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领域中的价值观念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云凤 《哲学动态》2003,(10):25-28
把生态问题提升到文化哲学高度来考察 ,需要探讨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其中 ,生态问题上的价值观念冲突值得我们关注。本文拟对这些冲突进行梳理、研究 ,以期在更广阔的理论视野来把握生态环境问题。1.生态文明与市场文明的冲突文化哲学把生态文明提升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必经的阶段。以往的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自然因素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与社会历史因素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前者是工业革命出现之前的诸社会 ;后者是从工业革命到现在为止的社会。前者基本上不存在今天那种大规模危害到人类生存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后者则由于科学技…  相似文献   

2.
生态权力观和生态利益观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自然界的生态权力 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并非自发地实现的。人类也同其它生物一样,以地理位置的不断扩张和获取更多的物质资源为其生存的特征。但人类也逃不过“整体支配并决定部分”的自然选择,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也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我们把人为破坏自然生态而遭到自然报复的现象,称为自然界的生态权力(Nature's Ecological Power)。正是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这种力量,才激发人类不得不考虑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没  相似文献   

3.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出生存环境危机已成为关系人类前途的重大课题.这一课题不仅直接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工业文明时代.全球生态环境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空前恶化和引人注目,但是他们在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从理论上探讨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创立了生态平衡发展的完整观念,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这一思想为当今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奠定了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刘书正 《管子学刊》2009,(1):109-113,119
儒道二家提出的生态伦理思想构成了传统伦理生态文明观的核心,他们在生态环境问题上表现出的智慧和远见卓识,直至今日令我们赞叹不已。这些深邃的思考既展现了圣人先哲独特的生存智慧,又为我们提供了应对现代生态挑战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儒道传统生态伦理观的优势和长处,并及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对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现代生态文明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教的生态和谐理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进入21世纪,环境恶化问题正成为阻碍人类发展的因素之一。水资源的严重枯竭、土壤沙漠化程度的加深、沙尘暴的频繁肆虐、全球温室效应加大、旱涝灾害的日益加剧、生物物种的迅速减少等,这些如影随形的伊卜利斯正在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但是,人类的环保意识还相当淡薄:铺天盖地的白色污染有增无减,工业废水污染了有限的可饮用水源,滚滚的黑烟遮蔽了蓝天……这无疑是给已经相当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怎样才能让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怎样培养每一个人的环保意识,已经成为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伊斯兰教认为:真主创造了宇宙…  相似文献   

6.
保护全球气候安全的道德命令使得当代人类面临着环境与发展之间的两难困境:有限的环境空间无法支撑所有国家继续沿着高碳排放的模式继续发展自己。如何公平分配有限的全球排放空间成为一个紧迫的全球性问题。一个正义的全球排放分配方案必须要处理好环境权、生存排放权以及发展权三者的关系。基于生存排放和奢侈排放在道德上的不同分量,我们应该赋予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排放权以优先性;而基于平等的要求,我们应该在保证全球环境安全的限度内优先赋予发展中国家发展权。要实现这样的道德诉求,发达国家就必须首先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留下充足的排放空间来满足发展中国家的基于平等发展的排放要求。文章试图在保护地球安全与实现全球发展正义的双重道德命令下,为发展中国家的平等发展权进行道德辩护。  相似文献   

7.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本质上是一种内蕴伦理意涵、伦理精神和伦理价值的伦理共同体。把人类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尊重世界各国人民的平等生命健康权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价值主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核心是加强全球卫生健康治理合作。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所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和原则,也是体现和彰显全球卫生健康治理价值共赢的伦理原则。作为建设健康世界和保护人类共同地球家园的根本大计,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内蕴和贯穿着对人类生命健康与生态环境、人与自然以及生态利益与生态责任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解,是人类生命健康与生态安全一体化的伦理方案。  相似文献   

8.
人哪!请侧耳细听,地球在哭泣,宇宙在叹息,因为灵明的人类残暴地践踏着世界。今日人类社会所面临最严重的问题即“生存”的问题,人类究竟怎样才能够延续生存下去?地球已处于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暖、臭氧层损耗、酸雨、沙漠化、森林与物种减少和灭绝、水土流失、淡水...  相似文献   

9.
整个世界范围内生态污染日益严重的的今天,马克思生态思想为我们认识自然、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全面整体的视角,并提供了一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线索,从根本上为人类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深度解读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伦理精义和深刻意涵,并以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时代价值为指导,树立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从文本视域和问题视域的实践整合出发,建设人类生存的美丽家园,创造满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开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实现"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0.
林京耀、陈荷清著《超载的挪亚方舟》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作者以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以翔实的材料描述了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一个全球性问题——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指出地球环境的容量不是无限的,我们地球的承载能力已经被超过了.本书认为,人类在对文明进步和当代的繁荣和发展的反思中终于觉醒到,以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的文明、繁荣、发展是不可取的,必须重塑我们的生活和文化,把生态环境价值纳入“现代化”、“发展”的范畴.作者叙述了现代生态  相似文献   

