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凇 《中国道教》1995,(3):46-48
姚伯多造像碑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道教造像碑,它作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现藏陕西耀县博物馆,和药王山其它石刻一起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碑的资料已两度发表,第一次是1965年的《考古》杂志,刊有“耀县石刻文字略志”,介绍得很简略。第二次是1987年的《考古与文物》杂志,刊有“  相似文献   

2.
临潼六通北朝造像碑考释李凇陕西临潼县博物馆收藏有六通北朝造像碑,均出自县内各地。《文物》月刊曾公布了这批碑的详细资料及照片。①从这些资料来看,存在着诸多可疑之处,其主要疑点在于造像碑的宗教属性,即是否有道教内容及如何有道教内容的问题。《文物》所刊资料...  相似文献   

3.
药王山造像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燕 《中国道教》2001,(6):32-37
一 地理及概况 耀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南距西安约100公里,东为铜川,西邻旬邑,西北连淳化,南面三原、富平。境内有沮河、漆水河,沮河源于县北长蛇岭,流至城南,汇入石川河,全长约70公里,漆水河源于铜川市北,由黄堡镇入耀县,在城南汇入沮河,从富平入石川河,在耀县境内流程为10公里。药王山造像碑大多发现在漆、沮河两岸地区。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十余座,石灰岩分布广泛,当地的老百姓把一种叫做“青石”的石灰岩作为石雕的原料。因为这个地方原属华原,所以,用青石制做的石磐,就叫“华原磐”,在唐朝很有名。今天这一…  相似文献   

4.
安岳玄妙观的道教造像精美绝伦,是盛唐道教的实物佐证,也是巴蜀道教历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玄妙观的道教造像自发现以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然而由于史书文献的失载,导致我们对这些造像的认识人言人殊。《启大唐御立集圣山玄妙观胜境碑》是记载玄妙观道教造像的唯一文字资料,解读该碑文是揭开玄妙观造像神秘面纱的关键钥匙。文章从校勘碑文入手,对碑文作出考证与释读,指出玄妙观的道教造像是依据道教黄箓斋法而造,这是认识这些道教造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一块北魏羌族的道教造像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关中一带,近年来不断发现北朝至隋初的道教造像,据笔者所知,目前已有四十余处以上,其范围东起华山,西接甘陇,南至秦岭,北达铜川。较为集中的收藏地,有耀县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临潼县博物馆等地。1993年底,笔者在陕西彬县考察,在该县文化馆库房内发现一块北朝时期羌族部落所造道教造像碑,其形制特殊,图像丰富,对研究宗教史、民族史和艺术史都颇有价值,披之以文,以飨有心者。 该碑断为两截,并有部分缺损(图一),无碑  相似文献   

6.
汤慧 《中国宗教》2023,(1):66-67
<正>“宫观造像”是指道教宫观殿堂中供奉的神像。(陈耀庭:《道教礼仪》、王朝闻主编:《中国美术史》)不同于个人以造功德为目的的造像,宫观造像的制作通常遵照官方规定的形制,因此具有制度化、规范化、程式化的特点。道教宫观造像是道教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由于具有相对清晰、系统的发展脉络,因此成为研究道教艺术的优秀样本。  相似文献   

7.
道教石刻造像是中国宗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现存道教石刻造像主要集中在中国西部几个省份。尤以四川境内居多。唐代是西部道教石刻造像兴盛时期。宋代道教造像多为精品。元明以后逐渐衰落,但余绪尚延。太上老君是造像艺术的中心人物,天尊、四御占重要地位,三官大帝和各类神仙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它们充分体现了道教神仙信仰的特点,真实地反映了道教神系演变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剑阁县境内现在保留着很多道教石刻造像,有的在四川很有名气,在全国也有影响,有的却鲜为人知。现将剑阁道教石刻概要介绍于后。 剑阁县鹤鸣山道教造像在城东鹤鸣山顶,有道教造像二十三龛,共八十八尊。白塔东起第一龛是长生大帝,是在长1.7米,宽1.6米,  相似文献   

9.
大足石刻蕴涵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足道教石刻①,以其丰富的道教石刻、精湛的雕刻技艺,在国内石窟艺术、道教文化等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试以其中的女神造像作一简析,以窥其一斑。一、造像简介大足道教石刻中的女神造像,以其在龛窟中所占的地  相似文献   

