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塞尔《逻辑研究》中的范畴直观理论是本质直观的理论的原初形态,本质直观是胡塞尔现象学方法中的重要内容;本文要证明: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差异并没想象的大,《逻辑研究》中的范畴直观与符号理论也直接构成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海德格尔前期在方法上极大的借用了胡塞尔的理论资源,甚至其问题意识也来源于胡塞尔现象学.  相似文献   

2.
张宇杰 《哲学研究》2023,(1):115-124
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认为从世界彻底退回到先验意识的“完全还原”是不可能的,并质疑胡塞尔晚年的“第二次还原”最终导致先验现象学在世界问题上陷入悖谬之中。鉴于此,本文围绕胡塞尔在先验现象学的三个不同时期对于世界问题的基本观点,对梅洛-庞蒂的上述质疑进行了辨析:从胡塞尔的视角来看,梅洛-庞蒂所说的世界悖谬首先建立在人格自我与生活世界的习性关联之上,而胡塞尔晚年则指出对于这一悖谬的彻底澄清需要进一步回溯至这种习性关联本身的发生。在此,胡塞尔所说的“第二次还原”或“彻底还原”的最终旨趣并不是从世界彻底退回到先验意识,而是朝向最原初的被动性领域进行彻底回溯,由此自我与世界之间更原初的关联也得到了揭示。  相似文献   

3.
胡塞尔认为作为本质的观念之物通过直观来把握,德里达则认为本质的把握必须借助符号。德里达的观点是基于对胡塞尔本质直观问题的困难的深入思考,这种困难涉及胡塞尔直观主义在理念问题和符号问题上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在胡塞尔的文本已经显露出来。德里达对胡塞尔的文本的"解构"尽管偏离了胡塞尔的原意,却准确指出了胡塞尔本质直观问题的困难,并试图提供出解决困难的方案。但由于德里达式的辩证法也未能成功地被主题化,并且德里达对于延异如何把各个层面的非直观和非当下的要素贯通起来以及对于生成运动缺乏必要的阐述,所以德里达用以克服这些困难的方式是不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4.
确切说来,胡塞尔哲学是一种从内部摧毁观念论的尝试,是一种借助于意识去击穿先验分析之墙的尝试。与此同时,它还努力把这样的分析尽可能地加以应用。胡塞尔具有打破传统观念论的企图。可是,由于胡塞尔从没有把自己从观念论的假定中完全解脱出来,因此,他又遭遇到种种困难。胡塞尔在本质直观、被给予性、真理客观性、范畴直观、回到实事本身等关键问题上自相矛盾,存在着理论张力。被胡塞尔视为反对观念论的主要一击的本质学说,最终把自己展示为观念论的顶峰:纯粹本质似乎摒弃了任何主体建构的客观性,但它不过是抽象的主体性,是思维的纯粹功能,是康德意识同一性意义上的"我思"。  相似文献   

5.
单斌 《世界哲学》2023,(2):78-88
胡塞尔起初将物作为意向性的构造对象和意识发生的构成物,然而在此必须以身体的特殊性作为基础和前提方才可能。因而在彻底探求事物的构成和发生之中,通过将空间和物的构造奠基于身体空间和活动空间构造之上,胡塞尔最终将身体和大地作为原初构造的双重维度。而海德格尔基于此在存在论分析所揭示的物之为物,一开始以用具性为物之原初性,但在对康德先验原理的探问中,他围绕设置空间的原初活动,最终海德格尔在艺术等的制作活动中给出物的原初显现,而设置空间也即成了天地人神四个要素的相互开启,构成活动空间。比勘二者,最终揭示两条不同的超越论道路,也可以说是两条不同的通达大地之路:大地的诗学之路还是大地的考古学之路,成为二者区别的根本所在,而这根本上又体现于身体缺位与否。  相似文献   

6.
当我们由传统哲学语境进入现象学语境时 ,最让我们感到迷惑的是现象学中频繁出现的几个术语 :“本质直观”、“本质经验”、“本质还原”等。本质如何能被直观 ?本质如何能作为经验 ?产生这种迷惑的主要原因在于现象学与传统哲学对“本质”定义的差异。传统哲学的本质是隐藏在直观现象背后的抽象概念 ,而现象学的本质 (Eidos ,Wesen)则是直观呈现的纯粹意识可能性。本质问题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主题 ,胡塞尔明确地说 :“现象学在此应被确立为一门本质科学———一门‘先天的’或也可以说是‘艾多斯’ (Eidos的中文音译———引注 )的科学”。…  相似文献   

