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在认知的实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心含义包括:(1)认知过程的进行方式和步骤实际上是被身体的物理属性所决定的;(2)认知的内容是身体提供的;(3)认知、身体、环境是一体的,认知存在于大脑,大脑存在于身体,身体存在于环境。具身认知最初仅仅是一种哲学思考,有深刻的哲学思想渊源,但是现在这种哲学思考已经开始走向实证领域,实验的认知心理学家开始从具身的角度看待认知,形成了具身认知研究思潮。但是具身认知研究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具身道德是指身体及其活动方式与道德心理和行为的相互作用。迄今为止, 具身道德研究主要采用道德Stroop范式、内隐联想测验范式、情境操纵范式和心境诱发范式。具身道德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身体解剖学结构、知觉经验及身体与环境的嵌入作用与道德心理及行为的相互作用, 且在广泛的知觉经验内容中包涵了身体厌恶与道德的关系、自我洁净-道德纯洁隐喻、道德-明度隐喻、道德-颜色隐喻、道德的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等多个内容。未来的研究需从研究内容的丰富性与全面性、隐喻效应的文化差异与一致性效应、研究方法技术的科学性与多样性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具身社会认知:认知心理学的生态学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薛灿灿  叶浩生 《心理科学》2011,34(5):1230-1235
具身社会认知是具身认知同社会认知对话的产物,这种对话从三个维度展开,即具身自我认知、具身人际认知、具身群体认知。本研究不仅论证了具身认知的视角提高了传统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生态效度,而且从进化心理学、镜像神经元视角对具身社会认知的现象进行了探析。具身社会认知作为一种研究思潮,面临着许多挑战:(1)具身社会认知是对行为主义研究范式的回归;(2)具(体)身(体)是社会认知过程的一种附带现象。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元宇宙本身的特征和音乐治疗学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点,主流时代传递信息媒介的变化影响着音乐治疗学的发展,这更是对中国音乐治疗学整合发展的契机。一方面,元宇宙与音乐治疗之间新的交互模式为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治疗过程、治疗中的实时监测和评估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性和治疗维度上的延展。另一方面,以数字为载体的元宇宙也打破了音乐治疗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浮现出文化的多元性对治疗师的挑战和个案的权益保护及相关的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叶浩生 《心理科学》2020,(3):762-767
认知心理学实用性转向的根本涵义在于强调认知对于行动的效用与价值。传统认知心理学视认知系统的主要工作是怎样精确地 “表征” 世界,以便在大脑中建立一个外部世界的心理模型。实用性转向则强调认知系统的主要工作不是 “表征” 或 “反映”,而是指导有机体更有效地行动,认知是有 “效用” 的,它的效用就在于指导有机体适应和改造环境的活动。认知产生于行动、服务于行动,与行动水乳交融。这些理论观点来源于实用主义哲学。詹姆斯、杜威等人的经典实用主义对行动和效果的强调深刻影响了部分认知心理学家,促使他们放弃表征为中心的认知观而转向行动导向的认知观。在作者看来,由于这种转向强调了认知的 “效用”,因而对于认知心理学的健康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主动推理架构的预测心智理论可描绘个人与媒介的动态耦合,揭示互联网革命的终局——“元宇宙”——在认知意义上的本质:接地的、具身的、内容愈发丰富的信息传播媒介终将成为互联网用户数字生活的认知龛位乃至生态龛位,个人与媒介终将在互动中实现有别于传统形态的意义建构:在更大的空间尺度和更长的时间跨度上,这种变化只是个人与媒介围绕主动推理的主导地位展开往复争夺的缩影。  相似文献   

7.
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11,43(5):589-598
具身认知强调了心智或认知对身体及其感觉运动系统的依赖性。与传统认知心理学的符号加工模式不同的是, 它认为身体的构造和状态、身体的物理属性及其大脑与身体的特殊感觉—运动通道对认知具有塑造作用。认知既是具身的, 也是嵌入的, 大脑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 构成了一体的认知系统。最初, 具身认知仅仅是一种反对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哲学思潮, 经由认知科学哲学和理论心理学而逐渐进入了实验领域。具身认知研究充分利用了神经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数据和结论, 但是它并不主张把心理还原为生理或物理, 同时, 具身认知的神经科学取向仅仅给传统心理研究提供一个认识心智的新视角, 其目标并非取消行为水平的心理研究, 因此不会损害心理学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8.
