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论“证”的概念与“辨证论治”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证”的概念与“辨证论治”思路北京市中医研究所(100001)符友丰一、“证”与辨治思路的历史回顾“证”字见于医籍,《素问》提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意为治疗方法的选择要根据病邪之气、病位病所及证候(表里)来选择。这节文字不仅...  相似文献   

2.
新书架     
《易理新研》 台湾学者孙剑秋博士著,台湾学生书局1997年12月初版,2000年9月再版,全书316页。此书是作者多年来习《易》、治《易》的论文及讲授《周易》的材料汇辑,但全书仍有一根主线贯穿其中,并反映出作者多年治《易》的一贯倾向。(1)以义理为主,不废象数。认为“象数图书之学愈盛,则人的自主性便愈低”,故治《易》应“先立乎其大”者(《自序》),又认为“象数亦为易理之二”(《亭林之易经学·论学易不可废数》),不能尽去。(2)《易经》是中国学术之源,易义无所不包,弥纶万化(《(易经)中的体用哲…  相似文献   

3.
萧汉明著,中国书店2 0 0 3年6月出版。全书17万字,313页。本书是朱伯主编“易学智慧丛书”之一。作者将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周易》的学说相结合,以专题形式阐述了易学与中医学的典型相关课题。全书共分六章。首章前有任继愈先生和朱伯先生为该丛书所撰写的总序和作者的引论。第一章“医《易》会通源流概要”,作者从萌芽期、定型期、发展期和衰落期四个阶段,对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鸦片战争以后医《易》会通的历史进程做了系统回顾。第二章“《易》与中医人体生理学”,详细探讨了《易》对传统医学生理学的影响,指出深入发掘医《易》会…  相似文献   

4.
心病,这里指心理障碍与心理性疾病。医治这类病症,吃药打针,往往难以奏效,而许多名家的深蕴哲理的语言却很有作用。这里选录若干语言,患者诸君不妨一试。病症一:肝火旺盛,易生闷气。处方:清代光绪时东阁大学士阎敬铭所写《不气歌》能医。歌曰:“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气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危害大可惧,诚恐因病将命废。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病症二:不去赌博,心里发痒。处方:有《戒赌谣》可医。抗战时期,长沙何雨农编此歌谣,四处张贴。语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震聋发聩,促人猛省回头。其谣曰:“牌与赌,事最丑。大家都想赢,父子兄弟不放手。客来不起身,几天不说久。有时赢了钱,称肉又打酒;有时输了钱,怨恨、偷扒无不  相似文献   

5.
“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医易相通,久有定论。《周易》象数思维模式,被誉为“宇宙代数学”。其取象、运数比类思维方法,是古代中国人锻炼理论思维能力的手段之一,不失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明的“助产术”。《内经》运用的脏象分析和“比类取象”方法,同《周易》象数思维方法息息相通。《内经》创立整体综合治疗医学体系和“四维”(生理、心理、自然、社会)综合辨证医学思想,既取法了《周易》的比应、互体、旁通等简单象数分析,也渗透着爻辰、纳甲、卦气等象数模式的内容。在思维方法上,不难发现,医与《易》都坚持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协调的中和观、“与时消息”的节律观、“唯变所适”的常变观。此乃医易相通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6.
易学象数思维与中华文化走向——对“易道”内核的探讨之一张其成《周易》从一本占筮书(经文)过渡到一本哲学书(传文),其后儒、道、释三家,象数、义理二派对《易》不断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各学科、各层面又与《易》发生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致使《易》的性质扑朔难辨。即使是今天,还有不少人在努力与《易》“攀亲”,什么“科学易”、“医易”、“人文易”、“哲学易”、“艺术易”、“生活易”,大有不攀上“易”就不光彩之感。“易”简直成了万金油。众所周知,一个概念,它的外延越大,那么它的内涵就越小。如果“易”的外延无限大…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与《周易》的关系,历代有“医《易》同源”、“医源于《易》”、“医先于《易》”诸论。本文对此进行了系统辨析,认为中医学的实践起源与理论滥觞远早于《周易》,并为《周易》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医学基础;中医学与《周易》哲学思想同源于华夏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感悟及由此产生的原始思维与认知方法,如天人相应、阴阳、常变等观念,并且均可上溯于巫史文化;《黄帝内经》是古代阴阳哲理最完整、系统的体现;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受到《周易》理论的深刻影响与规范,汉以后尤甚。中医学既应用古代哲学概念说明医学问题,又在医学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古代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读了宋祚胤同志所著《周易新论》(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多受启发。该书对《周易》的宇宙观、政治观进行了分析,不少见解颇有新意。但总的感觉是,由于作者在研究方法中没有摆脱《易传》提出的“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的思想束缚,对该书提出的“恢复《周易》的本来面目”实际没有做到。本文不拟对《周易新论》一书所涉及的内容作全面的讨论,只是通过分析《易传》对《易经》的注释,就治“易”方法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意见,以就正于海内治“易”通家及宋祚胤同志。  相似文献   

9.
医不嫉害     
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既妨碍医药事业的发展,又不利于医家个人医术的提高,是医学界的一大忌。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大医精诚》中告诫说:“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嘘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玄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已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面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盲也”。孙氏又在《论治病略例》中愤慨地说:古来医生  相似文献   

