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王夫之与理学程朱派“成德之学”的比较中 ,突出王夫之“成德之学”依据现实的具体人性 ,采取“习与性成”的“性之德”的经验途径与方法 ,养成人的现实德性和人格 ,从而与理学程朱派的“成德之学”依据超越的本体心性 ,采取通过经验知识积累以激发先验本性的途径和方法 ,最终提升人的道德境界相区别。王夫之实现了中国传统“成德之学”从超验层面向经验层面的转换。  相似文献   

2.
肖安平 《天风》2017,(9):10-11
老有所息感谢主,老有所为见证主牧者退休并不等于碌碌无为。事实上,许多牧者退休后都在做教牧等工作,有的在教会讲道,有的在神学院讲课,有的默默无闻地做着其他侍奉,发挥余热和光盐作用,并且为教会和社会做出了不少贡献。从心理层面上讲,许多年长的人与年轻人一样能干。因此他们是大有作为的,仍然可以见证主。我们要尊重和关怀他们。“退休”不应成为贬义词。对长期做主工的牧者来说,退休是光荣的,  相似文献   

3.
编者的话     
《天风》2003,(5):1-1
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的一个不变命题,即是同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丁主教明确的命题,实际上也是让我们重新进入到圣经.教会。神学等层面去不断地以时代所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去思考。当我们因着“复活的生命永不朽坏”、“马大伺候主”等讲章来回应此命题时,我们看到,复活使我们被主改变而有主生命,成为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的人。在信仰生活中学会像“马大伺候主”,就是从她身上见证主耶稣作众人之仆,服事众人的确据。因为“真正的信仰在生命被主改变的那一刻”,则注定要让基督徒生命焕然一新,并最终活出基督新生的样式。  相似文献   

4.
“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出20:16)这是十诫中的第九诫内容。作假见证陷害人的具体内容挺多,这里所谈及的仅是其中的一个层面——作假证损害人的名誉。 “假见证”的关键在于口舌。中国古语有云:“三寸舌头,削尽人头”,“舌头不是刀,杀人如割草”,均说明了口舌的厉害。圣贝纳德说:“舌头是一支枪,而且是极锋利的,它能一下刺透三个人:说话的那个人,被诽谤的人,以及听这话而受到不良影响的人。”他还注意到口舌在人身上的部位是上帝奇妙的安排,他说:“我们和  相似文献   

5.
编者的话     
《天风》2003,(1):1-1
在一个伟大创新的时代,我们能否作出创新的见证,“荣耀我们创新的主”这是我们在新的一年中所思考的,在本期的一组讲章中,老牧师、新牧者都给予了回应。中国教会从未有过这样好的发展机遇,我们如何满足包括更多知识分子在内的基督徒灵性上的需要,“让更多的人享受上帝的恩泽”这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功课。  相似文献   

6.
徐牧 《天风》2009,(2):10-11
每当晨祷、晚祷、周日、周间聚会领祷时,尤其是赞美见证聚会上,我们常常在会众领祷时听到:“我们是上帝的儿女”、“我们是上帝的百姓”、“我们是新以色列民”、“我们是耶稣的门徒”……但是,我们却常常忘记我们也是上帝的管家,当看重管家的身份和尽上奉献的本分。  相似文献   

7.
丁光训 《天风》2002,(6):22-25
“神学思想也要与时俱进”,这是时代赋予今日教会的使命。“荣耀的圣殿”让我们看见在独立自主、自办原则下的教会是如何建造的。“我是金陵人”让我们看见今日金陵学子感恩的见证。“路在我们的脚下”让我们看见上海郊县同工在3年神学思想建设中,对牧养挑战的回应。“彼此相爱万里情”让我们一同关注西部教会肢体的需要,伸出援助之手。“抵制六合彩的危害”让我们看见在个别地区教会信徒中存在的危机。“建章立制是加强教会管理的基础”向我们提出了教会建设的根本。  相似文献   

8.
作主的见证     
谢炳国 《天风》1995,(12):4-5
主耶稣在升天的时候,对门徒说:“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8) 我们每个基督徒都应该是主的一个见证人,但这并非每个人都必须作牧师、传道,也不是仅限于在礼拜堂内的事奉生活才算是为主作见证。但我们可用各种的方法见证基督、传扬福音。在我们的工作岗位上,在各人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为主作见证。 圣法兰西斯曾说过:“我们所走每一步路、所说每一句话和做每一件事,都是一篇讲章、一个见证。” 遵行圣经的教训。圣经是基督徒信仰的依据、行为的准则。我们必须听道、行道、守道,经历圣经的话,尽基督徒的本份。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些价值准则也是伊斯兰教对全体穆斯林的要求。其中,友善是每个社会成员应该大力弘扬的道德规范。“友”本义为朋友,“善”本义为吉祥。  相似文献   