7.
在海德格尔那里,现象学已从“先验现象学”转变为“存在论的现象学”,这就是现象学的“存在论转向”。这种转向最为突出地表现在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的“三个重要发现”的存在论意义的揭示和生存论根基的追问上:1.胡塞尔把意识的意向性作为最后的根据,海德格尔则强调此在的生存论结构的超越性对一切意识行为和实践行为的意向性的奠基作用;2.与胡塞尔把感性直观作为范畴直观的最后根据不同,海德格尔认为无论是感性直观还是范畴直观都不具有源始性,因为它们都奠基于此在的“存在之理解”,都只有在生存论的“理解”的基础上才是可能的;3.与胡塞尔强调本质或范畴的先天性不同,海德格尔把先天与后天的区别最终归结为存在与存在者的“存在论区别”。  相似文献   

8.
李云飞 《哲学研究》2012,(6):58-64,127
<正>作为胡塞尔后期思想的核心,"生活世界"问题已引发了广泛而持久的争论。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胡塞尔本人对 "生活世界"概念表述的歧义性: "前科学的直观的周围世界"、"具体的生活世界"和 "原初的生活世界"等诸种含义彼此错综交织,构成难以释解的谜团。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 以下简称 "《危机》") 中,"生活世界"问题的探讨以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对照为出发  相似文献   

9.
在胡塞尔现象学伦理学中,先验自我具有意向性之指向性与构造性特征,一切价值和意义都是出自先验自我之意识之授义活动,先验自我成为了一切行为之极点,胡塞尔现象学伦理学中展显出的主体性是一种"先验主体性"。海德格尔将"此在"作为突破口从三个方面对胡塞尔先验主体性性理论作出了发展改造。海德格尔从本质上把此在归结为与他人在世界之中的"共在"。因此,海德格尔现象学伦理学中展显的主体性是一种"共在主体性"。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伦理学是一门源始伦理学。共在主体在源始伦理中的本真生存即是领会良知的召唤、切近存在之真理以及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0.
张浩军 《世界哲学》2010,(1):141-150
"被动性"概念是胡塞尔后期的发生现象学或先验逻辑学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一个对象性预先被给予的经验的维度,一个为"主动性"奠基的维度。胡塞尔的发生分析表明,任何一种作为最低层次的主动性的构建都必然以一种预先被给予的被动性为前提。在自我开始主动地关注一个对象之前,已经有一些被动综合的行为在发生了;被动的发生是一种原真的发生,被动综合是主动综合的基础;被动领域中的知觉内容是通过联想的综合统一和触发的吸引而在自我的直观视域之中凸显为一个同一的和统一的对象的。在直观的视域中,先验自我主动地把握这个对象的本质,最终获得了关于这个对象的某些认识。  相似文献   

11.
在以前的讲演中,我讨论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及其人文背景。同时,我也叙述了胡塞尔的这种本质的和先验的现象学如何为海德格尔所改变。现在,我想讨论一下海德格尔的转变为现象学带来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2.
康德论想象力的创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康德认为想象力具有联想、再生、复现、复制、建构和创造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派生地表现对象的能力。也就是说对象先已存在 ,先有感性直观 ,通过联想、回忆等把先前的感性直观再现于心灵中。以纯粹时空直观为条件的想象力属于第一种表现 ,而一切以感性直观为条件的想象力属于第二种表现。康德把感性直观与对象的概念相联结构成感性知识 ,这就是“经验”。想象力不由自主地产生出想象 ,康德称之为“幻想” ,那种睡眠中不自觉的想象是“梦幻”。康德把想象力的创造性质看作为 :一是狭义的创造性 (也称之为构想性、产生性、生产性、创制性的 )…  相似文献   

13.
胡塞尔对代现论的批判为原初生命的显示提供了基本前提,"迎向生命"意味着在思的绝对的内在存在中建构生命的先天关联。海德格尔继承了胡塞尔的这一想法,同样将原初的生命体验视为自身动因化的内在存在。但由于对生命的原初体验陷入结构化的悖论,胡塞尔最终将生命置入活的当下的自身经验以及对这种经验的绝然的明见性中。在新近的考察中,米歇尔·亨利提出了新的理解方案:生命不可能在时间性的绽出中显现自身,它只能纯粹内在地存在并显示于存在的印象性的自行-感受和感发性中。  相似文献   

