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事件回放:印度教派冲突不断 月27日上午,一列载有75名印度教徒的 火车在古吉拉特邦的戈特拉镇遭遇袭击,造成58人丧生,43人严重灼伤,遇难者全是印度民族主义团体“世界印度教大会”的成员。他们刚刚在阿约提亚参加完一场重建罗摩庙的集会。事件发生后,印度教徒采取报复行动,从而导致了蔓延整个古吉拉特地区的严重的教派冲突,在这次冲突中死亡的人数超过了800人,财产损失无数。这次冲突实际上是10年前 “阿约提亚寺-庙”之争的继续。阿约迪亚是印度北方一座城市,这里曾有一座建于16世纪的巴布里清真寺。印度教徒认为,该清…  相似文献   

2.
从教徒的人数上来看,印度教可谓是世界第三大宗教。据1991年大英百科年鉴统计,印度教徒有7亿多人,约占全世界总人口52.9亿的百分之十三以上,仅次于基督教徒(17亿多)和伊斯兰教徒(9亿多),但多于佛教徒(3亿多)。在尼泊尔,印度教被奉为国教,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人信仰印度教。在印度,印度教属第一大宗教,其信徒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根据1981年印度政府人口普查的结果,印度教徒为5.5亿,约占印度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三,现今的印度教徒早已超过7亿大关。广大的印度教徒遍布于印度的各个地区,有的邦百分九十以上的居民崇信此教。印度教徒最多的邦为北方邦,高达9千2百万人;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中国的佛教源自印度。因此,不少中国人便以为印度真像《西游记》中所描述的佛界净土一样,是一个佛教国家。其实不然。印度是个宗教国家不假,但其宗教种类繁多,佛教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占的比例相当小。根据2003年的《印度年鉴》,印度99.57%以上的人口信仰宗教,其中印度教徒占82.41%,穆斯林11.67%,基督教徒2.32%,锡克教徒1.99%,佛教徒0.77%,耆那教徒0.41%,另有少部分人信仰祅教、犹太教等。由于锡克教、佛教、耆那教等与印度教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渊源关系,不少人把它们看作印度教大家庭中的成员,与印度教一起构成印度文化的基石和主体。…  相似文献   

4.
印度掠影     
众所周知,中国的佛教源自印度。因此,不少 中国人便以为印度真像《西游记》中所描述的佛界净土一样,是一个佛教国家。其实不然。印度宗教种类繁多,佛教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占的比例相当小。根据2001年的《印度年鉴》,印度99.57%以上的人口信仰宗教,其中印度教徒占82.41%,穆斯林占11.67%,基督教徒占2.32%,锡克教徒占1.99%,佛教徒占0.77%,耆那教徒占0.41%,另有少部分人信仰祆教、犹太教等。这表明,印度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由于锡克教、佛教、耆那教等与印度教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渊源关系,不少人把他们看作印度教大家庭中的组…  相似文献   

5.
印度,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那么神秘、陌生。我对印度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泰姬陵和电影《流浪者》上。在真主的默助下,去年底,我作为云南省教育代表团的成员之一,有幸访问了印度。可以说印度之行是我海外旅行中最难以忘怀的。 伊斯兰教在印度,曾一度贵为国教,现在仍然是印度第二大宗教。穆斯林人口达一亿多,他们 大多数人居住在北方邦,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和安得拉邦等地。14世纪初,穆斯林几乎统治着整个印度。使许多印度教徒和其他教徒,纷纷皈信伊斯兰教。印度教是多神教,而伊斯兰教是认主独一。印度教奉行种姓制度,认为人生是不平等的,而伊斯兰教则提倡:在真主面前人人平等,主张所有穆斯林都是兄弟。印度教徒相信轮回转世,而穆斯林相信世界末日的审判。穆斯林有吃  相似文献   