近二十年来,具身认知已逐渐成为认知科学研究的主流趋势,其理论主张已经辐射到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许多领域,研究成果运用范围逐渐扩大。诚然,具身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离身”认知的不足,但其在方法论和认识论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显,如循环论证,解释不充分,完全的二元对立,文化、社会、语言因素的忽视等。因此,当务之急是改进研究方法,摒弃先入之见,使其真正成为多角度、全方位、综合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换脸”打破了面孔和身份一一对应的关系,该如何理解术后“身份主体”问题呢?具身性和故事叙事的方式是以身体作为理解世界的视角或者通过对其生活经历的叙述界定身份问题,然而具身性忽视了脸的双重维度的区分,故事叙事则有主观重置的嫌疑。一种可能的路径是将新面孔看作过渡客体,逐渐将异组织移植同化为受者的完全一体化,“脸”作为一种符号使用,其意义在于日常生活的互动。这种策略可使受者在现实和虚幻之间作出区分,更易于重塑身份认同。虽然心理排异和“被侵占”等问题仍需进一步调整,但它仍不失为一种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0.
认知与身体:理论心理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13,45(4):481-488
文章站在理论心理学的立场,从具身的维度,探讨了认知与身体的可能关系。文章指出,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文化中,二元论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柏拉图是二元论思想的最早代表,笛卡尔从认识论上确证了心、物二元世界的存在。传统认知心理学承袭了身心分离的二元论传统,视心智为独立于身体感觉运动系统的抽象符号信息加工。但是具身认知的兴起对二元论提出了挑战。从具身的维度来看,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身体是认知的主体。认知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对身体的依赖性:a.身体限制着认知的特征与范围。有机体的身体结构、身体的活动能力限制了认知表征的性质和内容;b.身体不仅限制着认知加工,而且可以作为认知加工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大脑和身体之间分配认知任务,发挥着一种类似于分销商的作用;c.身体调节着认知,影响着思维、判断、情绪和动机等心智过程。上述事实说明,身心并非对立的二元,而是一体,身体与环境的互动造就了心智和认知。心智、身体、环境是一体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认知科学”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其维 《心理学报》2008,40(12):1306-1327
以计算隐喻为核心假设的传统认知心理学以及联结主义心理学均不能克服离身心智(disembodied mind)的根本缺陷,当代认知心理学正面临着新的范型转换。以具身性和情境性为重要特征的第二代认知科学将日受重视,并促使认知神经科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者认为在身心关系上应该坚持生理只是心理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的立场,克服生理还原论的危险;应该重新审视基于二元论的生理机制这种说法;心理学传统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有可能在第二代认知科学强调认知情境性的基础上达成某种融合;第一代认知科学对意识的研究是不成功的,因为对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研究不能代替意识的研究,同时还应避免以意识内容的研究取代心理学研究的倾向。第二代认知科学中的动力系统理论关于变量(因素)之间的偶合(coupling)关系完全不同于变差分析中的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其动力系统模式可能更有助于破解意识的产生(涌现)之谜,并引发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的变革新潮。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兴起将启发人们对身心关系、生理还原论、意识研究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人工智能对心智完全模拟的可能性等重大问题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的普及使人们阅读及书写的能力降低, 这引发了社会对书写的关注。书写涉及大量高级神经活动, 与认知、人格、疾病等均有关联, 对个体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现代书写心理学通过使用书写板等设备, 实现了对书写过程及结果的量化研究, 发现了书写速度、压力、握笔等指标与智力、认知负荷等的一些关联。未来对书写过程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 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到日常人机交互及教学、司法等实践中; 还可以研究用书写促进个体认知及人格发展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道德概念具身隐喻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 共有65篇文献153个独立样本符合元分析标准( N = 8659)。元分析结果显示, 道德概念具身隐喻的始源域与目标域存在中等程度正相关(r = 0.34); 调节效应检验表明, 道德概念具身隐喻受文化背景和隐喻维度的影响, 但不受隐喻映射方向、研究范式和感觉通道的影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道德概念具身隐喻具有心理现实性, 并且受文化背景和隐喻维度的调节, 具体而言, 东方文化背景下个体的道德概念具身隐喻更强, 道德概念与空间维度和大小维度的隐喻联结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4.
