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关于陈撄宁学派这个问题,前人鲜有论及者,张广保先生在《明清内丹思潮与陈撄宁学派的仙学》一文中似乎肯定陈撄宁学派的存在,他说,陈撄宁高举"仙学"的大旗,以《扬善半月刊》和《仙道月报》为阵地,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仙学",在他周围渐渐聚  相似文献   

2.
<正>王沐(1908-1992),河北乐亭人,著名道教内丹研究学者,曾任中国道教协会理事。王沐先生研究内丹学60余年,对道教内丹诸派功法作了全面的考察,并结合自己的内修作了平实的叙述,堪称以学术态度对待道教内丹术的开拓者之一。对内丹学的整体认识王沐先生继承了陈撄宁先生对于内丹学的认识,肯定了内丹学的  相似文献   

3.
<正>陈撄宁毕生从事道教学术研究,发展道教事业,为我国传统道教文化宝库增添了许多珍贵的遗产。深入研究陈撄宁道教文化思想,有益于弘扬道教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推进道教文化的现代转型,有利于促进道教医学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华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陈撄宁,这位中国近现代道教的杰出人物,一生致力于研究仙学丹道,宏扬道家学说,为复兴道教事业、重构道教文化的现代转型、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做出了突出贡献。安徽省怀宁县作为陈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陈撄宁所著文本材料出发,多方剖析了他的仙学思想的内核,并进一步阐论了他的仙学探索及其这种探索对内丹学的价值与贡献.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陈撄宁仙学的内涵,探讨了其仙学独立论、仙学实证论、仙学救国救世论以及仙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出陈撄宁在道教衰微的困难条件下,弘扬了道教文化的精华——仙学,以一种极为特殊的方式促成了道教学术的复兴。  相似文献   

6.
正陈撄宁在主持中国道教协会工作期间,鼓励全国道教徒积极参加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开展道教学术研究,培养道教后继人才,带领中国道教走出了一条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陈撄宁,原名元善、志祥,道号圆顿子,安徽怀宁人,道教全真龙门派第十九代圆字辈传人。1961年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他是中国道教界富有传奇色彩、爱国爱教的一位著名人物。  相似文献   

7.
书刊信息     
《中国道教》1989,(1):63-64
中国道教协会道教经书简介一、《黄庭经讲义》作者:陈撄宁小32K本,约五万字《黄庭经》为道教讲述炼养的重要经典,分《内景经》、《外景经》二篇。我会已故会长、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先生就《黄庭经》二篇义蕴,沉潜探索,择其精要,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分类诠释,使其词能解,理可通,便于读者理解和学习。《讲义》后附《道藏》本《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原文。定价:批发0.80元,另售1.00 二、《神经衰弱静功疗养法问答》作者:陈撄宁小32K本,约一万七千字本书为我国近代著名道教学者、养生学家、中国道教协会已故会长陈撄宁先生于1957年8月,应杭州市屏风山疗养院邀请讲学而编写的。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资源,当代道教的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传承社会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课题。陈撄宁先生仙逝已近半个世纪,但其倡立"仙学"的历史过程,应当有补于当代文化建设和道教的创新发展。自觉承担复兴本土文化的历史责任陈撄宁先生生于1880年,当时正值中国政治和文化大变革的前夜,社会环境的变化自然影响到他  相似文献   

9.
事有凑巧.1880年,华夏大地上诞生了两位人物:李叔同和陈撄宁.作为佛教的大德,弘一法师李叔同因其传奇般的人生经历,世人闻之如雷贯耳;而陈撄宁先生,作为道教以及中华摄生、养生学术的集大成者,学问精博而深奥,却一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0.
<正>举办陈撄宁道教思想与养生文化研讨会,是结合安徽省道教实际,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探讨加强宗教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式。怀宁,地处安徽西南部,不仅是著名剧种黄梅戏的发源地,还因历代以来才俊辈出而声名远播。我国著名道教大师、仙学创始人、养生专家陈撄宁就出生于此。10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道教协会、《中国宗教》杂志社作为指导单位,安徽省道  相似文献   

