今文经学的路数,因此有许多托古改制和微言大义的因素。他在《中庸注》中说:“天下之为道术多矣,而折衷于孔子;孔子之道大矣,荡荡如天,民难名之,唯圣孙子思,…  相似文献   

3.
基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五行》篇研究的学术史检讨,从以往研究的薄弱环节出发,依据郭店竹简出土后研究的新发展,可以推定《五行》篇经部为子思作、说部为孟子作,这一结论呼应了荀子的所谓“子思唱之,孟轲和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4.
子思作《孝经》说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缁衣》、《中庸》、《坊记》、《表记》出自《子思子》,已由郭店楚简的发现得到证明。 《李经》与《缁衣》等四篇好在“子曰”之后引《诗》《书》,风格相同,当属同一时代,同一作者的作品。 《论语》中孔子多言《诗》《礼》而罕言《书》,与《子思子》判然有别。用《诗》《书》发挥孔子思想,应是 子思的创造。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退而与万幸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继承了子思学 派的传统。《孟子》原有《说孝经》等“外书四篇”,《史记》等都曾引用。《说孝经》当是《孝经》成书于 孟子之前、孟子论述其师门所传《孝经》的证据。郭店楚简内多处论孝,与《孝经》相表里,表明孝是 子思学派论讨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5.
后孔子时代儒家面临思想与实践的双重困境,子思承接孔子思想,创立五行说,试图解决外在之行缺乏内心之德约束的问题。郭店竹简《五行》篇"形于内"是外在之行与内心之德贯通的桥梁。子思对仁义礼智圣"形于内"的论述,主要在仁、智、圣上用力。子思论证五行"形于内"的同时,同样重视外在之"行"的意义。"行"与"德"并重,体现了子思的中庸思想。此后,孟子与荀子各偏于一隅,皆不得中庸。  相似文献   

6.
性命说——由孔子到思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思是孔子之孙,又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可是子思言性命与孔子不同,倒与他身后的孟子接近。可以说子思的性命说违背了孔子,启发了孟子。孔子言性相近而已,孟子则大讲性善,变化不为小,其间子思起了大作用。子贡曾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意谓孔子常讲如《诗》、《书》、《礼》、《乐》等属于硬件的东西;至于深层的,属于软件的东西,如性与天道的精义,孔子不讲。子贡所言可能属实,《论语》二十篇记孔子语至多,而记孔子言性者只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两句。《论语》记孔子言…  相似文献   

7.
论子思的臣道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思是我国先秦战国前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他上承孔子,下启孟子,其主要特色是“发挥孔子学说,影响在公卿间”。本文结合郭店楚简《鲁穆公问子思》与传世文献相映证,对郭店楚简中子思所言“恒称其君之恶”进行分析,阐述子思的臣道思想,并与荀子的臣道思想相对照,认为子思的臣道乃是其学说“诚”的践履,合乎当时士人的价值标准,体现了子思的君师风范与人格独立,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五行》篇中“形于内”的“德之行”与“不形于内”的“行”实际是一种双重道德律 ,它与郭店简其它篇目中的“仁内义外”说表达的是一个意思 ,这是理解《五行》思想的关键 ;《五行》突出“圣”、“智”之论 ,表现出道德实践中的二元论倾向 ;《五行》前半部分主要谈“形于内”的“德之行” ,后半部分谈“不形于内”的“行” ;《五行》对以后的孟、荀均产生影响 ;根据《五行》的思想和特点 ,将其看作《子思》的作品可能较合适  相似文献   

9.
郭店楚简儒家著作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郭店楚简10种儒家的著述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孔子之作,它们是《穷达以时》、《唐虞之道》、《尊德义》。第二类是孔子弟子之作,它们是《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六德》、《性自命出》。其中《忠信之道》是子张之作,《性自命出》是子游之作,《成之闻之》、《六德》可能是县成之作。第三类是《子思子》,为子思及其弟子所作,它们是《缁衣》篇,《五行》篇、《鲁穆公问子思》。简文主流,当出于子游、子思学派。  相似文献   

10.
子思书再探讨--兼论《大学》作于子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思原书各篇可分为三类,一是子思所记孔子言论,二是子思本人著作,三是弟子所记子思言论。除了原本《中庸》、《表记》、《坊记》、《缁衣》外,郭店简《穷达以时》亦属第一类;属于第二类的除了见于今本《中庸》的《天命》和并见于郭店简、马王堆帛书的《五行》外,还有今本《大学》,而《淮南子·缪称训》主体部分正是子思书佚篇《累德》,亦属此类。属于第三类的有郭店简《鲁穆公问子思》以及典籍中的若干佚文。早期文献中对子思书的不同称谓,意味着不同的文献来源,称《子思》者引自《汉志》所著录的二十三篇本,称《子思子》者引自《隋志》和《唐志》所著录的七卷本。七卷本具有很高的价值,非后来子思书辑本所能相比。  相似文献   

