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一些事件表明,人们对巴利经典的兴趣有相当大的增长。为了满足这种兴趣,经典的大部分需要有一种新的译本,那也是很明显的。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通过巴利圣典学会的努力,巴利经典尽管有了许多翻译,但是其中最晦涩的部分,只有少数几种英译。事实是:现存的翻译,大部分读不懂。已故的李斯·戴维斯教授和他的夫人以及其他一些人,使用一种拟圣经的英文,这是现在理解的障碍。除了真正的错误和事实之外,必须面临的问题就是李斯·戴维斯夫人晚年发表了她自己的某些特殊见解(他认为  相似文献   

2.
法国的佛教研究迄今已有近170年的历史,开拓此学科的先锋是比尔努夫(又译作:鲍诺夫、伯势夫Eugenenburnouf1801-1852)。他在少年时代随父亲学习梵文,后又随他人修习了波斯、巴利、古楔形文字等东方语言。1826年他与挪威学者拉森(Lassen1800—1876)共同发表了《巴利语论考》(又译作:论巴利语或使河以东的半岛圣语),介绍了1826年以前欧洲学界对巴利语的研究情况,引起欧洲学者对巴利语的进一步的重视。1834年他在法兰西学院开设梵文课。1844年他主要根据英国驻尼泊尔公使霍格森赠送给他的其在尼泊尔搜集到的171部梵文贝叶经(后藏…  相似文献   

3.
法界春秋     
《法音》1986,(2)
本刊讯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研究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著名学者叶均居士,因病医治无效,于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下午七点二十分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九岁。叶均原籍浙江省瑞安县,生于一九一六年,早岁披缁,法号了参,从太虚法师受学子重庆汉藏教理院。一九四六年赴锡兰(今斯里兰卡)留学,潜心研习巴利语及上座部佛学,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翻译出版了南传《法句》,完成了《清净道论》等经论的初译稿,颇受彼邦佛学界的推重,获论师学位。一九五七年回国后,在中国佛学院任教,讲授南传佛教及巴利语,并从事佛典翻译工作。叶均一生热爱祖国,忠于佛教事业。回国二十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6,(4)
正本刊讯4月11日,斯里兰卡佛教学与巴利语大学副校长苏玛长老拜访中国佛教协会,受到副会长宗性法师的热情接待。在座谈交流中,苏玛长老向宗性副会长介绍了斯里兰卡佛教学与巴利语大学的有关情况。他介绍称,该校由罗睺罗长老于1982年创  相似文献   

5.
宏度 《法音》2001,(2):39-39
本刊讯 1月18日,缅甸政府赠送中国佛教协会玉佛交接仪式在云南省瑞丽市金鸭寺隆重举行。在交接仪式上,中缅上座部佛教高僧和汉传佛教高僧分别用巴利语和汉语诵经,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伍并亚· 温撒长老和一诚法师主持了法会。  在交接仪式上,迎奉团团长、国家宗教事务局杨同祥副局长代表中方,护送团团长、缅甸宗教部吴昂钦部长代表缅方分别在赠送文书上签字。杨同祥副局长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对缅甸政府向我国佛教界赠送玉佛的善举表示衷心感谢。他说,中国和缅甸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  相似文献   

6.
佛教在英国     
佛教传入英国,至今已一百五十多年了。早期的英国佛教团体主要侧重于佛教学术的研究,近二三十年来的佛教组织则开始注重于佛教的实践。佛教传入英国的方式,最初是以对巴利文、梵文佛教原典的发掘、整理、注释和翻译工作为主,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巴利文学者和梵文学者,建立了一些佛学研究组织。1881年戴维兹(T.W.Rhys Davids)在伦敦成立的巴利圣典协会(Pali Text Society),是当时最早的佛  相似文献   

7.
导 论佛教在西方真正为人所了解还只有 15 0多年。尽管自 13世纪以来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的旅行家和传教士们同当地的佛教传统有过许多接触 ,但还没有揭示佛教的历史及其透过在大多数亚洲国家传播的信仰和学说的极其多样性而显示出的统一性。诚然 ,自 17世纪以来 ,有几个欧洲人推测佛陀起源于印度 ,[1 ] 并且终于勉强确定了其历史存在。在 16 91年和16 93年 ,受路易十四遣派而出使暹罗王朝的西蒙·德拉·卢贝尔发表了几部值得注意的著作 ,确定了暹罗、锡兰、日本和中国等不同地区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纽带 ,并且提及可能远比基督早得多…  相似文献   

8.
经窗漫笔     
佛教旗的来历1880年5月17日,一位美国佛教徒满怀宗教热情,从印度抵达锡兰(今斯里兰卡),从事复兴佛教的工作。此人就是著名的佛教活动家柯尔葛特(1832~1907)上校。他和他的学生、印度摩诃菩提会创始人达磨波罗(1864~1933)一起,为复兴印度、锡兰等国的佛教,开展佛教文化和教育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相似文献   

9.
法国的佛教     
法兰西共和国位于欧洲西部,北临英吉利海峡,西濒大西洋,南面地中海。人口总数五千五百余万人(1985年统计),其中约90%信奉天主教,是个以天主教为主要信仰的国家。佛教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在法国流传的。在此之前,法国人多从志怪神奇小说中得知有“佛教”,但分不清“神”与“佛”的区别,许多人甚至不知“佛陀”是谁。绝大多数法国人都把佛教看作是一种文学而不是宗教;并认为佛教是“遁入空门”,是消极的,不应提倡。1929年中国高僧太虚大师到法国弘法,在他的敦促下,其法国女弟子康斯坦·龙兹贝丽小姐和当时法国的藏传佛教权威尼尔小姐(Miss Alexandra David Nell)于当年1月在巴黎建立了“佛教友谊会”,以后改名为“巴黎佛教会”。此会成立以后,一直与锡兰(斯里兰卡)和法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支那各国的佛教徒  相似文献   