11.
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础研究述评杨克俭在什么样的理论基础上建构生态伦理学,既是生态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70多年以来(从20世纪20年代法国哲学家施韦兹提出生态伦理观至今)东西方伦理学界激烈争论的焦点。在旷日持久的争论中,逐渐形成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第一种观点强调应把“人类中心论”作为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础。这种观点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是自然界万物进化的最终目的;只有人类才是衡量生命和非生命实体能否存在的唯一的价值尺度。生态伦理学只有建立在此基础上.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人类生存的既得利益。据此,他们提出了发展经济第一,保护生态环境第二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模式和道德评价标准。第二种观点极力主张把“生态中心论”作为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础。这一观点认为自然界是至高无上的上帝,人只不过是它的忠顺奴仆,人类只有听从自然的摆布,尊重自然的权利和价值,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生态伦理学只有奠定在此基础上,生态道德才具有现实的绝对意义,才能让人类真正避免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的困扰,并由此提出了保护生态第一,发展经济第二的“回归自然”或“抑制增长”的生产方式和伦理原则。第三种观点是“生态和谐论”。它认为,片面强调以人类  相似文献   

12.
从女性与自然都是生命的生产者这一理论主张出发,社会主义生态女性主义者席瓦和米斯辨析了"从上面看"与"从下面看"两种生存视角的不同,强调其生存观是替代资本主义父权制经济模式的选择,并描绘了生态女性主义生存型社会的基本轮廓。社会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生存观主张整体主义的和谐自然观,强烈反对机械论自然观,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重新建构了自然与女性之间的关联性,纠正了早期生态女性主义的本质主义倾向;在尊重自然界和女性的价值基础上,较好地处理了生存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在实现生存性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否定男性的贡献;契合了当前全球环境正义运动关于正义和平等的要求。社会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生存观清晰地展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多元生态伦理主张,为人类正确处理生存和发展关系提供了一个值得思考和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主席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非常关键的一环。中国宗教以其"道法自然"的特质而充满了生态保护的观念,对人类生态文明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的分析,这种"生态"意识故而有着独特意义。当然,这里对"生态"的理解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和精神生态,这四种生态与人类生存乃有机共构。而中国宗教以其"出世"精神和"人间"关怀的有机结合,而使各个方面构成统一整体,形成和谐关系。于此,中国宗教将自然纳入"神圣"领域,对生态保护因而具有一种神圣的维度;对人类社会发展持有另一种审视,主张人际关联实现其社会生态的平衡;对人类文化强调百花齐放、千姿百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形成文明的和谐与共融,对精神发展则力争纯心净化、返璞归真,达其上善若水之升华。由于其宗教视域打破了相关领域的界限,使之更贴近自然,因而形成其对保护自然原貌、维系生态平衡的独立见解。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特点徐少锦(南京审计学院)在古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由于科学技术还处于幼年阶段,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力量比较微弱,所以生态环境问题还没有象今天那么严重与突出,不足以威胁全球性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产生生态科学和生...  相似文献   

15.
姚云 《道德与文明》2023,(2):143-152
人类已经遇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承担生态责任势在必行。人类要承担生态责任,就需要确立承担生态责任所依据的原则,而其中生态责任分配正义原则的建构尤为重要,因为存在着生态责任主体的认定和环境正义问题。生态责任分配正义原则要具有可能性,应具备普遍必然性、自律和他律的统一性、公平性和普遍有效性。我们可以依据如下理论和现实确立它的内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统一,所以人类应保护自然界;自然物具有生存权,应受到尊重;基于不同性质国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确定它们生态责任的大小。生态责任分配正义原则具体包括不伤害原则、不干涉原则、积极保护原则和合理补偿原则。  相似文献   

16.
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它应引起我们整个民族深刻的反思。这次特大森林火灾绝非偶然,它说明,除了加强法律、用法律手段保护森林及生态环境之外,我们整个民族还需要一种上升为伦理道德高度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 生态意识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是环境的一员,人应该和大自然建立一种犹如手足之情的亲密关系,与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的集体。人必须有这样的生态意识,即承认人类以外自然界的价值,把正义、道德、平等和权利这些伦理准则扩大到大自然。今天,“人是万物的主宰”这一天经  相似文献   

17.
全国首届环境伦理学研讨会概述徐兰编者按:当代全球生态危机的多样性与整体性,对人类传统的生存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态文化潮流。在西方,人们称之为“环境革命”。在我国,也把对环境的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我们认...  相似文献   

18.
古镇旅游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到现在,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早期,许多古镇盲目追求旅游开发,以满足开发商和游客的需求,导致大量古镇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失去了原始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对古镇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逐步探索古镇的文化保护与发展战略,然而旅游业的过度开发破坏了古镇的生态环境,古镇特色文化丧失严重,古镇旅游开发设计面临着一个重大难题。从古镇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以长乐古镇为例,按照生态保护的基本构成,多层次地探讨了长乐古镇的生态保护以及现状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规划建议,在保护这些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对长乐古镇未来发展提出可持续策略。  相似文献   

19.
构建生态伦理道德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类属于地球。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出发 ,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当代人应确立“代际公平”、“代内公平”以及“人地公平”的现代生态伦理意识。不论是合理消费、控制人口、维护和平、适度发展 ,还是资源保护、科教兴国 ,都表达了人类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美好愿望 ,应该成为指导人类行为的新规范。  相似文献   

20.
生态伦理学是可能的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是可能的吗?这个问题之所以产生,与生态伦理学这种提法的特定含义有关。如果生态伦理学作为一种应用伦理学,探讨人类在面对日渐恶化的生态环境时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以保护全体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不以一己的私利而恶化他人的生存环境,以及探讨这些规范的理论依据,那么,它当是可能的。问题在于生态伦理学的鼓吹者们,把它不只是看成有关生态学的伦理学(ethics of ecology),而主要看成一种以生态原则为最高伦理原则的伦理学思想(Ecological ethics or ecolist ethics);不是将生态伦理学看成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是看成一种独特的伦理主张。我们的问题正是针对这种伦理主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