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三清”的解释,一般认为“三清”是玉清圣境元始天尊,上清真境灵宝天尊(又称太上道君),太清仙境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而《云笈七签》卷三的《道教三洞宗元》则认为:由混洞太无元之青气,化生天宝君,号无形天尊(注),居清微天之玉清境;由赤混太无元之玄黄气,化生灵宝君,号无始天尊(注)居禹余天上清境;由冥寂玄通元之玄白气,化生神宝君,号梵形天尊(注),居大赤天之太清境。此三号虽殊本同一也,此三君各为教主,即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之尊神也。并提出最上一天名曰大  相似文献   

2.
彭县葛仙山葛仙殿为成都市已开放的十五个道教宫观之一,也是东汉时张陵创教所设二十四治(教区)的葛永璝治所在地。 葛仙山,又名葛家山、葛璝山、白石山、莲花山、道场山、上清山。位于彭县东北万年乡境内,距成都60公里,距彭县23公里。属莹华山支脉,主峰海拔1108米,面积达14平方公里。山形特异,众峰耸立,宛如莲花,故有莲花山之称。山中溶洞甚多,有“二十四峰、八十一洞”、“九妖十八洞”之说。溶洞幽深。  相似文献   

3.
神奇茅仙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茅仙洞由茅仙古洞和清天观组成,座落于淮南市凤台县城西南3.5公里处之双峰山陡壁南坡。危楼空屿,耸翠流丹;临长淮之要津,衔青山之杰灵。倚山面淮,环境优雅,风景瑰丽,历史悠久。1984年定为省级重点宫观。“则茅仙洞者,遂萃类出。洞位于淮南距县治五六里;相传汉茅盈史弟于此仙去,其迹沿革备志,乘列为风景之一,山不崇而秀,水不阔而文,石不巨而奇,林不深而蔚。”(据《重修茅仙洞记》),而“洞则约深数文又有相相发源之水,四周围绕,幽邃莫测。”清人萧景溪曾赞叹道:“噫噫,岂真海上神山,可望而不可即耶。”…  相似文献   

4.
道教素有洞天福地之论。洞天为上天遣群仙统治之地,福地乃上天命真人治理之所。洞天福地是仙真们统理及修真得道的地方。全国道教名山胜景被编排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这其中以洞著名者,大概只有庐山的仙人洞了。庐山仙人洞居三十六小洞天之八,谓曰洞灵真天。庐山仙人洞,亦称佛手岩,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于庐山赋诗记赞山景云色曰“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自兹以后,“仙人洞”乃与庐山齐名而传天下。“仙人洞”传为吕洞宾修炼得道之所,其临锦绣谷、距牯岭西南五华里,自然形成,高阔…  相似文献   

5.
重庆老君洞     
老君洞道观,系重庆市及川东地区唯一的现存道观,占园林山地320亩,纵横两华里。坐落在重庆市南岸区龙门浩和黄桷垭之间的老君山上,距市中区约五华里,朝山旅游,交通方便。该观始建于唐代,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重修扩建为“太极宫”,后又名“老君洞”。经过历代维修扩建,至清末建成殿宇九重,并按“玄”字形分级依山势建于海拔五百多米的老君山顶。右边从大山门经三清殿、三峰殿、古涂洞、七真殿青云直上南天门至山顶峰。左边从大山门经三峰洞、纯阳洞、吕祖殿、慈航殿到古老的石猴洞登上顶峰。山势雄伟,殿堂亭廊依山而建,独具特色,飞  相似文献   

6.
谢灵运《山居赋》中提到"洞真经"的概念。由于该赋撰于424年至425年之间,早于陆修静完成《三洞经书目录》(471)近50年,故即便谢灵运所引的"洞真经"确实指向早期上清经,但是,一则他的"洞真经"的概念从实质上并不同于陆修静三洞经书中的"洞真上清经",二则其"洞真经"也并不一定即等于具体经典《大洞真经》。谢灵运另一赋作《罗浮山赋序》中也出现了"洞经"的概念,经考此"洞经"实际上指的是《茅君传》。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对谢灵运"洞真经"概念之来源作一简略考证。  相似文献   