6.
最近,印度古吉拉特邦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冲突引起举世关注。2月27日,3000多名印度教徒参加完在印度教圣城阿约迪亚举行的宗教活动后乘火车返回家乡,途经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小镇停车时,与当地的穆斯林发生了摩擦。接着,近千名歹徒用石块、硫酸袭击车上的乘客,纵火焚烧车厢,造成58人死亡。这一突发事件成为导火索,引发了自1992年以来最严重的宗教流血冲突。骚乱像瘟疫—样在古吉拉特邦蔓延,愤怒的印度教徒对穆斯林进行报复,纵火焚烧穆斯林的房屋和汽车,700多名穆斯林被活活烧死,包括妇女和儿童。骚乱发生后,印度政府派军队维持秩序,古吉拉特邦实行宵禁。目前事态虽已得到控制,但是造成的后果却是深远的。本刊特邀专家撰稿,深度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7.
在印度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穆斯林一方的角色和行为非常值得探讨。穆斯林携带着独特的文化传统经验来到印度,这种文化传统与印度教文化迥异,因而印度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分别形成了具有排他性的集团,这可以说是印穆之间矛盾和冲突的最根本症结。印度穆斯林群体构成十分复杂,穆斯林上层的行为主导了穆斯林在印穆关系中的表现。他们多为外来穆斯林,基于伊斯兰教传统,拥有强烈的宗教使命感和政治行动力,以及对传统"乌玛"社会的强烈向往。而印度教低种姓者和贱民改宗者构成了处于次等公民地位的"新穆斯林",改宗也为他们带来了与印度教传统迥然有别的世界观和心理文化取向。这些共同成为印度穆斯林群体"排他性"的根源。鉴于此,印度穆斯林"联合而治"的政治参与机会以及公民意识和心态的逐渐养成或许是实现印穆关系良性发展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天主教》2006,(3):49-49
(天亚社讯)印度东部的印度教徒辛格(Anuradha Singh)在今年四旬期禁食,每天只进餐一次。这位35岁的农村妇女亦参与天主教的苦路礼仪。辛格与6000多人4月7日到北方邦“母亲居所”灵修中心拜苦路,以纪念耶稣基督的苦难与死亡。她说,四旬期以来,每周五她都参与拜苦路。四旬期是天主教徒以守斋克己默想救主苦难的时期,今年由3月1日开始。灵修中心在印度教圣城瓦拉纳西外约10公里,位于印度教神圣的恒河岸边。很多印度教徒认为若死于圣城,就能上天堂。恒河在首都新德里东南约750公里。在该中心服务12年的卢克雷蒂娅(Lucratia)修女说,来拜苦路的…  相似文献   

9.
尼泊尔介于中国和印度之间,北与中国西藏自治区接壤,西与印度比哈尔邦、西孟加拉邦毗邻,全国总面积14万余平方公里。根据1981年的人口统计,全国总人口为1千6百万余,其中绝大部分为印度教徒。关于穆斯林的人口比例,官方数字为2.6%,穆斯林自己的估计为8%到10%。  相似文献   

10.
印度沉思     
在德里一座色彩耀眼的神庙里,灯光辉煌,宾朋满座。一对青年男女低眉端坐,祭司把一滴滴圣水洒在他们身上。然后,这对新人在乐曲和歌声中,绕着火堆,走了7圈。这是印度教徒的结婚仪式,象征人生正走向欣欣向荣的时期。在宋木那河边,一堆架立起来的干柴下面放着逝者的遗体。法事作完,逝者的长子从祭司手中取过火种,绕着柴堆走了7圈,将柴禾点燃。一时间.烈焰熊熊,不久,遗体与火光俱灭。焚烧后剩下的灰烬撒人奔流不息的河中。一个人就这样走完了人生之旅,不在世上留下任何痕迹。这是印度教徒的葬礼。印度有8亿多人口,其中80%信奉…  相似文献   

