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人早上起来心情若好,尽管工作繁重、生活琐碎,这一天也会过得很开心。反之,如果情绪不佳,即使再有趣的事情,他也会觉得无聊透顶。好情绪就像"发电机",它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快乐,让人们满怀信心地过好每一  相似文献   

2.
正上世纪90年代中期,老陆利用企业改制的契机辞职下了海。在商海中搏击了二十多年,他把一个生产汽车配件的小作坊发展成了拥有两百余名员工、年销售额六千多万的公司。年近花甲的老陆逐渐放手把公司交给儿子小杰管理,自己加入了摄影协会,经常外出采风。一年多了,小杰在公司的经营和管理上还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常常依赖老陆。即使老陆在外地采风,小杰也常常打电话求教,老陆觉得这样下去不利于小杰的成长。恰好赶上一次出国采风的机会,老陆打算锻炼一下儿子,便把手机关掉了。二十多天过去了,老陆回来后的  相似文献   

3.
当鲁利亚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他就表现出胜任心理学研究的才能。他建立了自己的精神分析小组,创办了一个刊物。在二十岁的时候,他用几种语言掌握了心理学文献,并与他那个时代的伟大学者(包括弗洛伊德)通信。在后四十年里,他在儿童、罪犯、俄国农民、同卵双生子、脑外伤病人、智力落后病人等的思惟、情绪过程方面进行了卓越的研究。到了晚年,毫无疑问,他成了苏联最杰出的心理学家。鲁利亚工作的一个特点是专业领域经常改变,他每选定一个工作领域时,往往被迫放弃,转移到一个他不熟悉的领域上来。  相似文献   

4.
土语     
一有一位作者请我给他起笔名,他姓田,我说,就叫"田土"吧,世界上的人、动物与植物,谁能离得开土呢?人们每天离不开的除了阳光、空气、水之外,就是土了。每天,我们的每一步都得踩在土上,每一个脚印都要留在土上。即使坐在车里,车也要行在路上,路也要铺在土上;即使走在桥上,桥墩也得立在土上;即使住在高楼,其根基也离不开土;即使飞上天空,也得从土地上起飞,最终也要落在土上……谁的脚能一直踩在半空,谁能揪着自己的头发永不沾地?你伟大,是因你站在土  相似文献   

5.
默默无闻     
史牧 《天风》2002,(12)
道成肉身来到世上,耶稣降生在犹大的伯利恒,不久由约瑟、马利亚带往埃及短住了一段日子;后来就在拿撒勒生活了二十多年,期间,12岁曾到过耶路撒冷;到30岁,耶稣出现在约旦河边,接受了施洗约翰的水洗,稍后即开始了他的传道工作。我们看到,起初他是一个躺卧在马槽内的婴孩。虽然有一天忽然来了几个东方颇有学识的人士,恭敬朝拜他,献上了极尊贵的厚礼,以后回东方去了。又有在野外看守羊群的牧人数位也来看望他,还将他降生的喜讯传了  相似文献   

6.
<正>小李步入职场已经有将近五年的时间了,早上八点就去公司上班,晚上七八点才能下班,有时候因为工作需要还要再加班两三个小时,每天都精神焕发地出门,灰头土脸地回来。但是,每当下班回到家中时,明明身体已经非常疲惫了,却迟迟不愿意入睡。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玩游戏,躺到床上也要不停地翻翻微博、朋友圈,即使困到不行还要告诉自己再撑一撑,不知不觉就到了凌晨一两点,这才依依不舍地关灯睡觉。家人朋友们都劝他早睡,小李也知道这样很伤身体,  相似文献   

7.
向垃圾鞠躬     
十多年前,二十来岁的王旭从北方老家来到长沙谋生。他是一个贫困农家子弟,对工作、职业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比在家乡能多挣几个钱,再苦再累的活他也愿意干,因为他有的是力气。  相似文献   

8.
爱因斯坦出任荷兰莱顿大学特邀教授时,给学生讲的第一堂课是:成功的秘诀。爱因斯坦拿着一个盒子走上讲台,从盒子里拿出一枚又一枚骨牌,在桌子上摞起来,摞到二十几枚时,骨牌哗啦倒了,他不紧不慢地捡起来接着摞。当爱因斯坦摞到四五次时,  相似文献   

9.
张丽丽 《天风》2011,(12):60-61
跟随基督二十年,我越发地体会到,"神埋葬了他的仆人,但神的工作还在继续"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当代福音派领袖约翰·斯斯托得(John R.W.Stott)牧师青年时期在剑桥大学双主修法文及神学,后来委身基督,在剑桥完成牧职训练。  相似文献   

10.
D先生性格内向沉稳,科班出身,一毕业就在某局机关工作,二十多年了至今仍然是个副科级科员。而比他后进机关的人有的当了科长,有的当了局长。这倒也无所谓,当官要有当官的料,还得有机遇和环境。说料应该是有的,但机遇和环境不行,祖宗八代是乡下人,没有一个是当官的,所以他也就安心当他的科员了。可最近有一件事让他特别窝火。机关最近盖了一幢宿舍楼,他算来算去自己应分个中套,可是偏偏分了个小套,而且还是靠公路边一楼的一套。他找领导论理,得到的答复是“你年纪大了,一楼是照顾你的。”怎么好事就是照顾不到我,没人要的房子就照顾到我了呢?他越想越是想不通。可找谁去说呢。下班后他跑到大排档,一口气喝了三瓶啤酒,醉熏熏地回到家,脸也不洗和衣倒在床上。老婆见他喝成这样,数落了两句。平时  相似文献   

