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演悟 《法音》2006,(9):38-42
佛陀教诫四众弟子,形仪必须庄严整肃,内检其心,外束其身,动静举止,皆应如法。“威仪乃无言之教,堪发有情之信”。佛弟子行住坐卧具足威仪,不仅能调伏烦恼,身心寂静,人格风范也可以感化众生。因此,规矩礼仪是佛教自利利他的方便之门,是学佛的基础。但许多刚入佛门的居士乃至个别学佛多年的居士,对此并不是很清楚,进入寺院不知所措,言行举止常不如法,甚至玷污清净道场的庄严神圣。更严重的是对入寺的规矩礼仪凭空猜测,以致于以讹传讹。鉴于此,本文将入寺应该注意的规矩礼仪作简单介绍,以备在家信众入寺处众参考。一、拜佛、问讯与上香规矩进寺…  相似文献   

2.
徐玉成 《法音》2003,(9):27-29
近一个时期以来,许多寺院僧人和居士纷纷来信咨询有关宗教政策方面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新近提出来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现将收到的提问综合归纳为五个问题,并回复如下。1、问:佛教寺院为了修建殿堂,因资金不足需要向银行贷款时,可以用寺院向银行作财产抵押吗?答:不行。理由如下:第一、佛教寺院是佛教信徒从事佛教活动的地方,是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圣地,这是佛教寺院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大区别。因此,佛教寺院的建设应当以十方檀信的自愿捐助为主,遵照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进行。为了保持寺院清净庄严的气氛,最好不要搞突击性大规模的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3.
佛教是历史悠久的宗教,传入中国已达二千多年,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火乘佛教,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期,由于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古老的佛教获得新生,地位不断提高,呈现出与时俱进的蓬勃发展势头。当前佛教信众不断增长,不少名刹道场正在恢复,国内梵刹林立,殿宇辉煌,一派中兴气象。如我们所在的宁波市,目前就有寺院200余所。身处闹市中心的七塔禅寺,在这样一  相似文献   

4.
某市A寺自古即为当地四大佛教名刹之一,在中国佛教界久负盛名。解放初该寺殿宇巍峨,道场庄严,占地面积达15870平方米。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寺院逐渐萧条,僧众日益减少,场地也逐渐被蚕食,尤其经过“文革”,寺院的规模已经大大缩小,仅剩中轴线几间殿堂,也被土产公司占用为库房,A寺道场名存而实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得以落实,在党和政府重视下,A寺的恢复被提上议事日程。当地佛教协会会长××大和尚不顾年迈体弱,毅然挑起恢复寺院的重担,并在政府无分文拨款的情况下,自筹资金,自力更生,逐步收回殿堂,加以修复庄严,最终在收回部分土地的使用权基础上恢复了古寺,现已成为该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5.
晨钟暮鼓,经声佛号,甘泉寺已经成为信众学佛共修的清净之所;又是国家级旅游风景区,成为广大游客参观游览、饮泉观景的胜地。在中国,以"甘泉"命名的佛教寺院甚多,山东枣庄的甘泉寺,却是独特的一处。甘泉寺建于平山(明代称云谷山)南麓,西有庙山,东有蛤蟆山,南有卓山与  相似文献   

6.
常正 《法音》2000,(11):31-34
印光大师(1861-1940)一生处在中国饱经内忧外患的年代,也正是中国佛教极度衰落、教难不断的时期。而正是在这段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一批重要的思想家、宗教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其中,印光大师即是一位不世出的、被佛教信众推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的佛门宗师。 印光大师对中国近代佛教的贡献甚多,主要表现在: 一、专弘净土,力倡持名念佛法门,并编著有《文钞》行世,深化、完善了净土宗理论体系。 二、创办“弘化社”,主持校订、刻印、流通了大量佛教经籍。 三、创立了灵岩山寺十方专修念佛道场及其制度,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7.
遥远 《福建宗教》2000,(5):27-30
八闽佛教界,人们无不称赞一位受人尊敬的尼僧传常法师,她主持福建佛协工作数十年,为福建省佛教寺庙落实房产政策、整顿寺院道风、培育佛教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被人们称为“佛门女杰”。  相似文献   

8.
对绵阳市基层佛教的调研发现,基层佛教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寺庙引导力薄弱,僧尼老龄化、低素质化,部分寺庙活动停滞于忏焰经济驱动下的仪式化,僵滞于农耕社会的民俗信仰型态,由此导致"非寺院化"佛教渐成强大潜流,即脱离合法寺院引导的城市"精英佛教"和乡村小庙、念佛堂所摄"民俗佛教"信众已占佛教信众半数以上。疗此痼疾,标本兼治之方惟在痛下决心推动佛教向文化型、法治型、公益慈善型的现代转型,当前应着重建设市、县、乡镇三级上下呼应、师资互动、资源共享的教育、培训网络体系。应采取"疏堵结合、打防并重、以大领小、扶正祛邪"的方略应对乡村小庙、民俗信仰及邪教问题。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5,(12)
<正>洛阳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历来被佛教界尊为"释源"、"祖庭",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近年来,白马寺坚持"保持传统、维护清净"的理念,重视僧团建设,提高僧众素质,加强文化建设,维护道场清净,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推进寺院和谐健康发展。一、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僧众信徒素质佛法的传承和普及关乎佛教的兴衰存亡,白马寺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93,(12)
前言寺院是僧人修学、住持、弘扬佛法的道场,是保存、发扬佛教文化的场所,是僧人从事服务社会、造福人群活动的基地,是联系团结国内外佛教徒的纽带。寺院须保持清净庄严,树立纯正的道风学风,正常开展法务活动,运用其多方面职能,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以利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陈星桥 《法音》2014,(4):31-38
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转型,社会的宗教需求日益增长,汉传佛教从一片废墟中逐渐恢复,并走向振兴。表现在,一方面佛教界致力于协助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修缮寺院,改善修学环境;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开展各种弘法利生活动,满足广大信众和社会各界日益增长的宗教需求等。另一方面,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与港台、海外弘法模式的影响,大陆佛教界也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探索变革创新之路,以获取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有的寺院和僧人甚至走出国门,在  相似文献   