14.
现象学对"自然"问题的关注,源于用现象学为自然科学奠基的问题意识。但前期胡塞尔错误地预设了自然主义-科学主义世界图景的自明性,它同先验现象学的框架发生了一系列冲突,推动着胡塞尔修正最初的方案,并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对自然主义-科学主义世界图景进行历史性批判的任务。"原初自然"正是在这一方案下出场的。本文将对胡塞尔早期的方案进行检讨,并阐明"原初自然"出场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5.
论审美对象的感性特征及其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认为康德的先验主义不够彻底,陷入了心、物二元论,只有现象学 才能使"心"完全摆脱"物"而独立出来。现象学的所谓"现象"并非客观事物的表象, 而是"纯粹意识"。他提出"本质直观",实际上以之代替了感性直观,意在借以摆脱自然 个别性的"遮蔽"来彰显或澄明"绝对直理"。这样一来,感性作为审美对象的基本特征是 否成立?如果成立,审美感性对象又是怎样构成的?它与自然感性现象有何区别?其具体结 构是什么?这些问题关系到美的基本属性的认定,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胡塞尔意向性的行为现象学中,意志这种实践意向性行为扮演了本质性的角色。随着先验现象学方法的引入和目的论思想的发展,意志与悬搁及先验还原的内在关系也得以凸显,实践意向性行为在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中的地位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并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向。虽然胡塞尔始终坚持逻辑学和实践学的平行论思想,并在早期呈现出逻辑理性居于主导的态势,但这种平行论在其中后期却倾向于一种实践理性的目的论。对于胡塞尔来说,现象学精神和先验现象学的还原对新人和真正人的塑造,根本说来是作为实践行为被实施的,这是他弗莱堡时期思考的根本问题。实践意向性行为理论不仅在其现象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而且对海德格尔的实践哲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口号是“回到实事本身” ,它所体现的某种现象学方法论的东西 ,在斯皮尔伯格看来构成了现象学运动的基本特征 ,这就是现象学的直观方法。胡塞尔本人则称之为“一切原则的原则” ,其真实含义是 :“每一种原初给予的直观都是认识的合法源泉 ,在直观中原初地 (可说是在其机体的现实中 )给予我们的东西 ,只应按其被给予的那样 ,而且也只能在它在如此被给予的限度中被理解。” (Husserl,1 982a ,§ 84 )德里达用“在场”来解释胡塞尔的“直观”概念。对德里达而言 ,“在场”是一种不变的观念存在。如果现象学的直观最…  相似文献   

18.
肖德生 《学海》2012,(4):149-154
胡塞尔时间意识现象学的出发点是布伦塔诺心理学的时间观。在HuaX中,胡塞尔对滞留要素的描述继承了布伦塔诺对原初联想中内容的分析,但是布伦塔诺认为时间是由想象创造出来的,而胡塞尔指出时间是感知的时间。在对意识行为的分析中,布伦塔诺是通过内意识学说来规避心理现象中的无限后退,胡塞尔在HuaX中是通过对一个无意识的意识的设定来解决这个难题,但在HuaXXXIII对此问题的探究中,胡塞尔通过对自身意识学说的阐述重又回到了布伦塔诺的内意识学说。  相似文献   

19.
近代文艺美学以审美经验论作为其基本信条,即把艺术之美当作鉴赏活动所产生的纯粹主观体验,失落了艺术的原初本质,导致了审美享乐主义,使艺术被资本主义文化产业彻底吸收。康德坚决拒斥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享乐主义,把鉴赏力规定为对美的普遍有效的合目的的形式作出判断的能力,因而鉴赏是对艺术的认识问题,而不是感觉问题。艺术的原初本质是"可见之美对不可见之美的象征",先验的不可见之美是高踞于现实之上的应然性和无限性的世界,它不可能止步于外观之美和形式之美,因为它不是经验现实中直接存在的东西,而是知识的对象和先验理解力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先验唯心论与经验实在论的关系是学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先验现象学的分析中,实在性是一个"构成性"概念。现象学反思揭示出,处在自然生活中的先验主体性设定了经验对象与世界的存在,并在纯粹的知觉意识中,获得了关于实在性存在的直接经验与证据。胡塞尔现象学的先验主体性、知觉的具身化与交互主体性理论,辩护了经验世界的实在性论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