10.
闵一得与道教"医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世说系统阐发于请代闵一得所辑《古书隐楼藏书》中,它是明清之际三教合一思潮影响下的产物。医世说的要旨在于“即身以治世宁”,即通过内炼外养,培养真元,先治其身,次治其心,“内则用以治身,外则用以治世。”达到“天都泰安”之人与自然的和谐,“四夷安靖”之社会有序稳定,“闾阎富庶”之民富国强“世治”目的。作者还深入剖析了道教“医世”思想形成的宗教理论基础,指出,道教医世思想反映了道教出世与入世并重的特征,是道教修身济世利人、服务社会之“真精神”的集中体现,有其现代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医易溯源     
医易相通,源远流长。上溯至《左传》所载春秋时泰国医和,已将《易》理用于医学之中。而最早博取《易》理以形成医学理论体系者,当推战国至秦汉时期之《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与《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易·说卦传》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相似文献   

12.
朱熹《孟子集注》在名物训诂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兹从中选择几条以作考辨如下。“深耕易耨”(《梁惠王上》)朱注:“易,治。”清焦循驳之曰:“若训易为治,治耨于辞为不达。且上云深耕,谓之深;此云易耨,则为耨之易。禾中有草杂之,则烦扰矣,故芸之使简易。”焦氏释“易”,将之与“深”联系起来考虑,极具启发性,但训作“简易”,亦属不妥。对“易”的正确训释,蒋孟仁《孟子音义考证》所说最为可信。其云:“《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易之亡也’,《经义述闻》云:‘易者,疾也,速也’;《管子·度地篇》曰:‘大暑至以疾耨杀草秽’,是其证。《齐语》曰:…  相似文献   

13.
阐发汉《易》之大蕴──评《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卷张善文《周易》哲学,原本象数,发为义理。纵览中国《易》学发展史,治《易》派别虽纷然多歧,但起主导作用的无非是“象数学”与“义理学”这两人派系。用最简中的话概括之,象数学,是研究《周易》卦象爻象及阴阳奇偶...  相似文献   

14.
《易》乃我国古代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晶。为我中华民族哲学、科学之祖,对各门科学的发展起指导作用。从《易》与《医》之关系来说,则医理本于易理。《易》对《医》能起指导作用,而《易》不可以代替《医》。然通达《易经》之理而从事于医,可以不固执,  相似文献   

15.
道,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本义是人走的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等意思。 易道即《周易》原理,“……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①。 丹道,是指道家、道教修炼外丹、内丹的方法、程序及其规律,“万物皆生死,元辰死复生,以神归气内,丹道自然成”。② 内丹是相对于矿物所炼之外丹而言,指在“人体炼丹”的过程中,由所谓精、气、神凝结而成的融合物,南北朝慧恩《南岳慧思大禅师立誓愿文》:“借外丹力修内丹”,首次提及。 道教援《易》立说,始于东汉…  相似文献   

16.
八风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风考略沈祖绵著沈延发注释八风之说,实与《易》之卦位相表里。班固、贾逵、服虔、高诱、韦昭皆以八卦象之。清代治《易》者,未能致意。姚配中据《春秋考异邮》之八风,以释《说卦传》“帝出乎震”一节。徐文靖又以《史记·律书》解之。及黄以周正张惠言律书图之伪,作...  相似文献   

17.
论《易传》的政道观与治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易传》的政道观与治道观朱岚去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电视连续剧《东周列国》,其间数集中有关于用“三易”(《连山》、《归藏》、《周易》)占断吉凶的情节,事实上。,不仅是在《东周列国志》,在关涉先秦历史的大量典籍如《左传》、《国语》等文本中,以及迄秦...  相似文献   

18.
单道开曾对人说“明六度以除四魔之病,调九候以疗风寒之疾,自利利人不亦可乎?”(《高僧传》初集卷十罗浮山单道开)佛教是把疾病的对治视为自己的修学内容的。通常说这就是医方明。因此佛教寺院在古代一般会有为民间看病施药的传统。中国古代的好些名僧也都是能够问病施药或以针石祛病的名医。同样是《高僧传》卷十一上的释杯度就被认为是神  相似文献   

19.
巴蜀易学素有渊源,两汉为滥觞期,六朝为续传期.唐代为总结期,两宋为高峰期,元明以下则为流衍期.自两汉迄清末,历代巴蜀易学著作约有180余种;数量虽然不多,然特征却很鲜明,流派众多,“四道”毕备,其“尚辞”者则有苏轼之《苏氏易传》,“尚象”“尚变”者则有李鼎柞之《集解》、来知德之《集注》,其“尚占”者则如汉严遵,而尤以卜筮易、道家易源远流长.至于《易》《老》兼治者,则有严遵、扬雄;发明图书易者,则如陈抟、胡世安;其以佛陀解《易》者,则有苏轼、龙昌期.至于仿圣拟经,由扬雄开其先(撰《太玄》),而王长文(攫《通玄经》)、卫元嵩(《元苞》)诸人继其事,成为巴蜀易学之一大特色.后之治《易》《玄》,谈《图》《书》者,皆以蜀学发其轫.刘成炘曰:“易学在蜀(伊川语),如诗之有唐矣.”(《蜀学论》)信然.  相似文献   

20.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类经图翼·医易义》中说:"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虽阴阳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