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金陵协和神学院编辑部工作的这些年,不时会有同学和同工问我,怎样的文章可以算得上是好文章呢?我也曾给出一些零零散散的建议和意见。前几年我在豆瓣人气作者舒明月的《大师们的写作课》一书中《所有的写作,都是为了被阅读》一文中读到她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觉得颇为赞同。她认为"四有文章"才是"好文章"。  相似文献   

2.
正我读到高二时,不想再读下去,自作主张退了学,一心要成为一个写作者。难得的是我爸也支持,只是他觉得即便是当作家,还是需要进一步学习,于是到处帮我打听哪里有作家班可以读。11月中旬,我们听闻复旦有个作家班。此时学期已经过了大半,仍要交整个学期的学费和住宿费,连中间人都觉得不划算。但我爸认为,孩子的成长期不可蹉跎,他第二天就带我启程,汽车、火车地坐了一天一夜,终于抵达邯郸路上的复旦大学。  相似文献   

3.
林志华 《天风》2008,(10):4-5
保罗是我们敬佩的一位大使徒,他忠心侍主,努力传福音。他有常人所没有的了不起的经历,他周游四方,建立教会,为福音受许多痛苦和逼迫。神又给了他极特殊的启示和看见:曾被提到三层天,听到过隐秘的言语。他如果夸口,也不算狂,也不算过分,但保罗除了自己的软弱之外,从不夸口。神为了使他更谦卑,有一根“刺”加在他身上。  相似文献   

4.
《天风》2020,(2)
正我对写作的认识,来自《启示录》里的一节经文:"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你要写下,从今以后,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圣灵说:'是的,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启14:13)这段文字是来自"天上"的对话,一呼一应之间,给了"在主里面而死的人"一个极其宝贵的应许——"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够读到这段古  相似文献   

5.
看到4月11日《杂文报》7版凡夫唐的文章《我“迷信”吗》,我不禁哑然失笑,你又学习算命,又抽签拜神,还请道士招魂开路,超度亡灵……你要不算迷信,世上还有什么算迷信?《现代汉语词典》的“迷信”条的注解是:“1.信仰神仙鬼怪等,2.泛指盲目的信仰崇拜。”这两条你都够格,你是当今中国的标准迷信人。  相似文献   

6.
陈丰盛 《天风》2017,(9):36-37
某些神学毕业生成了微商,这是谁的悲哀?某天早上灵修的时候,读到《民数记》中关于祭司、利未人的待遇问题。经文记载:“耶和华对亚伦说;‘你在以色列人的境内不可有产业,在他们中间也不可有份。我就是你的份,是你的产业。凡以色列中出产的十分之一,我已赐给利未的子孙为业。因他们所办的是会幕的事,所以赐给他们为酬他们的劳。从今以后,  相似文献   

7.
花落的姿势     
正八月桂花香。读到有人描写桂花飘落的句子,"金色的花瓣飘落一地",不由得想到了花落的姿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一直用"花瓣飘落",甚至"花瓣凋零"来描绘所有花落的姿势的,包括桂花。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一篇文章,其中的一句话我记住了:"春天的花,是一瓣一瓣飘零的;秋天的花,是整朵整朵萎谢的。"这是我第一次读到说花落在不同季节有不同姿势的文字。  相似文献   

8.
说“小”     
近读古书,读到不少古人关于“小”的言论,颇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9.
每每读记载基督生平的四福音。主耶稣当日在世上所行的一举一动、一言—语,总是一幕幕清晰地活现在脑海里。众所周知,短暂在世上生活了仅仅33年的主耶稣,却留下许许多多事迹。正如主所爱的门徒约翰说:“耶稣所行的事还有许多,若是一一地都写出来,我想,所写的书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约21:25)主做的每一件事,甚至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包含着极丰富的属灵意义,值得我们去探讨和效法。每次读到约翰福音  相似文献   

10.
一天,一位来访的客人向爱迪生抱怨说:“你家的大门是否修理一下?免得开门这么费劲?”爱迪生笑着说:“不要紧,这对你来说并不算困难,而你却做了一件好事呢!”“我已经做了件好事?”客人很纳闷.  相似文献   

11.
残灯 《天风》1994,(1):10-11
神爱我们,藉着圣经告诉我们,他有许多要赐给我们的恩惠,而且还常常在说到这些恩惠时,加上一个“必”字。“必得”、“必蒙”、“必要”、“必然”、“必指引”、“必成全”、“必保守”、“必欢呼”……所有这些“必”,都是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实实在在地对我们讲的。我每逢读到这些“必”字,一缕感恩深情不期油然而生。我清晰地听见圣灵对我说:“神的儿子耶稣基督。  相似文献   