12.
释悟凡 《法音》2021,(4):18-20
坚持宗教中国化是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爱国爱教旗帜的前提下,我国宗教的发展方向。坚持宗教中国化是党的宗教政策在管理与落实中的具体体现。佛教中国化是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一部分。佛教中国化是坚持以戒为师、以法为依、正信正行、清净庄严的佛教本色,是在适应时代进步的过程中全面加强和创新佛教自身建设,持续推动中国佛教现代转型,不断增强佛教界坚持中国化方向的理论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佛教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所趋。  相似文献   

13.
宏度  妙航 《法音》2002,(11):39-40
本刊讯应中国佛教协会邀请,台湾法鼓山圣严法师率“大陆佛教古迹巡礼团”一行500人,于10月3日至16日对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福建等地的26所寺院进行了参访。法鼓山是台湾著名佛教道场,其海内外信众有一百多万人。创办人圣严法师,江苏南通人,曾获日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著有《正信的佛教》、《学佛群疑》、《印度佛教史》、《戒律学纲要》等百余种著作,在海内外佛教界有广泛影响。此次巡礼团成员除来自台湾地区外,还有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侨胞。中国佛教协会对该团的来访…  相似文献   

14.
张琴 《中国宗教》2023,(10):64-65
<正>汉传佛教中“祖庭”概念的产生,受儒家尊祖敬宗观念的影响,被视为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祖庭”一般用于指称宗派发源地,以及在宗派发展中有嗣法地位与影响的寺院或道场。“祖庭文化”是指以祖庭、祖师为核心衍生出的思想、典籍、制度、建筑、文艺等文化的综合体,具有显著的向心力与凝聚力特征。江西佛教祖庭文化迄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是印度佛教与中华文明互鉴的成果,更是佛教中国化的见证。  相似文献   

15.
正长期以来,在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佛教不幸沦为各种利益势力争相抢食的"唐僧肉",造成佛教神圣性资源的严重流失。这不但严重伤害了佛教徒的宗教感情,败坏了佛教的清净形象,更违反了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佛教神圣性资源的流失,其中既有有形资源的流失,也有无形资源的流失。有形资源,指实物形态的资源,如寺院的殿堂、土地、草木及各种硬件设施;无形资源,则是指精神、信仰、文化层面的资源。无形资源虽然没有一定的实物形态,但能为佛教  相似文献   

16.
陈汉良 《法音》2000,(6):40-41
宁波佛教居士林座落于月湖柳汀洲之上,占地1300余平方米。风景幽雅,林内诸殿宇庄严巍峨,为居家信众礼佛修持的清净精舍。居士林曾毁于1956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以落实,林长徐文芳四处求助,力排各种障碍,呕心沥血,率领众居士白手起家,陆续收回被占房屋,重建了大雄宝殿、三圣殿、地藏殿、弥勒殿及法物流通处、阅览室、藏经楼、念佛堂、会客室等。修缮中,徐文芳亲自设计、装潢,利用边角料,拼凑装饰天花板,处处精打细算,本着少花钱办大事的原则,原本要上百万元的费用,结果只花了30余万元。居士们来参…  相似文献   

17.
(2011年7月24日)为进一步加强佛教信仰建设和道风建设,积极做好佛教教职人员资格认定工作,规范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戒活动,确保传戒法会如法如律进行,不断提升出家僧众的整体素质,维护僧团的清净庄  相似文献   

18.
正在我国,佛教道教历史悠久,信教群众众多,影响广泛。近年来,佛教道教发展总体平稳,但在新形势下一些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商业化问题。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危害严重,不仅违反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扰乱正常的宗教活动秩序,损害佛教道教清净庄严的形象,而且败坏社会风气,滋生权力寻租、灰色交易等腐败行为。为此,2017年,原国家宗教事务  相似文献   

19.
书讯     
《法音》1993,(2)
近几年来,河南省桐柏县公安局围绕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主旋律,积极整治寺院外围旅游区治安秩序,为旅游区的发展和寺院的安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凡属风景名胜之处,多为佛教道场,也成为人们的旅游胜地。桐柏县有水濂洞、太白顶、桃花洞、淮源等旅游胜地,1988年以来,海内外高僧和当地政府及广大信众共投资捐款300余万元,改建、扩建庙观寺院房舍280间,面积3720平方米,扩建修筑旅游道路18条、总长134华里,旅游区内景色更加优美,交通更方便。近四年来,中外香客游人达百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佛教戒律及其伦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戒律是佛教道德规范,是调控佛教信众之间、信众与社会大众、统治阶层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佛教戒律不但是佛教徒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广大社会公民所普遍接受的社会伦理规范。佛教戒律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