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归到零     
一切从零开始,最终还要回归到零。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一夜之后它又回归到东方。  相似文献   

2.
看今朝:人心喜洋,生活过得好;市场繁荣,顾客当皇帝;民富国强,东方升明珠;一国两制,回归统大业;拨乱反正,春风暖人间;躬逢盛世,奋蹄献爱心。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的今天,我从思想、观念、理论的深层次谈四点体会。一、荣辱与共,饮水思源。经受极“左...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思想里有两个传统,一个是西方古典哲学传统,即"4世纪教父→奥古斯丁→阿奎那→笛卡尔和世俗化唯心主义",另一个是东方正教传统,即"4世纪教父→认信者马克西姆→帕拉马→20世纪东正教唯能论"。索洛维约夫为其奠定基础的俄罗斯哲学是西方古典传统里的一个学派。这个地位导致俄罗斯哲学先天地包含一些局限。弗洛罗夫斯基创立的新教父综合是俄罗斯思想的一次向根源的转折,在此之后,俄罗斯思想回归到东方正教传统。只有在这个传统里,未来的俄罗斯哲学才能克服过去的局限,完成自己的精神使命。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催生了"西方的"极权主义研究.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将极权主义研究的视野从西方转移到东方.本文对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结构形态的分析进行了重述,对他论述的东方专制主义转型的契机与复辟的危险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既以批评的眼光审视了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的"冷战"思维,同时也肯定了他的研究所具有的揭橥东方古典社会政治特质的价值,并指出人类重视自由价值与警惕专制政治的高度相关性与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金色阳光从东方升起灿烂辉煌。黄昏,西边落日云霞红紫了半园天空。乌黑的夜晚,银色的月亮缓行于千万星点之间。北方是一片雪白,南方是绿叶葱葱;东方是大海,西方是高山;……这是可见到的。还有能听闻的:风声、雀声啁啾声、鸡鸣声、狗吠声、淋雨声、瀑布流泉声、工厂机器运转声、飞机轮船引擎声……  相似文献   

6.
§1.引言 众所周知,19世纪对辩证法颇有贡献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中国哲学排斥在哲学史之外。这位哲学家在其著名的《哲学史讲演录》的导言部分曾声称: “东方哲学不属于我们现在所讲的题材和范围之内;我们只是附带先提到它一下。我们所以要提到它,只是为了表明何以我们不多讲它,以及它对于思想,对于真正的哲学有何种关系。当我们讲到东方哲学时,我们应该要讲到哲学;不过在这一点上应该注意到,我们所叫做东方哲学的,更适当地说,是一种一般东方人的宗教思想方式——一种宗教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7.
《中国天主教》2006,(2):47-47
翻阅相簿,笔者追忆早年参与基督新教的大小片段,信仰种子植根于基督新教;过去10年,从基督新教到天主教,基督宗教信仰得以萌芽、成长,以致有望开花结果,眼界逐步开阔,经验与体会从宗徒传下来的传承,最近于夜间神学课程有机会涉猎东正教的一鳞半爪,听着、读着、感受着,愈发被东方教会的神秘性所吸引,体会东方教会的深厚传统色彩。  相似文献   

8.
文化中心由曲阜到临淄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曲阜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到了战国时期,文化中心就转移到了齐国都城临淄。它标志着旧学的衰落与新学和百家争鸣的兴起。西周初,周公平定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就派他的儿子伯禽到殷人的重要根据地奄(曲阜)建立了鲁国,作为统治东方的中心。周公制礼作乐,以从政治上、思想上和文化上加强统治;作为东方统治中心的鲁国,最有力地贯彻了周公的这个方针。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说:“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  相似文献   

9.
彩虹     
史牧 《天风》2001,(2):52-53
金色阳光从东方升起灿烂辉煌.黄昏,西边落日云霞红紫了半园天空.乌黑的夜晚,银色的月亮缓行于千万星点之间.北方是一片雪白,南方是绿叶葱葱;东方是大海,西方是高山;……这是可见到的.还有能听闻的:风声、雀声啁啾声、鸡鸣声、狗吠声、淋雨声、瀑布流泉声、工厂机器运转声、飞机轮船引擎声……  相似文献   

10.
顾乃忠 《学海》2004,45(1):11-28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可分为前期理论和后期理论。马克思的前期东方社会理论以内因决定论和历史主义为其哲学基础 ,主张历史发展单线论 ;马克思的后期东方社会理论以外因决定论和人道主义为其哲学基础 ,主张历史发展双线论。马克思的前期东方社会理论和后期东方社会理论是两种完全对立的思想体系 ,人们只能从二者之中择其一 ,而不可能兼而蓄之。  相似文献   

