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脑岛位于大脑外侧裂的深处, 与情绪和内感受等多种心理功能有关。脑岛在成瘾中的结构变化和功能连接异常, 表明了脑岛在成瘾中的作用, 刺激脑岛区域干预成瘾也逐渐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领域。未来的研究应该通过对脑岛进行精细分割和多种方法相结合来进一步考察脑岛在成瘾中的具体作用, 并挖掘不同成瘾类型的共性和特性, 以便更好开展基于脑的成瘾干预。  相似文献   

2.
脑激活定律     
用物理学的观点在系统水平上讨论脑内功能子系统的脑区激活及相互作用。引入一些参量描述脑功能特性 ,并且根据现有实验事实提出脑激活的四条定律。  相似文献   

3.
大脑的性别差异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脑成像技术的出现为脑结构和脑功能性别差异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借助结构磁共振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等脑结构信息, 以及脑电图、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脑功能信息, 当前研究主要探讨了脑灰质、脑白质和大脑的基线活动在脑局部区域、脑子系统、全脑连接组三个层次上的性别差异及其在年龄上的发展变化。此外, 为了更好地理解脑性别差异, 当前文章还探讨了脑性别差异研究领域的一些认识误区。有关脑性别差异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但现有的研究结果存在很多分歧, 仍然有深入挖掘的空间。未来应该加强对具有性别特异性的心理疾病脑机制的研究, 关注基因和环境对脑性别差异的交互作用, 并利用脑功能活动动态变化的特性、以及结合多模态的脑成像技术进一步阐明脑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4.
失眠已成为现代人群中的一种高发健康问题。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以其数据采集便利性和无创性, 成为失眠研究的主要成像手段之一。基于近年来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发现, 失眠患者存在前额叶、颞叶、前扣带回、脑岛等认知-情绪神经环路的异常。大尺度脑网络是涵盖多个脑区、功能相对单一的大脑结构。失眠患者存在默认网络、突显网络、认知控制网络和负性情绪网络内部活动与连接异常, 而且呈现出以默认网络为核心, 包含认知控制网络、突显网络、负性情绪网络的网络间连接异常模式。此外, 结合症状、治疗和大尺度脑网络的视角, 可为失眠的“精准治疗”提供神经理论依据。未来研究可结合大数据和多模态分析技术, 验证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已有发现。而失眠的纵向追踪和队列研究会有利于进一步阐释失眠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对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常用情绪调节策略的自发脑网络特征及认知神经活动进行深入探讨。研究采集36名在校大学生的静息态和任务态脑电数据, 经过源定位和图论分析发现节点效率与两种情绪调节显著相关的脑区, 以及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研究结果表明, 在使用认知重评进行情绪调节时会激活前额叶皮质、前扣带回、顶叶、海马旁回和枕叶等多个脑区, 在使用表达抑制进行情绪调节时会激活前额叶皮质、顶叶、海马旁回、枕叶、颞叶和脑岛等多个脑区。因此, 这些脑区的节点效率或功能连接强度可能成为评估个体使用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调节情绪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意识和无意识活动的脑区能态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脑的四个功能系统学说的基础上,提出脑区能态理论,研究有意识、无意识和潜意识。讨论有意识、无意识、潜意识的脑机制,指出有意识、无意识、潜意识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脑认知功能及其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国内外形成了脑认知功能的新热潮。从哲学思维的角度,分析了脑认知功能研究的发展概况。首先,在科学实践基础上,人们对大脑功能侧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其次,从联系的观点出发,现在人们更倾向于双脑协同是完成心理活动的神经学基础;最后,从系统的、发展的观点出发,赫曼提出了“全脑概念”,增加了边缘系统与神经心理功能的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8.
随着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 研究者借助脑成像等技术探讨了发展性障碍儿童的脑结构发育特点, 发展缺陷与脑功能损伤的关系以及障碍干预和脑功能改善的机制等, 这为揭示发展性障碍儿童异常神经机制的共性和特异性, 进而为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标记。针对儿童期常见的发展性障碍, 从脑结构损伤、脑激活异常、脑网络连接和脑功能康复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 指出未来研究应拓展角度, 注重揭示各发展性障碍之间异常脑发育特点的共性和特异性的具体表现、病理机制及基因基础等; 临床工作者应注重将脑发育的异常和功能改善用于辅助各类障碍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述了罗倩博士及其同事在近年来开展的情绪研究工作。他们通过认知行为和脑成像技术(包括fMRI、MEG), 系统考察了情绪刺激的自动化、优先加工的神经机制,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阈下情绪加工(相对于阈上水平)的神经机制; (2)参与情绪加工的脑区之间的动态时空关系及功能联结; (3)情绪与注意之间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实验事实,对PASS智力模型进行扩展,并提出一个简称AMPLE的智力模型。这个模型基于脑的四个功能系统学说,包括注意(attention)、操纵(manipulation)、计划(planning)、学习(learning)和评估(evaluation)等过程。它是一个囊括觉、知、情、意诸成分在内的全面的智力模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概略介绍新兴的脑功能磁共振检查原理及其对人脑运作机制、人类精神活动的研究。讨论脑功能磁共振的临床技术是否完善、现阶段普及该技术是否可能和必要,以及进行脑功能磁共振检查可能引发的隐私权、歧视等伦理学问题,并探讨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2.
Emotions affects moral judgements, and controlled cognitive processes regulate those emotional responses during moral decision making. However, the neurobiological basis of this interaction is unclear. We used a graph theory measurement called participation coefficient (‘PC’) to quantify the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within and between four meta-analytic groupings (MAGs) associated with emotion generation and regulation, to test whether that measurement predic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moral foundations-based values. We found that the PC of one of the MAGs (MAG2)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one of the five recognized moral foundations–the one based on harm avoidance. We also found that increased inter-module connectivity between the 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and middle temporal gyrus with other nodes in the four MAGs was likewis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endorsement of the Harm founda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dividuals' sensitivity to harm is associated with functional integration of large-scale brain networks of emotional regulation. These findings add to our knowledge of how individual variations in our moral values could be reflected by intrinsic brain network organization and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 and cognition during evaluations of moral values.  相似文献   