10.
巴利语是记录南传佛教三藏圣典所使用的语言,也被一些佛教国家的传统说法认为是释迦牟尼佛当年所使用的语言,该语言在准确记录和传递佛教思想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探究了几个佛教基本词汇的巴利语原意,并分析了相应汉译词汇与巴利原语在指示义理方面的偏差,借此指出准确理解佛经词汇所指代的义理的重要性.进而呼吁学界和佛教界对巴利语、梵语等佛典原语的学习和研究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在太虚的一生中,1946年中锡两国交换留学僧是他尝试沟通南传佛教的最后一次努力。与以往的单纯派出留学僧不同,这次也有锡兰的比丘来中国学习。由于种种原因,这次努力并不成功,锡兰比丘早早返国;但也并不算完全失败,光宗与了参继续在锡兰求学。条件虽然艰困,但二人坚持到了最后。尤其是了参,终于学有所成。  相似文献   

12.
那烂陀简史     
那烂陀简史[印]阿·翟室著张力生译最早的依据那烂陀(Nalanda)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大雄(耆那教教主──编者注)和佛陀时代。耆那教经典说:那烂陀在著名的王舍城西北郊,地位十分重要,大雄曾在那里度过十四个雨季。巴利语佛教文献多次提到那烂陀:佛陀经常...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三年八月三十日至九月十一日,来自澳大利亚的佛教学者约翰·戴维德·休斯先生,对我国北京、南京、镇江、苏州、上海、杭州等地的佛教寺院、印经场所和名胜古迹进行了参观访问。在参访北京中国佛学院、南京栖霞山寺和苏州灵岩山寺时,休斯先生还参加了静坐、做早课等佛事活动。在访问上海时,适逢休斯先生的生辰,我们在玉佛寺为他举行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佛缘     
鲁迅(公元1881-1936年)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作家,一生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文史哲、天文、地理、医学等各个领域。对于佛教,鲁迅也有很深的研究,他不仅购买和阅读了大量的佛教经典,而且他的思想和创作都受到了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在法舫法师诞辰110周年和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即将在中国召开之际,回顾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中的中斯两国佛教文化教育交流,缅怀法舫法师等佛教学者在斯里兰卡为培养新型佛学人才、重建两国佛教界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所作出的实际贡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佛教复兴运动时期,斯里兰卡国名仍是锡兰,故本文沿用旧称。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以来,锡兰一直在佛教国际舞台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研究佛法的欧美学者大都以锡兰所传巴利文三藏为依据,甚至在锡兰  相似文献   

16.
林欣 《法音》2002,(3):14-25
一、两种禅法系统上座部佛教,巴利语Ther-avda,又称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于佛陀般涅?后三百年左右的阿育王时期,由印度本土向南弘传到斯里兰卡、缅甸等地发展而成。上座部佛教的三藏经典使用巴利语(Pli),基本守持了原始佛教的传统。今天的上座部佛教主要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地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上座部佛教也传播到欧美等地,并有持续发展之势。流传于上座部佛教的禅法目前大致可以概括为两大系统,第一为正念系统,第二为止观系统…  相似文献   

17.
姚晓鸣 《美与时代》2003,(12):79-80
英国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是新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他的美学思想的精髓是理想主义。这在他的著名作品《诱拐》中有着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96,(10)
韩国总统金泳三的贺电韩·中·日佛教领导,共集一堂,召开佛教友好交流汉城大会,本人谨代表韩国国民,由衷地祝贺大会的召开。并且,非常欢迎中国和日本佛教领导的访韩。基于韩·中·日三国的传统友谊,在寻求21世纪佛教使命的同时,祝愿大会得出丰硕的成果,以佛教为...  相似文献   

19.
据梵蒂冈电台9月12日报道:英国4百万天主教信徒的领导人,威斯敏斯特的总主教墨菲·奥康纳枢机在一项声明中指出,基督信仰在英国几乎全部消失。枢机的话在英国社会上激起对这个课题的热烈讨论。墨菲·奥康纳枢机这番话是他于上星期在全国神职人员会议上所说的,当时他勉励英国教会做没有声音的人的声音以及关注有需要的人。墨菲·奥康纳枢机说,教会应该成为现代世界的可见的希望。在谈到英国的基督信仰时,这位英国和威尔斯天主教会的领袖这样说:基督信仰在英国几乎全部消失,它不再是人们道德的指导。这是说,基督信仰不再影响英国人的…  相似文献   

20.
《法音》1992,(4)
2月24日上午,赵朴初会长在广济寺会见中国佛学院赴斯里兰卡留学归来的五位比丘。李荣熙、周绍良副会长,游驶、萧秉权副秘书长,吴立民所长等参加了会见。净因、广兴、圆慈、建华、学愚五比丘是中国佛学院86级学僧,他们于1986年11月8日应邀赴斯留学。五年来,他们先后在圣法佛学院、佛教巴利语大学、国立凯拉尼亚大学佛教巴利语研究生院学习,并以优异成绩获得学士、硕士学位,还有两位学僧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