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汉语形声字语音加工的前词汇通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立群  彭聃龄 《心理科学》2005,28(4):885-888
本文利用两个行为实验研究了汉语形声字语音加工的前词汇通路。实验-采用命名作业考察了规则性对汉字形声字语音加工的影响,发现在中、低频字中存在规则性效应;实验二考察了视觉对比度和规则性在形声字语音加工中的作用,发现二者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表明汉字语音加工中也存在词汇前通路。作者还从双通道模型角度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采用ECM实验范式,操纵记忆加工策略验证联想网络模型或情绪渗透模型。电影片段诱发被试高兴或悲伤的情绪状态后,被试在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加工策略下学习情绪词,然后进行自由回忆。结果:情绪电影片段成功诱发被试高兴或悲伤情绪;被试在采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加工策略学习情绪词时均出现ECM,无意识记加工策略下效应量的大小显著高于有意识记加工策略下效应量的大小,实验结果支持情绪渗透模型。  相似文献   

3.
建构统一的认知和神经生理模型是词汇阅读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面临的核心问题。阅读的认知理论模型一致认为阅读是语音和语义加工通路分工协作的结果,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也表明词汇阅读是背侧和腹侧神经通路动态协作的结果。为了系统地阐述阅读网络的这种动态协作机制,结合神经功能和生理基础两个层面,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疏理:首先,指出潜在的加工需求是背/腹侧神经通路动态协作的实质;然后进一步阐明潜在加工需求驱动了不同正字法深度下背/腹侧神经通路的分工合作模式;最后,深入剖析了潜在加工如何通过语言经验塑造了神经通路间的动态协作。从而揭示出阅读神经通路动态协作的实质可能是特定任务下加工需求驱动的结果,这种动态协作可能成为跨语言普遍的词汇阅读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4.
视觉词形加工是阅读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基于获得性阅读障碍的早期阅读“神经病学模型”对视觉词形加工的神经通路进行了描述。近年来,随着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左梭状回中部视觉词形区的发现,研究者们对原有视觉词形加工的神经通路加以补充和修订,并提出了新的模型。该文对视觉词形加工障碍患者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和正常人视觉词形加工的脑功能成像研究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研究的局限性,对今后该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CLARION是一个与其它认知理论明显不同的计算认知模型,它可用来研究内隐和外显学习交互作用的各种定量数据。通过对经典内隐学习任务(如系列反应时任务、加工控制任务及其他高级认知加工任务)的模拟实验,在与人类实验数据的拟合上,CLARION展示出比以往认知模型更好的性能。它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对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整合,二是对自下而上加工的强调。近几年,CLARION模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较大进展。文章简要评述了CLARION模型,并围绕此模型介绍了学界有关内隐和外显加工交互作用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情绪信息对人类的生存非常重要, 研究者一直在探讨情绪产生的本质问题:情绪的产生是“自动”的吗?已有的大量实验证据表明, 情绪可以被快速识别, 甚至在非注意条件下或者无意识条件下, 情绪信息也可以被大脑(尤其是杏仁核)识别。大量实验结果分析了情绪自动化加工的表现, 并探讨了情绪自动化加工的大脑机制:皮层下通路。视觉信息在视网膜接受后, 经上丘脑与枕核传递至杏仁核, 这条通路被称为皮层下通路, 负责情绪信息的快速化加工。但是新的研究对已有的实验范式与技术手段进行了质疑, 反驳情绪的自动化加工, 并质疑皮层下通路存在的可能性。为了进一步理清情绪加工的本质与大脑机制, 今后的研究应当采用更为严格地控制意识、注意资源的实验范式, 以及采用更精确、更高时间与空间分辨率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神经肽, 催产素对于个体社会认知和情绪加工有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 其中就包括对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的学习和记忆活动的影响。采用不同模态技术的动物和人类研究一致表明了外源性催产素对于学习和记忆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这一作用可能是外源性催产素通过与多巴胺奖赏通路、边缘系统等学习和记忆关键脑网络中广泛分布的催产素受体相结合, 进而调整其功能状态实现的; 但与此同时, 催产素对学习和记忆的促进或抑制作用会因实验范式、刺激材料、给药时间、位置和剂量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未来需要协同动物和人类研究的各自优势, 采用规范化的实验任务设置和给药程序克服当前该领域的研究局限, 并积极发掘催产素在干预相关精神疾病患者学习和记忆加工缺陷中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人声是人类听觉环境中最熟知和重要的声音, 传递着大量社会相关信息。与视觉人脸加工类似, 大脑对人声也有着特异性加工。研究者使用电生理、脑成像等手段找到了对人声有特异性反应的脑区, 即颞叶人声加工区(TVA), 并发现非人类动物也有类似的特异性加工区域。人声加工主要涉及言语、情绪和身份信息的加工, 分别对应于三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神经通路。研究者提出了双通路模型、多阶段模型和整合模型分别对人声的言语、情绪和身份加工进行解释。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讨论人声加工的特异性能否由特定声学特征的选择性加工来解释, 并深入探究特殊人群(如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声加工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9.