11.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沈志远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了。沈志远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在中国的传播,曾经做出过重要的贡献。1957年反右斗争的扩大化也波及了他,所以后来对于他的著作很少有人提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为他恢复了名誉,这就为我们客观地研究沈志远在我国马列主义传播运动中所做的工作,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正玛莎从小就随父母从波兰移民到了美国。因为生活的漂泊不定,玛莎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极其糟糕,全家八口人挤在一个小公寓里,而且没有热水,即使到了寒冷的冬天也只能洗冷水澡。对于家里的情况,玛莎的父亲是看在眼里酸在心里。玛莎的父亲是名药品推销员,尽管他很努力,但最终还是没有改变家庭的现状。他只能把  相似文献   

13.
提起“小儿锦”,不但年轻的穆斯林不知所云何物,即使中老年人,也多是只闻其名,未见其实,原因是,它离我们已经很久了,并且渐渐地被历史的长河所淡漠。笔者有幸,曾经目睹过这一中国伊斯兰教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小儿锦”。那是在50年代末,我去大西北执行任务,在甘肃的一个小山村,认识了一位姓马的牧羊人。提起他的家世,他非常自豪地说,他的曾祖、祖父,都是本地清真寺的阿訇,可是由于“单传”,人丁不旺,家道总也红火不起来。他父亲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不但阿訇当不成,连羊也不会放,殷实的人家一下子衰落下来,到他…  相似文献   

14.
有一个孩子,在上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文学这条路,可是,他只读了一个学期,老师就在他的评语中写下了如此结论:该生读书很用功,但做事过于拘泥和死板,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绝不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一位化学老师得知语文老师对他评定的缺点后,认为这种不适应文学的缺点用在化学上也许很适合,便建议他改学化学,他高兴地答应了。他的改行,  相似文献   

15.
爱的怯懦     
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她亦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模糊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做风餐露宿的民工,每个月领了钱,便会定时地打到她的卡上。她也曾想过要去找他,像别的同学那样,领着他到  相似文献   

16.
正二十多年前,我刚到这座城市的时候,这家"白铁皮店"就开在那里了。一个永远穿着灰黑色外套、整天沉默寡言的男人,每天拿着锤子在"叮叮咚咚"地敲打,店面里挂满了铁皮盆子、勺子、管道……就在这个秋天,这家店休业了。还是那个男人,站在门口,兜售他敲打出来的各种白铁皮生活用具。他背后的店里,几个穿着花枝招展的姑娘在指挥两个民工打扫卫生,说是要开一家美甲店。二十多年了,不知多少次路过,我和他都从来没有过交流。但那个起风的下午,我停住了脚步。  相似文献   

17.
黑暗的剪影     
那是一个冬日清冷的午后,即使在公园里,人也是稀少的,偶有路过的人好奇地望望剪影者的摊位,然后默默地离去;要经过好久,才有一些人抱着姑且一试的心理,让他剪影,一张20元。我坐在剪影者对面的铁椅上,看到他生意的清淡,不禁令我觉得他是一个人间的孤独者。他终日用剪刀和纸捕捉人们脸上的神采,而那些人只像一条河从他身边匆匆流去,除了他摆在架子上一些特别传神的,用来做样本的名人的侧影以外,他几乎一无所有。走上前去,我让剪影者为我剪一张侧脸,在他工作的时候,我淡淡地说:"生意不太好呀?"没想到却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个朋友说,感觉日子越过越没劲,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工作无趣,日复一日尽是重复;吃饭无趣,一天三顿味同嚼蜡;周末无趣,看书或娱乐都没精神;他甚至没办法完整地看完一部电影,听完一首歌……我不得其解,问他为什么。他满脸无奈地回答,因为觉得没意思啊。他问我,是不是应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激活一下人生。据我所知,他最近的一次旅行是在二十天以前。他旅行回来之后,倒头睡了一天。睡醒之后,  相似文献   

19.
有一个担水的僧人,长得五大三粗,膀阔腰圆。由于他脚力好,力气也比常人大,所以,即使他一人担着四桶水,也面不红,气不喘。众僧见了,都忍不住对他竖起拇指,称其"神力"。和他住在一个禅房里的,是一个烧火的僧人。相比之下,他就长得文弱多了,像根豆芽菜,似乎一阵风就能把他吹倒。众僧经常  相似文献   

20.
纪念伟大的哲学家爱德曼·胡塞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麦克思·社勒临死以前两星期,我最后一次看见他的时候,他忽然问我:“你为什么这样激烈地反对胡塞尔?”我在弗来堡访问胡塞尔的时候,他亲自把我介绍给一群来访问的美国哲学教授说:“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尖锐地攻击过我,正因为这样,我们反而成了亲密的朋友了。”在胡塞尔的话中,最使人感到惊异的是他那种明显表现出来的“公正无私”。这种精神即使在一些伟大的哲学家中也是很少见的。他最感兴趣的是真理;为了寻求真理,和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