11.
民族性格是指一个民族的群体人格,即一个民族所共有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思想、情操、嗜好、激情、习惯及行为方式等。民族性格的形成是与这个民族所长期依存的生存环境、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分不开的,换言之,它是一个民族在其特有的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下逐渐形成的。印度文明绵延五千余年,它所哺育出来的印度各民族具有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自古以来印度就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度,因此,宗教信仰和文化在印度民族性格的形成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今天的印度有10亿人口,其中印度教徒8.2亿(占总人口的82%),穆斯林1.1亿(占11%),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古代印度的伊斯兰如何对印度教展开的宗教融和以及伊斯兰的宽容思想做了简单的历史回顾.对于印度伊斯兰来讲,特别是与多神教的印度教徒共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因为这个原因伊斯兰思想追求着多种多样的可能性.结论是,伊斯兰思想具有一种柔软性,在与印度教的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中以各种不同方式展开,在不同的时代里印度教思想对伊斯兰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的共存,不但在社会、文化上而且在宗教上也是有可能的.这可以说是把印度苏菲的知识运用到了极致,而将伊斯兰的宽容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并且,历史事实显示出,这种宽容的精神可能将伊斯兰神学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13.
金庙记实     
锡克教产生于印度中世纪,发展至今,该教已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之一。锡克教徒主要集中于印度的旁遮普邦,锡克教的圣地中心──金庙,就位于该邦的阿姆利则市。金庙的建筑方式2003年11月8日,是锡克教创始人古鲁那纳克(Guru Nanak)的生日,这天房东的儿子普那尔帝卜·辛格骑着摩托车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89,(9)
业力思想之渊源业力思想之渊源,究竟始自何时,尚无定论,但业力思想非始自佛教,则是明确之事实。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以前,印度之土著达尔哇丁族之原始宗教,原可能已有业力、瑜伽及解脱等思想。近贤金姆及巴香皆主此说。今天印度宗教之各派中,与原始土著之宗教最接近者,历史最悠久者,当推耆那教。早期佛典中,佛教与耆那教徒之交往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天主教》2007,(5):47-47
印度南部喀拉拉邦一份由天主教会办的逾百年的报纸,日前被一位伊斯兰教徒接管,天主教徒闻讯均感错愕。喀拉拉邦伊斯兰教徒帕里斯(M.A.Pharis)最近成为拥有《灯报》的公众有限公司的主席,取代自2003年起领导该公司的根吉拉帕利教区阿拉克卡尔主教(Mathew Arackal)。《灯报》是喀拉拉邦历史最悠久的马拉雅拉姆语日报。  相似文献   

16.
"空有之争"作为佛教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是为了呈现佛教缘起论的根本义,也是为了揭示佛教哲学的终极关怀,或世界的终极意义与本质,从而为佛教的解脱信仰提供理论基础。空有之争在近现代佛学研究中备受关注,成为佛学研究的主题之一。空有之争有其历史渊源,在印度佛教时期,它主要作为对佛教根本义的彰显与深化,具有强烈的宗教和宗派意义。佛教传入中国后,受中国传统文化圆融思维的影响,通过调和空有之争,既拓展了传统佛教的缘起论,也在中国文化中挺立了佛教自身的特质,开出了与儒、道并列的哲学新路向,使空有之争具有了新的文化意义。到近现代,在西学东渐、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的背景下,对佛教空有之争研究的三种思路以及由此产生的学术论争,都具有通过探究佛教根本义以凸显佛教特有价值以参与社会文化转型的意义,并为近现代佛教文化的复兴提供了哲学理论、学术基础和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7.
这次梵蒂冈册封中国教会120位“圣人”涉及到福建教会的有6位。这6位都是西班牙多明我会传教士,他们都是在清代著名的礼仪之争中被清政府处死的。礼仪之争说穿了就是天主教会要不要尊重所在国的文化传统,要不要与所处的时代社会相适应的一场大争论。这在今天已经不成为问题,可是在17至18世纪,这个问题却困扰了中国教会一百多年。由于梵蒂冈在这个问题上执行了错误的政策,不准中国教徒按照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尊孔祭祖,结果导致清朝禁教一百二十多年。福建的6位西班牙传教士,就是因为违抗清政府的禁教令而被处以极刑。显然,他们都是礼仪…  相似文献   

18.
锡克教是流行于印度的一个宗教,产生于15世纪末,主张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反对印度教的偶像崇拜和种姓制度。现有教徒两千余万人,其圣地位于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则。为了对锡克人、锡克社区进行考察研究,笔者于2003年10月前往阿姆利则,住进了锡克教徒德温德尔·辛格(D avinderSingh)的家中。2004年1月17日下午大约6点钟,德温德尔·辛格说要一起去参加一个订婚仪式。婚姻对锡克人来说是一件大事。婚姻仪式主要包括订婚和婚礼两个重要部分,特别是婚礼仪式十分庄重和神圣。德温德尔·辛格的儿子格利(G arry)说,今天是他表姐的“换戒指仪式”,也就…  相似文献   

19.
新加坡政府于1982年1月16日宣布采用宗教知识为中学三、四年级道德教育之必修课程,其中科目有佛教、基督教、回教、印度教、世界宗教。 李光耀总理曾说过:“新加坡政府希望人民有宗教信仰,一个虔诚的回教徒或印度教徒,总比一个无所不为的无神论者可。”虽然他自己是一个不可知论者,但他相信宗教对于一个人的行为有积极的道德感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天主教》2007,(6):50-50
【天亚社·加德满都讯】来自尼泊尔、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的年青佛教徒、天主教徒和印度教徒,在尼泊尔参加宗教交流营,共同生活一周。交流营统筹员皮亚·拉特纳(Piya Ratna)说:"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