选择性注意的ERP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意理论的基本问题中,关于注意过滤器的位置,存在着早期与晚期选择的长期争论;关于自动加工与控制性加工,其机制与相互作用也有待明确。采用相同感觉通路的双耳分听和跨通路等实验范式,使ERP作为注意的客观电生理指标成为可能。但此类研究,涉及注意与非注意、听觉通路与视觉通路、标准刺激与偏差刺激等复杂的实验条件,并利用不同状态之间的相减技术以及由此而来的波幅测量问题.在当前国际上许多主要的ERP实验室均未能很好解决,尚处于摸索阶段。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作一介绍,以供同行参考。1实验范式——刺激的设置1.1通路内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临床行为观察发现, 孤独症谱系障碍个体普遍存在不能与他人建立视线接触, 不能追随他人视线看向目标物体等视线加工(gaze processing)障碍。然而已有实验研究发现该群体在实验情境中普遍存在视线接触(eye contact)异常, 但其视线追随行为(gaze following)则存在正常与异常并存的现象。基于视线加工双通路理论的启示, 该障碍可能是由于视线加工皮下通路先天功能异常而皮层通路后天发展异常所致。然而, 该理论尚缺乏皮下通路先天功能异常是视线接触障碍潜在神经机制的直接证据, 还需进一步考察皮下通路先天功能异常对视线追随障碍的影响作用, 以及皮层通路后天发展异常即其补偿机制的神经回路及早期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1.
企业组织的学习结构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在理论综述的基础上,通过访谈、预试和大规模调查,对企业组织学习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访谈和预试,初步确定组织学习问卷的项目。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来自全国不同地区43家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企业组织学习是一个6因素的结构模型:组织间学习、组织层学习、集体学习、个体学习、利用式学习、开发式学习;组织学习问卷具有一定的信效度。组织学习的作用和影响因素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复杂作用机制还有待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   总被引:50,自引:1,他引:49  
冯廷勇  苏缇  胡兴旺  李红 《心理学报》2006,38(5):762-769
对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主要因素,并编制一套适合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测验。对四类院校918名大学生进行了施测,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学习适应的主要因素包括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环境因素等5个方面;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取的5个因素与构想模型拟合较好,测验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湖北省武汉市两所大学四个年级544名参与网络课堂的大学生为被试,探讨网络师生交互与网络学习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和网络学习动机在其中的序列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网络师生交互、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网络学习动机与网络学习绩效两两之间均显著正相关;(2)网络师生交互对网络学习绩效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著。间接效应包含了两条路径:通过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部分中介作用和通过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网络学习动机的序列中介作用。这一结论有助于理解网络师生交互对网络学习绩效的作用机制,为未来网络教育的开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自定步调学习时间和习得试验次数为加工流畅性指标,通过操纵不同字号的词对考察了加工流畅性对学习判断字体大小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字体大小影响学习判断,但不影响回忆成绩;(2)不同字体大小的词对在加工流畅性(学习时间和学习次数)上存在差异,仅自定步调学习时间测量的加工流畅性对学习判断字体大小效应有贡献。这些结果说明学习判断的字体大小效应是一种元认知错觉现象,部分支持了加工流畅性假说。  相似文献   

15.