12.
刚从报纸上读到王教化道长捐赠积攒的六千七百元钱用于修建武当宫观的报道,随即传来他于元月七日十八时二十分羽化仙逝的消息。我深为之悲恸。我与王道长因工作关系打交道的机会不算少。可只是我认识他,他一直并不认识我。这大概是他年事已高、视力不佳之故,是不能见怪的。在我的印象中,他是那样平实质朴,与名利是绝对无缘的,他言语不多,平淡无奇,却又那样令人敬慕,这可就是他虔诚修炼六十多年已成正果的象征吧? 一九○一年九月十六日,王道长出身在河  相似文献   

13.
有人在书中读到自己,有人在书中读到别人,有人在书中什么也没有读到,还有人根本不读书。只要是出版的书,大都有可取之处,所以要说最喜欢某本书,不好说。只要用心读,每本书都会有所收获。但读周国平的书,给我的感受更深刻,他能够让我更深入地思考事情,反思自己,看清自己。尤其《人与永恒》一书。下面拿他的几句话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14.
讲一般文章的分类,人们总是说记叙文和论说文。其实,论说文就是议论文和说明文的合称;记叙文乃是记述文和叙述文的总称。但是,现在很少有人提起记述文,仿佛记叙文就是叙述文,也有的把“记述”当作说明。最近读到一篇文章,内容是着重谈论朱自清先生《威尼斯》一文的说明成分的。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断言朱自清在那篇记写威尼斯的短文中,有一  相似文献   

15.
说“嘚瑟”     
正"嘚瑟"这个词似乎一听就懂,但细究起来却蛮有意思。有语言考据癖的我,找出家中的几部大词典,翻检起来。翻检的结果是,我所查的数部部头不算小的词典,只有《现代汉语词典》收入了"嘚瑟"一词,解释是:"〈方〉因得意而向人显示;炫耀。"举的例子则是:"开着辆小汽车到处嘚瑟。""自从当上个小科长,整天嘚瑟。"看起来,这"嘚瑟"  相似文献   

16.
刘宗昌 《天风》2013,(10):20-21
经文:《撒母耳记上》15章22节《弥迦书》6章8节《马太福音》24章13节《彼得前书》1章15节曾收到未婚妻的一条短信,问:"想成为富翁吗?送你四‘千万':1.千万要顺服;2.千万要谦卑;3.千万要圣洁;4.千万要忍耐。"当我读到这条短信的时候,心里备感激励!感觉这四"千万"很有价值,十分宝贵!于是,我要从圣经的话语中去"索取"这四"千万"。  相似文献   

17.
<正>每当身边的牧者在侍奉的黄金年龄不幸地离开了我们,就会有很多文章呼吁信徒,要好好爱牧者,不要让牧者流泪伤心,不要让他们太累。我也祈求神安慰那些牧者的家人,坚立那些正为主劳苦尽忠的牧者。我提醒自己,也请所有神的仆人记得,人的生命需要"细拉",所有弟兄姊妹都要知道,牧者的侍奉更需要"细拉"。最近读经刚好读到《诗篇》,"细拉"在《诗篇》中一共出现了71次,"细拉"两个小小的字原来是旧约时代乐谱中的休止符,是诗乐中的过门和停顿休止的意思。圣经学者指出,细拉也可能表示"静默""暂停"等。今天"细拉"这个休止符依然保  相似文献   

18.
读到梁康的随笔《孔子论"仁"及其"相对主义"》,唤起了回忆,又被激发出新的讨论兴致,所以想来凑趣写随感.所谓"回忆",是指我十年前写的一篇文章《仁与艺》①,关注的也是这个问题,也曾引用过不少梁康此文中的《论语》引文,来显示那些被汉学家所慨叹的孔子仁说的"矛盾与神秘",实源自它的"非观念化维度".那里讲的"观念化",与梁康这里讲的"普遍性诉求"很相近.  相似文献   

19.
最近读到一则有关二战的笑话,忍俊不禁的同时,也让人感慨颇多。笑话说的是:二战中欧洲的某个海湾,每周一、三、五德国军舰去布水雷,二、四、六英国扫雷  相似文献   

20.
李世峥 《天风》2016,(6):40-41
某日灵修,我读到《帖撒罗尼迦前书》里的一段话:“弟兄们,我们暂时与你们离别,是面目离别,心里却不离别;我们极力地想法子,很愿意见你们的面,所以我们有意到你们那里。我保罗有一两次要去,只是撒但阻挡了我们。我们的盼望和喜乐并所夸的冠冕是什么呢?岂不是我们主耶稣来的时候,你们在他面前站立得住吗?因为你们就是我们的荣耀、我们的喜乐。”(帖前2:17-20)读后,我被使徒保罗这一段充满真情的文字深深地打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