7.
道教中“三十六小洞天”的“十九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的“第五西仙源”,均在浙江省台州地区。前者位于临海市南十五公里的盖竹山上,后者位于温岭县西五公里的温峤镇。弹指一挥千年逝,今日“洞天”与“福地””仍是浙东道教的圣地。《云笈七签》载:“第十九盖竹山洞,名曰长耀宝光天,仙人商丘子治之。”盖竹山,又名竹叶山,满山翠竹,郁郁葱葱。盖竹洞,亦称“杨岙洞”,山洞奇特,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8.
<正> 杨王孙,西汉武帝时人。《汉书》有传。本传谓其“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生前“厚自奉养”,凡养生之物无所不备。他认为人死无知,则不必靡钱厚葬,力主赢(通裸)葬。其死前令子曰:“吾欲赢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他的朋友祁侯认为他这样做有违“圣人之遗训”,且裸体地下见先人亦为大不敬。杨王孙写信给祁侯申论裸葬理由。文字不长,但颇可玩味,为省读者翻检之劳,悉录如下: 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赢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廉财单(殚)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  相似文献   

9.
道教词典     
《中国道教》1989,(4):58-59
寇谦之(365—448) 原名谦,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人,因难徙家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北)。北魏南雍州刺史寇赞胞弟。少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十八岁师成公兴,从之入华山、嵩山学道七年。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托言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令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  相似文献   

10.
奇特婚俗     
素有“千里苗疆门户,千户苗家”之称的寨头,位于贵州省三穗县的南部,距县城20公里,这里结婚不拜堂,但有结婚挑喜水和新娘回门即转脚当日,主家设宴喜庆,拦客饮洒对歌、抹黑脸等,真可谓婚俗奇特,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1.
奇特婚俗     
素有“千里苗疆门户,千户苗家”之称的寨头,位于贵州省三穗县的南部,距县城20公里,这里结婚不拜堂,但有结婚挑喜水和新娘回门即转脚当日,主家设宴喜庆,拦客饮洒对歌、抹黑脸等,真可谓婚俗奇特,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2.
李文烛《悟真篇直注》丹道药物理论之特色在于其对药物性质与采药时机的论述。李氏认为"晦前朔后、每月之首尾"为"一阳之气萌动之机",主张在晦前朔后采取真铅真汞(先天大药)。他认为日月交会前后所生起(或采取)之真铅真汞实质即是"一念不起之清净心"。将此真铅真汞,送入玄珠,即名炼丹。书中玄珠又是清净心(心华)的代称。因此,所谓"真铅真汞,送入玄珠",本质上即是"以心炼心"。修真者在晦前朔后,于身内静守一念不起之清净心,于身外按期采取彼家之清净心,以彼家未生之心,炼吾身未死之心,心华凝结,即得涅槃妙心,便为出世之人。  相似文献   

13.
天桂山地处太行山脉 ,距省城石家庄 80公里。位于东经 113度 31分 ,北纬 38度 4 2分 ,是我国北方著名道教山岳古观型风景名胜区。区内奇峰险峻 ,怪石林立 ,洞泉遍布 ,林木繁茂 ,云环雾绕 ,素有“北方桂林”之称。碑碣夹道 ,亭阁曲廊 ,绿树掩映 ,古有“北武当”之名 ,为道教清修之福地。历代吸引了不少修真践行之士 ,英雄豪杰之辈均来此修炼大道。明朝末年 ,崇祯皇帝出巨资派心腹侍从林清德在天桂山大兴土木 ,修建帝王行宫。殿宇雕梁画栋 ,飞檐翘角 ,红墙碧瓦 ,富丽堂皇 ,成为北方道教名山 ,是当时少有之景观。明亡 ,林清德 ,出家为道 ,开辟…  相似文献   

14.
徐忠雨 《法音》2022,(3):31-35
<正>在河北磁县白土镇北羊城村的东山上,有一处石窟遗迹,当地人称为“稠禅洞”。(图1)为探究其与僧稠之间的关系,笔者对其进行了实地调查。一、稠禅洞及附近遗迹概况稠禅洞位于河北磁县白土镇北羊城村与西艾口村之间的东山山腰处,距北羊城村约2.5公里。  相似文献   