10.
这一期“见证如云”栏目集中选登了姊妹们的见证。姊妹们爱主爱人、兴旺福音、持家敬业的见证在我们的身边处处可见。这里登出的是一些平凡的事迹,让我们为各地的姊妹们祝福,求神更多地赐福并使用她们。  相似文献   

11.
《天风》1996,(8):46-47
金陵师生研讨中国教会的见证和任务 为纪念吴耀宗先生于1956年提出的“三大见证”、“十项任务”发表40周年,由金陵协和神学院中国神学研究室主办召开的“中国教会的见证和任务”研讨会于1996年5月25日在南京举行。在会上发言的师生从不同角度回顾或评价了吴先生对国家。  相似文献   

12.
“田野哲学”是美国近来兴起的一种从事哲学研究的新理念,它的出现与当今美国哲学界倡导的跳出书斋、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新思潮具有密切的联系。“田野哲学”不是“田野调查”方法向哲学领域的简单移植,也不是为哲学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部门,而是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对如何进行哲学研究的元哲学层面的思考。“田野哲学”的定位是元哲学层面的哲学方法论,它主张对哲学进行“去学科化”,提倡“跨学科”的研究模式和“自下而上”的研究进路,以非哲学家人群为读者对象,增进哲学的社会参与度。  相似文献   

13.
游斌 《天风》2018,(4):29-31
当前,基督教中国化已成为中国基督教界各项工作的中心。人们普遍意识到,基督教中国化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政治层面、社会层面与文化层面。在这三个层面中,最核心、最重要、最长远,同时又最需着力的中国化,就是在文化层面上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4.
本刊“专题讨论”栏从本期起,分期刊出一组有关“基督化家庭”的文章。 家庭是社会最小单位(又称“细胞”),中国传统文化也十分强调家庭。我们基督徒要发光作盐,为主作见证,必然要先从家庭做起。今天传统的家庭观念受到来自社会的前所未有的冲击,基督徒当如何面对?基督徒的家庭信念是什么?基督徒应当有什么样的家庭见证?这是本期以下文章要讨论的问题。 盼望读者对本刊的“专题讨论”予以留意,让我们都来关心、建立基督化家庭。  相似文献   

15.
信仰与幸福     
单信 《天风》2011,(4):I0001-I0001
此次“两会”中有一个关键词是“民生”,关注提升民众的幸福指数,是今年两会的一大特色。表明中国社会发展已经从注重物质或外在层面的建设拓展到更注重精神或心理层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依托生态学成长的边缘学科正不断蓬勃发展,因其大多具有新颖的“解题”能力,故在诸多领域都彰显了极强的生命力,宗教生态学也位列其中。然而,从我国宗教生态学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来看,尽管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对微观对象的量化,并能够给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假设,但依然缺乏从宏观层面对宗教生态系统整体性质的把握,原因在于事物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涌现”现象是无法通过简单的“加和”或“还原”予以深度揭示的。  相似文献   

17.
杨莉萍 《心理科学》2005,28(3):748-750
“自我”概念是心理学研究的基石,但目前这一概念在心理学中的使用相当混乱。本文是对心理学中现存“自我”概念的清理,以期促进心理学有关自我问题的讨论秩序化、结构化。文中将“自我”概念区分为人性、人格和自我意识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8.
新年新见证     
李成义 《天风》2007,(2):2-4
真正的基督徒应该在所处的人群中起到这种盐和光的作用,给周围的人带来益处,让神的名得着荣耀——耶稣在升天前留给门徒的使命,要门徒在所到的各地作主的见证。一讲到作见证,不少弟兄姊妹马上会想到教会里的见证会,而在见证会上所作的绝大多数是疾病,困难得解决之类的见证,这固然也是见证,是神给我们的恩典,但这类见证在许多人看来似乎只能是“等”出来的,如当疾病临到时,就只能在祷告后等神来医治了,神若医治,我就有见证,否则就没有见证可言了。其实真正的见证不是这么  相似文献   

19.
本期刊出编辑部三位同工撰写的见证,很有说服力。信仰是无国界的,但信徒是有国籍的。无论是王圣民姊妹、董大林弟兄,还是菊花等三位姊妹,他们身上展示的是基督徒“美的心灵,美的形象”,本身就是“无言的见证”、在充满对上帝的爱和对他人的爱中,享受上帝与我们的同在。“敲击生命之键”,真正从内心流出活水,使更多的人群分享我们来自上帝爱中的喜乐。这是三篇见证所表达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金微 《天风》2003,(7):47-47
《天风》编辑部: 近几年来,安徽省的黄梅戏团,在我们许多乡村演出,所演的剧目有“婆与媳”、“包公出世”、“秦香莲”等,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很受乡亲们的欢迎。 可是我们那里有人讲,基督徒不可看戏,去看戏就带来不圣洁,去看戏就要带来不平安,魔鬼就要钻空子,所以不好看戏。也有人作见证说,我去看戏之后,就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