11.
民国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自觉地引入西方科学精神,改造道教内丹学而创建"仙学"这一新的学术形态。他的探索活动中彰显出鲜明的科学精神,其主要包括:坚韧不拔的求索精神;"道"与"力"乃宇宙之真宰;去伪存真的实证精神;兼容并蓄的广阔胸怀。陈氏还力图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彰显出会通中西古今的特征。这些努力不仅有助于推动道教的改革与现代转型,而且超越了宗教改革的范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和现代文化建设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2.
自从陈撄宁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作《〈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以来,该《歌》得到了广泛传播,为众多内丹修炼者和气功爱好者所熟知。笔者曾撰文指出,前贤关于《灵源大道歌》不见于明《道藏》的说法,与事实不符。明《正统道藏》所收董漌醇编《群仙要语纂集》卷下载有《文逸曹仙姑大道歌》,内容与陈撄宁先生所注解的《灵源大道歌》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3.
论仙学大师陈撄宁之人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焜 《中国道教》2002,(2):32-36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可是流传至清末即已衰落,进入民国,又是时运多蹇,道教一直不振②。直至1949年后,才激发起一些热心于道教文化的有识之士,说及改革和创新 道教的工作,其中影响深远的要算是提倡仙学的陈撄宁先生。在道教界内,一提起近代道教人物,无人不知陈撄宁先生。近日他的著作《道教与养生》③又再版行世,这也是促成笔者写此文的原因。这几年来,研究陈先生“仙学”著作的学者逐渐多起来,早年有其学生徐伯英、袁介■于台湾编辑陈先生的著作《中华仙学》,由台北真善美出版;后有李养正教授、胡海牙老中医师及上海的…  相似文献   

14.
<正>1957 年4月8-12日,中国道教界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前门饭店召开。会议选举岳崇岱为会长,汪月清、易心莹、孟明慧、乔清心、陈撄宁为副会长,陈撄宁兼秘书长,制订《中国道教协会章程》。4月12日,会议宣布中国道教协会成立。4月15日,国家副主席朱德、李济深等中央领导在中南海接见了与会全体代表及部分工作人员,并合影留念。  相似文献   

15.
近日笔者在《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中所发现的陈撄宁先生的几篇重要佚文,在现有的所有有关陈撄宁的研究与陈撄宁仙道文献集成中,都未曾提及和收录。这几篇重要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  相似文献   

16.
“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在半个多世纪以来,已成为学术界一些人的共识。研究道学者,研究道教者,代不乏人。其中广为人们称颂者就有陈撄宁、易心滢等道教前辈,也有陈垣、许地山、汤用彤、王明、潘雨廷等儒释道兼通的一代学人。他们的著作至今仍是好道者不可或缺的必读书。改革开放以来,道教研究领域更是欣欣向荣,许多创造性见解,发人深省。在我们为道教研究的蓬勃发展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也不难遗憾地发现,作为道教区别于其他宗教文化的明显标志的内丹仙学却少有人问津。可是,不对丹道学进行深入、系统的探索,所作的道学、…  相似文献   

17.
此稿是已故中国道教协会会长、著名道教学家陈撄宁先生1957年8月应杭州市屏风山疗养院邀请讲学而编写的,后又经陈先生修改,在中国道教协会1963年《道协会刊))第三期上公开发表。现根据读者和患者的要求重印,供阅读参考。陈撄宁(公元1880-1969年),道号园顿子,安徽怀宁人。清末秀才,毕业于安徽高等法政学堂,无意仕途,转而学道,历游各地名山宫观,寻师访友,研究仙道之学。从事道教研究六十多年,治学精勤,通晓道教内外丹法及养生修持之道。三十年代曾主编《扬善半月刊》和《仙道月报》,著释道书多种。1957年以后曾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会长,在道教界有广泛的影响和威望,为道教事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道教协会成立60年以来,其道教文化研究工作经历了从坎坷到发展的过程,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既为发扬道教优良传统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一、道教研究工作的起步20世纪60年代初,时任中国道教协会代会长兼秘书长的陈撄宁先生提出道协应开展对道教文化的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央统战部和国务院宗教事务局的重视与支持。1961年3月22日,由全国政协宗教组出面召开  相似文献   

19.
近代著名道教学家、仙道养生学家陈撄宁先生,1958年至1969年曾在白云观工作。其间,他对中国道教及白云观多有建树,功不可没,特略志之。 陈撄宁,祖籍安徽怀远县洪镇乡新陈梗,世居安庆苏家巷,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幼习儒业,稍长下科应试,中秀才。清末废科举,考入左宗棠创办的安徽高等政法学堂就读。因患痨疾,医生束手,不甘待毙,乃辍学改习中医,进而研习我国古传仙道养生功法以自救,果获痊愈。遂坚定信心,从我国仙道中发掘养生、健民、济世之术,以强我中华民族。他遍访道家名山,寻师求教;遍读道经,深探奥旨;创办《扬…  相似文献   

20.
事有凑巧。 1880年 ,华夏大地上诞生了两位人物 :李叔同和陈撄宁。作为佛教的大德 ,弘一法师李叔同因其传奇般的人生经历 ,世人闻之如雷贯耳 ;而陈撄宁先生 ,作为道教以及中华摄生、养生学术的集大成者 ,学问精博而深奥 ,却一直鲜为人知。陈撄产先生自幼随父学习 ,至 6岁时 ,已读完《三字经》、《四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7岁至 11岁 ,读《诗经》、《尚书》、《易经》、《礼记》、《左传》。 12岁至 14岁 ,学做诗文。先生的少年时代 ,已打好了关于中华文化的坚实基础。有学者认为 ,“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