15.
灵台山地处闽西清流县长校镇东,周达四县,东接永安桃源洞,北靠武夷山、大金湖、宁化客家祖地,西接闽江之源的长汀母亲河,南靠连城冠豸山,仅距36公里,有“南豸”、“北夷”、“灵台心”之美称。灵台山形似一尊坐莲花的观音菩萨, 20公里长的长潭河围绕,山上翠竹青松,参天古木,至今还保留着原始森林的古老风貌。在这里能体悟出林深鸟自乐,风紧叶长鸣的意境,往来客人常看到山羊、乌龟、野鹤等动物。1996年,清流县政府把灵台山列为自然保护区。近年来,经过圆通寺满明法师和僧众们的辛勤努力,灵台山作为佛教名山的影响不断扩大,吸引了众多国内信众…  相似文献   

16.
雄奇的剑门山脉由广元逶迤南来 ,进入梓潼县境后 ,山势由险峻转为平缓 ;从西北方向流来的潼江 ,恰似一条绿绸般的飘带。山水在这里相亲相偎 ,山连水 ,水绕山 ,形成了“九曲潼江七曲山”的幽美的自然景观。七曲山上古柏森森 ,群峰凝翠。绿涛翠浪之中 ,隐现出一丛飞檐翘角 ,红墙碧瓦的巍峨宫殿 ,这便是遐迩闻名的七曲山大庙 ,文昌帝君的发祥地。七曲山位于梓潼县城北 10公里处 ,南距成都 180公里 ,北距广元 130公里。它背倚剑门群峰 ,面向川西平原 ,是蜀道由陕入川的最后一座险峰。山下 ,有清咸丰三年 (185 3)梓潼县令张香海重修之“送险亭” …  相似文献   

17.
《大化总归》是《甫苏思》一经的译名,该经由马复初讲述,门人马开科笔录而成。录讫于清朝同治四年。 在述录《甫苏思》之前,马复初已有《四典要会》(信源六箴、礼功精义、幽明释义,正异考述)的刊刻,他数十年有心于此经,是因为此经所谈的原始要终之道,“实真宰之赏罚定于斯,天地之究竟全于  相似文献   

18.
太虚洞记     
寒郊卅里去城东,绕过清溪便不同。林翠荫含山外径,蕉香风送寺前钟。虎踪笑觅太虚洞,诗窟吟留如幻松。此夕雪峰逢岁尽,挑灯共话古禅宗。这是太虚法师记述己巳(1929)年除夕与弘一法师、转逢法师在南安雪峰寺太虚洞一起度岁的《即景》诗,其手迹现镌刻在雪峰寺后的太虚洞前。中国佛协常务理事林子青居士为纪念这件盛事,撰写了《雪峰三老会合记》。文中说:“同时名德俱会一处,挑灯夜话共说无生。结一夕之胜缘,留千秋之佳话。……三老(指太虚、弘一、转逢)皆僧中龙象,优昙易遇,生佛难逢。”  相似文献   

19.
(1)净土第一经。《无量寿经》称为净土第一经,盖由于经中宣示:弥陀因地之殊胜大愿与精进行持,极乐依正之超逾十方。三辈往生之条件与正因,娑婆秽土之五恶痛烧,一乘愿海之不可思议,万德洪名之究竟方便;以一真法界为体,圆明具德事事无碍为相用;广摄一切善法,普度九界众生;以十念必生一念亦生故称顿教,因最易最稳横出三界而号易行,一切含灵依此度脱,当来经灭独留此经。中日大德赞此经者不胜枚举。日净宗大德道隐师赞此经为“专中之专,顿中之顿,真中之真,圆中之圆。”盖因此经不仅为净宗纲要,实为世尊一代时教之指归也。  相似文献   

20.
不见世间过     
《佛教文化》2023,(1):55-57
有“是真修道者,不见世间过”这句话是六祖大师说的,此语出自《六祖法宝坛经》,是六祖大师所说诸“无相颂”其中一首的偶句。如今总有一些所谓的佛教徒很喜欢引用这句话,引用的目的无非是以此证明他是(甚至只有他才是)真正的修行人,或者以此证明别人(特别是“见世间过”的那些人)都不是真修行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