11.
<正>东方学是在近代西方产生发展起来的学科建制与话语方式。而自20世纪70年代萨义德《东方学》一书问世以来,东方学话语建构中隐蔽的权力关系,其殖民主义与文化霸权的底色被遭到了全面的清理和批判。萨义德关心的问题,是西方的东方再现,即西方对东方的想象性建构,而不是东方的"纯粹存在"(萨义德语)。正是这种东方化东方的话语建构,使东方作为西方的他者而被指认,并进而确立了东西方的本体论差异与认识论差异,完成了西方的自我确证。因此东方学与其说与东方有关,还不如说与西方有关。至于东方的"纯粹存在",虽然萨义德并没有否认,"东方曾经有——现在仍然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他们的生活、历史和  相似文献   

12.
最近读了张光明的新著《社会主义由西方到东方的演进——从马克思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思想史考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以下简称《演进》)。该书发人深思,现就笔者浅见,略述书中的若干理论亮点。“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人最熟悉、最常用的词语;半个世纪以前,我们就宣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然而,半个世纪以来,历经磨难,代价深重,至今人们还不免带有几分疑惑不解的神情。正如黑格尔所说:“熟知并非真知”。自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到现在一个半世纪了,从西方到东方,从理论到现实,经历了极其复杂的演变。怎样理…  相似文献   

13.
近现代神秘主义研究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秘主义是一重要研究领域。本文以西方近现代思想文化为背景,以宗教学的发展为线索,概述一百多年来西方神秘主义研究状况。纵观近现代历史,神秘主义研究与神秘主义热和非理性思潮的兴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有特征的阶段,一是19世纪中下叶,在欧洲,由于印度文化和异邦文化的发现,刺激起西方的寻根热,出现了一股非理性神秘思潮;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新浪漫主义,西方思想文化界兴起了一股反资产阶级文明、反理性、反科学的思潮;三是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方社会矛盾加剧,在反异化、反文化思潮中,东方宗教十分流行;四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社会、经济、生态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反现代化、反科学、回归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的热潮。  相似文献   

14.
手绘墙面的个性化更强,已然成为一种流行趋势。而东方手绘墙面则蕴含了丰富的东方艺术气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通过解读东方手绘墙面,能够发现在具备不同功能的室内都能够或多或少地应用到具有鲜明特征、艺术内涵的东方手绘墙面风格。这种风格特点给室内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5,(10)
<正>对于东方文明之象征——儒、释、道的精髓,有人概括为"生命之学",有人概括为"和文化",有人概括为"包容精神",有人概括为"内求修身、克己谦让"之理念,如此等等,都有启人哲思之益。比丘本性今拟以"大善"来统合东方文明,尤其东方文明中的伦理与道德,即东方文明是教人舍恶从善之道,是关于善的追求与实践之道。在东方文明中,善,是天地宇宙之理,是人性人心之本,是一切人生存生活的立身处世之基。善,是东方文明的核心精华,是东方伦理道德的制  相似文献   

16.
末木刚博现任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东洋大学教授。专攻逻辑学和比较思想。以广义逻辑学(包括传统逻辑、现代逻辑和辩证逻辑)的方法,探索东西方逻辑的比较和贯通。主要研究成果有《东方合理思想》、《逻辑学的历史》、《因明的谬误论》、《东方逻辑和西方逻辑》。今据《东方合理思想》一书简介作者思想梗概。作者称自己原来主要研究西方学术,但到近50岁,“思慕东方之心愈益迫切”,虽然感到“为时已晚”,但“喜好东方古典的亲情却与日俱增”。“因东方是我们的乡里,自然有从自己乡里的历史和精神中吸取营养的  相似文献   

17.
<东方哲学史>以时间为纵轴,将公元前30世纪以来这五千年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近代"和"现代"五卷;以地域为横轴,横向阐述东方各国的哲学思想.整部<东方哲学史>纵横结合,圆融无碍,彰显了东方哲学的个性和特点.  相似文献   

18.
苏志明 《天风》2009,(7):30-31
“和”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特征,也是中国古圣先贤的思想。“和合”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精华和首要价值。圣经向我们揭示和谐是神人和好的终极目标,通过和好,万物终将回归和谐(参赛65:25;弗1:10;西1:20)。圣经教导人怎样与神和好,同时也指示人怎样走向和谐。本文主要描述基督耶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复合作为使和好成为可能,分别阐释人与神、人与人、人与受造物因着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复合作为,能有合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陈先达先生推出专著《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90年代中后期,又推出随笔《漫步遐思———哲学随想录》,至2008年的《回归生活———哲学闲思录》,共出版了四本哲学随笔。从走向历史的深处到回归生活,从理论化著作到学术随笔,可以视为陈先生  相似文献   

20.
正1552年12月,圣方济各·沙勿略虽然身染重疾,但依旧满怀着福音必胜的信念和希望,在中国南部边陲的上川岛眺望着这片神秘的东方国度回归父家。一些人评论圣方济各·沙勿略对中国的传教事业,之所以没有打开中国的大门,一方面因为中国奉行的"闭关索国"的政策;另一方面认为他没有找到合适的敲门砖。这些评论多出于信仰之外的反省,如果以信仰的层面进行分析与反省,则可获得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