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8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大陆学界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现代新儒学研究,这一研究的规模之大,成果之丰,影响之巨,参与学者之多,在海内外的新儒学研究史上,都是罕见的。方克立先生作为这一研究的倡导者和主要组织者,主编了《现代新儒家学案})、《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等三十多种、逾千万字的论著,使现代新儒学在中国大陆变成“显学”,并在港台和海外产生了重大反响,可谓大陆新儒学研究首屈一指的代表者。而《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一书,作为方先生十年精心致思的结晶,不仅是他的一家之言,而且以浓缩…  相似文献   

2.
《原道》2015,(2)
1月24日,台湾儒家学者李明辉先生接受媒体专访,直斥"所谓的‘大陆新儒家',主要是以蒋庆为中心,包括陈明在内的一小撮人的自我标榜",这一评判引发了大陆学界的持续争鸣。曾亦、干春松、白彤东、唐文明等大陆儒学研究者纷纷作出回应,指出"港台新儒家"对传统中国政治肯定得太少,未必切近大陆现实,儒学复兴需要代际接力。此外,清华大学也举行了"港台新儒家与大陆儒学发展方向研讨会",赵广明、黄裕生、赵法生、李存山等西方哲学、宗教学、中国哲学方面的专家借此对蒋庆先生的"政治儒学"展开了评议,指出大陆儒学必须面对西方的挑战,做出自己的合理解释。蒋庆先生作为此次事件的风暴眼,他会对此作出怎样的回应?新浪历史有幸专访了阳明精舍山长蒋庆先生,以下是专访实录,《原道》特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刘大钧先生,1943年生,山东邹平人,著名易学家,现为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讲席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周易研究》学刊主编,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周易学会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刘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易学研究,以弘扬大易文化为己任,于上世纪80年代率先倡导并开展了传统象数易学研究,为传统易学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山东大学易学学科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中国易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文史哲》《周易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五十多篇,出版《周易概论》《周易经传白话解》《今、帛、竹书〈周易〉综考》《纳甲筮法讲座》等著作多部,主编大型易学文献《百年易学菁华集成》初编(2000多万字)、续编(3000多万字),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三十多年来,刘大钧先生筹备召开了十余届国际易学与海峡两岸易学及儒学学术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国际易学与两岸易学及儒学的交流与发展,并以"大易"系列的形式,主编了历届易学儒学研讨会论文集十余部,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学界泰斗、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先生在给汤一介先生的信中称赞刘大钧先生:"其沉潜易学之深辟,诚当代巨儒。"日前,刘大钧先生接受了《孔子研究》杂志彭彦华主编的采访,就易学研究已获得的成果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阐发了自己的见解。现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12月3~5日,来自两岸三地及美国、比利时、韩国、新加坡等国的120余名学者齐聚深圳蛇口,参加了由深圳大学主办,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承办,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和《儒藏》编纂中心、中国文化书院、中华孔子学会等单位联合协办的"儒学的当代理论与实践"汤一介思想国际学术会议,共同探讨汤一介先生的宝贵精神遗产和当代儒学发展的新趋势。汤先生的友人陈鼓应、成中英、许抗生、金春峰、刘大钧、洪汉鼎等深情追忆了与汤一介先生的交往经历,从前辈学人的民族危机意识、复兴传统中国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先秦的原始儒学和汉唐儒学,宋明理学被称为“新儒学”。新儒学“新”在何处?学者们各有所见。过去学术界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新儒学之“新”在于熔儒佛道为一炉,或曰吸收和改造佛道从而创新儒学。例如,范文澜先生指出:“宋学是以《易经》来代替佛教的哲学”(《范文澜历史论文集》第325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曹聚仁先生也说:“用《易》学作武器,运用了道家的法宝来和佛家的‘法’作生死战,这便是宋明理学家的‘新’”(《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第228页,三联书店1986年版)。最近,陕西人民出版社于1999年…  相似文献   

6.
日本九州看护福祉大学藤原 (王 )文亮先生的《圣人与日中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 99年版 )一书以日本儒学思想发展史为中轴 ,全方位地分析探讨了日本历史上所形成的圣人观及其演变 ,并时时处处与中国圣人观进行比较研究 ,分析了中日两国儒学的渊源交流及异同之处 ,从而描  相似文献   

7.
《原道》2015,(4)
<正>一、不死鸟的传奇:儒学与中华文化的历史和新生冯友兰先生早年写《中国哲学史》曾把两干多年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划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这个划分自有冯先生的道理,然而确实也容易抹杀宋明新儒学之"新"的特殊性。基于两干多年儒学发展史的考量,笔者这里尝试提出一种三分法。我认为可以把先秦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学及两汉魏晋南北朝,甚至隋唐的儒学看作是一个大的阶段,这个阶段可以称为六经儒学时期,而从中晚唐到宋元明  相似文献   

8.
郭敬东 《学海》2014,(1):200-206
儒学在当代的主题就是重建,而当下的儒学研究却忽视了儒学的复调性内涵,在某种程度上滑入了特殊主义解释的陷阱。对此,任剑涛先生提出"复调儒学"的分析概念,并通过对儒学普世论特质的展现,为当下的儒学重建提出了一种可能性路径。本文在对任剑涛先生新著《复调儒学:从古典解释到现代性探求》一书述评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三个主要层面,即复调概念的萌生及其展开、儒学的历史危机与当下困境以及儒学的普世立场与当下的重建。  相似文献   