A substantial portion of category-learning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one learning mode--namely, classification learning (a supervised learning mode). Subsequently, theories of category learning have focused on how the abstract structure of categories (i.e., the co-occurrence patterns of feature values) affects acquisition. Recent work in supervised learning has shown that a learner's interactions with the stimulus se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cquisition. The present study extends this work to unsupervised learning situations involving simple one-dimensional stimuli.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ategorization performance is a function of both learning mode (i.e., study conditions) and learning problem (i.e., category structure). Unsupervised learning, like supervised learning, appears to be multifaceted,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modes best paired with certain learning problems.  相似文献   

16.
触屏学习是通过触屏软硬件设备呈现学习内容,并以手势触屏交互方式获取知识或技能的过程。目前触屏学习基础性研究处于探索阶段,在有效性上,研究发现触屏学习本身可能是有效的,但在相对优势上结果具有较大异质性;在学习后效上,触屏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动机,但没有稳定地促进知识保持、知识理解以及二维到三维的学习迁移。针对触屏学习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以往研究分别从具身认知或认知负荷等理论视角给予解释。学习者、学习材料、学习环境等可能是影响触屏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广泛地将触屏设备应用于学习或课堂场景为时尚早,呼吁未来研究从理论建构、影响因素、特点分析及行为/神经机制角度考察触屏学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生成性绘图是学习心理学中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够促进学习者对科学文本知识的表征和深层理解。目前关于学习者生成性绘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学习领域,很少有研究探讨合作学习中生成性绘图的作用。本研究将合作学习与学习者生成性绘图相结合,探讨生成性绘图和合作对高中生科学知识学习的影响。实验1采用单因素(绘图、阅读)被试间设计来验证生成性绘图对学习效果以及认知负荷等主观体验的影响;实验2采用2(合作、个体)×2(绘图、阅读)被试间设计来探讨合作与生成性绘图对学习效果和学习者主观体验的影响。研究表明,生成性绘图和合作都可以有效促进高中生科学知识的学习效果;生成性绘图能够降低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负荷;合作能够降低学习者的内在和外在认知负荷,提高学习者的相关认知负荷和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领导-员工学习目标导向与领导反馈环境对员工创造力的交互作用机制,对305名领导-员工配对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领导学习目标导向显著正向预测员工创造力;(2)领导反馈环境在领导学习目标导向和员工创造力之间起中介作用;(3)员工学习目标导向对领导学习目标导向和领导反馈环境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相对于学习目标导向低的员工,当员工学习目标导向高时,领导学习目标导向对反馈环境的积极影响大。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自主学习量表的编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Zimmerman自主学习理论基础上,根据我国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编制了大学生自主学习问卷,通过因素分析发现,其中学习动机分量表可以提取6个因子:学习自我效能感、内在目标、学习控制感、外在目标、学习意义感、学习焦虑,学习策略分量表可以提取6个因子:一般方法、学习求助、学习计划安排、学习总结、学习评价、学习管理。对问卷进行的信度、效度检验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指标。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Research on individual learning approaches (or learning styles) is split in two traditions, one of which is biased towards academic learning, and the other towards learning from direct experience. Aims. In the reported study, the two traditions are linked by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chool‐based (academic) and work‐based (experiential) learning approaches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grams. Samples. Participants were 899 students of a Dutch school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758 provided data on school‐based learning, and 407 provided data on work‐based learning, resulting in an overlap of 266 students from whom data were obtained on learning in both settings. Methods. Learning approaches in school and work settings were measured with questionnaires. Using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items and students were grouped, both with respect to school‐ and work‐based learning. Results. The study identified two academic learning dimensions (constructive learning and reproductive learning), and three experiential learning dimensions (analysis, initiative, and immersion). 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were correlated positively, and reproduction and initiative negatively. Cluster analysis resulted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ree school‐based learning orientations and three work‐based learning orientation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learning orientations, expressed in Cramér's V, appeared to be weak. Conclusions. It is concluded that learning approaches are relatively context specific, which implies that neither theoretical tradition can claim general applic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