13.
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认为,尽管情绪活动的产生基础于一个或多个行为生物系统之上,但是情绪的功能性意义主要是在社会文化系统中获得的;情绪存在于社会所创设、人们所扮演的角色之中;情绪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其本质只有在社会水平上加以分析才能得以完全充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基本情绪理论(basic emotion theory)是情绪科学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情绪是由有限的几种基本情绪组成的, 如恐惧、愤怒、喜悦、悲伤等。基本情绪是为了完成基本生命任务(fundamental life task)进化而来的, 每一种基本情绪都有独特的神经结构和生理基础。尽管基本情绪理论被广泛接受, 但是对于基本情绪的种类却莫衷一是。近几十年来, 许多fMRI研究试图确定各种基本情绪的独特神经结构基础, 而且取得了许多重要发现, 比如厌恶和脑岛有关, 悲伤和前扣带回有关, 杏仁核是与恐惧有关的重要边缘结构等。但是, 最近有人进行了元分析研究, 发现许多基本情绪存在混淆的大脑区域, 因此对基本情绪的特定脑区理论提出质疑, 甚至否定基本情绪理论。通过对基本情绪及其神经基础的探讨, 以及对基本情绪理论的最新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进行梳理分析, 提出有关基本情绪理论的争论来源于基本情绪种类的确定, 因为许多所谓的不同基本情绪实际上是同一种基本情绪, 提出人类可能只有3种基本情绪。未来研究可以利用机器视觉技术进一步推动基本情绪脑影像研究。  相似文献   

15.
林雯仪  何昊  关青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6):1262-1269
反刍思维是指个体在经历了消极生活事件后不由自主地反复思考该事件的产生原因、经过和结果, 表现出负性自我参照加工、消极情绪性以及持续性的特点。采用脑功能网络分析方法, 研究者发现反刍思维的上述三个特点分别与默认网络内部的异常活动模式、突显网络功能连接的改变以及注意相关网络之间的异常耦合有关。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明确反刍思维与相关脑网络活动之间的因果关系, 探究反刍思维脑功能网络的结构基础, 同时也应关注反刍思维及其脑网络的老龄化特征, 并致力于探索有效干预反刍思维的神经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16.
The modulatory influence of literacy on the cognitive system of the human brain has been indicated in behavioral, neuroanatomic, and functional neuroimaging studies.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d the functional consequences of formal education and the acquisition of an alphabetic written language on two- and three-dimensional visual nam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illiterate subjects perform significantly worse on immediate naming of two-dimensional representations of common everyday objects compared to literate subjects, both in terms of accuracy and reaction times. In contras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hen the subjects named the corresponding real objec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formal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o read and to write modulate the cognitive process involved in processing two- but not three-dimensional representations of common everyday objects. Both the results of the reaction time and the error pattern analyses can be interpreted as indicating that the major influence of literacy affects the visual system 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visual and the language systems. We suggest that the visual system in a wide sense and/or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visual and the language system are differently formatted in literate and illiterate subjects. In other words, we hypothesize that the pattern of interactions in the functional-anatomical networks subserving visual naming, that is, the interactions within and between the visual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networks, differ in literate and illiterate subj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