具身-生成取向正在引领当代认知科学加速发展,然而学术界在理解“具身-生成”的内涵上却正陷入“战国时代”,这严重影响了该取向的理论效力.通过分析来自交叉学科的相关证据,发现“具身”与“生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相互支撑.具身认知主要考察嵌入在社会情境中的身体结构、活动、内容与形式对认知活动的影响.“生成”强调认知结构在大脑、身体与环境的结构性耦合中涌现出来的动态机制,尤其是知觉-行动环路的作用.未来,具身-生成的认知科学只有在应对来自经典认知科学的挑战过程中才有可能走出“战国时代”.  相似文献   

15.
身体究竟如何因果性地影响认知?不同以往的哲学视角,陈巍等人在其新著《具身认知心理学:大脑、身体与心灵的对话》中另辟蹊径,选择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回答这一认知科学的热门问题。作者站在怀疑论的立场认为,传统的具身认知理论仅仅强调大脑、心灵和身体之间的互动,还远不能说清楚身体在认知中的作用。故而作者提出了一种“内感受的具身认知科学”概念,将内感受的心理活动视为连接具身认知内在和外在之间的桥梁,从而为具身认知提供了一种心理学意义上的理论框架,极大地深化和拓展了具身认知的概念和内涵。  相似文献   

16.
殷融  曲方炳  叶浩生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2):1971-1979
人们会将“右”和“左”与积极或消极的事物相关联,这称为左右空间的情感效价.以具身认知理论和躯体特异性假设为基础的研究发现,右利手会将右侧空间与积极事物相关联,而左利手则会将左侧空间与积极事物相关连;左右空间情感效价是由利手与非利手的运动经验塑造的;利手与非利手运动经验的改变则会反转左右空间情感效价;趋近动机脑功能偏侧化与利手是一致的.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澄清利手运动与趋近动机在神经机制上的关联性,并探索文化因素与身体经验如何共同塑造左右空间情感效价.  相似文献   

17.
吃辣产生灼痛感, 却成为享乐。纯粹接触效应、良性自虐说等可诠释食辣的原因。食辣与感觉寻求、冒险、奖励敏感度、攻击和易怒的特质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具身隐喻理论认为食辣的心理效应可能具身于身体的生理体验之中。食辣的脑基础涉及脑岛的岛短回和下丘脑, 但尚未发现更高级功能脑区的激活。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挖掘食辣的心理根源, 深入探究食辣心理效应的具身隐喻机制和脑机制, 并开展食辣心理在感官营销和饮食文化营销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基于具身认知观点和概念隐喻理论,采用三个实验探讨了 “心灵鸡汤”对环境温度的感知觉影响、对陌生他人人品评价的影响以及对自我人格特质评定的影响。结果发现,“心灵鸡汤”的阅读能有效提高个体对环境温度的评定,且不存在性别差异;阅读“心灵鸡汤”后倾向于对陌生人的人品有更高的积极评定;“心灵鸡汤”对自我评定不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具身认知研究虽已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但某些具身效应存在可重复性较低的问题。若长期忽视这一问题,将严重损害心理学的科学性,甚至引发一定程度的“可重复性危机”。本文从道德概念清洁隐喻的两大映射方向出发,基于两大实验类型对相关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因素分别展开分析。未来研究应关注更注重社会互动的组织道德,将道德概念具身隐喻研究引申到现实问题中,并借助认知神经科学技术更全面地考察身体经验、情绪体验和认知加工在道德清洁隐喻加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感觉运动模拟理论属于概念隐喻理论范畴,是经典概念隐喻理论的最新发展。感觉运动模拟隐喻理论认为概念隐喻的具身效应并不一定要建立在以往的经验之上,与感觉运动信息无关的抽象概念通过快速学习建立的隐喻也具有了具身效应,没有以往经验为基础的抽象概念也能引起感觉运动的模拟。除了感觉运动模拟隐喻理论的主要观点之外,文章还介绍了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并通过与经典概念隐喻理论的对比,提出感觉运动模拟隐喻理论存在的优势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