9.
<正>为落实中韩两国元首2013年6月发表的《中韩面向未来联合声明》和《充实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行动计划》,作为2015年中韩人文交流共同委员会交流合作项目之一,8月17日,由山东社会科学院、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孔子研究院、韩国国立安东大学、韩国国学振兴院和韩国大邱教育大学共同主办,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韩国国立安东大学孔子学院具体承办的第二届中韩儒学交流大会在山东济南舜耕山庄隆重举行。会议得到了中韩人文交流共同委员会、国际儒学联合会、山东  相似文献   

10.
宋代以来,《中庸》一直被尊为儒家的心法之传。如何理解《中庸》的要义,直接关系到能否把握儒家思想的核心。但历代以来人们对《中庸》文本的理解多有分歧,如儒家学者与基督教学者对《中庸》的理解即存在不少的分歧。为了打通这种分歧,互通有无,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林安梧先生与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教授谢文郁先生,于2018年10月17日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就《中庸》文本的解读问题分别从儒家与基督教的视角,展开了一场深入的对话。对话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黄玉顺先生主持。现将根据录音整理的对话稿予以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现代儒学与原本儒学的差异,无疑是因为原来的儒学观念在汉代被精心整理过。当时,人们把儒学同其他几个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流派结合起来了。这点是人所共知的。但显然,汉代对儒学的改造并非唯一一次对儒学的大规模修正。远在战国时代,孔子死后百多年,就出现了对儒学进行大相径庭阐释的哲学论著《孟子》和《荀子》。汉代儒学主要立足于《孟子》;这样,甚至《孟子》中原本的儒学成分也不是源于原本儒学了,而仅仅源于对儒学的阐释之一。再早些,即孔子死后不久,他的弟子们就对孔子的观点作了五花八门的解释,这一事实在中国学术史上是被  相似文献   

12.
中华全国日本哲学讨论会于1988年8月25日至28日在承德举行。会议邀请了16位日本青年哲学思想研究者参加,以期达到日本哲学研究的相互交流和共同探讨。王家骅在《日本儒学的特色》和《日本早期儒学》论文中,认为日本儒学史可以看作是带着相应变形而压缩地重复了的中国儒学史。从中日儒学相互比较的角度看,日本  相似文献   

13.
《周易研究》2015,(2):18+2
<正>儒学研究知名学者、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陈启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2月27日在济南逝世,享年66岁。陈启智先生祖籍山东淄川,1949年3月生于济南,幼承庭训,聪敏好学,虽历经坎坷,但勤学不辍,1980年以同等学力考入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1981年至1983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进修,受张岱年先生之教诲,得窥中国儒学之閫奥。多年来,在儒家思想尤其是隋唐儒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承担"儒家思想与东亚模式"、"儒家理论的系统研究"等国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92,(2)
国务院参事、中国佛协常务理事、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李一平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991年12月1日5时在北京医院逝世,终年87岁。李一平先生1904年1月28日生于云南大姚县。青年时代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1953年,他参与发起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并当选为历届常务理事。先生一生研究儒学、佛学,讲求做人之道,并把儒学与佛学中的精华与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融为一体,并为之奋斗终身。  相似文献   

15.
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和《哲学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山东省首届中国哲 学与文化论坛"2004年9月25日在济南举行。来自省内外的近40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会议以"儒学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为主题,主要就"儒家文化在全球背景下的定位和作 用"、"儒学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以及"儒学的认同与转换"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建 设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1994年10月5~8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北京召开“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与国际学术研讨会”。近千名社会贤达和北京市各大、中、小学校长、模范教师出席了10月5日上午召开的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大会。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先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先生、中国孔子基金会名誉会长谷牧先生在纪念大会上讲话和致辞。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华孔孟学会(台北)、韩国儒教学会、日本的斯文会、美国的国际中国哲学会、德国阿登纳基金会等9个学术团体联合发起的国际儒学联合会亦于10月5日下午召开的大会上宣告成立。国际儒学  相似文献   

17.
<正> 诸位贵宾、学者、女士、先生: 曲阜是古代圣人兼儒学宗师孔子的故乡,今天来自世界各国的著名学者在这里聚于一堂,讨论儒学,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我能参与盛会,感到非常荣幸。这次讨论会的主题,是《儒学及其演变与影响》。诸位研究儒学的卓越学人,在往后的几天里,必将针对这个主题,发挥高见。在这里,我只想以一个儒学的学习者身份,来谈谈个人对儒学的两点认识,向诸位讨教。  相似文献   

18.
儒学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创新──和杜维明先生对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针对杜维明先生《全球化与本土化冲击下的儒家人文精神》一文所提出的问题,指出,儒学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创新是中国现实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西文化的综合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李退溪(湿)是十六世纪朝鲜李朝时代的理学大师,是东方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创建的"退溪学"是一博大而深途的思想体系。"退溪学"既集朝鲜朱子学研究之大成,也直接吸取和蕴含了孔孟儒学思想的精髓。退溪先生自幼就熟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孔孟儒学对他影响颇深。在《退溪先生文集)}中,常见"孔颜曾孟"或"孔孟程朱"提法,而孔孟儒学思想也渗透在他的言行思想之中。退溪的政治哲学,就与孔孟儒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吸取了孔子的"仁"和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竭力推行孔孟儒学的"仁政"和民本思想。首先,退溪从君与民在经济…  相似文献   

20.
<正>—、知及仁守,尤可尊敬刚刚去逝的哲学家刘述先先生,是当代哲学儒学大宗师牟宗三先生那一代之后,与已故多年的佛学家哲学家傅伟勋先生、还健在的史学家余英时先生,处于同样重要地位的中文学界的重要学者。刘述先先生还是当代新儒家的第三代中处年资最长一辈的著名儒学家。我在1987年最早撰写的《第三期儒学发展的回顾与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