10.
四川地区的弥勒信仰始于东晋中期,受到西凉和襄阳佛教的影响.随着弥勒信仰的盛行,四川出现了雕刻精美、题材丰富的弥勒造像碑.这些造像受南朝“秀骨清像”风格的影响,题材反映出当时弥勒佛和阿弥陀佛共存的情况.由造像题记则可以看出齐梁之际从弥勒下生信仰到上生信仰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中国道教》2012,(1):50
中国道教协会主持编修的《中国道教神仙造像大系》已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收集清代以前道教神仙殿堂造像、石窟造像、馆藏造像、壁画绘画造像等500余幅,堪称第一部最全面系统的神仙造像图册。  相似文献   

12.
神仙信仰是道教信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教信仰的一大特点。早在道教还未形成有形的宗教形式之前,在汉民族中,就已广泛地流传着神仙之说。道教继承了这种神仙思想,并将其进一步系统化,变成道教独有的神仙信仰体系,从而产生了反映这种神仙信仰的道教造像艺术和建筑艺术。这些精湛的造像艺术和规模宏伟的建筑,一直是中华氏族文化这座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花朵,为世人所赞叹。道教神仙信仰与造像艺术的由来  相似文献   

13.
一、四川道教与石刻艺术广汉县三星堆祭祀坑中的巨大铜铸神像(高约2.8米),确证早在蜀王杜“宇时”(相当于商末周初),蜀地已形成高度的神灵信仰。巴蜀人祭祀“三皇”,“五方龙神”;蜀“开明王朝”有“五色帝庙”。巴蜀巫师使用着示意“符箓”,一种吉祥图画的“巴蜀图语”。蜀王铜印上有祖妣祭酒图像。约在公元一世纪,张陵(34—156)用“黄老之学”改造古代巴蜀的“五斗米道”为天师道,道教正式建成。考古遗迹有:简阳县岩洞石壁上刻有“汉安元年”(142)“会仙友”三个大字。芦山县“建安十年(205)〈樊敏碑〉提到了“米巫”。“熹平二年”(173)的〈米巫祭酒张普碑〉记载了“道正一气”传教情况。张陵在四川建廿四治教区。张鲁在陕西南部建立  相似文献   

14.
大足南山道教醮坛造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足石刻,道教石刻造像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南山石刻、石门山石刻、舒成岩石刻为代表。这些道教石刻造像,题材丰富、技艺精湛,可以说是我国不可多得的道教艺术珍品,民族文化的瑰宝。 南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南面约五里处,现编号15号,其中以第五号三清古洞、第15号龙洞最为著名,这两窟的开凿时间皆在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  相似文献   

15.
清源山老君岩的老君造像,是我国现存最大、雕刻技艺最绝的道教石雕造像,也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老君造像不仅是石雕艺术的完美体现,更是哲学思想的深刻表达。  相似文献   

16.
清源山老君岩的老君造像,是我国现存最大、雕刻技艺最绝的道教石雕造像,也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老君造像不仅是石雕艺术的完美体现,更是哲学思想的深刻表达。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二十四史中所记载的唐、宋、元三代宫廷主要的礼祀规范为依据,结合道教经典和图像学分析,对以北极紫微大帝为主神的南宋大足圣府洞道教石刻造像进行再探。重点分析圣府洞内以大明、北极紫微大帝和夜明道教三帝造像为主题的道教雷法道场。这样的道教神系图像组合反映了南宋政权期望借助天地星神的神秘力量来抵御北疆外敌、护佑皇权的功利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四川大学博物馆藏北魏姚伯多造道像碑文拓本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太和二十年《姚伯多兄弟造道像碑》,道像附刻长篇造像记,是研究我国道教历史和早期道教造像极为重要的材料。原石今存陕西耀县博物馆,风化剥蚀已很严重。数十年来,研究者或未见善拓,或不识碑字别写,释读未确,以讹传讹,导致论说多误。今据四川大学博物馆藏泐蚀较少之早期拓本,参考道书文献及有关材料,重为考释隶定。本文为作者研究该碑之部分内容,综合论说将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19.
2000年3月至11月,北京大学考古系与巴中市文管所、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巴中市境内的摩崖石刻造像作了全面的调查。本文即是此次调查结果的综述。文中认为,巴中石龛的开凿始于隋代,绝大多数均凿于盛唐。对研究佛教以及儒教、道教和民俗造像有资料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重点研究了四川地区独特的道佛混合造像。通过考察四川三处道佛成对造像及相关碑刻,认为它们都是在唐玄宗扶持道教的特定时代背景下出现的,都产生于道教为国教的唐玄宗统治时期(712-756),它们的排列方式体现出早期道教所定义的佛道关系,并体现了当时的政治宗教意识形态,是《化胡经》在那个时代重新兴盛的视觉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