11.
魏文侯作《孝经传》,说明《孝经》至迟于战国初年魏文侯时已成书,在魏文侯时及以前,对孔子称“仲尼”者仅为《孝经》和《中庸》,《缁衣》《坊记》《表记》《中庸》取自《子思子》,为子思所作,已由郭店楚简的出土得到证明,四篇中对孝的论述与《孝经》相近似,而且此四篇与《孝经》在“子曰”之后引《诗》《书》,体例相同。郭店楚简《缁衣》的出土为这一体例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因此,《孝经》是战国初期魏文侯时子思将其祖孔子、其师曾子论孝的对话编撰整理而成的。  相似文献   

12.
《汉书·艺文志》说“《子思》二十三篇。名保,孔子孙,为鲁穆公师”。《隋书·经籍三》说“《子思子》七卷。鲁穆公师孔撰”。此后,《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对《子思子》一书皆有著录。而自元以后不见著录。清儒洪颐煊辑《子思子》一卷,在《问经堂丛书》中。黄以周亦有辑本,台湾《中国子学名著集成》编印基金会印行。《子思子》原书已佚,其篇章题目及其内容,我们今天知之不多。新近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竹简出土,引起海内外学界的密切关注。在郭店简正式出版之前,报端披露其中有《缁衣》、《五行》、…  相似文献   

13.
陈霞 《管子学刊》2005,(4):83-86
《论语》各篇材料看似任意罗列,仿佛没有任何秩序,其实不然。孔子评论《诗经》日“思无邪”,该章被编排在《为政》篇的第二章,十分耐人寻味。实际上,“思无邪”被排在这样的位置,也影响到了人们对《论语》的认识。其实,《为政》篇以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为主旨,孔子《诗》教思想的本质是“政教”,从新出土的上博竹书《诗论》便可以看出孔子《诗》教思想的“德教”内涵,从而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思无邪”的含义,也可加深我们对《论语》内在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竹书《民之父母》的中心主题,是关于统治者如何以“超越”的境界和方式治民平天下,成为“理想”之“民之父母”的论述,是儒家学说中以“《诗》教”的形式,宣扬儒家“崇高”道德伦理的代表作。分析可见,《民之父母》所反映的主体思想,与《论语》所体现的孔子学说有较大的差异,而与子思、孟子学说有更多的联系和相近之处。《民之父母》的成篇,当在与《孟子》和竹书《五行》等差相同时的战国中期,其间思想内容上的联系亦可说明。  相似文献   

15.
《五行》、《中庸》皆为子思所作。对于《中庸》,司马迁明确指出:“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的这种看法得到比较普遍的承认,如东汉郑玄说:“名曰《中庸》者,……孔子之孙子思假作之。”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初,针对“文革”中全面否定孔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教授旗帜鲜明地提出要重新评价孔子;他进而认为,在孔子诸多有价值的思想中,其大同理想和建造小康社会的具体主张更值得深入研究。在他所著《孔子评传》一书中,讲到孔子政治思想时,就专门将《礼记·礼运》篇的“天下为公”与《论语》中“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思想、将《礼运》篇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与《论语》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提法相比较,郑重指出两者间存在一脉相承的联系。近年来,学术界又陆续整理出版了…  相似文献   

17.
诗可以怨     
<正> 1980年11月20日,钱默存先生随中国社会科学院访问团到日本早稻田大学演讲“诗可以怨”,钱先生从文学创作的观点来谈“诗可以怨”,从孔子、司马迁、刘勰、钟嵘、韩愈一直讲到明清时代的“诗可以怨”这个主张的提出、发展、变化,又辨他们对这个观点的不同理解,成为一篇著名的演讲。对于这个问题还可以从儒家的伦理政教观点来谈,我想就这个观点来谈一下。《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所谓从儒家的伦理政教观点来谈“诗可以怨”即结合“事父”“事君”来谈。朱熹《论语集注》“可以怨”注:“怨而不怒”。“事父”“事君”注:“人伦  相似文献   

18.
<正> 《论语》虽然不是孔子本人亲作,但直接记录孔子即事言理的思想观点。因此,应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基于这个前提本文主要依据《论语》来研究孔子的说诗。一、孔子说诗皆断章取义《论语》中涉及诗的共十七章,其中引诗句来说诗的有七章。(一)《八佾》: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二)《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相似文献   

19.
《性自命出》与《淮南子·缪称》论“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店楚墓所出儒书《性自命出》 ,据内容可划分为上、下两个部分。这两部分中都有不少地方论及“情” ,下一部分对“情”的重视尤其引人注目。据考察 ,这种重视“情”的思想 ,亦见于《淮南子》的《缪称》篇。而《缪称》 ,据前人研究 ,乃是一篇保存了大量儒家子思学派学说的文献。本文通过征引《子思子》佚文与《缪称》及《性自命出》比较 ,认为《性自命出》对“情”的看法可能出自《子思子》 ,为研究《性自命出》等篇的学派性质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
<正>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不是“礼”。基于这一观点,对孔子美学思想作如下探析。一孔子讲“仁”有广义、狭义两种情况。属于广义方面的例证,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